第十七章 王祯 黃道婆 忽思慧

關燈
和“水輪三事”條。

     刷刷紙,就印出文字來了。

    這套活字他原計劃用于排印《農書》,後因故未用上。

    大德二年(1298),王祯用來試印《旌德縣志》,全書六萬字,不及一個月百部書都完成,同刊闆一樣,證明效率較高①。

    為了減輕排字工人的勞動,提高工效,王祯又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以字就人”代替“以人尋字”。

    排字工人坐着推轉輪盤,就可找到所需要的活字。

    王祯把這種先進的造木活字方法和排版印刷經驗,寫成《造活字印書法》一文附于《農書》。

    此後,有一位馬稱德在浙江奉化也用此法雕镂木活字十萬個,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印成《大學衍義》等書。

    元代時木活字印刷還流傳到少數民族地區,敦煌千佛洞中就發現過元代畏兀兒文木活字。

    明、清時木活字大為流行,除排印書籍、家譜外,還用于印行邸報。

    在中國古代印刷史上使用廣泛僅次于雕闆,而遠勝其他活字。

    畢昇雖試制過木活字,但用于印刷書籍,并把制造方法和經驗寫成專文的,則是王祯。

    ②《農書》所述“授時指掌活法之圖”和“全國農業情況圖”,這也是王祯首創。

    後一圖的原圖已佚,書中的一幅是後人補畫的。

    “授時指掌活法之圖”是對曆法和授時問題所作的簡明小結。

    該圖以平面上同一個軸的八重轉盤,從内向外,分别代表北鬥星鬥杓的指向及天幹、地支、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各物候指示的應該進行的農事活動。

    把星躔、季節、物候、農業生産程序靈活而緊湊地連成一體。

    王祯在對圖的說明中強調兩點:一是不依曆書所載月份,而用節氣定月份,即“以交立春節為正月,交立夏節為四月,交立秋節為七月,交立冬節為十月”③。

    二是指出圖中所列的各月農事,隻能适用于一個地區,其他地區應當按緯度和其他因素而有所變更,不能“膠柱鼓瑟”。

    這種把“農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總結在一個小圖中,簡明了然,使用方便,确實是一種值得歎賞的創作。

     王祯在文學上也有較高的素養。

    《農器圖譜》一幅幅插圖所附的一篇篇韻文和詩賦,大多是他所作。

    有的寫得頗有文采。

    徐光啟評論說:“餘讀《農書》,謂王君之詩學勝農學。

    ”①①《雜錄·造活字印書法》。

     ②張秀民:《王祯》,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中國古代科學家》,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

    ③《農桑通訣之一·授時篇》。

     ①轉引石聲漢:《中國古代農書評價》,農業出版社1980年版。

     第二節 黃道婆 黃道婆對元代以後棉紡織業的發展很有影響,本卷丙編第四章中有所論及。

    有關黃道婆的“本事”,各種官方史書均不載,元以後的私家筆記、詩文雜著中略有提及,内容大多相同。

    這些記載雖不很準确,但卻是我們了解黃道婆生平的重要資料。

     黃道婆的生卒年月及名字已無從查考,“道婆”兩字無疑是後人對她的尊稱。

    最早提到黃道婆事的是《辍耕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陶宗儀。

    《辍耕錄》成書于元末,其載黃道婆生活于“國初”松江府東去五十裡許的烏泥泾(時屬上海縣,有的書稱松江烏泥泾,那是因上海縣隸屬于松江府之故)。

    正确地說,黃道婆應是元代前期松江府上海縣烏泥泾人。

    據與陶宗儀同時代人王逢的詩《黃道婆祠并序》所記,黃道婆年輕時候,不知什麼原因曾遠離故鄉漂泊到海南的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在那裡從事很長一段時間的植棉和棉紡織勞動,掌握了一整套出色的棉紡織技術,待至中年,方才返歸烏泥泾故鄉。

     烏泥泾毗鄰東海,在黃道婆離鄉前,這裡農業極不發達,棉紡織技術更是落後。

    黃道婆回鄉後,看到家鄉棉紡織生産的落後情況,決意使之改變。

    她陸續采取不少措施,向家鄉人傳授在崖州學到的整套棉紡織技術,結合内地傳統的紡織工藝,進行改革,創造了一套新技術。

    至今可推斷的技術革新有五項:1.改良棉種。

    用她從崖州帶回的棉種培育出适合于當地種植的優良棉種,取代了原有的質次種子。

     2.改良捍棉機具。

    用雙把手搖軋棉的攪車代替原有的用手剝脫棉籽。

     3.改良彈弓。

    用檀木椎(或稱槌)往來敲擊四尺多長的繩弦大彈弓代替僅有一尺四五寸長的指撥線弦小弓。

     4.改良紡車。

    縮小紡麻絲的三錠腳踏車竹輪直徑,調整踏杆支點和竹輪偏心距,制成一手紡三根紗的腳踏三錠紡車,代替手撚紡墜紡紗或單錠手搖紡車紡紗。

     5.改良織造工藝。

    借鑒和汲取黎族織造“崖州被”的經驗和方法,發展漢族民間固有的傳統織造工藝;織布講究“錯紗、配色、綜線、挈花”技法;被褥、帶、帨等織物,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圖案;創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烏泥泾被”。

    這些織物具有獨特的風格,很快成為當時異常珍貴的品種,稱為“雲布”風行一時。

    由于烏泥泾棉布銷行日廣,千戶農家和手工業者生活大獲改善,從而使烏泥泾很快變成了一個富庶的知名村鎮。

     黃道婆的棉紡織新技術,對棉織業在與上海縣相鄰的松江、青浦一帶的普及,和上海地區棉紡織業日益繁榮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黃道婆逝世後,松江府地區很快成為全國植棉業的中心,并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贊譽。

    黃道婆創造的棉紡織新工藝長期流傳于世。

    據清代褚華《木棉譜》記載:松江府地區普遍栽種的“杜花”和“紫花”,均為黃道婆傳下的棉種。

    盛行于明清兩代匹值萬金的棉織龍鳳、鬥牛、麒麟等袍服材料,也是沿用黃道婆的方法生産的。

     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府地區的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後人無不衷心感謝黃道婆的功德。

    民間傳誦一首歌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

    ”表達了對這位出身勞動者的紡織家的敬仰和贊頌。

    鄉人為她造墓樹碑,建祠塑像,奉祀香火,敬如神祗。

    如清代上海縣城内一處黃道婆專祠碑文所記:“天憐滬民,乃遣黃婆,浮海來臻。

    滬非谷土,不得治法,棉種空樹。

    惟婆先知,制為奇器,教民治之。

    踏車去核,繼以椎弓。

    花茸條滑,乃引紡車。

    以足助手,一引三紗。

    錯紗為織,燦如文绮,風行郡國。

    昔苦饑寒,今樂腹果。

    ..”①此段文字真實地反映了黃道婆革新棉織技術的功績和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①包世臣:《新建黃道婆專祠碑記》,刊《安吳四種》卷二九。

    收入《上海碑刻資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頁46。

     第三節 忽思慧 忽思慧,一譯和斯輝,生卒時間不詳。

    蒙古族(一說為回回人)。

    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mdash1320)被選充飲膳太醫一職,至元文宗天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