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祯 黃道婆 忽思慧
關燈
小
中
大
年(1330)編撰成《飲膳正要》一書。
由于有關史料缺乏,該書成為考其生平的主要依據。
從該書“虞集序”可知,忽思慧嘗為趙國公常普蘭奚下屬,且兩人關系密切。
據《新元史·常齩住傳》,常普蘭奚于延祐二年(1315)加金紫光祿大夫、徽政院使,掌侍奉皇太後諸事,忽思慧很可能即于是年被選任飲膳太醫,入侍元仁宗之母興聖太後答己。
《飲膳正要》成書之後,專門進呈中宮供覽,受命擔任該書刊刻、校正者又多為與中宮關系密切之人,如拜住為中政院使,張金界奴為内宰、隆祥總管等,且“虞集序”中專有褒頌“聖後”之語,故忽思慧當時應在中宮供職,以膳醫身份侍奉元文宗皇後蔔答失裡。
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飲膳太醫之職侍奉皇太後與皇後。
營養保健學在我國古籍中稱為“食療”、“食補”等,具有悠久的曆史。
曆代帝王往往都很注重自身的醫藥養生,食療亦為所重。
宮廷中食醫機構與職官的設置,可追溯及《周禮》。
據《天官》章載,就專門設置有兩名為王家服務的“食醫”,專司宮廷飲食和齊、四季所宜。
此後,曆代皆有類似制度與職官設置。
至元代,蒙古統治集團性喜豪宴,食醫與食官尤為偏重。
自成吉思汗時就有食醫之設,如常普蘭奚之曾祖父常資、祖父常兀迩笃,就先後擔任成吉思汗宿衛兼典禦膳。
元世祖忽必烈對飲食衛生尤為重視,他“食飲必稽于本草”(《飲膳正要·虞集序》),設置有執掌飲膳的太醫四人,負責宮廷的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且每日須将“所職何人,所用何物..标注于曆,以驗後效”(《飲膳正要·忽思慧進表》),有較為嚴明的規章制度,這對于總結食療經驗是十分有利的。
出生印度的鐵哥,為忽必烈掌饔膳湯藥,深得信賴,元世祖嘗謂其曰:“今卿典朕膳,凡飲食湯藥,宜先嘗之”(《元史·鐵哥傳》)。
鐵哥即為當時的飲膳太醫之一。
元初名醫許國祯之母韓氏,亦曾以食醫身份侍奉元世祖之母莊聖太後。
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的發展有兩個較為突出的特點,一是中外各民族醫學的交融,一是醫藥學術的争鳴與創新,這不僅促進了食療學的發展,也為食療經驗的繼承與總結提供了特色各異的豐富資料。
忽思慧長期擔任元廷飲膳太醫,負責宮廷飲食調理、養生療病諸事,他重視食療與食補的實踐與研究,得以有機會将元文宗以前曆朝宮廷進用的奇珍異馔、湯膏煎造的技藝與經驗加以及時整理總結,他自稱,《飲膳正要》一書就包括了元世祖時“尚醫之論著”(《飲膳正要·虞集序》)。
他還繼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成就,并注意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
這些都構成了《飲膳正要》一書的豐富内容。
《飲膳正要》是一部珍貴的蒙元宮廷飲食譜,也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營養保健學專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
全書三卷,約三萬一千二百餘字。
内容大略可分為如下三部分:一是養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食療基礎理論;一是聚珍異馔、諸般湯煎的宮廷飲食譜153種與藥膳方61種,以及所謂神仙服餌方法24則;一為食物本草,計米谷、獸、魚、果、菜、料物等共230餘種,②本文材料主要參考忽思慧《飲膳正要》,上海涵芬樓影印本;明宋濂等《元史》;清柯紹忞《新元史》,民國初得耕堂刊本;李經緯等主編《中國醫藥百科全書·醫藥史》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
并附本草圖譜168幅。
全書另有21幅精美插圖,為古代線描版畫。
該書的編撰工作曾得到集賢大學士、趙國公常普蘭奚的直接支持。
書成後,于同年刊行,惜元刻本久已失傳,今存有明經廠刊本及近現代影印的幾種刊本。
忽思慧繼承了前代食、養、醫結合的悠久傳統與食療、養生的豐富經驗,尤其重視與承襲了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有關學術理論與見解。
他着重論述了有病先以食養、不愈再取藥療,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等食療理論,強調了食療在醫藥學中的作用與地位。
書中選錄的每一種藥物與食譜、藥膳方,都十分重視和講究其養生和醫療作用,因此書中所載食品大多是具有補益與治療作用的保健食品。
他比較重視“以髒補髒”的食療理論,并在其食療方中充分加以運用,如以羊、鹿、豬腎治療腎虛等等。
除食療方外,忽思慧還注意汲取前代養生學各方面的豐富成果,如在卷一“養生避忌”節中收集了前代養生箴言近60則,其中既有與飲食有關的如“凡熱食有汗,勿當風”、“夜不可多食”等,也有如“節嗜欲、戒喜怒”、“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等其他方面的養生經驗,大多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神仙服餌、氣功導引方面的内容,更反映了傳統養生學的特色。
書中所引用的前代有關養生的著述有《道書·八帝經》(1條)、《抱樸子》(8條)、《列仙子》(2條)、《神仙傳》(4條)、《修真秘旨》(2條)、《孫真人枕中記》(1條)、《東華真人煮石經》(1條)等多種。
在中國食療史上,較為全面地論述食療理論與應用的,忽思慧可謂第一人。
我國食療的發展源遠流長,至唐宋時期形成一個高峰,出現了不少食療專書,而“千金”兩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唐宋時的大型綜合性醫書中也收載了很多食療方面的内容。
但是,這些專書與内容大多以食療本草或食療方劑的形式出現,形式與内容均較單薄,食療理論的闡述也較零散。
而忽思慧在食療應用範圍、食品性味與營養價值、飲食保健、飲食治療、飲食衛生與宜忌、食物中毒及解救、食物烹調等各方面,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均有論述,并且較前代有不少新的發展,内容涉及到了現代營養衛生學的各主要方面。
尤其重視婦幼保健,除繼承了前代胎教學說外,對“妊娠食忌”、“乳母食忌”等均列有專節論述。
他新增補了不少不見于前代文獻的藥膳方。
對飲食衛生,他也很重視,反複予以論述。
如主張不食不潔或變質之物,防止病從口入;又如“爛煮面,軟煮肉,少飲酒,獨自宿”的主張,對于當時的飲食習慣來說,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飲食衛生措施。
忽思慧還在醫學中首先使用了“食物中毒”這一術語,并列舉了許多有效的解救食物中毒的方法,有的沿用至今。
《飲膳正要》的學術成就與史料價值是多方面的。
如以繼承發揚前代食療學成就為經,以廣泛吸取漢、蒙、藏、維等各族人民各具特色的飲食經驗為緯,反映了當時國内各民族醫藥文化的交流與融彙。
書中卷一
由于有關史料缺乏,該書成為考其生平的主要依據。
從該書“虞集序”可知,忽思慧嘗為趙國公常普蘭奚下屬,且兩人關系密切。
據《新元史·常齩住傳》,常普蘭奚于延祐二年(1315)加金紫光祿大夫、徽政院使,掌侍奉皇太後諸事,忽思慧很可能即于是年被選任飲膳太醫,入侍元仁宗之母興聖太後答己。
《飲膳正要》成書之後,專門進呈中宮供覽,受命擔任該書刊刻、校正者又多為與中宮關系密切之人,如拜住為中政院使,張金界奴為内宰、隆祥總管等,且“虞集序”中專有褒頌“聖後”之語,故忽思慧當時應在中宮供職,以膳醫身份侍奉元文宗皇後蔔答失裡。
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飲膳太醫之職侍奉皇太後與皇後。
營養保健學在我國古籍中稱為“食療”、“食補”等,具有悠久的曆史。
曆代帝王往往都很注重自身的醫藥養生,食療亦為所重。
宮廷中食醫機構與職官的設置,可追溯及《周禮》。
據《天官》章載,就專門設置有兩名為王家服務的“食醫”,專司宮廷飲食和齊、四季所宜。
此後,曆代皆有類似制度與職官設置。
至元代,蒙古統治集團性喜豪宴,食醫與食官尤為偏重。
自成吉思汗時就有食醫之設,如常普蘭奚之曾祖父常資、祖父常兀迩笃,就先後擔任成吉思汗宿衛兼典禦膳。
元世祖忽必烈對飲食衛生尤為重視,他“食飲必稽于本草”(《飲膳正要·虞集序》),設置有執掌飲膳的太醫四人,負責宮廷的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且每日須将“所職何人,所用何物..标注于曆,以驗後效”(《飲膳正要·忽思慧進表》),有較為嚴明的規章制度,這對于總結食療經驗是十分有利的。
出生印度的鐵哥,為忽必烈掌饔膳湯藥,深得信賴,元世祖嘗謂其曰:“今卿典朕膳,凡飲食湯藥,宜先嘗之”(《元史·鐵哥傳》)。
鐵哥即為當時的飲膳太醫之一。
元初名醫許國祯之母韓氏,亦曾以食醫身份侍奉元世祖之母莊聖太後。
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的發展有兩個較為突出的特點,一是中外各民族醫學的交融,一是醫藥學術的争鳴與創新,這不僅促進了食療學的發展,也為食療經驗的繼承與總結提供了特色各異的豐富資料。
忽思慧長期擔任元廷飲膳太醫,負責宮廷飲食調理、養生療病諸事,他重視食療與食補的實踐與研究,得以有機會将元文宗以前曆朝宮廷進用的奇珍異馔、湯膏煎造的技藝與經驗加以及時整理總結,他自稱,《飲膳正要》一書就包括了元世祖時“尚醫之論著”(《飲膳正要·虞集序》)。
他還繼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成就,并注意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
這些都構成了《飲膳正要》一書的豐富内容。
《飲膳正要》是一部珍貴的蒙元宮廷飲食譜,也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營養保健學專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
全書三卷,約三萬一千二百餘字。
内容大略可分為如下三部分:一是養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食療基礎理論;一是聚珍異馔、諸般湯煎的宮廷飲食譜153種與藥膳方61種,以及所謂神仙服餌方法24則;一為食物本草,計米谷、獸、魚、果、菜、料物等共230餘種,②本文材料主要參考忽思慧《飲膳正要》,上海涵芬樓影印本;明宋濂等《元史》;清柯紹忞《新元史》,民國初得耕堂刊本;李經緯等主編《中國醫藥百科全書·醫藥史》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
并附本草圖譜168幅。
全書另有21幅精美插圖,為古代線描版畫。
該書的編撰工作曾得到集賢大學士、趙國公常普蘭奚的直接支持。
書成後,于同年刊行,惜元刻本久已失傳,今存有明經廠刊本及近現代影印的幾種刊本。
忽思慧繼承了前代食、養、醫結合的悠久傳統與食療、養生的豐富經驗,尤其重視與承襲了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有關學術理論與見解。
他着重論述了有病先以食養、不愈再取藥療,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等食療理論,強調了食療在醫藥學中的作用與地位。
書中選錄的每一種藥物與食譜、藥膳方,都十分重視和講究其養生和醫療作用,因此書中所載食品大多是具有補益與治療作用的保健食品。
他比較重視“以髒補髒”的食療理論,并在其食療方中充分加以運用,如以羊、鹿、豬腎治療腎虛等等。
除食療方外,忽思慧還注意汲取前代養生學各方面的豐富成果,如在卷一“養生避忌”節中收集了前代養生箴言近60則,其中既有與飲食有關的如“凡熱食有汗,勿當風”、“夜不可多食”等,也有如“節嗜欲、戒喜怒”、“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等其他方面的養生經驗,大多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神仙服餌、氣功導引方面的内容,更反映了傳統養生學的特色。
書中所引用的前代有關養生的著述有《道書·八帝經》(1條)、《抱樸子》(8條)、《列仙子》(2條)、《神仙傳》(4條)、《修真秘旨》(2條)、《孫真人枕中記》(1條)、《東華真人煮石經》(1條)等多種。
在中國食療史上,較為全面地論述食療理論與應用的,忽思慧可謂第一人。
我國食療的發展源遠流長,至唐宋時期形成一個高峰,出現了不少食療專書,而“千金”兩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唐宋時的大型綜合性醫書中也收載了很多食療方面的内容。
但是,這些專書與内容大多以食療本草或食療方劑的形式出現,形式與内容均較單薄,食療理論的闡述也較零散。
而忽思慧在食療應用範圍、食品性味與營養價值、飲食保健、飲食治療、飲食衛生與宜忌、食物中毒及解救、食物烹調等各方面,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均有論述,并且較前代有不少新的發展,内容涉及到了現代營養衛生學的各主要方面。
尤其重視婦幼保健,除繼承了前代胎教學說外,對“妊娠食忌”、“乳母食忌”等均列有專節論述。
他新增補了不少不見于前代文獻的藥膳方。
對飲食衛生,他也很重視,反複予以論述。
如主張不食不潔或變質之物,防止病從口入;又如“爛煮面,軟煮肉,少飲酒,獨自宿”的主張,對于當時的飲食習慣來說,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飲食衛生措施。
忽思慧還在醫學中首先使用了“食物中毒”這一術語,并列舉了許多有效的解救食物中毒的方法,有的沿用至今。
《飲膳正要》的學術成就與史料價值是多方面的。
如以繼承發揚前代食療學成就為經,以廣泛吸取漢、蒙、藏、維等各族人民各具特色的飲食經驗為緯,反映了當時國内各民族醫藥文化的交流與融彙。
書中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