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祯 黃道婆 忽思慧
關燈
小
中
大
首列“三皇聖紀”一節,條述伏羲、神農、黃帝等的傳說,這是曆史悠久的傳統漢族醫藥文化在書中得以延續的生動體現。
書中尤其突出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飲食特點。
如“聚珍異馔”節的食譜方中有78方用有羊肉、羊髒、羊骨及羊血等,占全部94方的4/5以上,其餘16方中,尚多有用馬、鹿、狼、熊、雁等漠北常見動物者。
這些食譜方的功效以溫中益氣散寒為主,顯然也與當時蒙古族人民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
蒙古族人民的主要飲料馬奶在書中也頗多應用。
書中專列“飲酒避忌”一節,收集飲酒衛生經驗33條,尚有解酒毒法,并設五味子湯、人參湯等代酒飲料,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蒙古族人民的飲食風尚。
而書中所載酥油、醍醐油、白酥油(馬思哥油)、西番茶等,則是具有藏族特色的飲食。
另外,卷二的“搠羅脫因”,自注雲“系畏兀兒茶飯”,顯系維吾爾族特色的食譜。
卷三并稱哈剌火者(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所産葡萄酒為最佳。
《飲膳正要》還充分反映了元代中外醫藥文化交流的史實。
元代中外醫藥交流活動十分興盛,其中外來藥物與方劑的輸入是其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書中收載了大量外來藥物,如回回藥物八擔仁(巴旦杏仁)、必思答(開心果)、馬思答吉(黃連木乳香)、咱夫蘭(藏紅花);來自東南亞與南亞的胡椒、草果、孩兒茶,及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參等。
其中有的外來藥物如孩兒茶未見于以前文獻,為《飲膳正要》所首載;有的藥物如咱夫蘭等以前文獻雖有個别記載,但以《飲膳正要》收載為依據,才标志着該藥物已得到較為深入的認識與廣泛應用。
傳入較早且已習用的胡椒之類辛香類藥物在書中應用頗廣,而較為珍貴的新羅參也見于書中的五個方劑之中,且如“鐵甕先生瓊玉膏”一方中用量達24兩,可證當時輸入量之多。
書中所載的許多外來藥物為《回回藥方》、《本草品彙精要》與《本草綱目》等元及元以後的本草著述所收載,并逐漸成為中國醫學的常用藥物。
書中還收載了一些外來植物,如回回豆子(豌豆)、回回蔥(洋蔥)、西瓜、蘇門稻米等。
燒酒在醫藥中有着重要的應用價值,在元代以前文獻中很少見,尤其未見有關于制作方法的可靠文獻。
《飲膳正要》卷三載有:“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熱,有大毒。
主消冷堅積,去寒氣。
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
”記述了阿剌吉酒的性味、功用與制法。
從以好酒蒸餾而成的制法看,顯即後世所稱燒酒,故《飲膳正要》當為燒酒可靠史料的首載文獻。
元代以後類似記載即多見,而燒酒也逐漸成為中國各地的常見飲料。
從現有資料看,燒酒及其蒸餾制法,有可能是在元代從東南沿海地區推廣到中原地區,并逐漸在全國廣為流傳飲用的。
蒸餾法燒酒的傳入和制作,可謂中國釀造業的一個巨大變化。
外來方劑的傳入在《飲膳正要》中也有反映。
在中世紀的世界醫學發展史上,糖漿制劑、果實浸劑等是阿拉伯醫生在藥物實用領域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是阿拉伯醫藥中習用的藥劑。
這類方劑宋金時即已傳入我國,在元代,由于統治集團的喜愛,頗為時興。
《飲膳正要》卷二“諸般湯煎”節中即載有這類制劑近20種。
這類制劑因所取果品不同,具有不同性能與效用,大多具有某種治療作用,但過量服用卻可緻病,中性者則可充作飲料。
如所載“五味子舍兒别”,系取新北五味子與白沙糖一同加工熬煎成。
舍兒别又譯舍利别、舍裡别、舍裡八、砂哩别等,為波斯語sherbet的音譯(語源或來自拉丁文syrup,藥典譯為“糖漿”)。
成吉思汗時,撒麻耳幹名醫也裡可溫撒必,曾因進所制舍兒别醫愈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病,而被授予答剌罕封号,并充任專司其法的“舍裡八赤”一職。
撒必外孫馬薛裡吉思尤精此術,至元五年(1268)奉元世祖召進舍兒别,獲賞赉甚多,并獲專司其職的金牌,并專為造舍兒别事赴雲南,閩浙等地。
當時可能因果品取用之便,其制造以東南沿海地區為甚,并作為地方貢物而源源不斷輸入中原,如據《至順鎮江志》、《續通考》等記載,元時鎮江、泉州等路每年均向元廷進貢不少舍兒别。
這類制劑元代以後仍見流傳,如舍兒别,至清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尚有記載。
除上述回回方劑外,《飲膳正要》還載有一些其他外來方劑,如卷一所載“八兒不湯”、“撒速湯”,均自注雲“系西天茶飯名”,當為傳入的古代印度飲食方。
《飲膳正要》卷三部分為食療本草。
忽思慧在“進書表”中說“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寫”,收載了一些前代本草未載的藥物,如狼肉、黃鼠肉等,還首次提出海紅一藥的性味功效。
《飲膳正要》還是現存唯一的元代本草圖譜,繪圖形象生動準确,168幅附圖除錄自北宋《本草圖經》外,尚新增有銀杏、八擔杏、草果等圖。
雖今傳本為明重刻本,但應仍大部保存了原刻風貌,在元代本草著述少有流傳至今的情況下,彌足珍貴。
書中引用的本草著述有唐蘇敬等《唐本草》(即《新修本草》。
3條)、唐孟诜《食療本草》(3條)、宋《日華子諸家本草》(7條)、《食醫心鏡》(作者待考。
1條)、《藥性論》(作者待考。
1條)及太清諸本草(當為道教本草著述。
1條)等,多為散佚不傳的古本草,有關引文對研究輯佚這些古本草著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飲膳正要》還保存了部分元代風習與語言等方面有價值的史料,足資考證。
如描述元廷奢侈的食尚:“每日所造珍品禦膳,必須精制。
..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适中,執事務合稱職。
..至于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術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諸珍異馔,鹹得其宜。
”(《飲膳正要·忽思慧進表》)書中豐富的元代宮廷食譜藥膳方,是我國飲食史、烹調史上寶貴的資料、很有進一步研究、開發的價值。
卷二“井華水”一條,則追載了元武宗時内府禦用之水必取鄒店井水的由來,以今觀之,其地井水水質佳良,很可能與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有關。
又書中有不少蒙漢對照的詞彙,如沙吉木兒-蔓菁根、答必納-草龍膽、哈昔泥-阿魏、赤赤哈納-北地酸角兒、白納八-沙糖、阿剌渾-花鵝、速速兒-鴨、塔剌不花-土撥鼠等等,也是研究民族曆史語言學的有價值的資料。
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少數民族作為大家庭的成員,各自為華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并湧現出不少優秀人物。
忽思慧為其代表之一,他的成就在我國食療史與醫藥發展史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他編撰的《飲膳正要》具有較高的學術與史料價值,值得我們重視與深入研究。
書中尤其突出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飲食特點。
如“聚珍異馔”節的食譜方中有78方用有羊肉、羊髒、羊骨及羊血等,占全部94方的4/5以上,其餘16方中,尚多有用馬、鹿、狼、熊、雁等漠北常見動物者。
這些食譜方的功效以溫中益氣散寒為主,顯然也與當時蒙古族人民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
蒙古族人民的主要飲料馬奶在書中也頗多應用。
書中專列“飲酒避忌”一節,收集飲酒衛生經驗33條,尚有解酒毒法,并設五味子湯、人參湯等代酒飲料,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蒙古族人民的飲食風尚。
而書中所載酥油、醍醐油、白酥油(馬思哥油)、西番茶等,則是具有藏族特色的飲食。
另外,卷二的“搠羅脫因”,自注雲“系畏兀兒茶飯”,顯系維吾爾族特色的食譜。
卷三并稱哈剌火者(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所産葡萄酒為最佳。
《飲膳正要》還充分反映了元代中外醫藥文化交流的史實。
元代中外醫藥交流活動十分興盛,其中外來藥物與方劑的輸入是其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書中收載了大量外來藥物,如回回藥物八擔仁(巴旦杏仁)、必思答(開心果)、馬思答吉(黃連木乳香)、咱夫蘭(藏紅花);來自東南亞與南亞的胡椒、草果、孩兒茶,及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參等。
其中有的外來藥物如孩兒茶未見于以前文獻,為《飲膳正要》所首載;有的藥物如咱夫蘭等以前文獻雖有個别記載,但以《飲膳正要》收載為依據,才标志着該藥物已得到較為深入的認識與廣泛應用。
傳入較早且已習用的胡椒之類辛香類藥物在書中應用頗廣,而較為珍貴的新羅參也見于書中的五個方劑之中,且如“鐵甕先生瓊玉膏”一方中用量達24兩,可證當時輸入量之多。
書中所載的許多外來藥物為《回回藥方》、《本草品彙精要》與《本草綱目》等元及元以後的本草著述所收載,并逐漸成為中國醫學的常用藥物。
書中還收載了一些外來植物,如回回豆子(豌豆)、回回蔥(洋蔥)、西瓜、蘇門稻米等。
燒酒在醫藥中有着重要的應用價值,在元代以前文獻中很少見,尤其未見有關于制作方法的可靠文獻。
《飲膳正要》卷三載有:“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熱,有大毒。
主消冷堅積,去寒氣。
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
”記述了阿剌吉酒的性味、功用與制法。
從以好酒蒸餾而成的制法看,顯即後世所稱燒酒,故《飲膳正要》當為燒酒可靠史料的首載文獻。
元代以後類似記載即多見,而燒酒也逐漸成為中國各地的常見飲料。
從現有資料看,燒酒及其蒸餾制法,有可能是在元代從東南沿海地區推廣到中原地區,并逐漸在全國廣為流傳飲用的。
蒸餾法燒酒的傳入和制作,可謂中國釀造業的一個巨大變化。
外來方劑的傳入在《飲膳正要》中也有反映。
在中世紀的世界醫學發展史上,糖漿制劑、果實浸劑等是阿拉伯醫生在藥物實用領域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是阿拉伯醫藥中習用的藥劑。
這類方劑宋金時即已傳入我國,在元代,由于統治集團的喜愛,頗為時興。
《飲膳正要》卷二“諸般湯煎”節中即載有這類制劑近20種。
這類制劑因所取果品不同,具有不同性能與效用,大多具有某種治療作用,但過量服用卻可緻病,中性者則可充作飲料。
如所載“五味子舍兒别”,系取新北五味子與白沙糖一同加工熬煎成。
舍兒别又譯舍利别、舍裡别、舍裡八、砂哩别等,為波斯語sherbet的音譯(語源或來自拉丁文syrup,藥典譯為“糖漿”)。
成吉思汗時,撒麻耳幹名醫也裡可溫撒必,曾因進所制舍兒别醫愈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病,而被授予答剌罕封号,并充任專司其法的“舍裡八赤”一職。
撒必外孫馬薛裡吉思尤精此術,至元五年(1268)奉元世祖召進舍兒别,獲賞赉甚多,并獲專司其職的金牌,并專為造舍兒别事赴雲南,閩浙等地。
當時可能因果品取用之便,其制造以東南沿海地區為甚,并作為地方貢物而源源不斷輸入中原,如據《至順鎮江志》、《續通考》等記載,元時鎮江、泉州等路每年均向元廷進貢不少舍兒别。
這類制劑元代以後仍見流傳,如舍兒别,至清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尚有記載。
除上述回回方劑外,《飲膳正要》還載有一些其他外來方劑,如卷一所載“八兒不湯”、“撒速湯”,均自注雲“系西天茶飯名”,當為傳入的古代印度飲食方。
《飲膳正要》卷三部分為食療本草。
忽思慧在“進書表”中說“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寫”,收載了一些前代本草未載的藥物,如狼肉、黃鼠肉等,還首次提出海紅一藥的性味功效。
《飲膳正要》還是現存唯一的元代本草圖譜,繪圖形象生動準确,168幅附圖除錄自北宋《本草圖經》外,尚新增有銀杏、八擔杏、草果等圖。
雖今傳本為明重刻本,但應仍大部保存了原刻風貌,在元代本草著述少有流傳至今的情況下,彌足珍貴。
書中引用的本草著述有唐蘇敬等《唐本草》(即《新修本草》。
3條)、唐孟诜《食療本草》(3條)、宋《日華子諸家本草》(7條)、《食醫心鏡》(作者待考。
1條)、《藥性論》(作者待考。
1條)及太清諸本草(當為道教本草著述。
1條)等,多為散佚不傳的古本草,有關引文對研究輯佚這些古本草著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飲膳正要》還保存了部分元代風習與語言等方面有價值的史料,足資考證。
如描述元廷奢侈的食尚:“每日所造珍品禦膳,必須精制。
..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适中,執事務合稱職。
..至于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術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諸珍異馔,鹹得其宜。
”(《飲膳正要·忽思慧進表》)書中豐富的元代宮廷食譜藥膳方,是我國飲食史、烹調史上寶貴的資料、很有進一步研究、開發的價值。
卷二“井華水”一條,則追載了元武宗時内府禦用之水必取鄒店井水的由來,以今觀之,其地井水水質佳良,很可能與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有關。
又書中有不少蒙漢對照的詞彙,如沙吉木兒-蔓菁根、答必納-草龍膽、哈昔泥-阿魏、赤赤哈納-北地酸角兒、白納八-沙糖、阿剌渾-花鵝、速速兒-鴨、塔剌不花-土撥鼠等等,也是研究民族曆史語言學的有價值的資料。
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少數民族作為大家庭的成員,各自為華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并湧現出不少優秀人物。
忽思慧為其代表之一,他的成就在我國食療史與醫藥發展史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他編撰的《飲膳正要》具有較高的學術與史料價值,值得我們重視與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