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阿尼哥 朱思本賈魯

關燈
宮于兩京,專掌祠事,并被授為玄教宗師。

    至元二十四年(1287),其徒吳全節至大都,協助留孫處理教務。

    是時,朱思本入山不久。

    以後的十餘年間,一直潛心學道,以其相當高的文化素養在龍虎山的地位不斷上升。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朱思本奉玄教宗師張留孫命,離龍虎山去大都,成為留孫、全節的得力助手。

    這時,朱思本卻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胡為舍此去,乃與塵俗萦,人生有行役,豈必皆蠅營。

    ”(《貞一齋詩文稿·發山中》)看來他早就下決心,不做蠅營狗苟般的人,更無意去追求權勢。

    然而他卻利用這一機會,考察“山川風俗,民生休戚,時政得失,雨潮風雹,昆蟲鱗介之變,草木之異”①,在科學上做出一番事業來。

     遊曆考察二十年朱思本遊曆考察各地先後達20年之久。

    這期間主要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大德三年(1299)離開龍虎山北上,“登會稽,泛洞庭,縱遊荊、襄,流覽淮、泗,曆韓、魏、齊、魯之郊,結辄燕、趙,而京都實在焉”(《貞一齋詩文稿·輿地圖自序》);第二階段,從至大四年(1311)到延祐七年(1320)止,是奉诏代祀名山大川時期,即“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

    這20年間,除了在大都一段時間外,他的足迹遍及今華北、華東、中南地區,真可謂“跋涉數千裡間”。

     第一階段從龍虎山出發北上大都的過程中,這位久居深山、脫離群衆的道士,真正接觸到社會,對“人生休戚,時政得失”始有了解。

    大德年間,江浙一帶經常遭遇大水,災民流亡失所,死者不可勝計。

    朱思本目睹了人民受災的悲慘情景,他在《廟山九日》中寫道:“良田沒巨浸,魚鼈為鮮食;壯健多流亡,老羸轉溝洫”;在《東吳行》中寫道:“今歲東吳遭海溢,太湖湧波高百尺,夏秋之間陰氣凝,十旬風雨韬陽精。

    吳江浙水不複辨,仿佛蓬萊眼中見;稽天巨浸十六州,良田茫茫蟠蛟虬。

    ”在大水的侵襲下,不知奪去了多少勞苦大衆的生命,“死者十七八,存者多飄零”;“流屍日夜下,水氣為之腥”(《禦河》)。

    大水之後,揚州一帶又發生旱、蝗等災和瘟疫。

    他在《廣陵行》中寫道:“去年春旱天無雷,種不入士心已摧;夏秋日色烈如火,萬裡良田俱草萊。

    ”“今春雨滑動犁鋤,忍饑力作交相呼;奈何螟蟲①許有壬:《朱本初北行稿序》,《至正集》卷三二。

     蔽天起,所至草木無遺餘。

    捕蝗作食已雲惡,疫疠無端扇餘瘧;死亡枕藉無人收,賴有王宮為掩骼。

    ” 難能可貴的是,朱思本從江浙的大水和揚州的旱蝗中悟出了這是與封建官府的殘暴統治分不開的。

    他在《禦河》中揭露道:“守令肆豺虎,裡胥劇蝗螟”;在《南昌道中》寫道:“見說田家更憔悴,催科随處吏成群。

    ”他還巧妙地把“廟堂”與“縣胥裡正”加以區别開來,以達到痛斥貪官污吏的目的:“廟堂赈濟頒良策,宣阃愛民心甚力;縣胥裡正肆奸欺,遠者那能沾帝澤。

    ”(《廣陵行》)江南人民在遭受特大洪水之災後,能否完成數以百萬計的海運糧,朱思本深表擔憂:“東南千萬斛,歲漕輸上國;今茲民力竭,何以繼供億。

    ”(《廟山九日》)表達了詩人對元廷不顧民力衰竭、橫征暴斂的不滿。

     大德十一年(1307),吳全節被授為玄教嗣師。

    作為吳全節的助手,朱思本有可能随從吳全節祭祀五嶽四渎等名山大川。

    元成宗鐵穆耳病死後,元武宗海山奪位成功,至大三年(1310)春,元武宗特授布衣李孟為中書平章政事、集賢大學士、同知徽政院事。

    當時朱思本的詩作已在大都知識界中流傳,其才能李孟必有所聞。

    次年,元武宗卒,其弟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嗣位,拜李孟為中書平章政事。

    李孟是一位很注意選用人才的政治家,他十分欣賞朱思本的才學,曾勸他返儒入仕,但被朱思本婉言謝絕了。

    許有壬《朱本初北行稿序》中記述了這段事迹,并加以評論說:“夫昔秋谷李公當國,一見本初,即勸其返初服,本初以早奉父母,父殁而不忍改也。

    使本初用世必烨烨可觀,不獨詩岩文而已。

    秋谷之長于觀人,當益信于世也。

    ”可見朱思本“厭世溷濁”的心态始終如一。

     至大四年(1311),朱思本在謝絕了李孟勸他返儒入仕之後,開始了長達10年之久的考察活動。

    他周遊各地,名義上是代天子祭祀名山大川,但同時也負有中朝大夫“每囑以質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為圖”的任務。

    這一任務正與他試圖重繪新圖以糾正前人地圖的錯誤的想法相合。

    經過10年的努力,他終于繪成“長廣七尺”的《輿地圖》,後刻石于上清之三華院。

    可惜此圖已失傳,幸明代羅洪先所繪《廣輿圖》還保存了此圖的概貌。

     《輿地圖》的繪制為了完成《輿地圖》這一艱巨任務,朱思本在實地考察、搜集資料、制圖方法等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一是實地考察。

    他在《輿地圖自序》中說:每到一地,“往往訊遺黎,尋故道,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實,驗諸滏陽、安陸石刻《禹迹圖》、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圖》”。

    他的考察是嚴格的科學實踐,首先是“訊”,即向當地父老鄉親詢問古迹、口碑;其次是“尋”,即尋找遺迹、遺址;三是“考”即考證郡邑之沿革;四是“核”,即核實河流山川之名是否有誤;五是“驗”,即根據自己的考核來驗古地圖所載是否相符。

    為了取得科學的結論,他那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為其同時代的文人虞集所稱道:遇輶軒遠至,辄抽簡載管,累譯而問焉。

    山川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