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伯顔 脫脫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

關燈
兵如不信我心,且不與總兵相見,當為平沿海諸城,然後相見未晚也。

    ”察罕帖木兒大喜,命田豐為前鋒,從元軍東進,東平王士誠、棣州(今山東惠民)俞定、東昌楊誠等皆降。

    察罕帖木兒以朝命授田豐為山東行省平章。

     當時,山東紅巾軍諸将會聚于濟南,決定出兵齊河、禹城以抗擊元軍。

     察罕帖木兒分兵三路:北路攻濟陽、章丘;中路由察罕帖木兒自率主力攻濟南;南路攻泰安、益陽。

    察罕帖木兒中軍渡大清河,與紅巾軍戰于分齊,元軍勝,進逼濟南城。

    時北路元軍得齊河、禹城,南路元軍亦報捷。

    益都紅巾軍見濟南危急,遣兵來援,與察罕帖木兒軍戰于好石橋,敗績。

    元軍乘勝攻圍濟南,分兵取山東其他由紅巾軍控制的州郡。

    元軍攻濟南三月,克之。

    朝廷拜察罕帖木兒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中丞仍舊。

    紅中軍失去濟南後,僅存益都一座孤城。

    益都為宋政權益都行省治所,原由毛貴任行省平章,毛貴被殺後,衆擁毛貴子為平章,稱小毛平章。

    小毛年幼,無力駕馭諸部衆,山東各地紅巾軍各自為戰。

    元軍攻山東後,各地敗退之紅巾軍均會集益都,作拼死抵抗。

    察罕帖木兒自濟南東進圍益都,田豐于益都城西會見察罕帖木兒。

    察罕帖木兒命諸軍環城列營,凡數十處,又大治攻具,百道并進。

    益都守軍全力拒守。

    元軍又挖掘深溝,築長圍,引南洋河水灌城中。

     二十二年,元軍圍攻益都數月,屢攻不下。

    時田豐紮營益都南門,頻往察罕帖木兒營議事,“見其待朝廷使甚簡傲,又所施多術數,無忠誠心,田豐乃忿曰:&lsquo我以山東地降汝,又為汝平海上諸城之不同心者,誠以汝為元朝中興人物也,今若此,是漢室之曹操耳,使汝為曹操,我豈不可為之耶?&rsquo”至是年六月,與掃地王“王士誠私謀曰:&lsquo十五日察罕必巡圍,我預椎牛釀酒,至日,設席邀其一切幕官、大小部帥,酒行,汝選骁勇帶刀,若供給然,兩人夾一人,以擊鼓為之,自察罕以下皆殺之。

    &rsquo”謀定,察罕帖木兒于十四日日落後與從騎二人來田豐營。

    行前,諸将以為不可往,察罕帖木兒曰:“吾推心待人,安得人人而防之。

    ”又請以力士從行,不許。

    察罕帖木兒先至義兵頭目王信營中,再至田豐營。

    王士誠“其人躁勇,見察罕輕出,意謂得間,帶刀入侍。

    田豐目之使退,其人誤以為使之行其所謀,轉身自察罕後揮刀,中其肩。

    田豐知其不可止,遂擊鼓三通,城中聞,即開門納田豐軍,遂擁察罕入城,城中人複推察罕為主以拒朝廷。

    田豐不允。

    已而,察罕死。

    ”①察罕帖木兒被刺的消息傳到朝廷,朝野為之震動。

    據載,善觀天象的妥歡貼睦爾曾預言“山東必失一良将”。

    即馳诏察罕帖睦爾勿輕舉,使者未到山東而察罕已喪命了。

    朝廷诏贈推誠定遠宣忠亮節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谥獻武。

    後改贈宣忠興運弘仁效節功臣,追封颍川王,改谥忠襄,食邑沈丘縣。

    命其子擴廓帖木兒襲總其父兵,拜銀青榮祿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皇太子詹事。

     察罕帖木兒出身探馬赤軍戶,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作為色目地主階級的一員,深感切身利益受到威脅,因而糾集武裝,組織義兵,對抗起義軍。

    他以治軍有方,作戰勇敢,使這支地主武裝發展成當時規模最大、對農民軍鎮壓最力的地方武裝力量。

    察罕帖木兒因此而跻身行省長官,地主義兵改編為官軍,他本人也成為握有重兵的軍閥。

    他是元末兵起以來支撐元朝統治的柱石,也是血腥屠殺起義農民的劊子手。

     ①權衡《庚申外史》将察罕之死記于至正二十一年,不确,當為二十二年;又記察罕死于益都城中,亦與《元史》本傳等不同,但《外史》記田豐、王士誠謀殺察罕過程之詳為他書所不及。

     第四節 擴廓帖木兒 鎮壓山東紅巾軍 擴廓帖木兒(ü,?&mdash),本姓王,名保保,颍州沈丘kke-temr1375&&o人。

    察罕帖木兒之甥,察罕無子,養為己子,遂更名擴廓。

     至正十二年(1352),察罕帖木兒組織地主武裝義兵,與北方紅巾軍屢戰屢勝,累官至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中丞,兵力控制豫、晉、陝、魯等地。

    擴廓帖木兒随父征戰。

    二十一年四月,奉其父命,以皇太子副詹事身份貢糧至京師,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親與訂約,朝廷對察罕帖木兒不再存疑。

    八月,察罕帖木兒總兵進攻山東紅巾軍,命擴廓帖木兒與閻思孝、關保、虎林赤諸将率精兵5萬攻東平,迫使山東紅巾軍将領田豐、王士誠投降。

    後随其父破洛南、圍益都。

     二十二年六月,察罕帖木兒在田豐軍營中被王士誠刺殺,諸将校惶惑不知所從,軍中亦頗有異論。

    察罕帖木兒舊将、同佥白瑣住遂倡言曰:“總兵奉朝廷命讨逆寇,總兵雖死,朝命不可中止,況令總制官王保保曾為總兵養子,朝廷又賜其名擴廓,若立以為主,總兵雖猶不死也。

    ”(《庚申外史》)于是率先下拜,衆亦皆拜,人心始定。

    元廷起用擴廓帖木兒,拜銀青榮祿大夫、右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皇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襲總其父兵。

     擴廓帖木兒領兵柄後,率諸路軍急攻益都,但城守益固,于是挖掘地道以入。

    十一月,破益都,城中紅巾軍首領二百餘人被俘,取田豐、王士誠之心以祭其父,餘衆皆被誅殺。

    又遣關保取莒州,于是山東紅巾軍全部被鎮壓。

    當是時,東至于淄、沂、西逾關陝,已無起義農民,北方紅巾軍宋政權失去汴梁後,退守安豐(今安徽壽縣),既無兵力,又失去号召力。

    擴廓帖木兒乃駐兵于汴、洛,朝廷倚之為安。

     與孛羅帖木兒的權力之争戰争暫時停息後,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之争立即激化。

    這場鬥争既是擁兵自重的軍閥之間的争鬥,又是宮廷内部争權的一種反映。

     擴廓與孛羅之争根源在察罕帖木兒與答失八都魯。

    至正十七年(1357) 十二月,答失八都魯憂憤而死後,其子孛羅帖木兒曾與察罕帖木兒争奪冀甯(今山西太原)等地,朝廷調解後雙方各還本鎮。

    二十二年六月,察罕帖木兒在山東被刺後,擴廓帖木兒總其兵。

    時孛羅帖木兒戍兵大同,屢次派兵争奪晉、冀地盤,并與陝西軍閥張思道(又名良弼)相聯結。

    張思道與李思齊在關陝為争奪地盤互相攻伐,思道在孛羅支持下,設伏兵于武功(今陝西武功),大敗思齊。

    二十三年六月,孛羅乘擴廓戰事方休,移兵汴、洛之機,南侵擴廓守地,遣其将竹貞襲據陝西。

    當時陝西行省右丞答失鐵木兒與行台有矛盾。

    恐陝西為擴廓所有,遂與孛羅相結,引竹貞入奉元(今陝西西安),劫禦史大夫完者帖木兒印,并予拘留。

    擴廓亦不示弱,遣部将貊高合李思齊兵攻之,竹貞戰敗投降。

     擴廓帖木兒為集中力量對付孛羅帖木兒,采取縱橫捭阖手段,與據有江淮、勢力不斷壯大的宋江南行省左丞相朱元璋主動修好。

    早在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時,元璋就曾以都事汪河、錢祯去察罕帖木兒軍中通好,察罕帖木兒亦以書報聘,元璋以前所遣使不返,未予回聘。

    擴廓帖木兒總領其兵後,于二十二年十二月派尹煥章送還使者,自海道南下獻馬。

    朱元璋東有平江(今江蘇蘇州)張士誠。

    西有武昌陳友諒的嚴重威脅,乃采取同樣手段,于次年正月,遣汪河送尹煥章歸汴,緻書擴廓曰:“不意先王捐館,閣下意氣相期,遣送使者涉海而來,深有推結之意,加之厚贶,何慰如之。

    薄以文绮若幹,用酬雅意。

    自今以往,信使繼踵,商賈不絕,無有彼此,是所願也。

    ”(《明太祖實錄》卷一二)這種相互利用的關系,于雙方有利。

    一旦各自目的達到後,這種關系就會破裂,代之以兵戎相見。

     宮廷内争與此同時,元廷内部的鬥争也日益尖銳。

    禦史大夫老的沙,哈剌魯人,順帝母舅,與宦官、順帝後奇氏高麗同鄉樸不花素不和,為奇皇後和皇太子所惡。

    順帝将老的沙遣回。

    老的沙途經大同,留于孛羅帖木兒軍中。

    而右丞相搠思監、樸不花與皇太子結成一幫,依靠擴廓帖木兒為外援。

    皇太子屢次向孛羅索要老的沙,孛羅不遣。

    二十四年三月,搠思監、樸不花誣稱孛羅與老的沙圖謀不軌,順帝下诏削孛羅兵權、官職,令其歸四川。

    孛羅拒不從命。

    朝廷下令命擴廓出兵讨孛羅。

    這時宗王不顔帖木兒等出面上書替孛羅說情,并與孛羅會師。

    順帝怕事情鬧大,急忙下诏,貶斥搠思監、樸不花,孛羅官複原職。

     诏書雖下,搠思監、樸不花依然留居大都。

    這年四月,孛羅帖木兒以此為由,遣前知樞密事秃堅帖木兒率軍進攻大都。

    秃堅帖木兒兵入居庸關,朝廷命知院也先、詹事不蘭奚迎戰,敗歸。

    皇太子見勢不妙,率侍衛軍出光熙門,東走古北口,趨興(今河北承德西)、松(今遼甯赤峰西)。

    秃堅帖木兒兵至清河。

    當時京師空虛,城中大震,諸官吏士卒奉命分守各城門。

    順帝命達達國師、蠻子院使去秃堅帖木兒軍營問明原委。

    秃堅帖木兒聲稱必得搠思監、樸不花。

    二使反複勸解,不聽。

    順帝被迫交出搠、樸二人,孛羅殺之。

    秃堅帖木兒浩浩蕩蕩率軍自健德門進入京師,順帝賜宴慰勉,仍以孛羅帖木兒為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守禦大同;命秃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退出京師。

     是年五月,皇太子出奔至路兒嶺,知孛羅、秃堅複職,憤怒不已。

    遂命擴廓帖木兒調動軍隊,分道進攻孛羅。

    擴廓乃命白瑣住領兵3萬守禦京師,以貊高、竹貞為中道領兵4萬,以關保為西道領兵5萬,合擊孛羅于大同,擴廓則至太原,調督諸軍。

    七月,孛羅與秃堅、老的沙以“清君側”名義再次攻京師。

    前鋒抵居庸關,皇太子統軍迎于清河,丞相也速、詹事不蘭奚屯軍昌平,鎖住軍亦抵京師,然也速軍士無鬥志,瑣住部将楊同佥在居庸關被孛羅軍殺,不蘭奚戰敗逃走。

    皇太子見勢不妙,回到京師,脅迫東宮官僚随他出走,白瑣住扈送皇太子由雄、霸、河間,直奔太原。

    孛羅軍抵健德門外,本拟追襲皇太子,因老的沙阻止未去。

    孛羅等3人進大都,順帝于宣文閣接見,分别命孛羅為太保、中書左丞相,未幾進右丞相,節制天下軍馬;老的沙為平章政事;秃堅帖木兒為禦史大夫。

    八月,順帝加封孛羅帖木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太保、中書右丞相,節制天下軍馬。

    孛羅主政後,殺倚納(與順帝共習“演揲兒”進行淫亂活動的人)秃魯帖木兒、波迪、哇兒祃等,罷三宮不急造作,沙汰宦官,減省錢糧,禁西番僧人佛事,并多次遣使請皇太子還朝,使者被皇太子拘留于太原,拒不還朝。

     二十五年三月,皇太子在擴廓帖木兒軍中下令曰:“孛羅帖木兒襲據京師,餘既受命總督天下諸軍,恭行顯罰,少保、中書平章政事擴廓帖木兒,躬勒将士,分道進兵,諸王、驸馬及陝西平章政事李思齊等,各統軍馬,尚其奮義戮力,克期恢複。

    ”(《元史·順帝紀》)于是調嶺北、甘肅、遼陽、陝西各地軍隊,共讨孛羅。

    孛羅聞之,乃将奇皇後幽禁于厚載門外諸色總管府中,遣秃堅帖木兒率軍進攻上都附皇太子者,調也速南禦擴廓。

    也先駐兵永平,舉師倒戈,遣人西聯擴廓,東聯遼陽,軍聲大振。

    也先襲孛羅将姚伯顔不花于通州虹橋,斬姚伯顔不花。

    孛羅大怒,自領大軍出通州,遇大雨三日而還。

     孛羅在京郁郁不樂,終日與老的沙飲宴,荒淫無度,酗酒殺人,喜怒無常。

    順帝極為不滿,密令威順王寬徹普化子和尚尋找機會刺殺孛羅。

    和尚募得殺手6人,于七月二十九日乘孛羅入宮時,殺死于延春閣李樹下,老的沙逃奔孛羅家中,攜其母、妻及子天寶奴北遁,與秃堅帖木兒會合。

    兩人謀與趙王起兵,被趙王灌醉,縛送朝廷處死。

     與各路軍閥混戰當順帝在京密謀殺孛羅帖木兒之時,擴廓帖木兒派其将關保取太原。

    皇太子聯絡也先及魏、遼、齊、吳、豫、幽諸王準備進兵京師。

    孛羅被殺後,順帝诏皇太子還京。

    原先皇太子投奔太原時,就想用唐肅宗在靈武稱帝的故事自立,擴廓與不蘭奚等不從。

    現在還京師,奇皇後傳令擴廓以重兵擁皇太子入城,以脅迫順帝讓位。

    擴廓知其用意,兵至京師30裡處,即下令分散,不入京師。

    皇太子怨恨在心。

     既入京,順帝命老臣伯撒裡為右丞相,擴廓為左丞相。

    居兩月,擴廓請南還視師。

    閏十月,順帝诏封擴廓為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征,總制關陝、晉冀、山東等處并迤南一應軍馬,諸王各愛馬應該總兵、統兵、領兵等官,凡軍民一切機務、錢糧、名爵、黜陟、予奪,悉聽便宜行事。

    擴廓置分省官屬,随之南下,其氣派之盛大,幾與朝廷相等。

     二十六年二月,擴廓抵河南,欲守父墓以終喪,心腹幕僚孫翥、趙恒獻策曰:“丞相受天子命,總天下兵,肅清江淮。

    兵法欲治人者先自治。

    今李思齊、脫列伯、孔興、張思道四軍,坐食關中,累年不調。

    丞相合調四軍,南出武關,與大軍并力渡淮,彼若前頑不受調,則移軍征之。

    據有關中四軍,惟丞相所使,不亦善乎!”(《庚申外史》)但各路軍閥根本不服擴廓調遣: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同起義兵,為擴廓前輩,得調兵劄後大怒曰:“乳臭兒,黃發猶未退,而反調我耶!我與爾父同鄉裡,爾父進酒,猶三拜我然後飲,汝于我前,無立地處,而今日公然稱總兵調我耶!”張思道曾與孛羅結盟,也拒不受命;孔興、脫列伯等皆以功自恃,各懷異見,要求别為一軍,也不受調遣。

    四将各令本部曰:“一戈一甲,不可出武關,王保保來,則整兵殺之!”(《庚申外史》)他們共推李思齊為盟主。

    擴廓遣關保、虎林赤西攻張思道于鹿台,而思齊與思道合兵抗之。

    雙方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

     北方軍閥混戰之際,正是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南方之時。

    至正二十四年元璋滅武昌陳理漢政權後,稱吳王,建百官,拓地江北、淮東,并準備大舉東滅張士誠。

    二十六年五月,擴廓軍與諸軍閥相持于關中,自率中軍由懷慶(今河南沁陽)屯彰德(今河南安陽),彰德積糧草達10萬,順帝頗疑擴廓有異志,因屢催擴廓發兵攻江淮。

    擴廓遣将攻徐州,元璋将徐達分兵擊退之。

    時元璋正發兵征張士誠,必須避免與北方交兵,因而于七月又遣使緻書擴廓,分析形勢,陳述利害關系。

    擴廓面對關中諸軍閥,不敢尋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