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蒙、藏、回鹘文資
關燈
小
中
大
了貢獻(詳本書“元史的研究”篇)。
1941年出版的鮑貝著《方體字》(КвадратнаПисьменность,Москва;英文本改書名為《八思巴字蒙古文文獻》TheMongolianMonumentsinhPhags-pascript,Wiesbaden,1957)一書,刊布并譯釋了十餘件聖旨和牌子,研究了八思巴字蒙古文的正字法、語音學和詞态學特點。
1971年,李蓋提所編《蒙古語文獻彙編》第三部《八思巴字文獻》(MonumentsenecriturehPhagspa,Budapest)出版,此書彙集了元世祖至元順帝時代的聖旨、令旨、懿旨12件①,牌子4件,居庸關石刻及其他文物多種(均用拉丁字譯寫,并有簡短介紹),收羅頗富。
照那斯圖《八思巴字和蒙古文獻》第二冊《文獻彙集》(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1991),收聖旨、懿旨、令旨、法旨等碑刻、文書27件,牌符4件,書籍殘頁2件及居庸關石刻等,是目前最完全的元代八思巴字資料彙集。
我國各地現存的碑刻、文書及其他文物尚多,近年陸續有新發現,有待于專家們作進一步的研究。
①其中,1305年懷甯王海山賜給烏思藏沙魯寺的令旨為原件(意大利藏學家圖奇發現,刊布于其所著《西藏畫卷》第2卷,由伯希和作考釋),其餘均為碑刻。
第二節 藏文資料 藏文資料有綜合性通史、教法源流、世系、傳記、文集,以及檔案文書、金石碑刻等,相當豐富。
《紅史》元代是藏族史學發展成熟時期,其代表性成就無疑首推公哥朵兒隻(Kun-dgahrdo-rje,1309-1364)所著《紅史》(蒙古語書名Hu-landeb-ther,藏語作Deb-tberdman-po)。
公哥朵兒隻出身噶爾氏貴族,至治三年(1323)任搽裡八萬戶(烏思藏十三萬戶之一,地在今拉薩東南)萬戶長,至正十二年(1352)讓官于其弟,出家為僧。
他博學多才,著述甚豐。
《紅史》始撰于1346年,成書于1363年。
全書内容次第為:1.從世界開創至釋迦牟尼誕生的傳說王統、佛教的建立和傳承、印度王統;2.漢地曆史簡述:周至唐、唐朝帝系及唐代吐蕃(據譯成藏文的《資治通鑒·唐紀》及《唐書吐蕃傳》摘錄)、梁至南宋滅亡;3.西夏曆史;4.蒙古王統&mdash&mdash至元順帝失國(元末部分系後人所增補);5.吐蕃王統&mdash&mdash至朗達磨被殺和吐蕃分裂;6.佛教在吐蕃的後期弘傳、納裡速(今譯阿裡)王統及其地佛教的傳播;7.薩斯迦世系與曆任帝師、本欽、都元帥;8.吐蕃佛教的傳承;9.噶當派傳承;10.噶舉派各派的傳承&mdash&mdash達波、加爾麻(噶瑪)、伯木古魯(帕竹)、必裡公(止貢)、搽裡八(蔡巴)。
最後以元成宗護持吐蕃僧人诏書作結。
所載吐蕃各教派曆史尤詳于元代,是研究元代西藏史的最重要史料;有關南宋和元朝曆史部分也有一些不見于他書的珍貴資料,如宋少帝在元英宗時被害于薩斯迦,元順帝即位前的皇位空懸期間由燕鐵木兒攝政等。
《紅史》是藏族史學中第一部綜合性的通史著作,其體裁為後來的藏文史籍所承襲。
1961年,錫金甘托克出版了此書排印本;1964年,日本學者稻葉正就、佐藤長的日文譯本(有校注)在京都出版。
1981年北京民族出版社所出校注本,系我國學者東嘎·洛桑赤列利用北京和西藏所存九種本子校勘整理而成,根據西藏檔案館存的兩種寫本增補了國外刊本所缺的40頁内容,并征引漢、藏文資料詳加注釋,是目前最完備的版本,陳慶英、周潤年漢譯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即據此譯出。
《佛教史大寶藏論》元代著名高僧布思端所著《佛教史大寶藏論》(亦名《善逝教法史》,bDe-gshegsbstan-pai-choshbyung),記述印度和西藏佛教的曆史、來藏的印度高僧和西藏譯師名單及所譯經典目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郭和卿漢譯本(民族出版社,1986)。
《漢藏史集》明、清時期藏族史學更加繁榮,出現了大批各種類型的著作。
其中對元史研究具有特殊重要價值的是班卓兒藏蔔(sTag-tsha■-rdzo■-padPalhbyor-■za■-po)所著《漢藏史集》(rGya-Bod-kyi-yig-tsha■)。
作者為後藏達倉宗人,生平不詳。
此書著于1434年,但“漢地之王統”一篇,記事迄于景泰五年(1454)。
其體裁與《紅史》基本相同,而記述史事更為詳細。
特别是元朝時期,除叙述蒙元曆朝皇帝外,還記
1941年出版的鮑貝著《方體字》(КвадратнаПисьменность,Москва;英文本改書名為《八思巴字蒙古文文獻》TheMongolianMonumentsinhPhags-pascript,Wiesbaden,1957)一書,刊布并譯釋了十餘件聖旨和牌子,研究了八思巴字蒙古文的正字法、語音學和詞态學特點。
1971年,李蓋提所編《蒙古語文獻彙編》第三部《八思巴字文獻》(MonumentsenecriturehPhagspa,Budapest)出版,此書彙集了元世祖至元順帝時代的聖旨、令旨、懿旨12件①,牌子4件,居庸關石刻及其他文物多種(均用拉丁字譯寫,并有簡短介紹),收羅頗富。
照那斯圖《八思巴字和蒙古文獻》第二冊《文獻彙集》(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1991),收聖旨、懿旨、令旨、法旨等碑刻、文書27件,牌符4件,書籍殘頁2件及居庸關石刻等,是目前最完全的元代八思巴字資料彙集。
我國各地現存的碑刻、文書及其他文物尚多,近年陸續有新發現,有待于專家們作進一步的研究。
①其中,1305年懷甯王海山賜給烏思藏沙魯寺的令旨為原件(意大利藏學家圖奇發現,刊布于其所著《西藏畫卷》第2卷,由伯希和作考釋),其餘均為碑刻。
第二節 藏文資料 藏文資料有綜合性通史、教法源流、世系、傳記、文集,以及檔案文書、金石碑刻等,相當豐富。
《紅史》元代是藏族史學發展成熟時期,其代表性成就無疑首推公哥朵兒隻(Kun-dgahrdo-rje,1309-1364)所著《紅史》(蒙古語書名Hu-landeb-ther,藏語作Deb-tberdman-po)。
公哥朵兒隻出身噶爾氏貴族,至治三年(1323)任搽裡八萬戶(烏思藏十三萬戶之一,地在今拉薩東南)萬戶長,至正十二年(1352)讓官于其弟,出家為僧。
他博學多才,著述甚豐。
《紅史》始撰于1346年,成書于1363年。
全書内容次第為:1.從世界開創至釋迦牟尼誕生的傳說王統、佛教的建立和傳承、印度王統;2.漢地曆史簡述:周至唐、唐朝帝系及唐代吐蕃(據譯成藏文的《資治通鑒·唐紀》及《唐書吐蕃傳》摘錄)、梁至南宋滅亡;3.西夏曆史;4.蒙古王統&mdash&mdash至元順帝失國(元末部分系後人所增補);5.吐蕃王統&mdash&mdash至朗達磨被殺和吐蕃分裂;6.佛教在吐蕃的後期弘傳、納裡速(今譯阿裡)王統及其地佛教的傳播;7.薩斯迦世系與曆任帝師、本欽、都元帥;8.吐蕃佛教的傳承;9.噶當派傳承;10.噶舉派各派的傳承&mdash&mdash達波、加爾麻(噶瑪)、伯木古魯(帕竹)、必裡公(止貢)、搽裡八(蔡巴)。
最後以元成宗護持吐蕃僧人诏書作結。
所載吐蕃各教派曆史尤詳于元代,是研究元代西藏史的最重要史料;有關南宋和元朝曆史部分也有一些不見于他書的珍貴資料,如宋少帝在元英宗時被害于薩斯迦,元順帝即位前的皇位空懸期間由燕鐵木兒攝政等。
《紅史》是藏族史學中第一部綜合性的通史著作,其體裁為後來的藏文史籍所承襲。
1961年,錫金甘托克出版了此書排印本;1964年,日本學者稻葉正就、佐藤長的日文譯本(有校注)在京都出版。
1981年北京民族出版社所出校注本,系我國學者東嘎·洛桑赤列利用北京和西藏所存九種本子校勘整理而成,根據西藏檔案館存的兩種寫本增補了國外刊本所缺的40頁内容,并征引漢、藏文資料詳加注釋,是目前最完備的版本,陳慶英、周潤年漢譯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即據此譯出。
《佛教史大寶藏論》元代著名高僧布思端所著《佛教史大寶藏論》(亦名《善逝教法史》,bDe-gshegsbstan-pai-choshbyung),記述印度和西藏佛教的曆史、來藏的印度高僧和西藏譯師名單及所譯經典目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郭和卿漢譯本(民族出版社,1986)。
《漢藏史集》明、清時期藏族史學更加繁榮,出現了大批各種類型的著作。
其中對元史研究具有特殊重要價值的是班卓兒藏蔔(sTag-tsha■-rdzo■-padPalhbyor-■za■-po)所著《漢藏史集》(rGya-Bod-kyi-yig-tsha■)。
作者為後藏達倉宗人,生平不詳。
此書著于1434年,但“漢地之王統”一篇,記事迄于景泰五年(1454)。
其體裁與《紅史》基本相同,而記述史事更為詳細。
特别是元朝時期,除叙述蒙元曆朝皇帝外,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