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招雄魂劉備設靈台 謀奸事彭羕寄反書

關燈
第十六回招雄魂劉備設靈台謀奸事彭羕寄反書 漢中王劉備出殿,見文武皆到,便帶着關興、劉禅和衆文武出了王府,與孔明各自登車,并車而行,文武百官坐轎的坐轎,騎馬的騎馬,簇擁着半副銮駕,往西門外的校場而去。

    各郡各州的守将太守聞報了關羽的不幸消息後,紛紛趕來成都,近則半天一日,遠則一旬半月不等。

    劉永、劉理還小,劉備就命他倆不必前往了。

     劉備坐在車上,心亂如麻,目光投到孔明的臉上,見他仍是漫不經心,毫不着急,一如既往。

    再看看身後的這些文武,身上的衣服大多粗制濫造,東歪西扯。

    若是平時,劉備早就忍不住要笑了。

    可是再一看身旁孔明的這套衣巾,細針密線,做工考究,不失為精工細作,絲毫沒投有趕制出來的痕迹。

    心裡已然明白了幾分:哦,我問你荊州的消息,你老是搖頭不知,怎麼這喪服又早已準備好了呢?分明是一直瞞着我,不說真話。

    這麼大的事情,你也忍心隐瞞不說,那還把我放在眼裡?因此,劉備在這點上與孔明積下了怨來。

    一路上,誰也沒有話說,誰也不敢打破這悲戚的氣氛,隻有西風呼嘯,抽打着路旁幹枯的樹枝。

     出了西門就到校楊,隻見那裡四面都紮下了素色牌樓,正面牌樓上四個大字:&ldquo忠魂義魄&rdquo,左右各有一聯,上聯是&ldquo丹心照日月&rdquo,下聯是&ldquo肝膽移春秋&rdquo,劉備帶着衆人就從這兒向裡面的喪帳走去。

    行無多遠,又見一聯,上寫&ldquo雄劉奸曹豬犬孫&rdquo,&ldquo滅魏吞吳中興漢&rdquo。

    劉備看了這一副對聯,暗暗叫好,覺得這聯叫出了他的心聲,将東吳罵得淋漓盡緻,大稱心願,尤其把江東孫權罵作豬犬最為痛快,好端端的北伐大計,被江東糟蹋得一敗塗地,這不像豬犬麼?因此,今後劉備伐吳,就把&ldquo殺盡吳犬&rdquo當作了口号。

    喪帳外一座高台,約有七尺餘,上寫&ldquo招魂台&rdquo。

     到了這兒,劉備吩咐停隊,下車的下車,出轎的出轎,落馬的落馬,一切代步之具皆列于道路兩旁.劉備帶着衆臣行入喪帳,裡面一個大大的靈台,設七個牌位,中間是&ldquo亡故大漢漢壽亭侯、一虎上将、荊襄牧、讨逆大都督關公雲長之位&rdquo,兩側分别是公子關平、副将周倉、趙累、王甫、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這六座靈牌。

    當然,校刀手和關西漢隻是分兩塊牌位總寫在一起,并不注明具體姓名,要是一個一個都寫上,隻恐喪帳要變成五百羅漢堂,都會排滿了。

    靈台上白蠟高燒,爐内香煙袅袅,兩旁也是一副對聯: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忠貫赤日,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義參青天。

     靈前,上首裡是關興,下首裡是一班荊州老人馬:馬良,伊籍,廖化、胡班和劉安等人。

     劉備手擎三炷缭繞的清香,帶着文武,十分悲痛地步出喪帳,到招魂台前站定,後緩緩登上祭壇,面對東南方向遙拜道:&ldquo吾弟雲長,孤與汝桃園締盟三十二載,生死與共,呼吸相關。

    此番北伐,暗遭吳兒算計,不屈就義。

    備當念手足之情,盡起兩川之軍,蕩盡江東吳犬,與吾弟報仇雪恨。

    二弟陰靈有知,且随孤來!&rdquo說着,命手下舉招魂播向東南招動數下。

    遂後,劉備滿面淚痕地退了下去。

    到喪帳内的靈位前将三住香插入爐内,又大哭一場,拜了又拜。

    被衆文武勸住。

     這種場面是每個人都要祭奠一番的,一百多個文武要是都一大篇祭文,不知要祭到何時結束。

    因此隻能選最要緊的話講。

    孔明效仿了劉備的模樣,登上招魂台祭道:&ldquo亮祭吊君侯靈前:北伐滅奸曹,雄才敵萬人。

    走馬拔襄陽,忠義歸天神。

    &rdquo回到靈前,拜畢,将香插于爐内。

     趙雲上前,&ldquo雲吊至君侯靈前。

    興師北伐定中原,孰料東吳起反叛。

    人言國賊是曹操,吾看奸徒是孫權。

    &rdquo 接着是馬超,&ldquo超祭于君侯靈前:月殘不失光,劍缺不改芒。

    男兒有死節,忠心報朝綱。

    &rdquo 黃忠道:&ldquo忠憑吊君侯靈前:憶昔天下定三分,君侯膽氣傳威名。

    操賊疑懼遷都去,千古難忘關将軍。

    &rdquo 就這樣,一個挨着一個,每人都有這麼幾句,倒也不慢。

    喪帳之側設一行宮,祭奠後都集中在裡面。

    劉備為關羽招過亡魂以後,憂憂郁郁,啼哭不止;淚濕衣搽,斑斑成血。

    孔明與衆官再三勸解,劉備隻是痛哭,&ldquo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rdquo說罷,又哭。

     忽侍衛來報:&ldquo啟奏千歲,大夫糜竺于喪帳外請罪。

    請大王示下。

    &rdquo 一人叛國,株連九族。

    孔明暗自為糜竺擔心,因為劉備正在傷心透頂的時候,雲長遭難都是糜芳等人叛國投敵的緣故,糜竺是罪人的兄長,自然難以保全性命。

    但是,如果劉備殺了糜竺,那舉兵伐吳的事情就更難勸阻了。

    所以孔明對兩旁文武着意地便了個眼色:力保糜竺。

     劉備聽到糜竺來見,就好象渾身發燒一樣,兩眼頓時噴射出仇恨而又炙人的怒火,就好比來人是糜芳一樣,恨之入骨,切齒咬牙。

    遂惡狠狠地喝令道:&ldquo命罪人糜竺膝行進見!&rdquo 這樣大的一座喪帳,叫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文官跪着行到劉備的面前,隻怕連膝蓋骨都會磨碎。

    然而漢中王之旨,尤其是盛怒之下,别說要他膝行,就是立斬糜竺,也沒有誰敢讨情,因為這是當時懲罰罪人的法律。

    侍衛高聲喊了出去:&ldquo千歲有旨:命糜竺膝行進見!&rdquo 喪帳外的糜竺身披罪衣罪裙,誠惶誠恐,渾身發抖。

    他井不是因為拍死而吓成這個樣子,而是被自己的親兄弟叛國的行為所招來的後果氣得顫栗不安。

    因此一聽到這道旨意,糜竺立即撲身倒下,雙膝接着痛楚錐心的地面艱難地往裡面去,嘴裡還不停地報道:&ldquo罪官糜竺告進!罪官糜竺告進!&hellip&hellip&rdquo 從喪帳外到行宮雖然并沒有多少路,但跪着行走怎麼快得了。

    劉備在裡面等得不耐煩,不時忿怒而又焦急地向外看一眼。

    孔明一直在旁邊冷眼觀察着劉備臉上的神情變化,希望糜竺行走得慢點,讓劉備有時間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妥之處。

    隻怕一步闖進了行宮,被劉備立即斬首,連勸說的餘地也沒有。

    孔明見此刻的劉備,臉上的怒氣略退了一些,便起身到劉備面前一躬到底,&ldquo亮奏主公,容禀。

    &rdquo 劉備問:&ldquo軍師有何話說?&rdquo &ldquo糜芳叛逆投敵,其罪難赦,一旦擒獲,必以國法正首。

    然子仲數十餘年如一日,忠心大王,始終不渝,與漢中王患難與共,向無貳心。

    亮以為,昔年當陽之戰,糜夫人為救世子,赴井就義,皆因漢中王大業之故。

    如此大忠大義、大賢大德之輩理當從寬而辦。

    況罪人糜芳尚逍遙法外,豈有教其兄代人受過?未知主公意下如何?&rdquo 孔明一勸,大家也都附和道:&ldquo望大王念在已故糜夫人的份上,寬恕子仲,從輕發落。

    &rdquo 劉備想到亡故的糜夫人,一顆剛直的心頓時軟了下來,又聯想起糜竺一向忠心耿耿,老實巴結,為了他兄弟的罪孽來為難他,覺得于理不當。

    便長歎一聲,&ldquo罷了。

    命糜竺即刻見孤!&rdquo 看得出劉備的怒氣已消了大半,說明劉備不再追究糜竺的罪過了,糜竺的性命保住了,孔明與衆官方始謝了千歲,都退了下去。

    糜竺聽到此旨,感激得涕淚交流,向裡面連拜了數拜,口稱:&ldquo謝大王不殺之恩!&rdquo遂起身卸掉罪衣罪裙,整頓了袍帽入内參拜後歸班。

     城外在舉哀,城裡也有人在發喪。

    原來法正從劉備定了三分天下以後,便覺身體不舒,慢慢地一病床衾,再不能參政。

    這幾日常常聽得有人說荊州失守,關羽遭難的事,原因在于上庸的劉封聽信孟達之言不肯發兵。

    心想,我與張松、孟達三人舉義獻圖,暗助劉備取了西川,漢中王和軍師都很擡舉我,卻無意中冷落了孟達,孟達心中自然有氣。

    此番他不發兵,以緻關羽遭此不測,源在于此。

    我與子慶一向知交,倘劉備等人疑我與他同謀作亂,豈不是前功後棄!法正是個要面子的人,被這麼一急,病痛加劇。

    無幾,便氣絕身亡,一命歸天了。

    恰恰這一天劉備為關羽招魂,兩件喪事辦到了一天内。

     其實,這種擔心和憂急是多餘的。

    劉備最信任、最寵愛的人除了諸葛亮以外,就是法正了。

    不僅僅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