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揣父書關平報平安 懷賊恨廖化傳噩耗

關燈
第十五回揣父書關平報平安懷賊恨廖化傳噩耗 卻說關興在北伐節節取勝的時候,奉了父命趕往西川去報奏捷音。

    盡管他身上帶着關羽的書信,到處有人迎送,腳力又好,但是初次入川,路徑不熟,又兼蜀道難行,免不了常走錯路,好不容易趕到了西川的京都&mdash&mdash成都。

     話分兩頭。

    劉備臨殿,聚齊文武百官。

    左首裡排着一行五隻座位,是留給漢家五員虎将的專座,除了第一隻荊襄侯關羽和第二隻阆中侯張飛的座位空着,趙雲、馬超和黃忠都按序而坐。

    右首裡就坐的是大漢軍師諸葛亮,他仍像以前那樣綸巾鶴氅,漫不經心地輕搖着羽扇。

    衆臣都在等候漢中王上殿。

     &ldquo義結桃園三十年,鼎足三分漢王晉。

    滅賊欲進中原地,萬民展顔普天慶。

    &rdquo劉備頭戴五爪龍冠,身穿五爪龍袍,足登龍頭靴,一步三搖,緩步從裡面走了出來,在中間的座位上坐定。

     衆臣齊上前參拜過,退到兩旁,仍是站的站,坐的坐。

     &ldquo軍師!&rdquo劉備問道,&ldquo二弟雲長北伐,一月之内音息全無,孤甚記挂于懷。

    不知是何道理?&rdquo劉備想,關雲長七月出兵,捷報頻傳:攻拔襄陽,刀劈夏侯存,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連連告捷。

    雖說其間也曾遭到魏将的毒箭,經神醫華佗醫治,不日便愈。

    後又戰徐晃,擒張虎,斬樂琳,威風大振。

    就是在這些消息過後,從此中斷了音訊,也不知是什麼原因,既沒有人來報捷,也沒人來告急。

    最後一封書信是九月底接到的,如今已是十一月中旬了,斷了一個多月的聯絡,劉備豈不要着急! 其實,這個問題諸葛亮不知思考了多少次,非但在想,而且早已派出了密探往各處去打聽荊襄的消息和關羽北上的進展情況。

    對于關羽的北伐,諸葛亮有他自己的主見。

    他想:關羽坐鎮荊州,最要緊的是以守為上。

    因為漢軍取得東川未滿一年,精銳未足,應該養兵蓄糧,以待北伐。

    盡管曹操暗結東吳,先取襄陽,關羽理當複取,然後回守荊州,一方面派人聯吳,迫使江東不敢輕舉妄動,一方面拒魏軍于界外,不使曹操有回旋的餘地。

    這就是他對漢室最大的功勞了。

    可他拔了襄陽,又兵渡襄江,重兵挺進樊城,聽來節節取勝,成果輝煌,我總覺得荊州一日也不太平,東吳早晚要起不良之心,關羽就有顧此失彼之虞。

    我多次主張将長沙等四郡歸還東吳,結好孫權,穩住呂蒙窺伺之心,劉備也答應了,可就是關羽不同意,自以為雄心不已,實際上給自己留下了隐患。

    關雲長樣樣都好,最不放心的是他的傲慢之心。

    為此,在他赴荊州時,我一再向他闡明&ldquo東和孫權,北拒曹操&rdquo的意義,暗示他不要輕視江東,更不要與江東為敵,這是荊襄九郡長治久安的重要策略。

    前番已聽說孫權命吾兄諸葛瑾到荊州與關羽說親,這是江東對他的試探,如果成全了這樁姻緣,江東就不會貿然動兵。

    然而,關羽非但不允,反而将孫權辱罵了一頓,把諸葛瑾逐出了荊州。

    可以斷定,關羽北伐越是功大,離荊州就越遠,潛伏的危機也就越大。

    一個多月來,荊州消息全無,或許也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僅僅是孔明對政治局勢的推斷,至于江東什麼時候會起兵襲取荊州,孔明也無法預料。

    歸根結蒂,關羽在這個時侯北伐是不合時宜的,而孔明對于勸阻出兵也是無濟于事的。

    直到火燒連營之後,劉備将漢室江山托孤軍師,那個時候劉、關、張已相繼辭世,諸葛亮掌握了漢家的全部兵權,孔明方才專心緻志地北伐中原。

    即使到了這種地步,劉禅聽信宦官黃皓之言,尚且使北伐遭到了很大的阻撓。

    正如諸葛亮在他的&ldquo後出師表&rdquo上所寫的:&ldquo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能逆睹也。

    &rdquo故而孔明在派出心腹探子時吩咐,若有荊州消息,一律先報軍師府,不得走漏消息。

    今天劉備登殿問起荊州情況,孔明已将十月初八失荊州,十一月初七關家父子遭難,周倉等人盡忠的事情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他知道一旦劉備得知,必定喪失理智,兩川民心未固,如何經得住這般大事。

    因此,十分平靜地答道:&ldquo主公,荊襄屯紮精兵數十餘萬,君侯熟知兵法,料來無事。

    不必過慮。

    &rdquo 孔明心中說道:荊州的人馬全都喪失,關羽衆将盡皆遇害。

    &mdash&mdash這話現在是不能和你說的。

    孔明為什麼不講穿呢?事情很明顯,一說破,劉備肯定要興兩川之軍為關羽報仇,破壞了蜀吳聯盟事小,若是曹操興師伐川,劉備還有不敗的麼?這一敗莫說三分天下無法保住,即便是立足之地也會敗得一幹二淨。

    因此,隻能暫且瞞一瞞,等到适當機會再提出來,或許還可以穩住他的心。

     就在這時,外面公子趕到。

    關興仍然是來報喜的,他到漢王府下馬,隻見旗幡招展,轎馬紛紛,守衛密密層層,一派森嚴的氣象。

    關興未見過大世面,隻覺得這兒的府衙氣勢磅礴。

    将馬拴好後,踏上前去。

     漢王府前的侍衛見來一個年輕大将,卻是從不相識,本當要喝住,可一見他生着一張紅臉,也是一副卧蠶眉、丹鳳眼,好生驚奇。

    這班侍衛中大多是随劉備闖南走北時的心腹,與關羽都很厮熟,看到來人這副長相與君侯十分相似,就差一绺長髯就可與年輕時的關羽一般無二。

    因而不敢莽撞,上前攔住,好生問道:&ldquo将爺是哪一位?&rdquo 關興答道:&ldquo小将乃荊襄關羽之子關興。

    有勞諸位通禀我家伯父千歲,關興求見。

    &rdquo 衆軍隻知道關君侯有一個公子叫關平,而且是關家莊認領的螟蛉之子,一直随軍在荊州。

    忽然又冒出個關家公子來,大家不敢相信。

    可眼前的這位與關雲長長得這樣相似,幾乎不容猜疑,又使衆軍感到茫然。

    商議數言,便請關興府前少待,領班就匆忙趕了進去。

     &ldquo禀大王千歲,府前來一紅臉将爺,自稱君侯之子關興,奉父命到此求見大王。

    &rdquo 這一禀,大殿上一片愕然,議論紛起。

    劉備起初也是一驚,繼而想起了桃園結義時,雲長似曾說起家有二子,時間長了,也就忘了叫什麼名字。

    後因闖蕩天下,據說關家遭受黃巾餘黨浩劫,杳無音息,從此抛妻别子,不知生死下落,隻當他們都已不在人世。

    數十年來,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當年在關家莊收了關平為子,我還高興了一陣,這樣可以減少一些思親的痛苦。

    建安十七年,三弟翼德入川時相遇張苞,父子團聚。

    誰想到今日二弟也找到了兒子,天意不教二弟絕後,那真是一生中最稱心懷的大喜事了。

    劉備當即傳話相請。

    文武百官見漢中王滿面紅光,料定來者必是君侯之子無疑,也都喜氣洋洋,瞪出了無數雙眼睛,都想一睹為快,看一看關興的模樣。

     當關興出現在大殿上的時候,劉備睜着一對貪婪的眼睛在他的臉上看個不住。

    心裡想,張苞的長相與翼德一樣,不料關興竟與雲長長得一模一樣,要是長了幾根長髯還有誰分辨得出呢?兩旁的文武看了,無不暗暗叫絕,世上還真有這樣的事?!劉備越看越高興,不由得失聲笑了出來:&ldquo嘿嘿,果然是我家二弟之子,孤之賢侄!哈&hellip&hellip&rdquo 關興聽得笑聲,擡頭看去,中間的這位身穿王家袍服的盯着自己看個不住,便料定他是漢中王劉備,便搶步上前,撲倒在地,&ldquo伯王在上,小侄關興叩拜伯王千歲。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