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奏凱歌呂蒙釋戰俘 聞兇信關羽撤精兵

關燈
uo說罷,掉馬往旗門而去。

     于禁見關羽一走,馬上與曹操說:&ldquo千歲,可命大隊追殺其後,以報死者之仇!&rdquo 曹操向于禁一擺手,厲聲道:&ldquo孤與君侯乃數十年之交,君侯荊襄之地盡失,心緒已亂,孤豈可乘人之危,奪人之地?孤非但不追,待君侯退兵,還要相送一陣。

    &rdquo 于禁暗暗好笑:這老賊真是個老&ldquo洋盤&rdquo,連輸三仗,人死了無數,不趁勢撈回點本錢,還要相送一陣,這種賠本的買賣隻有你會做! 曹操料定大家不會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心裡卻在自鳴得意:你們都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江東呂蒙取了荊州,關雲長已經敗得不可收拾,我若一追,關羽腹背受敵,必定回師與我大戰,他手下有精兵四十萬,不是一下子可以消滅的。

    再說這樣一來,劉備定然以為是我用計讓東吳取了荊州,便會引兵攻打中原之地,這是引火燒身。

    我如今不追,反而要大張旗鼓地送他一陣,荊州被奪的事情就完全歸結于東吳呂蒙的身上,與我毫不相幹,還落得個人情做做。

    &mdash&mdash事情完全被曹操預料到了,關羽一死,劉備大起川軍,禦駕親征,為桃園兄弟大複仇,目标就是江東孫權,曹操卻安然無事。

    由此可見,曹操之奸,非一般奸人所比,因此稱他為奸雄,确是一點也不過份。

     曹操望着關羽正在收拾旗門,便也傳令回轉大營。

    恰在此時,見樊城内飛出一彪人馬,直往襄江馳去,心裡已經明白,必定是曹仁發兵去收複襄陽了。

    心想,關羽失了這許多城池,一座小小的襄陽已挽回不了他的敗局,就讓他們去取吧。

    曹操帶着文武回進了大營,命人打聽關羽何時退兵的消息。

     卻說樊城射出的一支人馬,正是曹仁的部将夏侯惇。

    原來他們已經得報了荊州的情況,估計關雲長不日就要退兵,再也無法顧及襄陽的安危。

    尤其是夏侯惇迫不及待地要奪回襄陽,便與曹仁商議。

    曹仁也覺得時機成熟,可以走馬奪取了。

    便撥夏侯惇精兵五千,命他從襄江另一頭渡過去。

    夏侯惇飛馬出城,迅速渡江,果然一舉收複。

     關雲長皺着雙眉回到旗門,感到渾身無力。

    關平見他這般神情,不戰自回,便知出了大事。

    便問:&ldquo父親,莫非身子不爽麼?&rdquo 關羽忿忿地将青龍刀重重地扔到了地上,下了赤兔馬,傳令道:&ldquo收拾旗門,大帳伺候。

    &rdquo 兩軍旗門離得遠,衆将沒有注意到于禁的出現,因此也不知道關羽聽到了什麼話,臉色會這樣陰沉怕人。

    衆将回進大帳,按班站定,等候關羽說話。

    大帳上一片沉默,關羽坐在中央,木然地看着帳外,好像在思考着什麼。

    周倉手捧青龍刀,關切地望着主人。

    關平按劍而立,一臉的憂愁和不安,仿佛關羽的心情都在他的臉上反應出來似的。

    肅穆無聲,靜得怕人,空氣緊張得就像凝固住了似的,誰也不敢弄出一點聲來打破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

     &ldquo報&mdash&mdash君侯!&rdquo一陣驚人心魄的叫聲撕裂了沉悶的氣氛。

    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射向大帳口,見一探子神色慌張,大步流星似地闖進了大帳,未及站定就報道:&ldquo江東呂蒙白衣渡江,夜襲荊州,漢室諸郡皆失。

    請君侯定奪!&rdquo 宛如晴天霹靂,整座大帳都陷入了顫抖之中,實在沒有思想準備,文武都驚得呆若木雞,差點吓死,誰能想到大後方竟然會喪失在無形無聲之中,就好比是在夢中一樣。

     &ldquo退下。

    &rdquo關羽淡然道。

     &ldquo報君侯。

    &rdquo又是一個探子飛報上帳。

    &ldquo南郡失守,糜芳獻城降吳。

    &rdquo &ldquo退下。

    &rdquo &ldquo報君侯,呂蒙兵略四郡。

    &rdquo &ldquo退下。

    &rdquo &ldquo報君侯,&hellip&hellip,報事的探子接二連三地口來報告從荊州打聽到的各種消息。

     關羽已經用不到聽這些報告了,心裡早已明白。

    鎮守了這許多年的荊州,忽兒毀于呂蒙之手,關羽感到剜心般的痛苦!最可恨的是呂蒙用這詐死之計,賺得大片城池和土地,達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目的。

    覺得東吳人比曹操還要奸詐,還要可惡。

    關羽越想越氣,越想越恨,忽兒舉手往虎案上一拍,直震得案上的文房四寶跳了起來,又從腰間抽出半口寶劍,咬牙切齒道:&ldquo來日收兵回襄江,吾誓與呂蒙決一死戰!&rdquo 荊州失守的消息頓刻彌漫住整座大營。

    漢軍中有不少人都出生在那兒,城中有他們的父母妻兒,有他們的田園家産,一旦失守,漢軍便沉浸在思親的心情中,搞得人心惶惶,無法抑制。

     關羽料到這消息一傳開,勢必會造成人心離散的後果,要是帶着這樣一支松散而又龐大的隊伍回去,根本無法同呂蒙的精銳之師作戰。

    因此覺得有必要作些準備。

    他對身邊的伊籍、馬良這兩位大夫看了一眼:這兩位大夫跟着我守了八年荊州,忠心不二,是漢室的良臣。

    特别是伊籍,昔年大哥兵敗汝南,到荊州劉表處避準,蔡瑁頓起不良之心,欲害大哥,全仗伊老肝膽相照,舍命相救,方免大禍。

    今日這一敗,武将雖有防身之藝,尚恐難脫厄運,他們文墨之輩跟在敗軍之中是非常危險的。

    亂軍中衆将自顧不及,還有誰保得住他們?失守荊州,我對不起大哥,再不能連累他們。

    為此,雲長頓起憐憫之心,呼道:&ldquo伊老、季常二位大夫。

    &rdquo 這兩位謀士與關羽相處了這些年,的确成了關羽的知心人,他們明白像君侯這樣常勝不敗的英雄,一旦敗到今天這種田地,可想而知,心裡是萬分痛楚的。

    越是到了這時候,大家越要同心協力,患難與共。

    因此二人雙雙踏出,對關羽彬彬一禮道:&ldquo君侯,有何吩咐?&rdquo &ldquo二位乃忠烈之士,随某八載荊州,兢兢業業,有功于漢。

    今日某之大罪,大意失荊州,有累諸位。

    某命二位大夫即刻離此,去西蜀面見漢中王求救。

    &rdquo 伊籍和馬良怎不知關羽的意圖,恐怕留在這裡出事,将他們遣開。

    盡管二人對關羽有着十分深沉而又真摯的感情,但他們更清楚此刻關羽的心情,要是不聽從,就會闆起臉來不認人。

    隻有順從,才會減輕他心靈上的負擔。

    伊籍道:&ldquo君侯一生胸懷坦蕩,仁義待人,豪氣貫天,感心可與天地共存,與日月争輝。

    可恨東吳小人奸詐,暗取荊州。

    君侯不必過慮。

    像君侯這般足智多謀,何懼吳兒奸計!不日定可收複漢地。

    老夫即刻趕赴漢中,求見漢中王,提兵接應君侯。

    &rdquo 常言道:老不入川。

    伊籍自料一個年邁七旬之人,要趕到千裡之遙的西川求救,實在不是幾天的工夫,能不能趕到是個問題,能否來得及領軍接應關羽又是個間題。

    局勢這樣緊張,隻怕都辦不到。

    伊籍怕的是此番一别,永無相見之日。

     馬良亦然道:&ldquo君侯,荊州雖失,将士尚在,足以與東吳決戰。

    望君侯保重千金之軀,等候西蜀大軍趕到。

    &rdquo 兩位文人都看清了局勢的嚴重性,故而臨别要說些安慰的話,要他多往好的地方想,千萬不可性急。

    關羽明白了二位大夫的意思,催促他們立即動身。

    但轉念一想,荊襄地界盡失,各處要道定被吳軍阻塞,呂蒙必然要防備我入川求救,必須改道而行,而且要有武藝高強的大将保護。

    遂喚道:&ldquo關索聽令。

    &rdquo &ldquo爹爹,孩兒在。

    &rdquo &ldquo命汝多帶銀兩,保護兩位大夫往蜀中求見汝伯父。

    于路小心,不得有誤!&rdquo 關索想,我們父子分别了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