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競千舟白衣渡長江 縱萬騎輕裝略邊郡
關燈
小
中
大
把大隊淋得通體都濕,而且曠野之中連個躲雨的去處都找不到,隻有孫權和呂蒙等人都有傘蓋,其餘都像落湯雞相仿。
然而呂蒙軍令整肅,大隊竟無一點雜亂,仍然整齊闊步進了荊州城。
城内百姓聞知孫權親到,聚集道旁夾道迎接。
爆竹響亮,喜氣洋洋,就像當年迎接劉備進城一樣。
雨越下越大,身上越濕越冷。
降将左賢自以為獻烽火台有功,深得呂蒙歡寵,便離隊向道旁一老翁借傘,老翁尚在猶豫之中,左賢出手就搶了過來,以為一個百姓人家必不敢多言。
不料這老翁被人搶了雨傘也十分不甘心,也沒看清這搶傘者是誰,本能地上前去奪回,被左賢以肘一推,将他推倒在地。
這老翁越發不肯忍讓,大聲呼叫了起來。
頓時引起了一陣騷亂。
呂蒙聽得後面的嘈雜之聲,忙問:&ldquo後隊因何驚慌?&rdquo 早有手下報至馬前:&ldquo禀都督,降将左賢強占老翁手中雨傘,并将老翁推倒在地,因此喧嘩。
&rdquo &ldquo停隊!&rdquo呂蒙立即轉身來到左賢面前,見他果然撐着一把傘,道旁一老者躺在泥水之中,遂令軍士将老人攙扶起來,将雨傘還給了他。
然後問道:&ldquo左将軍,此傘莫非從老翁手上所取?&rdquo 左賢想,從老百姓手中拿一把傘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也值得你都督親自來過問?因而無所謂地答道:&ldquo呂大都督,如此滂沱大雨如何行軍。
此傘暫借,雨止便還,何勞都督操心?&rdquo 呂蒙見他毫不在乎自己的犯法行為,勃然大怒道:&ldquo本任有令在先:不犯民間草木,敬老愛小,違者當以軍法論處。
自本督進城以來,三軍秋毫無犯,皆以軍法(人敬)之。
唯汝膽大包天,無視軍法,強搶民物,違吾将令。
&rdquo說到這兒,威喝一聲:&ldquo來,将罪将左賢就地斬訖報來!&rdquo 借一把傘,要還一個腦袋,吓得左賢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希望看在他獻烽火台的情份上饒恕這一次。
呂蒙毫不理睬,轉身便走。
無多時,手下來報說斬訖。
呂蒙這才又傳令向前。
到衙門,呂蒙吩咐了各隊的駐地,遣散了衆軍,方才領着孫權上堂。
孫權坐在呂蒙的身旁,想到剛才一路上看到的一切,特别是立斬左賢,以整軍威,覺得呂蒙作事很有決斷,認為荊州被劉備占領了十多年,吳軍初到,一定要軍令森嚴,執法如山,給百姓有一個良好的感覺,不使百姓失望。
呂蒙殺貪官、斬罪将這二事,确實深得民心,滿城百姓都看到了江東的軍隊軍紀嚴明,愛民如子,消息不胫而走。
沒幾天,鄰近的郡州除南郡、長沙、桂陽、零陵之外,聞風而降,紛紛來投降書。
呂蒙乃與孫權商議道,這四郡都是用兵要塞,特别是南郡,乃是關雲長屯糧之所。
若能取得此郡,關某斷糧絕草,不攻自破。
遂升堂聚衆問道:&ldquo哪位将軍往南郡攻打?&rdquo 一旁傅士仁走出,&ldquo大都督,小将歸順并無寸功報效。
南郡守将糜芳,與某交厚,昔日共守襄陽,皆遭君侯貶斥。
不須都督一兵一卒,小将親赴南郡,定然勸得糜芳率衆來降。
都督意下如何?&rdquo 呂蒙見他這般殷勤,倒也頗中心懷,便一口應允道:&ldquo傅将軍能這般識大體,本督豈有不允之理?汝可先往南郡,本督率軍随後便到。
&rdquo 傅士仁辭别了呂蒙,出荊州往南郡而去。
等傅士仁一走,呂蒙立即調兵遣将,封鎖住任何通往襄樊一帶的道口。
然後對孫權說:&ldquo主公,待某領兵前往南郡,兵略四郡,一統江上之地。
請主公坐鎮荊州,耳聞捷音。
&rdquo 呂蒙當堂點了潘璋、董襲、蔣欽、陳武、馬忠、朱然這六員大将,去營中調來五萬人馬,出大堂,與衆将一齊上馬,各提兵刃在手,離了荊州。
先說傅士仁馬不停蹄趕到了南郡,求見糜芳。
荊州失了這許多天,糜芳還在夢中。
首先,呂蒙封鎖了一切消息;第二,漢軍無一走漏;第三,糜芳毫無警惕,根本沒有想到。
因此他在南郡還很安穩。
忽兒手下來報:&ldquo糜将軍,公安傅将軍到。
&rdquo 糜芳和傅士仁臭味相投,結下了莫逆之交。
此刻聽說傅士仁到此,老友相見,分外高興。
傳話相請。
心想,自從我二人失卻襄陽以後,各分一處,好久不通消息了,如今不速而至,不知有什麼事情。
傅士仁上堂,笑容可掬地走上前去,&ldquo糜大哥,兄弟在此有禮了!&rdquo 糜芳起身而迎,讓座獻茶畢,笑何道:&ldquo士仁從哪裡而來?有何要事?&rdquo &ldquo大哥,兄弟從荊州至此,特來造訪。
&rdquo 糜芳隻知道當時關羽将他發落到公安,聽他說從荊州而來,隻以為他說錯了,忙問:&ldquo士仁,君侯命汝駐守公安,怎說自荊州至此了?&rdquo 傅士仁并不立即說出自己的來意,換了個口氣說:&ldquo禀大哥,你我自建安十七年結識以來,彈指已八年了,昔日相處情同手足,宛如同胞,早晚相聚,何等快樂。
雖不能同生共死,卻也患難與共。
如今各分東西,好不苦悶。
&rdquo 糜芳想,這家夥老遠趕到這兒,别的不說,卻來叙舊,這種事情自己心裡有數就可以了,何必說得這樣明白呢!看來定有要事相求。
說道:&ldquo士仁,遠道至此,叙此舊話則甚。
汝說苦悶,何不說來一聽?&rdquo 傅士仁歎了一口氣道:&ldquo嗨!一言難盡。
&rdquo 糜芳道:&ldquo汝言從荊州至此,莫非&hellip&hellip&rdquo &ldquo糜大哥,不如與你言明了罷。
江東呂蒙并未病故,乃是一條詐死之計。
&rdquo 糜芳大吃一驚:&ldquo啊?!如此說來,君侯中計了?&rdquo &ldquo是啊,豈止中計!呂蒙已白衣渡江,取了烽火台,奪了荊州,又命左賢賺了公安,某已歸降了呂蒙。
&rdquo這家夥将自己投降的責任推到了死坯的身上,死無對證。
&ldquo呂蒙仁義用兵,不犯秋毫。
小弟見大勢已去,特來奉勸大哥共投江東,助呂蒙一統江上之地。
&rdquo 糜芳想,怪不着你今天說起話來像城頭上出棺材&mdash&mdash遠兜遠轉,吞吞吐吐,原來已經傲了卑鄙小人,出賣了君侯。
再一想,明明江東三軍缟素,怎說呂蒙沒死。
便又責問道:&ldquo士仁,休要胡說,呂蒙死亡多日,天下盡聞。
況陸遜拜帥,又命呂範至君侯軍前犒賞。
此話怎講?&rdquo &ldquo大哥,君侯所懼者呂蒙也。
呂蒙詐死,君侯便将荊州重軍撤走。
陸遜命人過江犒勞,不過是探視君侯虛實耳。
小弟所言,并無半句是假,若不信,呂蒙率大軍少頃便到。
大哥不必猶豫,歸降為上。
&rdquo 糜芳見他說得這樣真切,方才信了此事。
暗忖:江東呂蒙果然刁猾,行事這等機密,莫說遠在襄樊的君侯毫不知曉,即使是我亦如在夢中。
糜芳雖與他深交,但碰到了這種事情,還不肯草率從事。
因而低頭沉思起來。
傅士仁見他不作聲,進一步上前道:&ldquo大哥,若能獻關納糧,保汝高官晉爵。
&rdquo 糜芳聽到這樣厚顔無恥的話,怒罵道:&ldquo貪生怕死無恥小人,獻城謀反,尚敢到此勸降于我!南郡乃君侯屯糧要地,豈可失之?&rdquo 傅士仁聽了他的話,摸着一撮小胡須放聲笑道:&ldquo關羽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勝而回,必無輕恕。
大哥細察之。
&rdquo 糜芳道:&ldquo吾兄弟久事漢中王,兼有郎舅之誼,豈可一朝相背?&rdquo 傅士仁譏諷道:&ldquo大哥,東西二川平定,關、張二人皆封侯晉爵,汝可曾分得一城半地?況糜夫人身亡十餘年,劉備又納妻室,與汝郎舅之情已絕,汝尚沽沾自喜。
前番失守襄陽,關公可曾念及此情?大哥,倘再執迷不悟,恐追悔莫及!
然而呂蒙軍令整肅,大隊竟無一點雜亂,仍然整齊闊步進了荊州城。
城内百姓聞知孫權親到,聚集道旁夾道迎接。
爆竹響亮,喜氣洋洋,就像當年迎接劉備進城一樣。
雨越下越大,身上越濕越冷。
降将左賢自以為獻烽火台有功,深得呂蒙歡寵,便離隊向道旁一老翁借傘,老翁尚在猶豫之中,左賢出手就搶了過來,以為一個百姓人家必不敢多言。
不料這老翁被人搶了雨傘也十分不甘心,也沒看清這搶傘者是誰,本能地上前去奪回,被左賢以肘一推,将他推倒在地。
這老翁越發不肯忍讓,大聲呼叫了起來。
頓時引起了一陣騷亂。
呂蒙聽得後面的嘈雜之聲,忙問:&ldquo後隊因何驚慌?&rdquo 早有手下報至馬前:&ldquo禀都督,降将左賢強占老翁手中雨傘,并将老翁推倒在地,因此喧嘩。
&rdquo &ldquo停隊!&rdquo呂蒙立即轉身來到左賢面前,見他果然撐着一把傘,道旁一老者躺在泥水之中,遂令軍士将老人攙扶起來,将雨傘還給了他。
然後問道:&ldquo左将軍,此傘莫非從老翁手上所取?&rdquo 左賢想,從老百姓手中拿一把傘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也值得你都督親自來過問?因而無所謂地答道:&ldquo呂大都督,如此滂沱大雨如何行軍。
此傘暫借,雨止便還,何勞都督操心?&rdquo 呂蒙見他毫不在乎自己的犯法行為,勃然大怒道:&ldquo本任有令在先:不犯民間草木,敬老愛小,違者當以軍法論處。
自本督進城以來,三軍秋毫無犯,皆以軍法(人敬)之。
唯汝膽大包天,無視軍法,強搶民物,違吾将令。
&rdquo說到這兒,威喝一聲:&ldquo來,将罪将左賢就地斬訖報來!&rdquo 借一把傘,要還一個腦袋,吓得左賢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希望看在他獻烽火台的情份上饒恕這一次。
呂蒙毫不理睬,轉身便走。
無多時,手下來報說斬訖。
呂蒙這才又傳令向前。
到衙門,呂蒙吩咐了各隊的駐地,遣散了衆軍,方才領着孫權上堂。
孫權坐在呂蒙的身旁,想到剛才一路上看到的一切,特别是立斬左賢,以整軍威,覺得呂蒙作事很有決斷,認為荊州被劉備占領了十多年,吳軍初到,一定要軍令森嚴,執法如山,給百姓有一個良好的感覺,不使百姓失望。
呂蒙殺貪官、斬罪将這二事,确實深得民心,滿城百姓都看到了江東的軍隊軍紀嚴明,愛民如子,消息不胫而走。
沒幾天,鄰近的郡州除南郡、長沙、桂陽、零陵之外,聞風而降,紛紛來投降書。
呂蒙乃與孫權商議道,這四郡都是用兵要塞,特别是南郡,乃是關雲長屯糧之所。
若能取得此郡,關某斷糧絕草,不攻自破。
遂升堂聚衆問道:&ldquo哪位将軍往南郡攻打?&rdquo 一旁傅士仁走出,&ldquo大都督,小将歸順并無寸功報效。
南郡守将糜芳,與某交厚,昔日共守襄陽,皆遭君侯貶斥。
不須都督一兵一卒,小将親赴南郡,定然勸得糜芳率衆來降。
都督意下如何?&rdquo 呂蒙見他這般殷勤,倒也頗中心懷,便一口應允道:&ldquo傅将軍能這般識大體,本督豈有不允之理?汝可先往南郡,本督率軍随後便到。
&rdquo 傅士仁辭别了呂蒙,出荊州往南郡而去。
等傅士仁一走,呂蒙立即調兵遣将,封鎖住任何通往襄樊一帶的道口。
然後對孫權說:&ldquo主公,待某領兵前往南郡,兵略四郡,一統江上之地。
請主公坐鎮荊州,耳聞捷音。
&rdquo 呂蒙當堂點了潘璋、董襲、蔣欽、陳武、馬忠、朱然這六員大将,去營中調來五萬人馬,出大堂,與衆将一齊上馬,各提兵刃在手,離了荊州。
先說傅士仁馬不停蹄趕到了南郡,求見糜芳。
荊州失了這許多天,糜芳還在夢中。
首先,呂蒙封鎖了一切消息;第二,漢軍無一走漏;第三,糜芳毫無警惕,根本沒有想到。
因此他在南郡還很安穩。
忽兒手下來報:&ldquo糜将軍,公安傅将軍到。
&rdquo 糜芳和傅士仁臭味相投,結下了莫逆之交。
此刻聽說傅士仁到此,老友相見,分外高興。
傳話相請。
心想,自從我二人失卻襄陽以後,各分一處,好久不通消息了,如今不速而至,不知有什麼事情。
傅士仁上堂,笑容可掬地走上前去,&ldquo糜大哥,兄弟在此有禮了!&rdquo 糜芳起身而迎,讓座獻茶畢,笑何道:&ldquo士仁從哪裡而來?有何要事?&rdquo &ldquo大哥,兄弟從荊州至此,特來造訪。
&rdquo 糜芳隻知道當時關羽将他發落到公安,聽他說從荊州而來,隻以為他說錯了,忙問:&ldquo士仁,君侯命汝駐守公安,怎說自荊州至此了?&rdquo 傅士仁并不立即說出自己的來意,換了個口氣說:&ldquo禀大哥,你我自建安十七年結識以來,彈指已八年了,昔日相處情同手足,宛如同胞,早晚相聚,何等快樂。
雖不能同生共死,卻也患難與共。
如今各分東西,好不苦悶。
&rdquo 糜芳想,這家夥老遠趕到這兒,别的不說,卻來叙舊,這種事情自己心裡有數就可以了,何必說得這樣明白呢!看來定有要事相求。
說道:&ldquo士仁,遠道至此,叙此舊話則甚。
汝說苦悶,何不說來一聽?&rdquo 傅士仁歎了一口氣道:&ldquo嗨!一言難盡。
&rdquo 糜芳道:&ldquo汝言從荊州至此,莫非&hellip&hellip&rdquo &ldquo糜大哥,不如與你言明了罷。
江東呂蒙并未病故,乃是一條詐死之計。
&rdquo 糜芳大吃一驚:&ldquo啊?!如此說來,君侯中計了?&rdquo &ldquo是啊,豈止中計!呂蒙已白衣渡江,取了烽火台,奪了荊州,又命左賢賺了公安,某已歸降了呂蒙。
&rdquo這家夥将自己投降的責任推到了死坯的身上,死無對證。
&ldquo呂蒙仁義用兵,不犯秋毫。
小弟見大勢已去,特來奉勸大哥共投江東,助呂蒙一統江上之地。
&rdquo 糜芳想,怪不着你今天說起話來像城頭上出棺材&mdash&mdash遠兜遠轉,吞吞吐吐,原來已經傲了卑鄙小人,出賣了君侯。
再一想,明明江東三軍缟素,怎說呂蒙沒死。
便又責問道:&ldquo士仁,休要胡說,呂蒙死亡多日,天下盡聞。
況陸遜拜帥,又命呂範至君侯軍前犒賞。
此話怎講?&rdquo &ldquo大哥,君侯所懼者呂蒙也。
呂蒙詐死,君侯便将荊州重軍撤走。
陸遜命人過江犒勞,不過是探視君侯虛實耳。
小弟所言,并無半句是假,若不信,呂蒙率大軍少頃便到。
大哥不必猶豫,歸降為上。
&rdquo 糜芳見他說得這樣真切,方才信了此事。
暗忖:江東呂蒙果然刁猾,行事這等機密,莫說遠在襄樊的君侯毫不知曉,即使是我亦如在夢中。
糜芳雖與他深交,但碰到了這種事情,還不肯草率從事。
因而低頭沉思起來。
傅士仁見他不作聲,進一步上前道:&ldquo大哥,若能獻關納糧,保汝高官晉爵。
&rdquo 糜芳聽到這樣厚顔無恥的話,怒罵道:&ldquo貪生怕死無恥小人,獻城謀反,尚敢到此勸降于我!南郡乃君侯屯糧要地,豈可失之?&rdquo 傅士仁聽了他的話,摸着一撮小胡須放聲笑道:&ldquo關羽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勝而回,必無輕恕。
大哥細察之。
&rdquo 糜芳道:&ldquo吾兄弟久事漢中王,兼有郎舅之誼,豈可一朝相背?&rdquo 傅士仁譏諷道:&ldquo大哥,東西二川平定,關、張二人皆封侯晉爵,汝可曾分得一城半地?況糜夫人身亡十餘年,劉備又納妻室,與汝郎舅之情已絕,汝尚沽沾自喜。
前番失守襄陽,關公可曾念及此情?大哥,倘再執迷不悟,恐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