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競千舟白衣渡長江 縱萬騎輕裝略邊郡

關燈
&rdquo 就在此時,忽報關羽遣使至。

    糜芳接入大堂。

    使者從襄樊趕到沈這兒,一路上毫無阻攔,因此根本不知道荊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隻道依然如故。

    忽見公安守将傅士仁也在這兒,并未引起注意,便上前參見了糜芳,說道:&ldquo關羽軍中缺糧,特來南郡取白米十萬石,令将軍不辭辛勞,星夜解去軍前交割。

    如遲立斬。

    &rdquo說着,将關羽的催糧文書遞了上去。

     糜芳展開書信一看,果然是來催糧,不由得大驚。

    心想,荊州一帶已為呂蒙所取,各處要隘定有吳軍把守,這許多大糧怎麼過得去? 傅士仁見糜芳面有難色,便趁勢指着來使道:&ldquo汝速回複君侯,荊州已失,糧草全無,此處已歸東吳所有。

    &rdquo 糜芳忙制止道:&ldquo士仁不得妄言!&rdquo 來使見傅士仁這般神态,已知其意,厲聲道:&ldquo傅士仁,爾莫非已反叛了漢室?&rdquo 傅士仁輕蔑地笑道:&ldquo本将軍棄暗投明,何反之有?&rdquo說着,對糜芳看了一眼,&ldquo不必多疑!&rdquo遂拔劍斬來使在大堂之上,拭去血迹,歸入匣中。

     糜芳見傅士仁殺死來使,驚問道:&ldquo士仁如何斬之?&rdquo心想,你闖出了潑天大禍了。

     傅士仁道:&ldquo關羽此意,正要斬我二人。

    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大哥今不早降東吳,必被關羽所殺。

    &rdquo 正說間,關外炮聲隆隆,忽有手下來報:&ldquo糜将軍,呂蒙引軍殺至城下。

    請定奪!&rdquo 糜芳驚恐萬狀。

    傅士仁得意地笑道:&ldquo呂蒙兵臨城下,此時獻關,尚可求功。

    若攻破城池,則玉石俱焚。

    小弟告退了。

    &rdquo說罷便要走。

     糜芳到了這個地步,也不及多想,拉住了傅士仁說道:&ldquo士仁慢走,某願降便了。

    &rdquo随即從城上扯出降旗。

     有不少漢軍都是久随關羽至此的,聽說呂蒙殺到,又見糜芳投降,義憤填膺,紛紛逃出南郡。

    然而四處都有吳軍把守,任你有多大本領,還是被捉了回來。

     南郡城門大開,呂蒙領兵進關,早有糜、傅二人恭迎。

    呂蒙大堂坐定,糜芳上前參拜,&ldquo大都督,糜芳願降。

    &rdquo &ldquo糜将軍獻關有功,待本督平定漢上之地,定在吳侯之前保舉将軍高官厚祿。

    請起!&rdquo 南郡好比是第二個荊州,一旦失守,就可以長驅大進。

    要是不失守,關羽還不會緻走麥城。

    糜芳和傅士仁之罪就大在這裡。

     呂蒙取了南郡,留下二員副将和一萬軍隊駐守。

    第二天,帶着糜芳、傅士仁,以潘璋為頭隊先鋒,兵進零陵郡。

     零陵太守姓劉,名陀,單生一子,取名劉賢。

    《三國》這本書中人員衆多,上下幾十年,同名的人不少。

    徐州太守陶謙手下有個大将叫張凱,後來曹操平定了河北,收降的大将中也有個叫張凱的大将。

    江東有個戰将叫馬忠,西川劉備手下也有個馬忠的戰将。

    赤壁之戰中,曹操手下有個張南,西川中也有個張南。

    前三國中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将,在黃河渡口遇到的一個太守叫劉賢,劉備敗走當陽時,諸葛亮奔走夏口,其時夏口太守也叫劉賢,今天零陵太守之子也叫劉賢,同姓同名,而且一字不差。

    真是無巧不成書。

    劉陀年過六十,所幸晚年得子,劉賢今年二十三歲,父子倆同堂叙話。

    忽有探子來報,呂蒙領兵來犯零睦。

    這突如其來的軍情,使劉家父子吃驚不小。

    劉陀原是劉表的部下,後來歸了劉備管轄,一直在關公手下供職,守了幾十年的零陵,也過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稱得上是劉家數十年的忠臣。

    忙與兒子商議道:&ldquo兒啊,荊州幾時失守?呂蒙如何趕到此地?如今怎樣?&rdquo 劉賢年輕氣盛,并不像父親那樣害怕,也沒父親想得那麼多。

    便說:&ldquo爹爹,我家乃漢室忠良,豈容東吳呂蒙來犯。

    俗話道:&lsquo兵來将擋&rsquo,孩兒領兵前往抵敵。

    &rdquo 劉陀想,兒子雖說自幼習武,但從未上過陣,也看不出他的本領到底是好還是壞。

    但有一點可以知道,兒子缺少上陣作戰的經驗,尤其不懂得用兵。

    因此制止道:&ldquo兒啊,汝尚年幼,恐難力勝。

    以吾之見,緊守關廂,命人前往襄陽禀報君侯。

    &rdquo 劉賢被父親止住,心裡老大不快活:習了武,不臨陣殺故,武藝怎會上進呢?兵臨城下,難道被人困死不成?小夥子對老子心懷不平。

     老太守見兒子不樂意,便道:&ldquo兒啊,速與為父準備馬匹,待吾上城一看,再作區處。

    &rdquo 劉賢到了外面上馬執槍,到關廂點兵一千,開了城關就沖了出去。

    太守劉陀得知兒子出關的消息,急忙趕到城上,命手下緊閉城門,吊橋高懸。

    劉賢沖出關廂,行不到三裡路,遇到了吳軍先鋒将潘璋。

    一見面就交起手來。

     潘璋早已看到城中馳出一将,帶着一千人馬,打着&ldquo劉&rdquo字大旗,漸漸走近,一看原來是個白袍小将。

    便喝問道:&ldquo小将住馬,與吾留名!&rdquo &ldquo本将軍劉賢便是。

    &rdquo &ldquo小子劉賢,東吳大将潘璋在此,速來馬前受縛,饒汝一死!&rdquo &ldquo大膽賊将,休得狂言,隻管放馬較量!&rdquo劉賢血氣方剛,哪肯示弱,縱馬向前,起手中長槍,直戳潘璋咽喉,&ldquo賊将看槍!&rdquo 潘璋不知來人底細,急起手中七十五斤重的一口金刀,以刀鑽全力向長槍上枭去,&ldquo小子慢來!&rdquo 劉賢哪裡知道世上竟有這樣大力的武将,雙手休想握住槍杆,不由自主地松了手,長槍不知落到了什麼地方。

    心裡一慌,掉馬就走。

     後面大隊趕到,呂蒙高喊:&ldquo潘将軍休要傷他性命,隻須生擒活捉便可。

    &rdquo 潘璋何等精練,大刀左手一執,恰見劉賢圈轉馬去,便輕展猿臂,将他攔腰抱住,喝一聲:&ldquo小子下馬!&rdquo将他摔到了地上。

    翻手之間,活擒劉賢。

    吳軍一擁上前,将他捆綁了起來,押到呂蒙的馬前。

     呂蒙勸他歸降,劉賢至死不從。

    一打聽,原是太守劉陀的獨生兒子,便心生一計,引衆軍住城關而去。

     劉陀看到兒子遭擒,十分傷心,頓時滴下了兩行熱淚。

    看着吳軍大隊已到城前,心想,不論兒子生死如何,這城關絕不能獻。

     呂蒙到城前停隊,命人押着劉賢到了護城河邊,向上大喊道:&ldquo老太守,令郎已遭擒,汝可速獻關廂投順,本督免其一死。

    &rdquo 劉陀指着呂蒙道:&ldquo大膽逆賊,老夫乃漢室忠良,奉君侯之命守此關廂,老夫但知&lsquo頭可斷,膝不可屈&rsquo,汝休生妄想!&rdquo 劉賢聽得父親這樣講,頓起英雄之心,昂首向上道:&ldquo爹爹,孩兒一死何足惜故,關廂千萬不可失。

    &rdquo說罷,一陣掙紮,甩脫吳軍,縱身向河中&ldquo噗通&rdquo分一跳,一陣水花,人影不見。

     老太守見到如此壯舉,一陣暈眩,口吐鮮血,人從關廂上翻了下去,摔死在城前。

    父子雙雙為國捐軀,如此豪情,令吳軍贊歎不已。

    零陵郡沒了主将,成了烏合之衆,隻得獻關投降。

    呂蒙走馬得零陵,上得大堂,安撫百姓已畢,令軍士打撈起劉賢的死屍,和劉陀一起,買了兩口上等棺枋,念他們忠心貫日,厚葬在零陵城外。

     來日,留下五千軍馬守零陵,呂蒙帶領衆将又趕往桂陽。

    這一日,來到離城五裡,突然見前面來了一彪人馬,旗上大書&ldquo常山趙&rdquo三字。

    吳軍看到這面旗,無不驚恐,頓時亂了陣形,&ldquo不好唻,趙子龍來啦!&hellip&hellip&rdquo正是: 凜然獨騎常山趙,驚煞衆男江南吳。

     欲知來将是誰,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