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競千舟白衣渡長江 縱萬騎輕裝略邊郡
關燈
小
中
大
身處公安已沒有昔日的威風,日子倒也過得清閑逍遙,沒人管束,吃穿不愁,常與當地巨賈豪紳來往,有事也常到衙門中叙話。
拿劉璋來說,一個五十四州的國家都已失掉,又何在乎一座小小的公安城呢?因此,聞得城外的風聲,就趕上了大堂。
見傅士仁急成了這個樣子,暗自發笑。
便勸道:&ldquo依某看來,吳軍圍城,必已取了荊州,關雲長大勢将去,汝可開關投降。
&rdquo 傅士仁眼睛一瞪,責問道:&ldquo皇爺怎出此言,若被君侯知曉,性命難保!某奉令守城,豈可不戰而降,怎對得起君侯與漢中王?&rdquo 劉璋冷冷地笑道:&ldquo将軍既有這般良心,昔日投順玄德時,可曾想到對不起吾否?&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一句話擊中要害,說得傅士仁啞口無言。
傅士仁本是西川人,在劉備進取西川時,從葭萌關投降的。
因此,劉璋這一句話簡直像一個悶棍,無以對答。
忽兒又有手下來報說:&ldquo吳帥呂蒙遣使已到關外,求見将軍。
&rdquo 傅士仁知道情況嚴重,急令傳見。
來使将呂蒙的書信呈上。
傅士仁展開一看,上面寫明,荊州本是東吳舊地,如今本督已取而代之。
公安孤城一座,四下無援,克日便可攻取。
望将軍識大體早日投降,本督一向以仁義為本,定當重用。
傅士仁見了呂蒙的書信愈加急得不得了,荊州一失,就等于失了荊襄九郡,這一點傅士仁看得十分清楚。
要是再堅守下去,最多拖延一兩天時間,城池早晚要破,到那時等待他的決不會是呂蒙的安撫和笑臉,而是滅頂之災。
傅士仁心在顫抖,手也在戰栗,總難想出解脫之計。
苦思冥想一條計也想不出,卻想到了關羽的身上。
當然到了這種關鍵時刻,傅士仁不會想到劉備和關羽對他的好處,卻想起了當時失守襄陽被關公責打二十軍棍的事上,此事一直萦繞在他的心上。
最怨很的是,自從投到了劉備的手下,到今天未得到過一官半職,責罰倒有過幾次。
一個小小的公安守将,像這樣幹下去又有什麼前途!傅士仁覺得,再在劉備手下謀職也不會有出頭之日,遂當機立斷投靠江東。
小人之輩,遇事先為自己打算。
傅士仁立刻傳令軍士往城堵上扯出白旗,然後大開城門,迎接吳軍進關。
淩統和朱然引軍進入公安,直入大堂。
傅士仁拱手笑迎。
二員吳将也不多說,回城安置了軍隊,巡視了城中的倉廪庫府之後,便帶着傅士仁要去荊州見呂蒙。
一旁劉璋早已修下一紙書信,遞于傅士仁,要他轉送呂大都督。
傅士仁收藏了,便跟着淩統和朱然二将出了公安。
天将傍晚,淩統等人到了荊州,立刻求見呂蒙。
上得大堂,隻見呂蒙穩坐中央,傅士仁急步上前,&ldquo呂大都督在上,小将傅士仁特來歸降,在此拜見!&rdquo &ldquo傅将軍少禮。
将軍既已歸順東吳,理當與本奮同心協力,共建功勳。
&rdquo &ldquo小将願效犬馬之力!&rdquo說話之間,傅士仁摸出劉璋的書信,雙手呈了上去。
呂蒙隻道是一封軍情書信,拆開來一看,卻是一張狀子,是劉璋控告荊州守将潘才,說他昔日在公安時,對劉璋進行敲詐勒索,詐去大量金銀珠寶。
今聞江東收複荊州,故土歸主,因此特來申訴。
而且信後還附了一份被騙之物的清單。
呂蒙看了這一紙訴狀,明白潘才定是仗勢欺詐,因而一聲斷喝:&ldquo潘将軍,今有西川故主劉璋告汝詐騙财物。
可有此事麼?&rdquo 潘才哪裡肯承認,矢口否認道:&ldquo大都督,劉璋亡國,遣送公安,某盡心荷護,豈會幹出這等勾當?&rdquo 呂蒙對他笑了一笑,心裡想,這點徑渭分不清,我還做什麼都督!西川亡,劉備必定會假施仁義,讓他把私宅中的大量财物帶到公安。
一個君主,家财雖不能說是堆積如山,但也至少要有數千箱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價高無比的,誰見了不眼紅。
再說你潘才又不是一個大财主,他要謊告你什麼,分明确有其事。
呂蒙也不與他多說,立即命人到他的内室去搜查,果然查出了許多珍寶古玩,有些都是無法估價的稀世之寶,隻有王公貴族家才有,而且與清單上所列相符,人證贓證都有了,呂蒙問道:&ldquo潘将軍,此物可是汝家世傳之器?&rdquo 潘才看了看,無可辯駁,一聲不響,低下了頭去。
呂蒙厲聲道:&ldquo潘才,汝身為父母之官,卻強索民物,貪贓枉法。
此等惡徒,留之何用。
來,推出斬首!&rdquo 手下立即将潘才綁着推到了衙前的四叉路口,一聲炮響,發落了潘才。
呂蒙立刻命人寫好罪狀,四處張貼,同時教軍士到内室仔細搜檢,将清單所列贓物一一搜出,然後全部送還劉璋。
呂蒙知道劉璋原是一家君主,雖已敗亡,頗有影響,公安一帶的群衆基礎相當好。
這樣一來,劉璋感激,百姓也覺得呂蒙為大家伸張了正義,由此民心稍服。
卻說孫權得知呂蒙已經發兵,便聚集文武道:&ldquo衆位,呂子明巧用詐死計,荊州重兵已撤,如今欲思白衣渡江,一舉收複荊州,一統長江南北。
&rdquo 文武至此方知呂蒙并沒有死,而是為了引誘關羽撤軍,自然主戰的文武占多數,認為收複荊州到時候了,勸吳侯機不可失,派兵接應呂蒙。
少數反對派見孫權戰意已決,鬥志昂揚,還有誰敢說不是。
隻有老實人諸葛瑾,他不管主公持何見解,大家有何看法,仍是不改初衷,急步走到孫權之前道:&ldquo主公,暗取荊州,恐江東禍之不遠!&rdquo 孫權問:&ldquo子瑜何出此言?&rdquo &ldquo君侯遠離荊州,定難回救,必往蜀中求救。
荊襄乃漢中王立足之所,豈肯相舍。
若起傾國之兵來與主公相敵,江東豈不要大難臨頭?況主公前番所思三計,既不用第一計,助君侯滅操賊,也不用第二計,助曹操擊君侯。
今日怎又一反常态而取荊州?&rdquo諸葛瑾一向與魯肅的觀點一緻,而且脾氣也差不多,不管有多少人反對,自己的觀點仍要闡明,勸說主公不要與劉備為敵。
尤其是魯肅和國太相繼去世,呂蒙獨掌了兵權,奪取荊州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使諸葛瑾感到勸谏主公更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了。
孫權慨然說道:&ldquo子瑜,依汝這般息事甯人,按兵不動,孤何日可成大業?&rdquo 《三國》中稱孫權為英雄,在前段書中隻表現出他的英雄之氣,并無英雄之膽,因此在赤壁之前,弄得武将要戰,文宮要降,分成兩派。
自從這一戰以後,又經過十多年的磨砺,心雄膽壯,成了名符其實的英雄。
諸葛瑾被他這幾句話說得目瞪口呆,無言以對。
從他的内心世界來說是萬分矛盾的,一方面忠心孫權,要助他創立大業。
另一方面又不想得罪關雲長,一心想說得關羽自動退兵,把荊州好好地讓給江東,兩家不傷和氣,永結盟好。
因此,為了一個荊州,這幾年裡他沒少動腦筋,也沒少出力,從江東到西川,從西川到荊州,奔波數千裡,備嘗艱辛。
可弄到現在兩家仍要交兵,這使諸葛瑾感到十分惋惜。
見孫權主意已定,隻得緘默。
孫權見他一時語塞,便向兩旁道:&ldquo孤即刻發兵,願往者速速退堂。
&rdquo 大多文武都退堂自去準備。
諸葛瑾亦退了出去。
像他這樣有身價的人,盡管與主公所持政見不同,一旦定了的事情,還應當不折不扣地執行。
更何況他還存有異想:或許到了荊州還有挽回局勢的可能,所以非去不可。
即日,孫權調集五萬人馬,在文官武将的簇擁下,一起下了船,往荊州進發。
一路無事。
小卒報到荊州,呂蒙急率文武到碼頭迎接。
大隊上岸,逶迤向城裡而去。
行至半道,忽然天公變臉,漸浙瀝瀝下起細密小雨,繼而傾盆。
今天是大喜之日,除了諸葛瑾等人并不怎麼高興之外,孫權早令文武披新甲,穿新袍,就連軍卒也全都遍體新衣,就好像百姓人家過年過節一般煥然一新。
誰知天意不美,一場大雨
拿劉璋來說,一個五十四州的國家都已失掉,又何在乎一座小小的公安城呢?因此,聞得城外的風聲,就趕上了大堂。
見傅士仁急成了這個樣子,暗自發笑。
便勸道:&ldquo依某看來,吳軍圍城,必已取了荊州,關雲長大勢将去,汝可開關投降。
&rdquo 傅士仁眼睛一瞪,責問道:&ldquo皇爺怎出此言,若被君侯知曉,性命難保!某奉令守城,豈可不戰而降,怎對得起君侯與漢中王?&rdquo 劉璋冷冷地笑道:&ldquo将軍既有這般良心,昔日投順玄德時,可曾想到對不起吾否?&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一句話擊中要害,說得傅士仁啞口無言。
傅士仁本是西川人,在劉備進取西川時,從葭萌關投降的。
因此,劉璋這一句話簡直像一個悶棍,無以對答。
忽兒又有手下來報說:&ldquo吳帥呂蒙遣使已到關外,求見将軍。
&rdquo 傅士仁知道情況嚴重,急令傳見。
來使将呂蒙的書信呈上。
傅士仁展開一看,上面寫明,荊州本是東吳舊地,如今本督已取而代之。
公安孤城一座,四下無援,克日便可攻取。
望将軍識大體早日投降,本督一向以仁義為本,定當重用。
傅士仁見了呂蒙的書信愈加急得不得了,荊州一失,就等于失了荊襄九郡,這一點傅士仁看得十分清楚。
要是再堅守下去,最多拖延一兩天時間,城池早晚要破,到那時等待他的決不會是呂蒙的安撫和笑臉,而是滅頂之災。
傅士仁心在顫抖,手也在戰栗,總難想出解脫之計。
苦思冥想一條計也想不出,卻想到了關羽的身上。
當然到了這種關鍵時刻,傅士仁不會想到劉備和關羽對他的好處,卻想起了當時失守襄陽被關公責打二十軍棍的事上,此事一直萦繞在他的心上。
最怨很的是,自從投到了劉備的手下,到今天未得到過一官半職,責罰倒有過幾次。
一個小小的公安守将,像這樣幹下去又有什麼前途!傅士仁覺得,再在劉備手下謀職也不會有出頭之日,遂當機立斷投靠江東。
小人之輩,遇事先為自己打算。
傅士仁立刻傳令軍士往城堵上扯出白旗,然後大開城門,迎接吳軍進關。
淩統和朱然引軍進入公安,直入大堂。
傅士仁拱手笑迎。
二員吳将也不多說,回城安置了軍隊,巡視了城中的倉廪庫府之後,便帶着傅士仁要去荊州見呂蒙。
一旁劉璋早已修下一紙書信,遞于傅士仁,要他轉送呂大都督。
傅士仁收藏了,便跟着淩統和朱然二将出了公安。
天将傍晚,淩統等人到了荊州,立刻求見呂蒙。
上得大堂,隻見呂蒙穩坐中央,傅士仁急步上前,&ldquo呂大都督在上,小将傅士仁特來歸降,在此拜見!&rdquo &ldquo傅将軍少禮。
将軍既已歸順東吳,理當與本奮同心協力,共建功勳。
&rdquo &ldquo小将願效犬馬之力!&rdquo說話之間,傅士仁摸出劉璋的書信,雙手呈了上去。
呂蒙隻道是一封軍情書信,拆開來一看,卻是一張狀子,是劉璋控告荊州守将潘才,說他昔日在公安時,對劉璋進行敲詐勒索,詐去大量金銀珠寶。
今聞江東收複荊州,故土歸主,因此特來申訴。
而且信後還附了一份被騙之物的清單。
呂蒙看了這一紙訴狀,明白潘才定是仗勢欺詐,因而一聲斷喝:&ldquo潘将軍,今有西川故主劉璋告汝詐騙财物。
可有此事麼?&rdquo 潘才哪裡肯承認,矢口否認道:&ldquo大都督,劉璋亡國,遣送公安,某盡心荷護,豈會幹出這等勾當?&rdquo 呂蒙對他笑了一笑,心裡想,這點徑渭分不清,我還做什麼都督!西川亡,劉備必定會假施仁義,讓他把私宅中的大量财物帶到公安。
一個君主,家财雖不能說是堆積如山,但也至少要有數千箱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價高無比的,誰見了不眼紅。
再說你潘才又不是一個大财主,他要謊告你什麼,分明确有其事。
呂蒙也不與他多說,立即命人到他的内室去搜查,果然查出了許多珍寶古玩,有些都是無法估價的稀世之寶,隻有王公貴族家才有,而且與清單上所列相符,人證贓證都有了,呂蒙問道:&ldquo潘将軍,此物可是汝家世傳之器?&rdquo 潘才看了看,無可辯駁,一聲不響,低下了頭去。
呂蒙厲聲道:&ldquo潘才,汝身為父母之官,卻強索民物,貪贓枉法。
此等惡徒,留之何用。
來,推出斬首!&rdquo 手下立即将潘才綁着推到了衙前的四叉路口,一聲炮響,發落了潘才。
呂蒙立刻命人寫好罪狀,四處張貼,同時教軍士到内室仔細搜檢,将清單所列贓物一一搜出,然後全部送還劉璋。
呂蒙知道劉璋原是一家君主,雖已敗亡,頗有影響,公安一帶的群衆基礎相當好。
這樣一來,劉璋感激,百姓也覺得呂蒙為大家伸張了正義,由此民心稍服。
卻說孫權得知呂蒙已經發兵,便聚集文武道:&ldquo衆位,呂子明巧用詐死計,荊州重兵已撤,如今欲思白衣渡江,一舉收複荊州,一統長江南北。
&rdquo 文武至此方知呂蒙并沒有死,而是為了引誘關羽撤軍,自然主戰的文武占多數,認為收複荊州到時候了,勸吳侯機不可失,派兵接應呂蒙。
少數反對派見孫權戰意已決,鬥志昂揚,還有誰敢說不是。
隻有老實人諸葛瑾,他不管主公持何見解,大家有何看法,仍是不改初衷,急步走到孫權之前道:&ldquo主公,暗取荊州,恐江東禍之不遠!&rdquo 孫權問:&ldquo子瑜何出此言?&rdquo &ldquo君侯遠離荊州,定難回救,必往蜀中求救。
荊襄乃漢中王立足之所,豈肯相舍。
若起傾國之兵來與主公相敵,江東豈不要大難臨頭?況主公前番所思三計,既不用第一計,助君侯滅操賊,也不用第二計,助曹操擊君侯。
今日怎又一反常态而取荊州?&rdquo諸葛瑾一向與魯肅的觀點一緻,而且脾氣也差不多,不管有多少人反對,自己的觀點仍要闡明,勸說主公不要與劉備為敵。
尤其是魯肅和國太相繼去世,呂蒙獨掌了兵權,奪取荊州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使諸葛瑾感到勸谏主公更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了。
孫權慨然說道:&ldquo子瑜,依汝這般息事甯人,按兵不動,孤何日可成大業?&rdquo 《三國》中稱孫權為英雄,在前段書中隻表現出他的英雄之氣,并無英雄之膽,因此在赤壁之前,弄得武将要戰,文宮要降,分成兩派。
自從這一戰以後,又經過十多年的磨砺,心雄膽壯,成了名符其實的英雄。
諸葛瑾被他這幾句話說得目瞪口呆,無言以對。
從他的内心世界來說是萬分矛盾的,一方面忠心孫權,要助他創立大業。
另一方面又不想得罪關雲長,一心想說得關羽自動退兵,把荊州好好地讓給江東,兩家不傷和氣,永結盟好。
因此,為了一個荊州,這幾年裡他沒少動腦筋,也沒少出力,從江東到西川,從西川到荊州,奔波數千裡,備嘗艱辛。
可弄到現在兩家仍要交兵,這使諸葛瑾感到十分惋惜。
見孫權主意已定,隻得緘默。
孫權見他一時語塞,便向兩旁道:&ldquo孤即刻發兵,願往者速速退堂。
&rdquo 大多文武都退堂自去準備。
諸葛瑾亦退了出去。
像他這樣有身價的人,盡管與主公所持政見不同,一旦定了的事情,還應當不折不扣地執行。
更何況他還存有異想:或許到了荊州還有挽回局勢的可能,所以非去不可。
即日,孫權調集五萬人馬,在文官武将的簇擁下,一起下了船,往荊州進發。
一路無事。
小卒報到荊州,呂蒙急率文武到碼頭迎接。
大隊上岸,逶迤向城裡而去。
行至半道,忽然天公變臉,漸浙瀝瀝下起細密小雨,繼而傾盆。
今天是大喜之日,除了諸葛瑾等人并不怎麼高興之外,孫權早令文武披新甲,穿新袍,就連軍卒也全都遍體新衣,就好像百姓人家過年過節一般煥然一新。
誰知天意不美,一場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