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競千舟白衣渡長江 縱萬騎輕裝略邊郡
關燈
小
中
大
早有漢軍報了進去:&ldquo左将軍!&rdquo
左賢吃得醉醺醺,分不出東南西北來,時交三更,也覺疲倦了,打算進帳安寝,聞得報聲,強打精神睜開醉眼,問道:&ldquo何事?&rdquo
&ldquo左将軍,今有水營弟兄趕來,有緊要軍情禀報。
&rdquo 左賢,今年三十餘歲,生着兩條秤鈎眉毛,一對鼠目,腮下一撮小胡須,原是關羽手下一名副将,平日在關羽面前頗顯能幹,因而此番将留守的重任交給了他,料想不會有什麼差錯。
此時左賢想,半夜三更的,有什麼軍情可報?正要命人将他們傳進來詢問。
忽見帳前人影晃動,都是自己的弟兄。
趁着一股酒氣,正待發作,一個身材魁梧的軍士已走到他的面前,拍着他的肩頭道:&ldquo左将軍,不必動怒,大營已失,吳軍已将烽火台包圍。
&rdquo 左賢見這軍士這般大膽,又說出這種話來,倒真的怒了起來:&ldquo休得胡說!謊報軍情,罪當斬首!&rdquo 這軍士不慌不忙将号帽摘下,和顔悅色道:&ldquo左将軍,可認識我否?&rdquo 左賢仔細看了一看,面前的人濃眉大眼,大鼻闊口,滿臉胡須,紫棠色的皮膚,這般身材的弟兄本營中确實沒有見過,便喝問道:&ldquo狗頭,汝是何人?&rdquo &ldquo本督便是江東呂蒙。
&rdquo &ldquo啊?&rdquo左賢聽說是呂蒙,酒也吓醒了,張口結舌,吓得一句話都講不清楚。
&ldquo呂,呂蒙?不是早已死了?&rdquo 呂蒙揚聲笑道:&ldquo啊哈&hellip&hellip本督去陰還陽,特與将軍一會可曾想到?&rdquo 一條詐死之計,他怎麼想得到呢?隻見擁進大帳的人都是吳軍号衣,這才如夢初醒,也不及多想,納頭便拜:&ldquo原是呂大都督到此,小将不知,實是該死!願降。
&rdquo 呂蒙将他雙手扶起,&ldquo左将軍,本督隻取荊州,不殺一兵一卒。
若能為江東做此二事,非但無罪,反而有功。
未知将軍願否?&rdquo 左賢當即答應道:&ldquo既是歸降都督,願效犬馬之勞。
但請吩咐。
&rdquo &ldquo速速換下烽火台上弟兄。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ldquo第二件,恐将軍不肯盡力。
&rdquo呂蒙故意這樣說。
左賢為了取得呂蒙的信任,慨然道:&ldquo小将已随都督,何惜一死,雖水火不辭!&rdquo &ldquo荊州城中何人駐守?&rdquo &ldquo守将潘才。
&rdquo &ldquo若将軍領本督取得荊州,吳侯之前,某自擔保将軍功勳。
&rdquo &ldquo小将定然辦到。
&rdquo 呂蒙命徐盛、丁奉二人挾持着左賢,帶着數百吳軍往烽火台上來。
上面的漢軍對下邊發生的事情一點也沒有察覺,何況大多已入夢鄉。
當聽到下面雜沓的腳步聲,驚問是誰,左賢忙說是我。
漢軍隻當他來巡查崗哨,并不在意。
左賢便喚各台的隊長到此聽令。
無多時,隊長已到。
左賢吩咐各隊長将烽火台的弟兄全部帶下來,說有緊急軍情,必須立刻換崗,都到台下集合聽令。
衆隊長不知底裡,無多片刻把二百五十個弟兄全部撤了下來。
左賢這才把實情向大家宣布,并令各各繳械。
大家聽得水營已失,左賢已降,誰敢不從,隻得全都放下武器,脫下号衣,全被趕進了台下的營中,看守了起來。
此時吳軍第二隊上的潘璋、董襲、蔣欽、陳武帶領一萬吳軍也趕到了。
呂蒙吩咐他們暫且守在這裡,等到賺取了荊州再進兵。
然後換上了漢軍的号衣,帶着改扮過的一千吳軍,與韓當諸将夾雜在隊伍之中,由左賢帶路,離了烽火台。
天将啟明時分,已到荊州城外。
左賢高聲大叫:&ldquo關廂上弟兄速速開關,本将軍有要事相報,求見潘将軍。
&rdquo 荊州全城不滿五千漢軍,關廂上也不及以往謹慎。
聽得下面呼叫,向下一看,晨曦中果然是左賢帶了一隊弟兄。
他們怎麼想得到來的全是假冒貨呢?當即放吊橋,開城門,将左賢他們放了進去。
一進城關,韓當和周泰率先搶上城關,擒獲了所有漢軍。
徐盛和丁奉護着呂蒙随左賢往衙門而去。
潘才睡在衙中内室,他做夢也沒想到十月初八一夜之間荊州會失守。
呂蒙獨坐大堂,左賢奉了呂蒙之命來到了潘才的内室,将酣睡中的潘才喚醒。
潘才睜開惺松睡眼,看到床前除了左賢之外,還有兩員吳将,知道大事不妙,竟然呆了。
左賢道:&ldquo潘将軍,烽火台已失,江東呂大都督已入荊州,正在大堂等候将軍交割印信。
&rdquo 事情來得這樣突然,一夜之間,劉家的江山已到孫權的名下,實在不可思議。
潘才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乖乖地穿上了衣服,拿着&ldquo荊襄牧&rdquo這顆金印,跟着左賢到了大堂之上,也不管上面是呂蒙還是誰,雙手将印信送了上去,就像做夢一般。
這顆金印是孔明在建安十七年進川前交給雲長的,關公在攻拔襄陽時又托給了劉安,劉安又交給了潘才,如今潘才就像傳家寶似地傳給了呂蒙,幾經周折,終于落到了呂蒙的手中,這是呂蒙多少個日日夜夜夢寐以求的東西啊!呂蒙捧在手中,看了一看,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放聲大笑:&ldquo何人能将荊州進,唯有今朝呂子明。
&rdquo言下之意:自從荊州落到了劉備的手中,小輩英雄周瑜雖然能破百萬曹兵,卻為了一個小小的荊州弄得氣絕身亡。
今日我隻用一條小小的詐死計,使得&ldquo原璧歸趙&rdquo,夙願得償。
一清早,呂蒙命人四處路口張貼告示,說明荊襄本是江東之地,建安七四年劉備強占硬借,言明取兩川必還,後關羽盤踞多年,不肯歸還。
今以巧計奪之,并不與子民相幹,大軍秋毫無犯,尊老愛幼,各業照常經營,并無妨礙等等。
并在要道之中将劉備昔年寫下的一張&ldquo借據&rdquo公布于衆,告示天下。
&mdash&mdash隻當一張&ldquo借據&rdquo無用,誰知今天大起作用。
真是&ldquo千年文書可作藥&rdquo。
&mdash&mdash呂蒙又令人盤查庫府,清點财物,登記錢糧。
号令三軍不得妄自私闖民宅,違者立斬。
開放大牢,除了江洋大盜以及魏将于禁以外,一律放歸家鄉。
由此,百姓皆感呂蒙之恩。
呂蒙又傳出一條将令。
未奉将令,不得擅闖内堂。
因為内堂中居住的是關雲長的家眷。
到天亮,百姓出門一着,街道之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全是江東的軍隊,城牆上的旗号全都換了。
一夜之間,恍若隔世,世道大變。
百姓人家吓得不敢出門,經商者不敢開張,十分恐怖。
但是過了一時半天,并不見吳軍相擾,方才放下心來,也有膽大些的出門上街走走,見城中吳軍隊伍肅然,多有扶老攜幼之輩,并不似想象中的那樣混亂,又見主要道口張榜告示,安撫百姓,且又有劉備昔日的&ldquo借據&rdquo,這才一傳十,十傳百,各各奔走相告,荊州重又興隆熱鬧起來,一如既往繁華的情景。
呂蒙占了荊州,并不以此為止,立即寫下一封書信,命人送去公安城中,勸谕守将傅士仁獻城歸降。
且說公安城内,一大早見外邊江東的軍隊将城關團團圍定,為首之将乃淩統和朱然,不時地傳來了吳軍的呼喊聲,令傅士仁速速開關投降。
守軍報進了衙門。
傅士仁聞報吳軍忽然而至,将通往各處的路都切斷了,急得他在大堂上走來踱去,不知所措。
就在此時,一人走上大堂,來到傅士仁面前,&ldquo士仁,緣何坐立不安?&rdquo 傅士仁擡起頭來一看,原是西川舊主、亡國之君劉璋。
便長歎一聲道:&ldquo季玉皇爺,公安遭困,無處求援,本将軍豈不要焦急?&rdquo 自從失去了西川,劉璋就被遷移到公安來,受到關雲長的保護。
雖然
&rdquo 左賢,今年三十餘歲,生着兩條秤鈎眉毛,一對鼠目,腮下一撮小胡須,原是關羽手下一名副将,平日在關羽面前頗顯能幹,因而此番将留守的重任交給了他,料想不會有什麼差錯。
此時左賢想,半夜三更的,有什麼軍情可報?正要命人将他們傳進來詢問。
忽見帳前人影晃動,都是自己的弟兄。
趁着一股酒氣,正待發作,一個身材魁梧的軍士已走到他的面前,拍着他的肩頭道:&ldquo左将軍,不必動怒,大營已失,吳軍已将烽火台包圍。
&rdquo 左賢見這軍士這般大膽,又說出這種話來,倒真的怒了起來:&ldquo休得胡說!謊報軍情,罪當斬首!&rdquo 這軍士不慌不忙将号帽摘下,和顔悅色道:&ldquo左将軍,可認識我否?&rdquo 左賢仔細看了一看,面前的人濃眉大眼,大鼻闊口,滿臉胡須,紫棠色的皮膚,這般身材的弟兄本營中确實沒有見過,便喝問道:&ldquo狗頭,汝是何人?&rdquo &ldquo本督便是江東呂蒙。
&rdquo &ldquo啊?&rdquo左賢聽說是呂蒙,酒也吓醒了,張口結舌,吓得一句話都講不清楚。
&ldquo呂,呂蒙?不是早已死了?&rdquo 呂蒙揚聲笑道:&ldquo啊哈&hellip&hellip本督去陰還陽,特與将軍一會可曾想到?&rdquo 一條詐死之計,他怎麼想得到呢?隻見擁進大帳的人都是吳軍号衣,這才如夢初醒,也不及多想,納頭便拜:&ldquo原是呂大都督到此,小将不知,實是該死!願降。
&rdquo 呂蒙将他雙手扶起,&ldquo左将軍,本督隻取荊州,不殺一兵一卒。
若能為江東做此二事,非但無罪,反而有功。
未知将軍願否?&rdquo 左賢當即答應道:&ldquo既是歸降都督,願效犬馬之勞。
但請吩咐。
&rdquo &ldquo速速換下烽火台上弟兄。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ldquo第二件,恐将軍不肯盡力。
&rdquo呂蒙故意這樣說。
左賢為了取得呂蒙的信任,慨然道:&ldquo小将已随都督,何惜一死,雖水火不辭!&rdquo &ldquo荊州城中何人駐守?&rdquo &ldquo守将潘才。
&rdquo &ldquo若将軍領本督取得荊州,吳侯之前,某自擔保将軍功勳。
&rdquo &ldquo小将定然辦到。
&rdquo 呂蒙命徐盛、丁奉二人挾持着左賢,帶着數百吳軍往烽火台上來。
上面的漢軍對下邊發生的事情一點也沒有察覺,何況大多已入夢鄉。
當聽到下面雜沓的腳步聲,驚問是誰,左賢忙說是我。
漢軍隻當他來巡查崗哨,并不在意。
左賢便喚各台的隊長到此聽令。
無多時,隊長已到。
左賢吩咐各隊長将烽火台的弟兄全部帶下來,說有緊急軍情,必須立刻換崗,都到台下集合聽令。
衆隊長不知底裡,無多片刻把二百五十個弟兄全部撤了下來。
左賢這才把實情向大家宣布,并令各各繳械。
大家聽得水營已失,左賢已降,誰敢不從,隻得全都放下武器,脫下号衣,全被趕進了台下的營中,看守了起來。
此時吳軍第二隊上的潘璋、董襲、蔣欽、陳武帶領一萬吳軍也趕到了。
呂蒙吩咐他們暫且守在這裡,等到賺取了荊州再進兵。
然後換上了漢軍的号衣,帶着改扮過的一千吳軍,與韓當諸将夾雜在隊伍之中,由左賢帶路,離了烽火台。
天将啟明時分,已到荊州城外。
左賢高聲大叫:&ldquo關廂上弟兄速速開關,本将軍有要事相報,求見潘将軍。
&rdquo 荊州全城不滿五千漢軍,關廂上也不及以往謹慎。
聽得下面呼叫,向下一看,晨曦中果然是左賢帶了一隊弟兄。
他們怎麼想得到來的全是假冒貨呢?當即放吊橋,開城門,将左賢他們放了進去。
一進城關,韓當和周泰率先搶上城關,擒獲了所有漢軍。
徐盛和丁奉護着呂蒙随左賢往衙門而去。
潘才睡在衙中内室,他做夢也沒想到十月初八一夜之間荊州會失守。
呂蒙獨坐大堂,左賢奉了呂蒙之命來到了潘才的内室,将酣睡中的潘才喚醒。
潘才睜開惺松睡眼,看到床前除了左賢之外,還有兩員吳将,知道大事不妙,竟然呆了。
左賢道:&ldquo潘将軍,烽火台已失,江東呂大都督已入荊州,正在大堂等候将軍交割印信。
&rdquo 事情來得這樣突然,一夜之間,劉家的江山已到孫權的名下,實在不可思議。
潘才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乖乖地穿上了衣服,拿着&ldquo荊襄牧&rdquo這顆金印,跟着左賢到了大堂之上,也不管上面是呂蒙還是誰,雙手将印信送了上去,就像做夢一般。
這顆金印是孔明在建安十七年進川前交給雲長的,關公在攻拔襄陽時又托給了劉安,劉安又交給了潘才,如今潘才就像傳家寶似地傳給了呂蒙,幾經周折,終于落到了呂蒙的手中,這是呂蒙多少個日日夜夜夢寐以求的東西啊!呂蒙捧在手中,看了一看,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放聲大笑:&ldquo何人能将荊州進,唯有今朝呂子明。
&rdquo言下之意:自從荊州落到了劉備的手中,小輩英雄周瑜雖然能破百萬曹兵,卻為了一個小小的荊州弄得氣絕身亡。
今日我隻用一條小小的詐死計,使得&ldquo原璧歸趙&rdquo,夙願得償。
一清早,呂蒙命人四處路口張貼告示,說明荊襄本是江東之地,建安七四年劉備強占硬借,言明取兩川必還,後關羽盤踞多年,不肯歸還。
今以巧計奪之,并不與子民相幹,大軍秋毫無犯,尊老愛幼,各業照常經營,并無妨礙等等。
并在要道之中将劉備昔年寫下的一張&ldquo借據&rdquo公布于衆,告示天下。
&mdash&mdash隻當一張&ldquo借據&rdquo無用,誰知今天大起作用。
真是&ldquo千年文書可作藥&rdquo。
&mdash&mdash呂蒙又令人盤查庫府,清點财物,登記錢糧。
号令三軍不得妄自私闖民宅,違者立斬。
開放大牢,除了江洋大盜以及魏将于禁以外,一律放歸家鄉。
由此,百姓皆感呂蒙之恩。
呂蒙又傳出一條将令。
未奉将令,不得擅闖内堂。
因為内堂中居住的是關雲長的家眷。
到天亮,百姓出門一着,街道之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全是江東的軍隊,城牆上的旗号全都換了。
一夜之間,恍若隔世,世道大變。
百姓人家吓得不敢出門,經商者不敢開張,十分恐怖。
但是過了一時半天,并不見吳軍相擾,方才放下心來,也有膽大些的出門上街走走,見城中吳軍隊伍肅然,多有扶老攜幼之輩,并不似想象中的那樣混亂,又見主要道口張榜告示,安撫百姓,且又有劉備昔日的&ldquo借據&rdquo,這才一傳十,十傳百,各各奔走相告,荊州重又興隆熱鬧起來,一如既往繁華的情景。
呂蒙占了荊州,并不以此為止,立即寫下一封書信,命人送去公安城中,勸谕守将傅士仁獻城歸降。
且說公安城内,一大早見外邊江東的軍隊将城關團團圍定,為首之将乃淩統和朱然,不時地傳來了吳軍的呼喊聲,令傅士仁速速開關投降。
守軍報進了衙門。
傅士仁聞報吳軍忽然而至,将通往各處的路都切斷了,急得他在大堂上走來踱去,不知所措。
就在此時,一人走上大堂,來到傅士仁面前,&ldquo士仁,緣何坐立不安?&rdquo 傅士仁擡起頭來一看,原是西川舊主、亡國之君劉璋。
便長歎一聲道:&ldquo季玉皇爺,公安遭困,無處求援,本将軍豈不要焦急?&rdquo 自從失去了西川,劉璋就被遷移到公安來,受到關雲長的保護。
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