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受督印大興北伐師 複襄陽小戰中原将
關燈
小
中
大
,風中走出一隻怪獸,其大如牛,其形似豬,頭生一角,渾身黑色,張牙舞爪,徑咬雲長之足。
關羽大怒,急拔劍斬之,聲如裂帛。
霎然驚覺,乃是一夢。
嘴裡仍是喊道:&ldquo啊呀!嚯&hellip&hellip&rdquo 站立兩旁的關平和周倉初時見關羽閉目,以為他在沉思,并不驚擾,後聞他大聲吼叫,忙問:&ldquo何事驚惶?&rdquo 關羽從夢中驚醒,見案上燭光明亮,一切如故,心中大疑,剛才看了&ldquo魏犟挾貘&rdquo,怎麼就做了被貘咬足的惡夢呢?便覺被咬之處隐隐作痛。
因告之關平、周倉道:&ldquo某得一夢兆。
&rdquo如此這般他說了一遍。
周倉道:&ldquo主人适才所覽挾貘之事,此所謂日之所思,夜之所夢,不足為怪。
&rdquo 關平也說道:&ldquo父親,豬亦有龍象,龍附足,乃升騰之意,不必疑忌。
&rdquo 關羽複聚諸官于帳下,告以夢兆。
衆人或言吉祥者,或言不祥者,衆論不一。
關羽坦然道:&ldquo吾大丈大年近六旬,即死何憾!&rdquo 衆官道:&ldquo漢中王拜君侯為荊襄牧,讨逆大都督,此足見豬龍之瑞也。
&rdquo 于是,關羽不再疑心。
衆官都說此夢是佳兆,無非是為此番出兵讨個吉利,祝願北伐一舉成功。
隻有周倉的話最中肯,夢見貘咬腳既不是祥瑞,也不是兇兆,隻不過是日思夜想的結果而已。
不論什麼朝代,也不論是什麼人,做夢是很自然的,往往是白日裡看到的東西,或者是想到的事情,到了夢中又會聯想起來甚至繼續下去。
在過去封建的年代裡,由于科學不發達,對自然現象又無法理解,幾乎是人人迷信,會将自己所做的事同以前曾經做過的夢聯系起來,以為夢兆預示着今後的吉兇。
就拿關羽的這個夢來說,因為夢見了豬,十二生肖中豬最小,而雲長在麥城遭擒時正是亥時,亥在地支中排列第十二位,因此有人認為關羽被豬咬足暗示着将在亥時被擒,硬是将兩樁毫不相幹的事情有機湊合在一起。
在此不再贅述。
時交三更,周倉與關平一再勸關羽回帳安寝,關羽方始合上《春秋》,自去休息。
七月裡日長夜短,未睡多時,天已蒙明。
關羽起身梳洗整裝,即刻傳令擊鼓升帳。
文武聚集兩旁,點卯畢,軍士來報:&ldquo吉時到!&rdquo頃刻,斬了烏牛白馬,祭了&ldquo帥&rdquo字大旗,三軍高呼:&ldquo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rdquo然後三聲炮響,頭隊先鋒将廖化上馬執刀,大旗開道,旗上寫的是&ldquo北伐頭隊正先鋒廖&rdquo,五千精兵随後而行,雄赳赳,氣昂昂地出了校場。
第二隊乃是副先鋒将關平前導,大旗招展,六十斤重的一口銀闆大刀捧在手中,身後也是五千精壯軍士耀武揚威。
第三隊是中隊,雲長帶了文武都在這一隊上。
舉目望去,浩浩蕩蕩的一支十數萬人的大軍,情緒盎然,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關羽威武地喚道:&ldquo周倉!&rdquo &ldquo小人在!&rdquo周倉朗聲應道。
&ldquo帶馬扛刀。
&rdquo 周倉自從茅草崗投順了關羽,迄今已有一十四年了,忠心耿耿,大義凜凜,主仆二人肝膽相照,倒是意氣相投。
每逢雲長坐,他總是立,立了十四年,簡直成了關羽的影子,在人們的印象中隻要有關羽,也必有周倉在旁。
到後來關羽棄世,百姓為他建立祠廟,也忘不了給周倉留下一席之地,自然也是立的。
生前常立,也有坐的時候,可到了死後就永無坐的機會了,一直站了一千多年,至今關帝廟中的周倉還站着,隻怕還得永久地站立下去。
卻說周倉對雲長忠義雙全,對赤兔馬也是關懷備至,打了十多年的交道,也厮混得熟了,不是過于誇口,龍馬的一揚首,一騰蹄,周倉都知道是什麼用意。
此刻将馬帶至帳口,送到主人的面前,用三個手指扣住金剛圈,說道:&ldquo請主人上馬。
&rdquo 雖說八年中太平無事,但對關羽來說跑馬練武沒一天間斷過,正所謂&ldquo曲不離口,拳不離手&rdquo,不敢有絲毫的疏怠。
天天跑馬,為的是不讓數十年練就的娴熟武藝荒廢,可很少認真打量過這匹龍馬。
今日重上戰場,不由得勾起對昔年馳騁疆場,威震華夏的回想,仔細而又深情地看了一眼寶馬,見這匹赤兔馬渾身的毛片仍然是血噴大紅,無一點雜色,馬頸下的一套銮鈴依舊閃爍着耀人的光熠,金剛圈閃閃發光,還是那樣引人注目。
暗暗贊道:&ldquo好馬啊好馬,助吾北上伐操救駕,切莫負吾!&rdquo見鞍鞯放好,肚帶拴緊,這才踮踏蹬跨上馬背。
周倉又轉身将一口八十三斤重的青龍大刀扛了過來,雙手高舉呈上,&ldquo主人,龍刀在此。
&rdquo 關羽看到這柄龍刀,又吊起了心中的千情萬緒,這口刀上斬的都是有名之将,為大漢江山的複興立下了汗馬功勞,此番出征為的是要斬殺那元兇巨魁,拯救炎漢四百年的基業,指望龍刀能再立新功。
因而指着青龍刀發誓道: 可恨青龍偃月刀,華容道前未斬曹。
今日出師伐中原,剿滅操賊隆漢朝! 話音落,起右手在刀柄上抓牢,舞動着刀頭在後,刀鑽在前,側坐馬背,倒拖龍刀,一個&ldquo春秋刀法&rdquo特有的出馬架式,與八年前相比,毫不遜色。
關羽上得戰馬,見校場上營帳盡皆拆去,一切行裝都已裝載上車。
遂策馬而行,馬良、伊籍等一起上馬,周倉潑開了雙腿跟定龍馬。
中隊上一彪彪,一隊隊,齊齊整整地出了校楊,十餘萬人馬,幾乎是望不到盡頭。
後隊上趙累和王甫領了一萬人馬,押着糧饷随軍跟上,直奔襄陽大路而來。
劉安帶着荊州的地方官員又相送十裡而回。
魏軍探得消息,飛馬趕進襄陽,進衙門,上大堂,&ldquo報禀夏侯将軍。
&rdquo 夏侯惇父子正在城中。
見探子慌亂,料有軍情,忙問:&ldquo何事報來?&rdquo &ldquo關雲長荊州起兵,水陸兩路共有二十萬人馬殺奔襄陽而來。
請将軍定奪!&rdquo 忽聞關羽自領兵來。
夏侯惇大驚不已。
他取了襄陽之後以為就太平無事了,因為本來他認為關羽根本無法從荊州脫身趕來,東吳長期觑視已足夠牽制他的一切行動。
此刻聽說他真的親自起兵而來,急得一隻好眼都突了出來,方才意識到單單取得襄陽一城,根本不能形成對荊州的威脅。
過去孫權也曾占領過江夏一郡,可到後來隻得自己放棄,至少要奪下三四個郡州,方能遙相呼應。
夏侯惇想堅守不戰。
一旁的夏侯存見父親面露驚惶之色,便到他之意。
年輕人血氣旺盛,又恃着自己有一身本領,豈甘坐守挨打。
說道:&ldquo今魏王令父親約會東吳取荊州;關某自來,是送死也,何又避之?&rdquo 夏侯惇想,關雲長敢遠離荊州到這兒來,說明刁滑的孫權仍然按兵不動,在袖手旁觀。
東吳人太奸詐了!又對兒子看看,你的本領雖然不錯,但怎能與關雲長匹敵?當年虎牢關的華雄,白馬坡的顔良和刀祖宗蔡陽,都死在他的手下,你又何嘗領略過他的厲害!越有名聲的大将,死得也越快,我怎能再讓你出戰自去找死!便道:&ldquo吾素知雲長勇而有謀,未可輕敵。
不如堅守,乃為上策。
&rdquo 夏侯存堅執要去,夏侯惇隻是不肯,最後隻得一起上城牆觀察動靜,再作打算。
心裡卻已允了兒子,自忖道:此番江東不發兵,襄陽便是一座孤城,四下無援,孤軍深入,即使我放棄城關也非我之罪,而是魏王受了東吳的玩弄,怪不到我的頭上。
夏侯惇遇事别的不考慮,先要想好如何逃避罪責,留下後路,在這方面真是老謀深算,連曹操也算計不到他的身上。
夏侯父子倆上得城樓,對城外一看,不得了,一望無邊的刀槍旗幟遮天蔽地沿着襄江向這裡擁來,第一面大旗上寫一個&ldquo廖&rdquo字,夏侯惇仔細地想了一想,覺得這個漢将還沒聽說過,自料他的武藝不會好到哪裡,同劉備打了幾十年的交道,劉備有多少實力,夏侯惇心裡清楚得很。
夏侯存也頗覺奇怪,關雲長發兵怎麼遣這種無名之将為先鋒。
見父親不作聲,便說:&ldquo常言道:&lsquo水來土掩,将至兵迎。
&rsquo我軍正應以逸待勞,挫其銳氣。
&rdquo 夏侯惇想,既然不是關雲長到此,那就打它一仗,反正姓關的一到,這襄陽就守不住了,今日能勝則再守幾天,要是敗了也是本份,老千歲問罪,我就可以将一盆禍水潑到江東的身上。
想必老千歲用了幾十年的兵,這一點還是不難理解的。
不過,夏侯惇知道兒子年輕,喜歡意氣用事,要去也得兩人一起去,遇事還能指點于他,免得被人暗算了性命去。
遂教兒子點兵五千,下得城
關羽大怒,急拔劍斬之,聲如裂帛。
霎然驚覺,乃是一夢。
嘴裡仍是喊道:&ldquo啊呀!嚯&hellip&hellip&rdquo 站立兩旁的關平和周倉初時見關羽閉目,以為他在沉思,并不驚擾,後聞他大聲吼叫,忙問:&ldquo何事驚惶?&rdquo 關羽從夢中驚醒,見案上燭光明亮,一切如故,心中大疑,剛才看了&ldquo魏犟挾貘&rdquo,怎麼就做了被貘咬足的惡夢呢?便覺被咬之處隐隐作痛。
因告之關平、周倉道:&ldquo某得一夢兆。
&rdquo如此這般他說了一遍。
周倉道:&ldquo主人适才所覽挾貘之事,此所謂日之所思,夜之所夢,不足為怪。
&rdquo 關平也說道:&ldquo父親,豬亦有龍象,龍附足,乃升騰之意,不必疑忌。
&rdquo 關羽複聚諸官于帳下,告以夢兆。
衆人或言吉祥者,或言不祥者,衆論不一。
關羽坦然道:&ldquo吾大丈大年近六旬,即死何憾!&rdquo 衆官道:&ldquo漢中王拜君侯為荊襄牧,讨逆大都督,此足見豬龍之瑞也。
&rdquo 于是,關羽不再疑心。
衆官都說此夢是佳兆,無非是為此番出兵讨個吉利,祝願北伐一舉成功。
隻有周倉的話最中肯,夢見貘咬腳既不是祥瑞,也不是兇兆,隻不過是日思夜想的結果而已。
不論什麼朝代,也不論是什麼人,做夢是很自然的,往往是白日裡看到的東西,或者是想到的事情,到了夢中又會聯想起來甚至繼續下去。
在過去封建的年代裡,由于科學不發達,對自然現象又無法理解,幾乎是人人迷信,會将自己所做的事同以前曾經做過的夢聯系起來,以為夢兆預示着今後的吉兇。
就拿關羽的這個夢來說,因為夢見了豬,十二生肖中豬最小,而雲長在麥城遭擒時正是亥時,亥在地支中排列第十二位,因此有人認為關羽被豬咬足暗示着将在亥時被擒,硬是将兩樁毫不相幹的事情有機湊合在一起。
在此不再贅述。
時交三更,周倉與關平一再勸關羽回帳安寝,關羽方始合上《春秋》,自去休息。
七月裡日長夜短,未睡多時,天已蒙明。
關羽起身梳洗整裝,即刻傳令擊鼓升帳。
文武聚集兩旁,點卯畢,軍士來報:&ldquo吉時到!&rdquo頃刻,斬了烏牛白馬,祭了&ldquo帥&rdquo字大旗,三軍高呼:&ldquo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rdquo然後三聲炮響,頭隊先鋒将廖化上馬執刀,大旗開道,旗上寫的是&ldquo北伐頭隊正先鋒廖&rdquo,五千精兵随後而行,雄赳赳,氣昂昂地出了校場。
第二隊乃是副先鋒将關平前導,大旗招展,六十斤重的一口銀闆大刀捧在手中,身後也是五千精壯軍士耀武揚威。
第三隊是中隊,雲長帶了文武都在這一隊上。
舉目望去,浩浩蕩蕩的一支十數萬人的大軍,情緒盎然,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關羽威武地喚道:&ldquo周倉!&rdquo &ldquo小人在!&rdquo周倉朗聲應道。
&ldquo帶馬扛刀。
&rdquo 周倉自從茅草崗投順了關羽,迄今已有一十四年了,忠心耿耿,大義凜凜,主仆二人肝膽相照,倒是意氣相投。
每逢雲長坐,他總是立,立了十四年,簡直成了關羽的影子,在人們的印象中隻要有關羽,也必有周倉在旁。
到後來關羽棄世,百姓為他建立祠廟,也忘不了給周倉留下一席之地,自然也是立的。
生前常立,也有坐的時候,可到了死後就永無坐的機會了,一直站了一千多年,至今關帝廟中的周倉還站着,隻怕還得永久地站立下去。
卻說周倉對雲長忠義雙全,對赤兔馬也是關懷備至,打了十多年的交道,也厮混得熟了,不是過于誇口,龍馬的一揚首,一騰蹄,周倉都知道是什麼用意。
此刻将馬帶至帳口,送到主人的面前,用三個手指扣住金剛圈,說道:&ldquo請主人上馬。
&rdquo 雖說八年中太平無事,但對關羽來說跑馬練武沒一天間斷過,正所謂&ldquo曲不離口,拳不離手&rdquo,不敢有絲毫的疏怠。
天天跑馬,為的是不讓數十年練就的娴熟武藝荒廢,可很少認真打量過這匹龍馬。
今日重上戰場,不由得勾起對昔年馳騁疆場,威震華夏的回想,仔細而又深情地看了一眼寶馬,見這匹赤兔馬渾身的毛片仍然是血噴大紅,無一點雜色,馬頸下的一套銮鈴依舊閃爍着耀人的光熠,金剛圈閃閃發光,還是那樣引人注目。
暗暗贊道:&ldquo好馬啊好馬,助吾北上伐操救駕,切莫負吾!&rdquo見鞍鞯放好,肚帶拴緊,這才踮踏蹬跨上馬背。
周倉又轉身将一口八十三斤重的青龍大刀扛了過來,雙手高舉呈上,&ldquo主人,龍刀在此。
&rdquo 關羽看到這柄龍刀,又吊起了心中的千情萬緒,這口刀上斬的都是有名之将,為大漢江山的複興立下了汗馬功勞,此番出征為的是要斬殺那元兇巨魁,拯救炎漢四百年的基業,指望龍刀能再立新功。
因而指着青龍刀發誓道: 可恨青龍偃月刀,華容道前未斬曹。
今日出師伐中原,剿滅操賊隆漢朝! 話音落,起右手在刀柄上抓牢,舞動着刀頭在後,刀鑽在前,側坐馬背,倒拖龍刀,一個&ldquo春秋刀法&rdquo特有的出馬架式,與八年前相比,毫不遜色。
關羽上得戰馬,見校場上營帳盡皆拆去,一切行裝都已裝載上車。
遂策馬而行,馬良、伊籍等一起上馬,周倉潑開了雙腿跟定龍馬。
中隊上一彪彪,一隊隊,齊齊整整地出了校楊,十餘萬人馬,幾乎是望不到盡頭。
後隊上趙累和王甫領了一萬人馬,押着糧饷随軍跟上,直奔襄陽大路而來。
劉安帶着荊州的地方官員又相送十裡而回。
魏軍探得消息,飛馬趕進襄陽,進衙門,上大堂,&ldquo報禀夏侯将軍。
&rdquo 夏侯惇父子正在城中。
見探子慌亂,料有軍情,忙問:&ldquo何事報來?&rdquo &ldquo關雲長荊州起兵,水陸兩路共有二十萬人馬殺奔襄陽而來。
請将軍定奪!&rdquo 忽聞關羽自領兵來。
夏侯惇大驚不已。
他取了襄陽之後以為就太平無事了,因為本來他認為關羽根本無法從荊州脫身趕來,東吳長期觑視已足夠牽制他的一切行動。
此刻聽說他真的親自起兵而來,急得一隻好眼都突了出來,方才意識到單單取得襄陽一城,根本不能形成對荊州的威脅。
過去孫權也曾占領過江夏一郡,可到後來隻得自己放棄,至少要奪下三四個郡州,方能遙相呼應。
夏侯惇想堅守不戰。
一旁的夏侯存見父親面露驚惶之色,便到他之意。
年輕人血氣旺盛,又恃着自己有一身本領,豈甘坐守挨打。
說道:&ldquo今魏王令父親約會東吳取荊州;關某自來,是送死也,何又避之?&rdquo 夏侯惇想,關雲長敢遠離荊州到這兒來,說明刁滑的孫權仍然按兵不動,在袖手旁觀。
東吳人太奸詐了!又對兒子看看,你的本領雖然不錯,但怎能與關雲長匹敵?當年虎牢關的華雄,白馬坡的顔良和刀祖宗蔡陽,都死在他的手下,你又何嘗領略過他的厲害!越有名聲的大将,死得也越快,我怎能再讓你出戰自去找死!便道:&ldquo吾素知雲長勇而有謀,未可輕敵。
不如堅守,乃為上策。
&rdquo 夏侯存堅執要去,夏侯惇隻是不肯,最後隻得一起上城牆觀察動靜,再作打算。
心裡卻已允了兒子,自忖道:此番江東不發兵,襄陽便是一座孤城,四下無援,孤軍深入,即使我放棄城關也非我之罪,而是魏王受了東吳的玩弄,怪不到我的頭上。
夏侯惇遇事别的不考慮,先要想好如何逃避罪責,留下後路,在這方面真是老謀深算,連曹操也算計不到他的身上。
夏侯父子倆上得城樓,對城外一看,不得了,一望無邊的刀槍旗幟遮天蔽地沿着襄江向這裡擁來,第一面大旗上寫一個&ldquo廖&rdquo字,夏侯惇仔細地想了一想,覺得這個漢将還沒聽說過,自料他的武藝不會好到哪裡,同劉備打了幾十年的交道,劉備有多少實力,夏侯惇心裡清楚得很。
夏侯存也頗覺奇怪,關雲長發兵怎麼遣這種無名之将為先鋒。
見父親不作聲,便說:&ldquo常言道:&lsquo水來土掩,将至兵迎。
&rsquo我軍正應以逸待勞,挫其銳氣。
&rdquo 夏侯惇想,既然不是關雲長到此,那就打它一仗,反正姓關的一到,這襄陽就守不住了,今日能勝則再守幾天,要是敗了也是本份,老千歲問罪,我就可以将一盆禍水潑到江東的身上。
想必老千歲用了幾十年的兵,這一點還是不難理解的。
不過,夏侯惇知道兒子年輕,喜歡意氣用事,要去也得兩人一起去,遇事還能指點于他,免得被人暗算了性命去。
遂教兒子點兵五千,下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