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受督印大興北伐師 複襄陽小戰中原将

關燈
樓一個執槍,一個提刀,父子雙雙上了戰馬。

    待城門開,吊橋平,夏侯惇一馬當先出了城關,離城三裡設立旗門,等候與漢将交戰。

     卻說廖化一路數天行軍,這一日紅日偏西時分,已抵襄陽,本打算按下營頭歇息一宵,待關羽來了再攻關,不料見城前早有魏将設立了旗門,這架勢一看就明白,要想打自己一個以逸待勞。

    因不知虛實,先命哨探前往打聽一下消息,一面傳令大隊緩緩而行。

    無多時哨探來報:&ldquo禀先行将,前有魏将夏侯惇與其子夏侯存城前列陣,欲與先行将交戰。

    &rdquo 可以這麼說,廖化自從跟了關雲長以來,從未與魏軍交過戰,也從未在戰場上露過面,很少有人見過他的面,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名,的确是默默無聞,難怪夏侯惇也說他是無名之将!先鋒将的職責是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掃清一切障礙。

    他想,既然與夏侯父子相遇了,那也不必回避,隻管先打了再說。

    久聞他是一員骁将,倒要領教一下,便傳令停隊,設下一座旗門,與魏軍遙遙相對。

    然後,提刀馳馬來到陣中扣住。

     魏軍旗門下的夏侯存見漢軍列成陣勢,迫不及待地與父親說:&ldquo待吾出馬與這無名将交戰,自可取勝。

    &rdquo 夏侯惇關切道:&ldquo吾兒不可輕敵。

    &rdquo 一聲炮響,夏侯存飛馬掃到陣中。

     廖化見來将年紀三十有餘,生一個黑臉,短短的須髯,也是烏油滴水,穿戴的也是烏油甲胄,胯下烏骓馬,從頭到地渾身墨黑,好似飄來一朵烏雲,手執一口三尖兩刃刀,隻有刀口是寒光閃亮,便喝問道:&ldquo唶!賊将留名!&rdquo 夏侯存将大刀一蕩,朗聲答道:&ldquo咱父親乃是魏王帳前大将軍夏侯惇,本将軍非是旁人,夏侯存便是。

    &rdquo父親是老牌子,久負盛名,盡管他隻有一隻眼,但畢竟是名将,天下聞名。

    當然,夏侯惇逃跑的本領和他的武藝可以齊名,&ldquo夏侯惇&rdquo與逃命也成了同名詞,而他的兒子卻不知這些,仍然要用他父親的名字來顯赫一下自己的出身和武藝。

    &ldquo漢将通下名來!&rdquo &ldquo賊将聽着,大将軍乃是讨逆大都督軍前頭隊正先鋒廖化,奉命伐賊,今日賊來送死,放馬便了!&rdquo說罷,驅馬而上,先發制人,起手中大刀,四門一蕩,盤頭起足,對準夏侯存的當頂一刀劈了下去,&ldquo賊将看刀!&rdquo 夏侯存本來就想動手,見他大刀先來,急起三尖兩刃刀的鑽子瞅準大刀的刀盤,用力地點了上去,同時大喝一聲:&ldquo且慢!&rdquo &ldquo當&rdquo的一聲,夏侯存的确力氣不小,不愧為将門之後,一下子就将廖化的大刀打了開去,趁隙又掉轉刀頭,疾速向廖化的馬頭上刺去,&ldquo看家夥!&rdquo 廖化不敢遲疑,馬上收轉金刀,知對手是個大力的戰将,奮力以刀鑽去迎,&ldquo嗨!&rdquo &ldquo嚓啷&hellip&hellip&rdquo二刀相交,皆有千斤之力,一時間誰也占不了便宜。

    終究夏侯存的三尖兩刃刀壓在上面,好用力氣,漸漸得手,廖化想,我馬不停蹄地行了幾天軍,本來不想立刻交戰,他卻是生力軍,以逸待勞,自然在力氣上我要吃虧。

    照這樣硬拼下去,我非但不能取勝,還可能敗下陣去擾亂後隊的陣腳,君侯命我為頭隊先鋒,北伐尚未開始,要是一敗下去,出師不利,豈不毀了君侯的大事?&mdash&mdash此時的廖化就象長沙時的黃忠,本領雖強,卻很少為人知道。

    一定要到姜維伐魏時,廖化可稱馬到成功,威名遠播。

    這是作者安排書情的手法&mdash&mdash力氣上夠不着,自然隻有鬥智。

    但凡名将都有看家本領,如果沒有自成一家,獨樹一幟的武藝,怎麼成得了名?諸如:五虎将中關羽的拖刀技、張飛的單手十八矛、趙雲的蛇盤七探槍、馬超的流星錘、黃忠的一支箭,都是百發百中的前無古人的絕技。

    而廖化的回馬鞭也是舉世先雙的。

    說到鞭子,這是戰将都會用的。

    但鞭子是短武器,出擊的幅度不大,對手容易偏閃,不大使得好,要想成為絕招,百發百中地打中别人,似乎要比别的兵器更難一些,廖地所用的回馬鞭是脫手打人,在一定的範圍内,這條紫金鞭子橫着飛出去,筆直得像一根鋼杆一樣。

    橫着打人,自然面積要大得多,而且速度快,分量足,數十年練就的功夫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在一般情況下,隻要用到回馬鞭,任憑對手怎樣靈敏機警,既來不及躲閃,又來不及招架,非死即傷,絕無回旋餘地的。

    廖化打定主意,收刀圈馬,同時佯敗而逃,&ldquo賊将厲害,廖化去也!&rdquo 夏侯存不知是詐,隻當這頭隊先鋒如此不堪一擊,頓時惹動了英雄心腸,将戰馬一提,緊跟而去。

     漢軍旗門見廖化敗下陣來,陣腳開始騷動,漸漸地也向後面退去。

    就在這個時候,第二隊趕到,漢軍這才又歸穩定。

     夏侯惇見兒子一個照面就擊敗了漢軍先鋒,便帶領軍士一起壓了上去。

    走得沒幾步路,聞得漢軍後面一片呐喊,料是增援到,遂扣馬舉目遠眺。

    這一看又驚得非同小可,旗号上清清楚楚地是一個&ldquo關&rdquo字。

    夏侯惇畢竟六十多歲了,加上一隻眼睛,看東西十分不便,也不仔細看個明白,以為是關羽親自趕到了,兒子決不是他的對手。

    因此,心一慌,話就脫口而出,大聲嚷道:&ldquo兒啊,姓關的來了,快與我回轉旗門!&rdquo話音未絕,自己先已圈轉了馬頭,作好了逃跑的準備。

     在戰場上靠的是一股士氣,夏侯存正追得起勁,被他這麼一叫,立即扣住了戰馬,果然見漢軍旗門後塵上飛揚,趕來了一隊漢軍,便不追趕廖化。

     夏侯惇走前幾步對兒子說:&ldquo兒啊,雲長到此,我等皆非對手,你我速速收拾旗門,回轉關廂,堅守襄陽,以避其銳氣;待其久攻不下,銳氣倒盡,我等再與之交戰,必獲大勝。

    &rdquo在這一點上,夏侯惇的心裡倒是非常明白的。

    孫子兵法雲: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意思是說,勇猛之将一來總有一股咄咄逼人的銳氣,會用兵的人就應該避開,而不是交鋒。

    等到敵将的銳氣耗盡,軍心懈怠的時候,出其不意地出擊,往往可以奏效而取得成功。

     夏侯存年紀輕,不像他父親那樣老謀深算,他暗笑父親這樣的名将也會見關羽怕得如此模樣,因此并不急于逃跑,而是要看個究竟,要想看一看關羽到底生了一副怎樣怕人的面龐。

    仔細一看大旗,上面寫着&ldquo副先鋒關&rdquo這幾個字樣。

    暗想,原來并非關羽,隻怕是他的兒子關平。

    父親看都沒看清,見了姓關的就以為是關羽了,真正是瞎了眼了,膽小得連自己的名譽也不要了。

    遂回頭對作好逃走準備的夏侯惇喊道:&ldquo父親慢走,來者非是關羽,乃是其子關平,隻管追了上去,一頓厮殺,将他們趕回荊州!&rdquo 夏侯惇一聽是關平趕了來,便将一顆提着的心放了下來,舉目對漢軍一看,清清楚楚,正是當年的關平。

    暗想,昔日本領平凡得極,白水河邊險些作了許褚刀下之鬼,今日看來倒也有幾分威武。

    不過我年歲雖老,對付一個平庸小将還綽綽有餘,兒子殺敗正先鋒,老子打退副先鋒,等到關羽真的打來,再收兵未遲。

    便對夏侯存說:&ldquo兒啊,既是關平前來,不必退兵,待吾上前便了。

    &rdquo父子倆合兵,一則追趕廖化,一則迎戰關平。

     廖化詐敗而走,剛要舞鞭,不料見夏侯存不追了,似乎發現了他的意圖。

    後又見前面塵頭起處,關平領軍趕到,暗思:小國賊,真是造化了你,否則定教你腦袋崩裂。

    回首再看時,夏侯惇父子倆一起趕了上來,料難抵敵,遂拍馬而去。

    到關平馬前道:&ldquo公子爺,賊将夏侯存武藝頗精,廖化疲憊力不從心。

    因此退下陣來。

    &rdquo 說話間,後面喊聲驟起,魏軍趁勢掩殺了過來。

    關平道:&ldquo廖将軍不必憂慮,你我速退而去。

    &rdquo 廖化驚訝道:&ldquo未戰先退,是何道理?&rdquo &ldquo廖将軍不須多問,關平自有主張。

    &rdquo 廖化不及細問,望着來勢洶湧的魏軍,也隻得領了本部人馬向後退了下去。

     夏侯惇追得正急,忽見關平非但不戰,反而後退,心想,果然不出所料,還是當年的關平,臨敵就逃,毫無鬥志,今日正可趁此機會趕他們出去。

    父子倆一追就是數裡路,越追越近。

     關平領着大隊退至襄江邊,背後就是剛才走過的一片丘陵地帶,忽兒傳令停隊。

    一聲炮響,關平蓦地圈馬而回,迎着夏侯惇沖了上去。

     不戰而退已是大出意料,此刻又迎面而來,這使夏侯惇不可理解,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