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受督印大興北伐師 複襄陽小戰中原将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回受督印大興北伐師複襄陽小戰中原将
來日,關羽聚集荊襄的文武,便要點兵發令,攻拔襄陽,北上伐魏。
《三國》中,最善用兵的大将莫過于關羽和張飛。
此番發兵,關于将一切布置得十分周密,要不是拒絕了江東的聯姻,北伐也能成功,問題就在于根本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鄰邦關系,盡管他很會用兵,終究是枉然。
待文武兩旁站定,關羽便取令道:&ldquo元儉聽令。
&rdquo 元儉就是廖化,他是整個三國時期最長壽的人之一,一共活了一百多歲。
今後姜維九伐中原,他屢為先鋒,越老越勇。
有句俗話說:&ldquo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
&rdquo意思是說,蜀中的名将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人本領都很一般,隻能讓廖化來當先鋒了。
其實并不然,廖化是關羽的心腹将,長期以來一直渲染點化的是關羽的形象,而像廖化這種人物就略寫了,實際上他也是一位勇不可當的骁将。
那時候,他年紀雖大,本領不退,越來越顯出他的英雄本色來。
再說今天北伐點兵,第一個必是先鋒将,沒有出衆的武藝能勝任得了麼?關羽也不放心呀!廖化今年也已年過五十,沙場上不大出頭露面,身體仍然像以前一樣強壯,從今日開始,他的威風慢慢地顯示了出來。
此時聽得主人叫喊,立即應聲道:&ldquo小将廖化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五千,為頭隊正先鋒,攻拔襄陽。
&rdquo &ldquo小将遵命。
&rdquo廖化接令退下。
&ldquo吾兒聽令。
&rdquo 少爺關平是建安十年被雲長收為螟蛉之子,至今已足足十四個年頭了,當時十八歲,如今三十二歲,人到中年,武藝也大有長進,已不亞于關羽,是關羽一條有力的臂膀。
等到龐德出兵,關平就同他較量了數十個回合而未分勝負,年輕戰将中稱得是一個佼佼者。
此番北伐,也要大顯身手。
因此跨前應道:&ldquo父親在上,孩兒在。
&rdquo &ldquo領兵一千,二隊往襄陽。
&rdquo &ldquo是。
&rdquo關平接今退下。
&ldquo趙累、王甫聽令。
&rdquo &ldquo趙累在。
&rdquo &ldquo王甫有。
&rdquo &ldquo領兵一萬,後隊護衛糧饷。
&rdquo &ldquo是。
&rdquo二人齊聲應道。
關羽命副将左賢立刻往荊州外五裡的沙頭鎮上築起十座十丈高的烽火台,五百軍士守在離烽火台三裡的江邊,紮下營寨,晝夜巡哨,再有五百軍士就守在烽火台上,密切監視江東的一切動靜,一旦發現吳軍有所舉動,白天升狼煙,夜晚舉烽火,向遠離荊州的關羽報信。
那個時候沒有高樓大廈,十丈高的烽火台可以遠眺數十裡方圓,數十裡外的軍隊也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到台上的煙火,就可以迅速提兵回來。
此刻,左賢奉命而去。
&ldquo胡班聽令。
&rdquo &ldquo小将胡班在。
&rdquo &ldquo領兵五萬為水軍正先鋒,安排戰船在公安江面上待命。
若某攻拔襄陽,即刻橫渡襄江,兵進樊城。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關羽命馬良、伊籍為營前參謀,參贊軍機大事,将荊州托付給了劉安。
安排停當,傳令今晚聚兵校場,來朝鳴炮發兵。
關羽早已退黨,到内室來見夫人和九歲的小女,說道:國賊曹操數十年來欺君罔上,又命曹仁犯我襄陽諸地。
漢中王旨下,嘉封某為讨逆都督,令某北上伐操,掃蕩中原奸佞黨徒。
某來朝出兵,先取襄陽,再取許都,拯救萬歲于水火之中。
八年夫妻,從未分離,夫人自然有一段千叮咛、萬囑咐的說話,最後隻得與夫君依依惜别。
殊不知今日一别,竟是永訣,再無相見之日。
雲長辭别了夫人和女兒,回到外面命周倉帶馬扛刀,領着五百校刀手和二十名關西漢,出得轅門。
劉安相送出城。
關羽出了北門,來到校場。
至中軍大帳前架刀下馬,早有關平率文武迎接。
校場上除了胡班領水軍從公安下船屆時在襄江接應關羽以外,其他人都在這裡。
十五萬人馬集中在此,營頭紮得密密層層,幾乎望不到邊際,關羽大帳上坐定,舉目對外一看,一面嶄新的大纛旗臨風獵獵作響,上書&ldquo大漢漢壽亭侯、荊襄牧、五常公、一虎上将、讨逆大都督&rdquo,大旗當中一個偌大的&ldquo關&rdquo字,旗幟下将士精神飽滿,意氣奮發,不由得喜悅地雙手将長髯一撩,徐徐地向下捋去。
無意間目光落在斑白的須髯上,不覺長歎一聲:&ldquo嗨,漢事未興,須發半白。
天子久困于許都,某卻安居在此,容操賊橫行天下,吾心何忍?說着,便滴下淚來。
漢朝的皇帝,最苦莫過于三國時期的漢獻帝,不但威福全無,權柄皆失,而且被曹操逍遙津逼宮,殺國舅,絞皇妃,斬皇子,到如今隻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天子,舉目無親,危機四伏,過着朝不保夕的悲慘日子。
這種皇帝還不如一個平民百姓那樣自由,那樣安定。
關羽想,&ldquo血帶衣诏&rdquo是建安四年的事,到如今已有二十個年頭。
這二十年中,大哥雖然成了三分天下,可曹操的勢力絲毫未減,天子唯一的寄托就在大哥的身上,今朝方才開兵北伐,而我已經五十八歲,再等下去到哪年哪月才能使萬歲重見天日啊!故而他長籲短歎了一番。
一旁馬良見他忽然唉聲歎息,怨恨自己年高須白,便知他的心思,忙說道:&ldquo君侯休要煩惱。
嚴顔、黃忠皆已八九十歲,尚且縱橫疆場,屢建奇功。
此番北伐,定當再振雄鳳!&rdquo 關羽想,的确,兩員老将一個年近九十,一個七十有餘,還在沙場拼殺,我與他們相比差得遠哩!正好趁現在力未退、藝未衰的時候讨伐曹操,複興漢室,還有十多年的時間可以用武,對自己不無揶揄道:&ldquo深恐某無嚴、黃二老之壽。
&rdquo 實際上,能否滅操并不在于時間的長短,即使關羽活到了嚴顔那樣長壽,也沒法複興漢室,到了三國時期的漢室江山已經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了,實在是隻有個虛名罷了,哪能靠關羽一人可以挽回的。
曹操不比一般的奸臣,他操縱了漢室的一切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借此來壯大他的勢力。
盡管他完全可以取代獻帝而自立,然而他并沒這樣做,因為他的壞名聲已經夠大的了,一旦自立為皇,勢必會遭到天下更多人的反對而群起攻之。
因此他将大事留給了兒子曹丕,自己甘當奠基人。
而曹丕自然而然地遂了父輩的意願,一即位就将獻帝殺死在山陽路上。
這就是曹操謀略過人之處,因此被人稱作&ldquo奸雄&rdquo并不過份。
傍晚時分,關羽退帳,文武各回營頭飽餐之後早早安歇,以待來日發兵。
雲長坐在寝帳之中。
點着紅燭,案上翻開百看不厭的《春秋》,又聚精會神地閱讀起來,關羽不睡,關平和周倉也絕不會打盹,此時一個在左,一個居右,守候在兩旁。
周倉手捧青龍刀,望着潛心閱讀的主人,顧憐地說道:&ldquo主人,來日發兵,可早早成眠。
&rdquo 關羽此刻毫無倦意,就像往常一樣鎮定。
聽得周倉這般關照,便道:&ldquo時光尚早,再覽數頁未遲。
&rdquo說着,又看起書來。
這本書與關羽有着數十年的緣份,一空下來就看,熟而又熟,深得書味,翻到哪兒,便知書中講的是什麼故事。
今日看的是&ldquo伍子胥圍攻麥城&rdquo。
關公一合眼,立即想到了書中的内容:伍于胥的父親被楚王殺死,他就逃到了吳國,後來當了宰相。
殺父之仇,他一刻也沒有忘懷。
這一年,伍子胥領兵伐楚。
當時楚地有一關隘叫麥城,城雖小,可守将卻很會用兵。
連攻一月餘,居然沒能攻拔下來。
麥城攻不下,怎能深入腹地為父報仇呢?他左思右想,用盡心計,仍然無法可想。
一天,他信步往山莊上去散心解煩,無意中見一戶百姓人家在磨面,石盤旁一頭驢子推着磨子一圈一圈地打着轉,麥粉徐徐落下。
伍子胥駐足而觀,由此得到啟迪。
暗想,麥城之所以能夠曠日持久,攻而不拔,關鍵在于楚國的糧草增援是源源不斷。
倘然這磨盤是麥城,驢子不斷地阻截主人在盤中裝米,還會有雪白麥粉落下來麼?因此,伍子胥立即回營,令軍士在麥城外的兩條大道上各築一座城堡,一曰驢城,一曰磨城,截斷了楚軍對麥城的增援。
結果糧絕城開,伍子胥取得了麥城。
關羽看罷這則故事,擡頭對外望了一眼,時間已經不早,便覺一陣倦意襲來,信手又翻了一翻,強打起精神來看下去。
上面寫的是晉國重耳避難于楚國的一段故事,其中描述了重耳手下一員大将魏犟挾貘的英勇事迹&hellip&hellip關羽閉上雙目,順着書上的順序往下想去,忽然從帳外吹來一陣陰風
《三國》中,最善用兵的大将莫過于關羽和張飛。
此番發兵,關于将一切布置得十分周密,要不是拒絕了江東的聯姻,北伐也能成功,問題就在于根本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鄰邦關系,盡管他很會用兵,終究是枉然。
待文武兩旁站定,關羽便取令道:&ldquo元儉聽令。
&rdquo 元儉就是廖化,他是整個三國時期最長壽的人之一,一共活了一百多歲。
今後姜維九伐中原,他屢為先鋒,越老越勇。
有句俗話說:&ldquo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
&rdquo意思是說,蜀中的名将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人本領都很一般,隻能讓廖化來當先鋒了。
其實并不然,廖化是關羽的心腹将,長期以來一直渲染點化的是關羽的形象,而像廖化這種人物就略寫了,實際上他也是一位勇不可當的骁将。
那時候,他年紀雖大,本領不退,越來越顯出他的英雄本色來。
再說今天北伐點兵,第一個必是先鋒将,沒有出衆的武藝能勝任得了麼?關羽也不放心呀!廖化今年也已年過五十,沙場上不大出頭露面,身體仍然像以前一樣強壯,從今日開始,他的威風慢慢地顯示了出來。
此時聽得主人叫喊,立即應聲道:&ldquo小将廖化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五千,為頭隊正先鋒,攻拔襄陽。
&rdquo &ldquo小将遵命。
&rdquo廖化接令退下。
&ldquo吾兒聽令。
&rdquo 少爺關平是建安十年被雲長收為螟蛉之子,至今已足足十四個年頭了,當時十八歲,如今三十二歲,人到中年,武藝也大有長進,已不亞于關羽,是關羽一條有力的臂膀。
等到龐德出兵,關平就同他較量了數十個回合而未分勝負,年輕戰将中稱得是一個佼佼者。
此番北伐,也要大顯身手。
因此跨前應道:&ldquo父親在上,孩兒在。
&rdquo &ldquo領兵一千,二隊往襄陽。
&rdquo &ldquo是。
&rdquo關平接今退下。
&ldquo趙累、王甫聽令。
&rdquo &ldquo趙累在。
&rdquo &ldquo王甫有。
&rdquo &ldquo領兵一萬,後隊護衛糧饷。
&rdquo &ldquo是。
&rdquo二人齊聲應道。
關羽命副将左賢立刻往荊州外五裡的沙頭鎮上築起十座十丈高的烽火台,五百軍士守在離烽火台三裡的江邊,紮下營寨,晝夜巡哨,再有五百軍士就守在烽火台上,密切監視江東的一切動靜,一旦發現吳軍有所舉動,白天升狼煙,夜晚舉烽火,向遠離荊州的關羽報信。
那個時候沒有高樓大廈,十丈高的烽火台可以遠眺數十裡方圓,數十裡外的軍隊也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到台上的煙火,就可以迅速提兵回來。
此刻,左賢奉命而去。
&ldquo胡班聽令。
&rdquo &ldquo小将胡班在。
&rdquo &ldquo領兵五萬為水軍正先鋒,安排戰船在公安江面上待命。
若某攻拔襄陽,即刻橫渡襄江,兵進樊城。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關羽命馬良、伊籍為營前參謀,參贊軍機大事,将荊州托付給了劉安。
安排停當,傳令今晚聚兵校場,來朝鳴炮發兵。
關羽早已退黨,到内室來見夫人和九歲的小女,說道:國賊曹操數十年來欺君罔上,又命曹仁犯我襄陽諸地。
漢中王旨下,嘉封某為讨逆都督,令某北上伐操,掃蕩中原奸佞黨徒。
某來朝出兵,先取襄陽,再取許都,拯救萬歲于水火之中。
八年夫妻,從未分離,夫人自然有一段千叮咛、萬囑咐的說話,最後隻得與夫君依依惜别。
殊不知今日一别,竟是永訣,再無相見之日。
雲長辭别了夫人和女兒,回到外面命周倉帶馬扛刀,領着五百校刀手和二十名關西漢,出得轅門。
劉安相送出城。
關羽出了北門,來到校場。
至中軍大帳前架刀下馬,早有關平率文武迎接。
校場上除了胡班領水軍從公安下船屆時在襄江接應關羽以外,其他人都在這裡。
十五萬人馬集中在此,營頭紮得密密層層,幾乎望不到邊際,關羽大帳上坐定,舉目對外一看,一面嶄新的大纛旗臨風獵獵作響,上書&ldquo大漢漢壽亭侯、荊襄牧、五常公、一虎上将、讨逆大都督&rdquo,大旗當中一個偌大的&ldquo關&rdquo字,旗幟下将士精神飽滿,意氣奮發,不由得喜悅地雙手将長髯一撩,徐徐地向下捋去。
無意間目光落在斑白的須髯上,不覺長歎一聲:&ldquo嗨,漢事未興,須發半白。
天子久困于許都,某卻安居在此,容操賊橫行天下,吾心何忍?說着,便滴下淚來。
漢朝的皇帝,最苦莫過于三國時期的漢獻帝,不但威福全無,權柄皆失,而且被曹操逍遙津逼宮,殺國舅,絞皇妃,斬皇子,到如今隻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天子,舉目無親,危機四伏,過着朝不保夕的悲慘日子。
這種皇帝還不如一個平民百姓那樣自由,那樣安定。
關羽想,&ldquo血帶衣诏&rdquo是建安四年的事,到如今已有二十個年頭。
這二十年中,大哥雖然成了三分天下,可曹操的勢力絲毫未減,天子唯一的寄托就在大哥的身上,今朝方才開兵北伐,而我已經五十八歲,再等下去到哪年哪月才能使萬歲重見天日啊!故而他長籲短歎了一番。
一旁馬良見他忽然唉聲歎息,怨恨自己年高須白,便知他的心思,忙說道:&ldquo君侯休要煩惱。
嚴顔、黃忠皆已八九十歲,尚且縱橫疆場,屢建奇功。
此番北伐,定當再振雄鳳!&rdquo 關羽想,的确,兩員老将一個年近九十,一個七十有餘,還在沙場拼殺,我與他們相比差得遠哩!正好趁現在力未退、藝未衰的時候讨伐曹操,複興漢室,還有十多年的時間可以用武,對自己不無揶揄道:&ldquo深恐某無嚴、黃二老之壽。
&rdquo 實際上,能否滅操并不在于時間的長短,即使關羽活到了嚴顔那樣長壽,也沒法複興漢室,到了三國時期的漢室江山已經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了,實在是隻有個虛名罷了,哪能靠關羽一人可以挽回的。
曹操不比一般的奸臣,他操縱了漢室的一切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借此來壯大他的勢力。
盡管他完全可以取代獻帝而自立,然而他并沒這樣做,因為他的壞名聲已經夠大的了,一旦自立為皇,勢必會遭到天下更多人的反對而群起攻之。
因此他将大事留給了兒子曹丕,自己甘當奠基人。
而曹丕自然而然地遂了父輩的意願,一即位就将獻帝殺死在山陽路上。
這就是曹操謀略過人之處,因此被人稱作&ldquo奸雄&rdquo并不過份。
傍晚時分,關羽退帳,文武各回營頭飽餐之後早早安歇,以待來日發兵。
雲長坐在寝帳之中。
點着紅燭,案上翻開百看不厭的《春秋》,又聚精會神地閱讀起來,關羽不睡,關平和周倉也絕不會打盹,此時一個在左,一個居右,守候在兩旁。
周倉手捧青龍刀,望着潛心閱讀的主人,顧憐地說道:&ldquo主人,來日發兵,可早早成眠。
&rdquo 關羽此刻毫無倦意,就像往常一樣鎮定。
聽得周倉這般關照,便道:&ldquo時光尚早,再覽數頁未遲。
&rdquo說着,又看起書來。
這本書與關羽有着數十年的緣份,一空下來就看,熟而又熟,深得書味,翻到哪兒,便知書中講的是什麼故事。
今日看的是&ldquo伍子胥圍攻麥城&rdquo。
關公一合眼,立即想到了書中的内容:伍于胥的父親被楚王殺死,他就逃到了吳國,後來當了宰相。
殺父之仇,他一刻也沒有忘懷。
這一年,伍子胥領兵伐楚。
當時楚地有一關隘叫麥城,城雖小,可守将卻很會用兵。
連攻一月餘,居然沒能攻拔下來。
麥城攻不下,怎能深入腹地為父報仇呢?他左思右想,用盡心計,仍然無法可想。
一天,他信步往山莊上去散心解煩,無意中見一戶百姓人家在磨面,石盤旁一頭驢子推着磨子一圈一圈地打着轉,麥粉徐徐落下。
伍子胥駐足而觀,由此得到啟迪。
暗想,麥城之所以能夠曠日持久,攻而不拔,關鍵在于楚國的糧草增援是源源不斷。
倘然這磨盤是麥城,驢子不斷地阻截主人在盤中裝米,還會有雪白麥粉落下來麼?因此,伍子胥立即回營,令軍士在麥城外的兩條大道上各築一座城堡,一曰驢城,一曰磨城,截斷了楚軍對麥城的增援。
結果糧絕城開,伍子胥取得了麥城。
關羽看罷這則故事,擡頭對外望了一眼,時間已經不早,便覺一陣倦意襲來,信手又翻了一翻,強打起精神來看下去。
上面寫的是晉國重耳避難于楚國的一段故事,其中描述了重耳手下一員大将魏犟挾貘的英勇事迹&hellip&hellip關羽閉上雙目,順着書上的順序往下想去,忽然從帳外吹來一陣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