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奔荊州子瑜說姻親 失襄陽糜傅報假情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回奔荊州子瑜說姻親失襄陽糜傅報假情
孔明助劉備襲取成都,兵伐東川,至建安二十四年的初夏,終于取了東川。
如今有了荊襄九郡和東西兩川,地廣人多,足以稱霸天下。
為此群臣皆有尊玄德為帝之心。
劉備力辭不肯僭越,在文武的再三懇勸之下,方才依允暫為漢中王。
遂大封功臣,修下奏章去許都奏請天子,一邊遣費詩為使,赍了雲長公的兩顆金印送往荊州,實際上關公本來己受過皇上的欽封,乃是名正言順的&ldquo漢壽亭侯&rdquo,為何劉備又要再封一次呢?其中有個道理,過去關公所受欽封,是奸賊曹操的保奏,盡管這也是萬歲的本意,但畢竟有些勉強。
此後,關公&ldquo封金挂印&rdquo,千裡尋兄,金印已不知所在,至此已名存實亡。
今番劉備晉位漢中王,理當代天子為兄弟正名,重譽威名,重修金印,以示漢中王的隆恩。
費詩兼程而行,帶了五百兵弁,不日已到荊州,手下聞得此訊,立即奔入内室書房禀報關羽。
關雲長今年五十八歲,紅臉長須,因其須而被譽為美髯公也,如今年事漸高,這一绺長須美髯也略顯花白了,依然是頭戴青巾,身披綠袍,腰懸龍泉寶劍,足登軟底戰靴,容顔稍衰,威儀尚在。
此時正在房内讀書,一側幾上放着《春秋》,看一段,沉思片刻,又回味半晌,百看不厭,全伸貫注。
身旁站立的是周倉,他手捧青龍偃月刀,也是目不斜視,看着幾上的書和主人的臉。
如今的周倉不似以往那樣莽撞無知,跟着關羽識了些字,讀了些書,雖然對《春秋》上說的意思不甚明瞭,但也知曉了不少古事名人。
每見主人看書看得出神,臉上露出形色來,周倉也會伴着主人或笑或怒,同憂同樂,倒也懂了許多道理。
關羽從建安十七年守到二十四年,前後八年之久,荊襄九郡安如泰山,既無江東之憂,也無許昌之患,四境清平,無刀兵之擾、征伐之害。
因此,劉備無後顧之慮,可以全力以赴奪取四川,再克東川,成三分天下。
這就是關羽對漢室基業的莫大之功,任何人都無法同他比拟。
關羽讀到出神處,手下來報:&ldquo禀君侯,漢中王遣費詩赍送印信,請君侯接旨。
&rdquo 關羽聽到這句話,喜不自勝:大哥已經晉位了。
遂合上《春秋》,一面吩咐手下擺設香案,一面滿心歡喜地帶着周倉出了書房。
到大堂上當即下跪,口稱道:&ldquo臣關羽接旨。
千歲,千千歲!&rdquo 費詩宣讀了王旨,将金印捧上。
關羽萬分感激地接過,安置在大堂中央的桌案上,謝過漢中王封賞之恩,便拱手請費司馬入座,暗自尋思道:我家大哥稱了漢中王,不忘弟兄之誼,手足之情,封我為&ldquo漢壽亭侯、荊州牧&rdquo,果然着重我了,還封我為&ldquo一虎上将&rdquo,這不知是何意思啊?關羽心下存疑,并不露出形迹,便問:&ldquo司馬,東川幾時平定?&rdquo 費詩就把去年三月打入東川以來的經過大略說了一遍。
西川打了将近四年,而東川隻打了一年多,确實不簡單,有些事情關羽大多是知道的,但也有許多東川之事還未聞知過。
關羽問這話的意思并不在于要詳細了解征戰過程中的情況,僅僅是講話的開場白而已。
寒暄一陣後,又問:&ldquo&lsquo一虎上将&rsquo乃是何爵?&rdquo 費詩道:&ldquo&lsquo五虎大将&rsquo之首。
&rdquo 關公急問:哪五虎将? 費詩便将斜谷戰曹彰的情景描繪了一遍,說明了孔明代主嘉封五虎将的意義,說道:&ldquo一虎将荊襄牧,漢壽亭侯關羽;二虎将桓侯張飛;三虎将順平侯趙雲;四虎将西涼侯馬超;五虎将關内侯黃忠是也。
&rdquo 關羽想,張飛與我桃園結義,又和孔明分兵進川,營救患難中的大哥,趙雲長坂坡血戰,為救出大嫂侄兒數闖虎口,舍死忘生追随大哥;馬超是馬援之後,世代名将,潼關之戰,天下共聞。
這黃忠算是什麼人,竟敢和我齊名?想當年長沙交戰時,敗于關某之手;又聞前不久冒我之名斬殺魏将夏侯淵,這等老将怎能同列五虎之内?想到這兒,關羽忿然而起,大怒道:&ldquo翼德吾弟也;子龍久随吾兄,即吾弟也;盂起世代名家,位與吾相并,可也。
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請大夫納回印信!&rdquo 費詩起初不清楚關羽為什麼要怒成這個樣子,一聽原來是為了這個,自思道:紅臉樣樣都好,就是這點不太近人情,性格未免太驕了些。
人家黃忠年紀雖然大了了些,忠心漢室,報效主公,每逢出戰總是一馬當先,這些都不比别人差。
要論武藝,雖說戰長沙時被你打倒在地,然而沙場之上難免失手,這不足以說明他是平庸之輩,這一次打東川,不是誇張他,十停之中有七停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如此德高望重的老将列于五虎之中是當之無愧的,要是以年歲來衡量他的才藝,那就不應該了,也是不足取的。
讓我來和他擺擺事實,使他解除疑慮。
&ldquo君侯此言差矣。
黃忠雖老,然老當益壯,威風不減當年。
讨伐東川時,驕兵計智取魏将張郃;走馬得天蕩,刀劈夏侯德;定軍山奮神威腰斬名将夏侯淵;米倉山劫糧,刀劈夏侯尚。
血戰二晝夜&hellip&hellip立下十大功勞。
如此功臣,豈有不封之理?&rdquo 費詩說到這兒,略微停頓了一下,見關羽并不插嘴,便知已經打動了他的心,接着往下說:&ldquo昔蕭何、曹參與高祖同舉大業,最為親近,而韓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為王,居蕭、曹之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
今漢中王雖有&lsquo五虎将&rsquo之封,而與君侯有兄弟之義,視同一體。
君侯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君侯也。
豈與諸人等哉?君侯受漢中王厚恩,當與同休戚、并禍福,不宜計較官号之高下。
願君侯熟思之。
&rdquo 一番話說得關羽滿面羞慚,使他幡然醒悟,起身拜道:&ldquo某之不明,非足下見教,險誤大事。
&rdquo當即拜受印绶,令掌印官收藏。
被費詩這麼一說,關羽倒也佩服起老黃忠來,暗自羨慕黃忠一人立下了這許多功勞,自忖道:老将軍尚能如此骁勇,偏我關某不能?想我家弟兄數十年來吃盡了老賊曹操的苦頭,如今有了這些兵馬,不知我家大哥作何打算?便問:&ldquo可知漢中王幾時起兵滅操?&rdquo &ldquo君侯,下官奉命出成都時,主公并未道及起兵伐操之事。
據聞平了東川,軍師便有辭别漢王,回歸隆中之意,經漢王力勸,方才告息。
&rdquo 這一席話,猶如一盆冷水澆透了關羽的心。
他萬萬想不到會有這種事情。
暗想:雖說軍師沒有走成,但這完全可以說明軍師打平了東川就沒有滅操之心。
昔日取了西川時,我曾教關平進川問訊伐操的日期,回說打平了東川再說,如今東川平了,他卻要回去了,我關某兢兢業業守了八年荊州,等的就是這一天。
早知他無心滅賊,我又何必等到現在!既然他不肯發兵,那我不能再等待了,荊襄尚有四十萬精銳之師,不如傾而出之,免得日後又受制于他。
因此向費詩道:&ldq
如今有了荊襄九郡和東西兩川,地廣人多,足以稱霸天下。
為此群臣皆有尊玄德為帝之心。
劉備力辭不肯僭越,在文武的再三懇勸之下,方才依允暫為漢中王。
遂大封功臣,修下奏章去許都奏請天子,一邊遣費詩為使,赍了雲長公的兩顆金印送往荊州,實際上關公本來己受過皇上的欽封,乃是名正言順的&ldquo漢壽亭侯&rdquo,為何劉備又要再封一次呢?其中有個道理,過去關公所受欽封,是奸賊曹操的保奏,盡管這也是萬歲的本意,但畢竟有些勉強。
此後,關公&ldquo封金挂印&rdquo,千裡尋兄,金印已不知所在,至此已名存實亡。
今番劉備晉位漢中王,理當代天子為兄弟正名,重譽威名,重修金印,以示漢中王的隆恩。
費詩兼程而行,帶了五百兵弁,不日已到荊州,手下聞得此訊,立即奔入内室書房禀報關羽。
關雲長今年五十八歲,紅臉長須,因其須而被譽為美髯公也,如今年事漸高,這一绺長須美髯也略顯花白了,依然是頭戴青巾,身披綠袍,腰懸龍泉寶劍,足登軟底戰靴,容顔稍衰,威儀尚在。
此時正在房内讀書,一側幾上放着《春秋》,看一段,沉思片刻,又回味半晌,百看不厭,全伸貫注。
身旁站立的是周倉,他手捧青龍偃月刀,也是目不斜視,看着幾上的書和主人的臉。
如今的周倉不似以往那樣莽撞無知,跟着關羽識了些字,讀了些書,雖然對《春秋》上說的意思不甚明瞭,但也知曉了不少古事名人。
每見主人看書看得出神,臉上露出形色來,周倉也會伴着主人或笑或怒,同憂同樂,倒也懂了許多道理。
關羽從建安十七年守到二十四年,前後八年之久,荊襄九郡安如泰山,既無江東之憂,也無許昌之患,四境清平,無刀兵之擾、征伐之害。
因此,劉備無後顧之慮,可以全力以赴奪取四川,再克東川,成三分天下。
這就是關羽對漢室基業的莫大之功,任何人都無法同他比拟。
關羽讀到出神處,手下來報:&ldquo禀君侯,漢中王遣費詩赍送印信,請君侯接旨。
&rdquo 關羽聽到這句話,喜不自勝:大哥已經晉位了。
遂合上《春秋》,一面吩咐手下擺設香案,一面滿心歡喜地帶着周倉出了書房。
到大堂上當即下跪,口稱道:&ldquo臣關羽接旨。
千歲,千千歲!&rdquo 費詩宣讀了王旨,将金印捧上。
關羽萬分感激地接過,安置在大堂中央的桌案上,謝過漢中王封賞之恩,便拱手請費司馬入座,暗自尋思道:我家大哥稱了漢中王,不忘弟兄之誼,手足之情,封我為&ldquo漢壽亭侯、荊州牧&rdquo,果然着重我了,還封我為&ldquo一虎上将&rdquo,這不知是何意思啊?關羽心下存疑,并不露出形迹,便問:&ldquo司馬,東川幾時平定?&rdquo 費詩就把去年三月打入東川以來的經過大略說了一遍。
西川打了将近四年,而東川隻打了一年多,确實不簡單,有些事情關羽大多是知道的,但也有許多東川之事還未聞知過。
關羽問這話的意思并不在于要詳細了解征戰過程中的情況,僅僅是講話的開場白而已。
寒暄一陣後,又問:&ldquo&lsquo一虎上将&rsquo乃是何爵?&rdquo 費詩道:&ldquo&lsquo五虎大将&rsquo之首。
&rdquo 關公急問:哪五虎将? 費詩便将斜谷戰曹彰的情景描繪了一遍,說明了孔明代主嘉封五虎将的意義,說道:&ldquo一虎将荊襄牧,漢壽亭侯關羽;二虎将桓侯張飛;三虎将順平侯趙雲;四虎将西涼侯馬超;五虎将關内侯黃忠是也。
&rdquo 關羽想,張飛與我桃園結義,又和孔明分兵進川,營救患難中的大哥,趙雲長坂坡血戰,為救出大嫂侄兒數闖虎口,舍死忘生追随大哥;馬超是馬援之後,世代名将,潼關之戰,天下共聞。
這黃忠算是什麼人,竟敢和我齊名?想當年長沙交戰時,敗于關某之手;又聞前不久冒我之名斬殺魏将夏侯淵,這等老将怎能同列五虎之内?想到這兒,關羽忿然而起,大怒道:&ldquo翼德吾弟也;子龍久随吾兄,即吾弟也;盂起世代名家,位與吾相并,可也。
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請大夫納回印信!&rdquo 費詩起初不清楚關羽為什麼要怒成這個樣子,一聽原來是為了這個,自思道:紅臉樣樣都好,就是這點不太近人情,性格未免太驕了些。
人家黃忠年紀雖然大了了些,忠心漢室,報效主公,每逢出戰總是一馬當先,這些都不比别人差。
要論武藝,雖說戰長沙時被你打倒在地,然而沙場之上難免失手,這不足以說明他是平庸之輩,這一次打東川,不是誇張他,十停之中有七停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如此德高望重的老将列于五虎之中是當之無愧的,要是以年歲來衡量他的才藝,那就不應該了,也是不足取的。
讓我來和他擺擺事實,使他解除疑慮。
&ldquo君侯此言差矣。
黃忠雖老,然老當益壯,威風不減當年。
讨伐東川時,驕兵計智取魏将張郃;走馬得天蕩,刀劈夏侯德;定軍山奮神威腰斬名将夏侯淵;米倉山劫糧,刀劈夏侯尚。
血戰二晝夜&hellip&hellip立下十大功勞。
如此功臣,豈有不封之理?&rdquo 費詩說到這兒,略微停頓了一下,見關羽并不插嘴,便知已經打動了他的心,接着往下說:&ldquo昔蕭何、曹參與高祖同舉大業,最為親近,而韓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為王,居蕭、曹之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
今漢中王雖有&lsquo五虎将&rsquo之封,而與君侯有兄弟之義,視同一體。
君侯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君侯也。
豈與諸人等哉?君侯受漢中王厚恩,當與同休戚、并禍福,不宜計較官号之高下。
願君侯熟思之。
&rdquo 一番話說得關羽滿面羞慚,使他幡然醒悟,起身拜道:&ldquo某之不明,非足下見教,險誤大事。
&rdquo當即拜受印绶,令掌印官收藏。
被費詩這麼一說,關羽倒也佩服起老黃忠來,暗自羨慕黃忠一人立下了這許多功勞,自忖道:老将軍尚能如此骁勇,偏我關某不能?想我家弟兄數十年來吃盡了老賊曹操的苦頭,如今有了這些兵馬,不知我家大哥作何打算?便問:&ldquo可知漢中王幾時起兵滅操?&rdquo &ldquo君侯,下官奉命出成都時,主公并未道及起兵伐操之事。
據聞平了東川,軍師便有辭别漢王,回歸隆中之意,經漢王力勸,方才告息。
&rdquo 這一席話,猶如一盆冷水澆透了關羽的心。
他萬萬想不到會有這種事情。
暗想:雖說軍師沒有走成,但這完全可以說明軍師打平了東川就沒有滅操之心。
昔日取了西川時,我曾教關平進川問訊伐操的日期,回說打平了東川再說,如今東川平了,他卻要回去了,我關某兢兢業業守了八年荊州,等的就是這一天。
早知他無心滅賊,我又何必等到現在!既然他不肯發兵,那我不能再等待了,荊襄尚有四十萬精銳之師,不如傾而出之,免得日後又受制于他。
因此向費詩道:&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