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奔荊州子瑜說姻親 失襄陽糜傅報假情
關燈
小
中
大
uo軍師今歲不戰,明年不征,奸賊不除,大哥空有三分天下。
關某年将花甲,須髯半白,空懷壯志,使萬歲置身于水火之中卻一籌莫展,皆某之無能也。
有勞足下回複吾兄:某即刻聚兵荊州以待漢中王消息,約期起兵,若無消息,某當自領本部軍馬北上伐操,以報天子。
說時心裡在想,我已經是五十八歲的人了,還等什麼呢?不如趁現在精力尚鍵,還能沖鋒陷陣的時候,加緊北伐。
接着便吩咐手下擺酒款待費詩。
來日,費詩辭别了關羽,領着五百弟兄取道西川。
回到成都,将關羽的話一一詳述了一遍。
劉備對關羽起兵北伐的事深以為是,倒與自己想到一塊兒去了。
便以征詢的口吻對孔明道:&ldquo軍師,依孤陋意,可将北伐之令送去荊州,命吾弟雲長即日起兵,蜀中可相機接應,如此則師出有名矣。
軍師意下如何?&rdquo 當然,孔明的想法與劉備三弟兄的想法截然相反,他從&ldquo下山&rdquo的時候起,已為劉備的事業作了一個最佳規劃,從後漢的整個政治局面來觀察,他以為複興漢室的最後目标就在奪取三分天下,與魏、吳形成鼎足之勢。
如今有了荊襄九郡和東西兩川,意味着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倘要長久地維持這種互相牽制的局面,&ldquo東聯孫權,北拒曹操&rdquo的國策仍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對東吳要謙讓些,适當的時候要将荊襄九郡逐步歸還給東吳,用這個手段來調節兩國關系。
四百年的大漢到了這個時期,已失去了它的先進性和曆史意義,必定會有人來取代它,推動曆史的發展,當時提出的&ldquo滅曹興漢&rdquo,這對孔明來說不過是一種借口罷了,但是孔明心裡也明白,要讓劉備放棄荊襄九郡,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再說劉、關、張三人。
一個是益州牧,一個是荊襄牧,一個是阆中牧,各據一方,誰也阻攔不了他們要舉兵伐操。
當然,與曹操作戰并沒有什麼可怕的,關鍵在于東吳不插手。
孔明估計到關公起兵必定會引起孫權的注意,江東主戰派會趁隙而動,所以荊襄發兵的結果不會太順利。
在這種情況下,孔明隻得依允了荊襄的請求,遂又命人送去印信一枚,同時再三再四地叮囑關羽不可與江東為敵,&ldquo東聯孫權,北拒曹操&rdquo千萬不要忘記。
自古至今,每一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許多人都清楚漢室的三分天下靠的就是這個某本國策所得來,但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将它抛之腦後了。
以至于關羽拒絕與江東聯姻,遭到慘敗身亡,教訓已很沉痛,劉備不顧大局,又重蹈覆轍,幾乎送性命。
劉備征得了孔明的同意後,吩咐手下立即鑄造&ldquo北伐讨逆大都督&rdquo的印信,着劉安與胡班送往荊州。
當他們二人急急趕到荊州的時候,城内已經呈現出一派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氣氛。
卻說關羽送走了費詩以後,他不管孔明是否肯令他發兵,便先自四處調兵聚糧,作好了北伐的準備。
哪知道,現在已不用你親自出征,曹操先已動腦筋到你身上了! 原來,劉備表章到了許都,曹操得知他自立為漢中王之後,恨得咬牙切齒,痛罵不止,即刻傳令,要起傾國之兵,與兩川之漢中王決一雌雄,一人出班谏道:&ldquo大王切莫因一時之怒,反失計較。
臣有一計,不須張弓隻箭,令劉備在蜀自受其禍。
&rdquo 曹操一看,是司馬懿。
喜問道:&ldquo仲達有何高見?&rdquo 司馬懿答道:&ldquo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而又乘間竊取回去;劉備又占據荊州不還。
彼此間有着切齒之恨,今可差一舌辯之士,赍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西川之兵以救荊州。
那時大王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顧,勢必危矣。
&rdquo 孔明以&ldquo連吳&rdquo之策來奪取三分天下,而司馬懿卻圖謀在孫、劉之間挑起事端,使其互相拼殺來一統三分局面。
欲趁他們在打得民窮兵疲之時,讓曹操來收漁翁之利,一下子取而代之。
曹操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
心想,東川西川新被劉備所得,兵力雄厚,至少有一百多萬人馬,而且骁勇善戰之将,能言善辯之士都彙集在那裡,不容易打。
荊州離兩川遙遠,又隻關羽一人紮守,我便先攻荊州,引得劉備出川,這樣兩川必然空虛。
倘然能得到孫權相助,此計還能不成功麼?大喜道:&ldquo啊,哈&hellip&hellip仲達宏才,正合吾意。
&rdquo 多年來,司馬懿在曹操的手下一向不得志,今日這番話當即被他采納,不能不引起司馬懿的滿心歡喜,因而抑制不住外溢的喜悅,萬分得意地退了下去。
不過,司馬懿出的這個點子果然不同凡響,是一條破壞孫、劉聯盟的絕好之策。
曹操同兩旁道:&ldquo何人代老夫往東吳去一遭?&rdquo 一旁走出一位大夫,他就是跟了曹操數十年的老文官,名叫滿寵,字伯甯。
昔日華容道曹操能死裡逃生,一半是靠的他出謀劃策,此刻便說道:&ldquo仲達之言妙極,老夫願往江東說得孫權興兵。
大王以為如何?&rdquo 曹操點了點頭說:&ldquo吳中能人頗衆,伯甯切須謹慎。
&rdquo 到明天,滿寵離了許昌,趕往東吳去了。
不日,進了秣陵城。
見城中不論文武百官還是軍伍走卒,一律都披麻戴孝,氣氛是萬分的悲哀,細細一打聽,方知是大都督魯肅過世了。
滿寵得此消息,愈覺自己能說得孫權發兵。
因為魯肅一向力主與劉備講和,他一死,必有人要戰。
我一到,還會不說得他們發兵麼?滿寵思量已定,竊喜在心,即刻趕到吳侯府前下馬問訊: &ldquo此處可是吳侯府?下官欲見吳侯。
&rdquo 門公打量着這位不相識的來客,忙也迎上去問道:&ldquo不知大夫從何到此?&rdquo &ldquo下官乃魏王堂前大夫,姓滿名寵,從許都趕來,有要事與吳侯商議。
有煩通禀。
&rdquo &ldquo大夫稍坐,小人即去禀報。
&rdquo 孫權聽得滿寵到,急召謀士商議。
張昭道:&ldquo魏與吳本無仇隙,前因聽諸葛之說詞,緻兩家連年征戰不息,生靈遭其塗炭,今伯甯來,必有講和之意,可以禮接之。
&rdquo 孫權依從他的話,令人将滿寵按入相見。
禮畢,孫權以賓禮待他。
滿寵呈上曹操的書信時說道:&ldquo吳、魏向來無仇,皆因劉備之故,緻生釁隙。
魏王差某到此,約吳侯攻取荊州,魏王以兵臨漢川,首尾夾擊。
破劉之後,共分疆土,暫不相侵。
&rdquo 孫權看了曹操的書信後,暗想,昔日曹操也曾來書求和,隻因當時周郎氣盛,與劉備聯兵在赤壁打得他大敗而歸,從此兩家結下了不解之仇。
如今想來,赤壁一戰江東無絲毫之利,卻被劉備增添了許多地盤,建安十三年借了我的荊州,到如今已經有十一年了,别說指望他們會歸還一州半郡,連提都沒人提起了。
劉備從荊襄發家,先取西蜀,又得東川,橫跨諸地,又自稱漢中王,其勢日甚一日,哪裡還有歸還荊州的意思,雖說這十數年中,我江東并無損失,
關某年将花甲,須髯半白,空懷壯志,使萬歲置身于水火之中卻一籌莫展,皆某之無能也。
有勞足下回複吾兄:某即刻聚兵荊州以待漢中王消息,約期起兵,若無消息,某當自領本部軍馬北上伐操,以報天子。
說時心裡在想,我已經是五十八歲的人了,還等什麼呢?不如趁現在精力尚鍵,還能沖鋒陷陣的時候,加緊北伐。
接着便吩咐手下擺酒款待費詩。
來日,費詩辭别了關羽,領着五百弟兄取道西川。
回到成都,将關羽的話一一詳述了一遍。
劉備對關羽起兵北伐的事深以為是,倒與自己想到一塊兒去了。
便以征詢的口吻對孔明道:&ldquo軍師,依孤陋意,可将北伐之令送去荊州,命吾弟雲長即日起兵,蜀中可相機接應,如此則師出有名矣。
軍師意下如何?&rdquo 當然,孔明的想法與劉備三弟兄的想法截然相反,他從&ldquo下山&rdquo的時候起,已為劉備的事業作了一個最佳規劃,從後漢的整個政治局面來觀察,他以為複興漢室的最後目标就在奪取三分天下,與魏、吳形成鼎足之勢。
如今有了荊襄九郡和東西兩川,意味着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倘要長久地維持這種互相牽制的局面,&ldquo東聯孫權,北拒曹操&rdquo的國策仍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對東吳要謙讓些,适當的時候要将荊襄九郡逐步歸還給東吳,用這個手段來調節兩國關系。
四百年的大漢到了這個時期,已失去了它的先進性和曆史意義,必定會有人來取代它,推動曆史的發展,當時提出的&ldquo滅曹興漢&rdquo,這對孔明來說不過是一種借口罷了,但是孔明心裡也明白,要讓劉備放棄荊襄九郡,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再說劉、關、張三人。
一個是益州牧,一個是荊襄牧,一個是阆中牧,各據一方,誰也阻攔不了他們要舉兵伐操。
當然,與曹操作戰并沒有什麼可怕的,關鍵在于東吳不插手。
孔明估計到關公起兵必定會引起孫權的注意,江東主戰派會趁隙而動,所以荊襄發兵的結果不會太順利。
在這種情況下,孔明隻得依允了荊襄的請求,遂又命人送去印信一枚,同時再三再四地叮囑關羽不可與江東為敵,&ldquo東聯孫權,北拒曹操&rdquo千萬不要忘記。
自古至今,每一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許多人都清楚漢室的三分天下靠的就是這個某本國策所得來,但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将它抛之腦後了。
以至于關羽拒絕與江東聯姻,遭到慘敗身亡,教訓已很沉痛,劉備不顧大局,又重蹈覆轍,幾乎送性命。
劉備征得了孔明的同意後,吩咐手下立即鑄造&ldquo北伐讨逆大都督&rdquo的印信,着劉安與胡班送往荊州。
當他們二人急急趕到荊州的時候,城内已經呈現出一派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氣氛。
卻說關羽送走了費詩以後,他不管孔明是否肯令他發兵,便先自四處調兵聚糧,作好了北伐的準備。
哪知道,現在已不用你親自出征,曹操先已動腦筋到你身上了! 原來,劉備表章到了許都,曹操得知他自立為漢中王之後,恨得咬牙切齒,痛罵不止,即刻傳令,要起傾國之兵,與兩川之漢中王決一雌雄,一人出班谏道:&ldquo大王切莫因一時之怒,反失計較。
臣有一計,不須張弓隻箭,令劉備在蜀自受其禍。
&rdquo 曹操一看,是司馬懿。
喜問道:&ldquo仲達有何高見?&rdquo 司馬懿答道:&ldquo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而又乘間竊取回去;劉備又占據荊州不還。
彼此間有着切齒之恨,今可差一舌辯之士,赍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西川之兵以救荊州。
那時大王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顧,勢必危矣。
&rdquo 孔明以&ldquo連吳&rdquo之策來奪取三分天下,而司馬懿卻圖謀在孫、劉之間挑起事端,使其互相拼殺來一統三分局面。
欲趁他們在打得民窮兵疲之時,讓曹操來收漁翁之利,一下子取而代之。
曹操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
心想,東川西川新被劉備所得,兵力雄厚,至少有一百多萬人馬,而且骁勇善戰之将,能言善辯之士都彙集在那裡,不容易打。
荊州離兩川遙遠,又隻關羽一人紮守,我便先攻荊州,引得劉備出川,這樣兩川必然空虛。
倘然能得到孫權相助,此計還能不成功麼?大喜道:&ldquo啊,哈&hellip&hellip仲達宏才,正合吾意。
&rdquo 多年來,司馬懿在曹操的手下一向不得志,今日這番話當即被他采納,不能不引起司馬懿的滿心歡喜,因而抑制不住外溢的喜悅,萬分得意地退了下去。
不過,司馬懿出的這個點子果然不同凡響,是一條破壞孫、劉聯盟的絕好之策。
曹操同兩旁道:&ldquo何人代老夫往東吳去一遭?&rdquo 一旁走出一位大夫,他就是跟了曹操數十年的老文官,名叫滿寵,字伯甯。
昔日華容道曹操能死裡逃生,一半是靠的他出謀劃策,此刻便說道:&ldquo仲達之言妙極,老夫願往江東說得孫權興兵。
大王以為如何?&rdquo 曹操點了點頭說:&ldquo吳中能人頗衆,伯甯切須謹慎。
&rdquo 到明天,滿寵離了許昌,趕往東吳去了。
不日,進了秣陵城。
見城中不論文武百官還是軍伍走卒,一律都披麻戴孝,氣氛是萬分的悲哀,細細一打聽,方知是大都督魯肅過世了。
滿寵得此消息,愈覺自己能說得孫權發兵。
因為魯肅一向力主與劉備講和,他一死,必有人要戰。
我一到,還會不說得他們發兵麼?滿寵思量已定,竊喜在心,即刻趕到吳侯府前下馬問訊: &ldquo此處可是吳侯府?下官欲見吳侯。
&rdquo 門公打量着這位不相識的來客,忙也迎上去問道:&ldquo不知大夫從何到此?&rdquo &ldquo下官乃魏王堂前大夫,姓滿名寵,從許都趕來,有要事與吳侯商議。
有煩通禀。
&rdquo &ldquo大夫稍坐,小人即去禀報。
&rdquo 孫權聽得滿寵到,急召謀士商議。
張昭道:&ldquo魏與吳本無仇隙,前因聽諸葛之說詞,緻兩家連年征戰不息,生靈遭其塗炭,今伯甯來,必有講和之意,可以禮接之。
&rdquo 孫權依從他的話,令人将滿寵按入相見。
禮畢,孫權以賓禮待他。
滿寵呈上曹操的書信時說道:&ldquo吳、魏向來無仇,皆因劉備之故,緻生釁隙。
魏王差某到此,約吳侯攻取荊州,魏王以兵臨漢川,首尾夾擊。
破劉之後,共分疆土,暫不相侵。
&rdquo 孫權看了曹操的書信後,暗想,昔日曹操也曾來書求和,隻因當時周郎氣盛,與劉備聯兵在赤壁打得他大敗而歸,從此兩家結下了不解之仇。
如今想來,赤壁一戰江東無絲毫之利,卻被劉備增添了許多地盤,建安十三年借了我的荊州,到如今已經有十一年了,别說指望他們會歸還一州半郡,連提都沒人提起了。
劉備從荊襄發家,先取西蜀,又得東川,橫跨諸地,又自稱漢中王,其勢日甚一日,哪裡還有歸還荊州的意思,雖說這十數年中,我江東并無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