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奔荊州子瑜說姻親 失襄陽糜傅報假情

關燈
也還算太平,但這一口氣實在咽不下,總得有個下落。

    可魯肅臨終又再三闡述聯劉的重要,勸我放棄這個念頭,否則江東就會大禍臨頭。

    而呂蒙接任以來卻又請我攻伐荊楚之地,一洗昔年之辱。

    這教我如何是好呢?孫權的兩旁有主和的,也有主戰的,勢均力敵,各執一詞。

    長期以來,他一直狐疑不決,就在這種徘徊彷徨中度過了十多個年頭,久靜思動,被滿寵這麼一說,孫權也覺得應該動一動了,與曹操聯兵決不會吃虧&hellip&hellip正合了他的心願。

    孫權設筵相待滿寵,又送他往館舍中歇息,便與衆謀士商議:&ldquo衆位,今有孟德命人前來結好,共取荊襄,爾等以為如何?&rdquo 老大夫顧雍道:&ldquo雖是說詞,其中有理。

    今可一面送滿寵回,約會曹操,首尾相擊,一面使人過江探視雲長動靜,方可行事。

    &rdquo 一旁又有一人出班:&ldquo某見吳侯。

    容禀。

    &rdquo 孫權以目視之,乃是大夫諸葛瑾,便問:&ldquo子瑜,有何高論,但說無妨。

    &rdquo &ldquo操新敗東川,忌恨于心,卻又無力複仇,欲借吳中之兵,壞吳、劉之盟,雲長駐守荊州八載,兵精糧足,養成銳氣,宛如江東之屏風,操不敢正視,憶昔吳侯接取郡主回至吳中,國太痛恨,郡主無靠,此已鑄成大錯。

    今若加兵荊州必緻兩敗俱傷,郎舅之誼盡消也。

    &rdquo 孫權思前想後,與劉備聯兵的确是利多弊少,覺得諸葛瑾的話倒也說得入情入理。

    &ldquo依子瑜之見,權當如何?&rdquo 諸葛瑾略作沉思道:&ldquo某聞雲長自到荊州,關羽妻室,先生一子,後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願往與主公世子求婚,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主公再别圖良謀。

    &rdquo 諸葛瑾這樣勸阻孫權不要出兵打荊州,并不是因為他的弟弟在劉備手下做軍師的緣故,而是覺得這是出于當時政治局勢的需要。

    因此他成了目前在東吳&ldquo聯劉拒曹&rdquo的擁護者,盡量要勸阻吳侯與劉備引起沖突以至戰争,孫權有個兒子叫孫登,雲長的女兒今年才九歲,諸葛瑾企圖通過兩家的再次聯姻來達到和睦共處的目的。

     孫權感到這個主意很好,便應道:&ldquo此謀甚合吾意。

    若雲長肯許,權立斬滿寵,共破曹操;若不肯,則放滿寵回去,權助曹操取荊州。

    &rdquo 滿寵的頭能否保住,取決于雲長的肯與不肯,而雲長肯許與否,又決定了孫、劉聯兵的進一步發展和崩潰瓦解,孫權用諸葛瑾的智謀,遣他為使,投荊州打探動靜。

     次日,子瑜大夫坐了一隻官船,駛過江去,登岸騎馬,直抵荊州衙門。

     這幾天,關公正與馬良、伊籍等人商計北伐大事,打算先渡襄江取樊城,再向宛洛道挺進,直搗許昌。

    忽有手下來報:&ldquo君侯,今有吳中大夫諸葛瑾求見。

    &rdquo 關羽與諸葛瑾打過交道,知道此人性情溫和,心地耿直,是孫權的忠臣,前番為了索取荊州,往返于蜀道之上,不辭辛勞。

    今日到此,料有緣故。

    遂傳言相請。

     諸葛瑾入了衙門,急見關羽道:&ldquo君侯别來無恙,瑾在此有禮。

    &rdquo 關羽将其延入書房,行禮畢。

    道:&ldquo大夫請坐。

    &rdquo 子瑜大夫深知關公的脾氣,他地位高,謀略多,武藝好,卻最是性氣高傲,不是好說話的人,擔心說不上幾句話就會把自己趕出荊州,因此謙遜道:&ldquo君侯在此,哪來下官的坐地?&rdquo &ldquo來者是客,坐談為好。

    &rdquo關羽性格雖鲠直,待人卻是很忠厚,尤其象諸葛瑾這樣的人是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人的兄長,他是萬萬不肯失禮的,以免被人背後多說幾句難聽的話。

    待他坐定,即吩咐奉茶。

    方才問道:&ldquo子瑜此來何意?&rdquo 諸葛瑾是個寬厚誠實的人,今日到此的目的完全是為了保全兩家多年的友誼,避免刀兵之災,這對雙方都有好處,尤其對雲長更是有益。

    換了别的場合,諸葛瑾必是要開門見山講個透徹,可面對關羽總覺得不大敢啟齒,隻得将要講之言婉轉說來:&ldquo君侯鎮守荊州八載餘,兩家絲毫無犯,各自相安,此皆君侯之神威。

    江東托庇君侯洪福。

    令操賊不敢輕視。

    吾主特令下官到此緻意,願永結盟好。

    &rdquo 無功不受祿,非份之譽關羽向來不貪。

    便道:&ldquo某乃漢臣,理守漢境,何功之有?請子瑜回複吳侯,某願與共伐操賊,永修兩家之好。

    &rdquo 諸葛瑾想,我來就是為了這樁事情,隻要你依得我的條件,立即可以斬使開兵。

    說:&ldquo君侯,吾主吳侯有一子,甚聰明,聞君侯有一女,亦姝麗,特來求親。

    兩家結好,并力破操。

    此誠美事,請君侯思之。

    &rdquo 關羽這才明白孔明的哥哥是為了做媒來的。

    成人之好,不可掃他之興,便婉辭道:&ldquo吾女尚幼,不堪侍奉箕帚。

    &rdquo 這種話一聽就可以辨出其中的滋味來,諸葛瑾人雖老誠,腦子卻靈敏得很,已知關羽毫無誠意,把年幼來搪塞自己。

    他說不上幾句奉承話,也不善于轉彎抹角,被關羽一回絕,心裡便着急了起來,關爺啊,魏使已經到了江東,你要是不應允我的話,隻怕人禍不遠。

    到那時,我也愛莫能助了!便直說道:&ldquo君侯,瑾今到此,一片至誠。

    操賊遣使已到秣陵,君侯若能成全下官美意,吾主即刻斬使開兵,倘然此事不成,非是下官危言,禍不遠矣。

    為國之計,請君侯熟思。

    &rdquo 換了别人,或許要将諸葛瑾的話來回味一下,權衡一下利害。

    可關羽的脾氣與衆不同,從不欺軟怕硬,越是吓唬,他越不怕。

    諸葛瑾這幾句話,關羽還以為孫權在用曹操來要挾他,迫他就範。

    他想,曹操是我的老對手,昔日無此基業尚且不怕他,如今正要找他,誰來怕他!孫權這家夥挖空心思要索回荊州,卻用這伎倆來騙我女兒,賺我荊襄,我若應允了他,别人豈不要笑我關某無能,竟将親生女兒許與江東求和。

    我一生光明磊落,正直做人,至此卻不要将數十年威名付諸流水?關羽想到這兒,卧眉頓豎,丹鳳眼彈,長髯飄動,一句話也不說。

     諸葛瑾隻當他在沉思,不識時機地催促道:&ldquo君侯與吳侯能結秦晉之好,此實吳中之幸,漢川之幸。

    吳侯定然斬使開兵,與君侯共破操賊。

    君侯以為然否?&rdquo 不料,關羽勃然大怒道:&ldquo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rdquo說到這兒,手搭劍柄,抽出一口雪白锃亮、寒光逼人的劍來。

     諸葛瑾哪曾見過這等場面,早已吓得篩糠似地發抖。

    心又不甘,兩層嘴皮一抖一抖地還要開口分辯:&ldquo君侯,且息雷霆,下官&hellip&hellip&rdquo &ldquo休再多言!&rdquo一聲斷喝,将他的話全部壓了回去。

    關羽毫不留情地吩咐手下:&ldquo送客!&rdquo 諸葛瑾無可奈何地搖着頭站了起來,一團好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