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奔荊州子瑜說姻親 失襄陽糜傅報假情
關燈
小
中
大
此心灰意冷,遂抖抖瑟瑟地拱手道:&ldquo下官告辭。
&rdquo說罷,一手提着袍,一手抱着頭,匆匆回至船上,氣急敗壞地令手下開船回去。
到對岸,入城來見孫權,将關羽的話從頭至尾叙述了一遍。
堂上别說孫權聽了氣塞胸膛,就是文官武将也深深為他抱不平,都覺得關某的話太過份了。
盡管不少主和的文武竭力想說服孫權不必為關羽的傲慢而興師動衆,免傷兩家多年的和氣,但孫權和主戰派已經抑止不住早就要迸發的激情,此刻便似決堤的洪水般湧了出來,使人再也挽回不了。
孫權當即命人去館舍請魏使來說話,一直狐疑不定的主意到此時方才一錘定音。
這幾天裡,滿寵被關在官寓中既不能随意出去,又沒有孫權的消息,心裡明白,要是江東不出兵,決不會讓自己安然回去。
接連幾天,滿寵都是在提心吊膽、惶惶不安中度過的。
今日聞得孫權來請,未蔔兇吉,心裡愈加忐忑不安,急往大堂來見孫權,孫權道:&ldquo請大夫回許都禀複魏公,令骁将從樊城進兵,若雲長一動,權即遣将暗取荊州,一舉可得矣。
&rdquo遂修下一封回書付于滿寵。
滿寵得了實信,回到許都,上書曹操,陳說此事。
曹操自然高興。
一面馳檄東吳,令孫權領兵水路接應,以取荊州;一面召集文武,商議動兵。
&ldquo子孝聽令。
&rdquo 子孝便是曹操的族侄曹仁,魏王手下有兩員大将最善于把關守城。
一個是張遼,赤壁之後一直守在合肥,無絲毫差池。
第二個就是曹仁,昔日守南郡,周瑜連攻數日不下,結果中了他的一支毒箭,幾乎喪身。
曹仁從旁閃出:&ldquo小侄在。
&rdquo &ldquo老夫命爾領兵一萬,鎮守樊城。
&rdquo 新野、樊城這兩個縣在前《三國》裡是劉備的屯兵之所、立足之地,後曹操統領百萬大軍掃蕩江南時,遇得劉備棄新野、抛樊城,長期以來一直是曹操的領地,樊城是黃河前的一扇大門.隻要守住這裡,江東再從水路發兵,關羽就兩面受敵,無法旋展智謀。
曹操一邊進兵襄陽,同時又十分謹慎地提防關羽會提兵北上,考慮得很是周密。
不過,曹仁也的确身手不凡,沒有辜負叔父的一番重托,硬是沒讓關羽攻破樊城。
因此,關羽此番北伐未遂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曹仁接令:&ldquo遵命。
&rdquo退了下去。
&ldquo元讓聽令。
&rdquo曹操呼道。
夏侯惇今年正好六十歲,雖說比曹操小一輩,但年紀相差無幾,一個是大侄子,一個是小阿叔。
他從小就跟着曹操,數十年來征戰闖蕩,沙場經驗十分豐富,也與曹操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因此,在曹操卧病不起,夏侯惇心急慌忙地去探視病勢沉重的叔父時,不慎摔了一大跤,當場跌死,比曹操略早幾天歸了西。
如今夏侯惇年高藝衰,力不從心,便專心緻志地培植兒子,倒也教得兒子有幾分英武莫敵。
夏侯惇的兒子叫夏侯存,善用一柄三尖兩刃刀。
每逢出征,必要跟定父親。
夏侯惇聞得叫喚,便跨前數步。
&ldquo叔父在上,小侄在。
&rdquo &ldquo老夫命爾領兵一萬,如此這般攻拔襄陽,不可有誤!&rdquo曹操說着,對他招招手,附在他的耳邊悄悄他說了許多話,一個兒隻動嘴巴,不聞聲音,好像有說不完的妙計良謀;一個兒亂點腦袋,隻不應話,似乎在沒完沒了地暗接機宜。
&ldquo遵命。
&rdquo夏侯惇應聲退了下去。
曹操明白,荊州是關雲長親自把守的重鎮,不易攻破,留給孫權去打,而襄陽并沒什麼名将,隻要命夏侯惇父子前往就足夠了。
尤其他與關雲長有一段說不清的至交關系,華容道有再造之恩,因此曹操也不希望與他當面交鋒,隻是旁敲側擊,一等江東出兵,他就要伺機揮師漢川。
其實曹操不攻襄陽,關羽也要興師北伐了。
現在你派兵去奪襄陽,那真是虎口拔牙了。
曹操傳完将令,遂退殿發兵,耳聽消息。
次日,曹仁與夏侯惇父子各領一萬精兵,校場祭旗,别了曹操,一個去樊城把守,一個人襄陽攻關。
此話在後再提。
卻說關羽自那日忿然逐出諸葛瑾以後,一晃又是數日。
這些天裡戰意愈堅,四處調集人馬,一切部署都已完畢。
荊襄四十萬人馬,留下十萬在荊州,再留十萬分遣各郡駐守,二十萬軍馬于荊州城外屯紮,一共六員戰将:關羽、關平、周倉、廖化、趙累和王甫,選定吉期七月十五出兵。
這一日是七月初十,忽然堂前鼓聲驟起,&ldquo蔔隆&hellip&hellip&rdquo雨點般的緊急鼓聲傳向四面八方,正不知是何人擊鼓,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文人馬良、伊籍等,武将廖化、趙累、王甫等紛紛都趕上大堂,見關羽已端坐在堂上,瞪出一雙詢問的目光審視着每個人的面孔,好像也在觀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ldquo何人擊鼓?&rdquo 值堂官急步來到虎案前,&ldquo禀君侯,襄陽失守,糜芳、傅士仁敗回荊州,轅門請罪,求見君侯。
&rdquo 啊?!大家想不到襄陽會失守,而且連魏軍出兵的消息一點也沒有,荊州聚集了二十萬軍隊還沒行動,就已經傳來了失守襄陽的消息,這太突然了!關羽聽了頓時氣憤填膺,拍案大怒道:&ldquo操賊不死,漢室難興。
關某尚未發兵,賊軍倒自來送死。
來,傳糜芳、傅士仁大堂相見!&rdquo &ldquo呼&mdash&mdash唉&mdash&mdash&rdquo大堂上立即虎威聲聲。
糜芳和傅士仁失了襄陽,心裡十分膽怯和慌亂,知道關羽一向鐵面無私,回荊州請罪性命危險,但又不能不去。
傅士仁對糜芳說,失了關廂回去也逃不了一個死,不如就投順了魏軍,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糜芳猶豫不決,擔憂地說道,魏、漢兩家誓不兩立,數十年來冤恨似海,歸順曹操猶如飛蛾撲火。
吾妹糜夫人嫁漢中王雖在長坂戰中赴井身亡,畢竟仍有郎舅之誼,吾兄助漢中王多年,乃漢室要臣,曹操豈有不知?汝兄傅彤效功于漢中王,曹操豈會饒汝性命?如此種種,不如回轉荊州,聽候君侯裁決。
傅士仁發愁道,我等回去,隻怕關羽亦難寬恕,這便如何是好?糜芳說,襄陽失守,固然罪大,理當轅門請罪。
或許君侯念及找等兄長數十年之功德,網開一面也未可知。
這兩員敗将依仗看兄妹的功勞,還是回到了荊州。
此時聽到了雲長的呼喚,戰戰兢兢地上了大堂,雙雙拜倒在虎案之前:&ldquo君侯在上。
罪将糜芳拜見!&rdquo&ldquo君侯在上,小将傅士仁特來請罪!&rdquo 關羽叱道:&ldquo大膽罪将,如何失卻襄陽,從實招來!&rdquo 傅士仁吓得不敢吱聲,還是糜芳略微大膽一些,他誠惶誠恐地說道:&ldquo君侯,三日前的一個深夜,忽聞鼓聲響亮,将小将等從夢中驚腥,報說北關起火。
小将等即刻引人前往撲救,豈知魏軍已殺入關廂,原是魏将聲東擊西打破了城門。
小将等抵敵不住,隻得逃回,實是該死,請君侯恕罪,永世不忘!&rdquo 糜芳、傅士仁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回荊州的一路上已經商定了要用假話來欺騙關羽
&rdquo說罷,一手提着袍,一手抱着頭,匆匆回至船上,氣急敗壞地令手下開船回去。
到對岸,入城來見孫權,将關羽的話從頭至尾叙述了一遍。
堂上别說孫權聽了氣塞胸膛,就是文官武将也深深為他抱不平,都覺得關某的話太過份了。
盡管不少主和的文武竭力想說服孫權不必為關羽的傲慢而興師動衆,免傷兩家多年的和氣,但孫權和主戰派已經抑止不住早就要迸發的激情,此刻便似決堤的洪水般湧了出來,使人再也挽回不了。
孫權當即命人去館舍請魏使來說話,一直狐疑不定的主意到此時方才一錘定音。
這幾天裡,滿寵被關在官寓中既不能随意出去,又沒有孫權的消息,心裡明白,要是江東不出兵,決不會讓自己安然回去。
接連幾天,滿寵都是在提心吊膽、惶惶不安中度過的。
今日聞得孫權來請,未蔔兇吉,心裡愈加忐忑不安,急往大堂來見孫權,孫權道:&ldquo請大夫回許都禀複魏公,令骁将從樊城進兵,若雲長一動,權即遣将暗取荊州,一舉可得矣。
&rdquo遂修下一封回書付于滿寵。
滿寵得了實信,回到許都,上書曹操,陳說此事。
曹操自然高興。
一面馳檄東吳,令孫權領兵水路接應,以取荊州;一面召集文武,商議動兵。
&ldquo子孝聽令。
&rdquo 子孝便是曹操的族侄曹仁,魏王手下有兩員大将最善于把關守城。
一個是張遼,赤壁之後一直守在合肥,無絲毫差池。
第二個就是曹仁,昔日守南郡,周瑜連攻數日不下,結果中了他的一支毒箭,幾乎喪身。
曹仁從旁閃出:&ldquo小侄在。
&rdquo &ldquo老夫命爾領兵一萬,鎮守樊城。
&rdquo 新野、樊城這兩個縣在前《三國》裡是劉備的屯兵之所、立足之地,後曹操統領百萬大軍掃蕩江南時,遇得劉備棄新野、抛樊城,長期以來一直是曹操的領地,樊城是黃河前的一扇大門.隻要守住這裡,江東再從水路發兵,關羽就兩面受敵,無法旋展智謀。
曹操一邊進兵襄陽,同時又十分謹慎地提防關羽會提兵北上,考慮得很是周密。
不過,曹仁也的确身手不凡,沒有辜負叔父的一番重托,硬是沒讓關羽攻破樊城。
因此,關羽此番北伐未遂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曹仁接令:&ldquo遵命。
&rdquo退了下去。
&ldquo元讓聽令。
&rdquo曹操呼道。
夏侯惇今年正好六十歲,雖說比曹操小一輩,但年紀相差無幾,一個是大侄子,一個是小阿叔。
他從小就跟着曹操,數十年來征戰闖蕩,沙場經驗十分豐富,也與曹操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因此,在曹操卧病不起,夏侯惇心急慌忙地去探視病勢沉重的叔父時,不慎摔了一大跤,當場跌死,比曹操略早幾天歸了西。
如今夏侯惇年高藝衰,力不從心,便專心緻志地培植兒子,倒也教得兒子有幾分英武莫敵。
夏侯惇的兒子叫夏侯存,善用一柄三尖兩刃刀。
每逢出征,必要跟定父親。
夏侯惇聞得叫喚,便跨前數步。
&ldquo叔父在上,小侄在。
&rdquo &ldquo老夫命爾領兵一萬,如此這般攻拔襄陽,不可有誤!&rdquo曹操說着,對他招招手,附在他的耳邊悄悄他說了許多話,一個兒隻動嘴巴,不聞聲音,好像有說不完的妙計良謀;一個兒亂點腦袋,隻不應話,似乎在沒完沒了地暗接機宜。
&ldquo遵命。
&rdquo夏侯惇應聲退了下去。
曹操明白,荊州是關雲長親自把守的重鎮,不易攻破,留給孫權去打,而襄陽并沒什麼名将,隻要命夏侯惇父子前往就足夠了。
尤其他與關雲長有一段說不清的至交關系,華容道有再造之恩,因此曹操也不希望與他當面交鋒,隻是旁敲側擊,一等江東出兵,他就要伺機揮師漢川。
其實曹操不攻襄陽,關羽也要興師北伐了。
現在你派兵去奪襄陽,那真是虎口拔牙了。
曹操傳完将令,遂退殿發兵,耳聽消息。
次日,曹仁與夏侯惇父子各領一萬精兵,校場祭旗,别了曹操,一個去樊城把守,一個人襄陽攻關。
此話在後再提。
卻說關羽自那日忿然逐出諸葛瑾以後,一晃又是數日。
這些天裡戰意愈堅,四處調集人馬,一切部署都已完畢。
荊襄四十萬人馬,留下十萬在荊州,再留十萬分遣各郡駐守,二十萬軍馬于荊州城外屯紮,一共六員戰将:關羽、關平、周倉、廖化、趙累和王甫,選定吉期七月十五出兵。
這一日是七月初十,忽然堂前鼓聲驟起,&ldquo蔔隆&hellip&hellip&rdquo雨點般的緊急鼓聲傳向四面八方,正不知是何人擊鼓,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文人馬良、伊籍等,武将廖化、趙累、王甫等紛紛都趕上大堂,見關羽已端坐在堂上,瞪出一雙詢問的目光審視着每個人的面孔,好像也在觀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ldquo何人擊鼓?&rdquo 值堂官急步來到虎案前,&ldquo禀君侯,襄陽失守,糜芳、傅士仁敗回荊州,轅門請罪,求見君侯。
&rdquo 啊?!大家想不到襄陽會失守,而且連魏軍出兵的消息一點也沒有,荊州聚集了二十萬軍隊還沒行動,就已經傳來了失守襄陽的消息,這太突然了!關羽聽了頓時氣憤填膺,拍案大怒道:&ldquo操賊不死,漢室難興。
關某尚未發兵,賊軍倒自來送死。
來,傳糜芳、傅士仁大堂相見!&rdquo &ldquo呼&mdash&mdash唉&mdash&mdash&rdquo大堂上立即虎威聲聲。
糜芳和傅士仁失了襄陽,心裡十分膽怯和慌亂,知道關羽一向鐵面無私,回荊州請罪性命危險,但又不能不去。
傅士仁對糜芳說,失了關廂回去也逃不了一個死,不如就投順了魏軍,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糜芳猶豫不決,擔憂地說道,魏、漢兩家誓不兩立,數十年來冤恨似海,歸順曹操猶如飛蛾撲火。
吾妹糜夫人嫁漢中王雖在長坂戰中赴井身亡,畢竟仍有郎舅之誼,吾兄助漢中王多年,乃漢室要臣,曹操豈有不知?汝兄傅彤效功于漢中王,曹操豈會饒汝性命?如此種種,不如回轉荊州,聽候君侯裁決。
傅士仁發愁道,我等回去,隻怕關羽亦難寬恕,這便如何是好?糜芳說,襄陽失守,固然罪大,理當轅門請罪。
或許君侯念及找等兄長數十年之功德,網開一面也未可知。
這兩員敗将依仗看兄妹的功勞,還是回到了荊州。
此時聽到了雲長的呼喚,戰戰兢兢地上了大堂,雙雙拜倒在虎案之前:&ldquo君侯在上。
罪将糜芳拜見!&rdquo&ldquo君侯在上,小将傅士仁特來請罪!&rdquo 關羽叱道:&ldquo大膽罪将,如何失卻襄陽,從實招來!&rdquo 傅士仁吓得不敢吱聲,還是糜芳略微大膽一些,他誠惶誠恐地說道:&ldquo君侯,三日前的一個深夜,忽聞鼓聲響亮,将小将等從夢中驚腥,報說北關起火。
小将等即刻引人前往撲救,豈知魏軍已殺入關廂,原是魏将聲東擊西打破了城門。
小将等抵敵不住,隻得逃回,實是該死,請君侯恕罪,永世不忘!&rdquo 糜芳、傅士仁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回荊州的一路上已經商定了要用假話來欺騙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