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魏公窮途逢兒郎 曹彰精勇展羽翼

關燈
第十三回魏公窮途逢兒郎曹彰精勇展羽翼 曹操連夜逃到了斜谷界口,前面又是炮聲隆隆,一彪人馬趕來,他想,現在已經無路可走,到了絕地,若是被劉備捉住,必定以正國典,一世英名付諸東流,不如一死了之。

     曹操也一時英雄氣短起來,&ldquo事已至此,前不能進,後不能退。

    也罷,老夫一死以酬蒼天!&rdquo說時,從腰間抽出寶劍,就向頸中抹去。

    衆文武慌忙按住他的手動慰道:&ldquo千歲休要如此。

    來者是誰,尚且不知。

    若是漢軍,尚可決一雌雄,吾等願為千歲拚死一戰!&rdquo 此時,前隊探子來報,&ldquo賀喜千歲!恭喜千歲!&rdquo 曹操對這個探子狠狠地瞪了一眼:你這個該死的家夥,什麼時候了,還來這麼一套,敗到了這種地方還會有什麼喜事,人都快急死了!喝斥道:&ldquo休得羅唆!&rdquo&ldquo千歲,小人見斜谷界口來的皆是我軍旗号,乃是小千歲來了。

    &rdquo&ldquo哪一個小千歲?&rdquo&ldquo長安曹彰。

    &rdquo&ldquo退下。

    &rdquo 曹操聽說是兒子曹彰,而不是劉備的埋伏,臉上方才露出了一絲喜色,便将寶劍入鞘,點馬迎了上去,近則一看,大旗上果然是&ldquo長安曹&rdquo三字,盼望已久的兒子終于來了,屢戰屢敗的曹操象久枯的老樹沐浴了甘露又複蘇了一樣,不由便得意忘形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吾兒來也!黃須兒來也!哈&hellip&hellip&rdquo笑了一陣,才命道:&ldquo列公住馬!&rdquo 曹操自從到了東川,一直懊悔沒帶黃須兒來,讓他在大戰中一顯奇雄。

    尤其是打了敗仗之後,總要想起這個寶貝兒子,他曾這樣想過,要是曹彰在軍前,東川之敗決不是我,而是劉備。

    誰知即将要丢掉整個東川了,兒子曹彰倒真的來了,這使曹操轉悲為喜,自以為從此可以殺回漢水,反敗為勝,把劉備趕出東川了。

    遂傳令大隊停下。

    漢軍追到這兒,見魏軍突然停下不走了,不知有何軍情,忙上前打探,方知來了一個小魏王曹彰,急忙将此事報至孔明的車前:&ldquo禀軍師,斜谷界首來一彪人馬,為首之将乃是長安曹彰,魏軍已停隊,請軍師定奪!&rdquo 孔明坐在四輪車上,與劉備一起打起了瞟遠鏡向前面觀察,見魏軍果然停了下來,情緒已不象剛才那樣慌亂,士氣似乎也高漲了許多,說明曹彰的到來為曹操帶來了奪回東川的希望和信心。

     曹彰這個人沙場上并未見過,也很少聽到過,但孔明也曾了解到曹操的确有這麼個兒子,據說武藝超群,天下無敵。

     曹操逃了半夜,早已昏頭轉向,此時能夠立即穩定情緒,大有扭轉乾坤之勢,孔明不敢輕視,他的用兵向來抱定一個&ldquo穩&rdquo字,從不冒人為之險,免得上前受敵,衆将無思想準備,又不知曹彰的虛實,孔明決定暫避鋒芒,立即抽出劉備腰懸的寶劍,對身旁的傳令兵道:&ldquo傳亮之令:大隊迅速後撤,退回漢中,以待将令;違者立斬!&rdquo 劉備的這口劍在漢軍中象征着君命,是至高無上的,孔明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說明目前情況的嚴重性,以引起數萬将士的注意。

     傳令兵擎着這柄寶劍,趕到前隊大聲喝道:&ldquo軍師令下!大隊迅速後撤,退回漢中,以待将令;違者立斬!&rdquo傳令兵從前隊一直跑到後隊,将孔明的将令傳喻了整個大隊。

    打了大勝仗,将士的情緒都十分高漲,忽然昕到了這條将令都不理解,可軍令如山倒,服從将令是将士的天職,大隊立即扣住了戰馬,一起掉過頭去。

    但是也有不甘心放棄追逐曹操的人,馬超和張苞就是如此。

    他們并不是真的要違令,隻以為軍師過于謹慎,追了半夜都快把曹操趕出東川了,添了個小國賊就怕到這個地步。

    因此馬超嘀咕道:&ldquo憑他小國賊有多大的武藝,馬超定要與他戰三百個回合!&rdquo說着,并不扣馬,仍是朝着斜谷口去。

    一旁趙雲當即扯住了他的缰繩,勸他不必急躁,軍師的計策都有道理,倘然違令,軍法無情。

     馬超被趙雲的幾句話勸住,悻悻然圈轉了馬頭。

    與此同時,小戆張苞也很不服氣,聽到将令,他還是不顧一切地飛馬上前,一邊高嚷道:&ldquo老張虎須,豈怕他乳臭未幹的黃須!&rdquo 張飛見兒子這般魯莽,怕他闖出禍來攪亂軍師的計劃,馬上拉住了他,大聲吆喝道:&ldquo兒啊,休得莽撞,軍令如山,豈可違抗!與吾回來!&rdquo被張飛一喝,張苞也就死了這個念頭,掉馬跟着大隊回去。

    所有人馬循原路而回,穿過魏營,已是太陽當頂的時候。

     孔明又令軍士将原來的浮營改成牢營。

    頓時高築牆,深挖溝,一座軍營加固完畢。

    孔明便帶了文武上帳,聽候曹操的消息。

     曹操尚未接着兒子,忽聞劉備收兵,喜不自勝,打了一年的眉結到今天方才舒展開來,隻以為自己兒子的威名把劉備吓了回去。

    見前面趕來的兒子不同于凡将,猶如天神:渾身金盔金甲,盔上挑着兩根漂亮的雉尾,身上除了鞭劍弓箭以外,腰插兩柄三尺六寸長的鋼戟,備于步戰時用,肩插兩柄二尺長的短戟,用于短兵相搏,手中抱一杆丈四長的畫稈方天戟,重六十斤。

    一部《三國》用戟的大将不少,但用五柄戟的卻不多,僅有四人:虎牢關呂布、江東甘甯、魏将典韋、黃須兒曹彰,此四人皆是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骁勇戰将,成為一代名流。

     曹彰身高平地九尺,頭如巴鬥,眼如锕鈴,眉如海參,獅鼻虎口,兩耳肥大,紫棠色的皮膚,腮下須髯根根都似金絲一般,就連頭發和毫毛也是一片蠟黃,果然是個黃須兒。

    &ldquo手抱畫杆方天戟,任憑英豪心膽怯。

    我,曹彰,奉母後之命領兵趕來接應父王。

    前邊不知為何人頭濟濟,車馬紛紛?&rdquo&ldquo禀小千歲,&rdquo探子報道,&ldquo前邊亂軍乃是老千歲領兵逃回,其後劉備追趕甚急。

    &rdquo 曹彰想,幸得我從小道到此,剛進東川就際遇父親,要是來得慢一些,東川已歸劉備,趕來也隻是徒勞。

    傳令大隊趱程而行。

    兩軍将近時,曹彰命弟兄停下,自已匹馬迎了上去。

     曹操看到象一座金色寶塔似的兒子及時趕來接應,喜出望外,揚鞭躍馬趕了上去,連聲高叫:&ldquo王兒啊,老夫在此!吾兒,老夫險些不能與兒相見!&rdquo 曹彰扣住黃骠馬,架住了方天戟,滾鞍落馬道:&ldquo父王千歲,孩兒接應來遲,連累父王受驚,該死!&rdquo&ldquo吾兒請起。

    為父理應發兵時與吾兒共領大軍,決無今日之敗。

    &rdquo 曹彰上了馬背,&ldquo父王不必多慮,孩兒此番進川,定将劉備趕出漢中!&rdquo&ldquo吾兒真英雄也!&rdquo曹操忽兒問,&ldquo王兒受誰差遣前來接應老夫?&rdquo&ldquo聞得父王阆中連連失利,孩兒奉母後之命趕來助陣。

    &rdquo 曹操想,畢竟是夫妻,處處關痛癢,也虧她想得到,原來是卞氏所為。

    便道:&ldquo共有多少人馬?&rdquo&ldquo一萬弟兄。

    &rdquo父子倆說話問,衆文武也一一參見了。

     曹操傳令後隊作前隊,殺回漢中。

    太陽當頂時,大隊已回到了夜裡放棄的大營之中。

    然而這座大營已是空無一物,隻有營帳如許,營中之物皆為漢軍撂去。

     曹操将自己在東川一系列的挫敗盡情說丁一遍,聽得曹彰氣塞胸膛,黃須亂顫。

    飽餐一頓以後,便與父親說道:&ldquo孩兒初到營中,不知漢軍虛實,待我出營挑戰。

    &rdquo 曹操為自己有這樣勇猛無比的兒子感到萬分的自豪,望着雄獅般的曹彰,暗自得意:别以為我手下再無良将可以出戰,也讓劉備和孔明看看我黃須兒出類拔萃的本領! 曹彰是曹操手裡的一張王牌,以前一直沒有亮過,盡管他的武藝可稱舉世無雙,但知道的人很少,即使知道的也未必真的見過。

    所以莫說劉備方面的人馬從未見過,就是魏營中也是知之甚少。

    此時大家見曹操将曹彰誇得這麼好,手下竟無三合之将,都想一飽眼福。

     曹操便又點兵五萬,出營先設立旗門,然後上馬帶着衆文武在旗門前扣馬觀戰。

     曹彰抱戟出馬,立于戰場之中。

    早有魏軍到漢營前來讨戰:&ldquo呔!我家小千歲領兵在此,命漢将出馬較量!&rdquo 漢軍聽得魏軍前來要戰,立即奔上大帳來禀:&ldquo報軍師,小國賊曹彰出馬挑戰!&rdquo 孔明知道曹彰必定是藝高力大,非等閑之輩,要戰勝他決不能依靠戰将上去硬拚,而要作一番精細的部署。

    暗想,曹操居然依仗兒子的威勢卷土重來,說明曹彰必定武藝出衆,但究竟好到什麼地步,還得去看他一看,摸一摸他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