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趙雲漢水收王平 曹操陽平遇吉穆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一回趙雲漢水收王平曹操陽平遇吉穆
漢水前,魏蜀走馬換将,張苞以死人換活人,一時得計,激怒了曹操。
一氣之下,曹操令旗亂舞,傳令大隊向前。
可是漢營旗門下排出了五六十員大将,個個身材魁梧,猶如一座鐵壁銅牆,而且名将雲集,高手林立。
眼看一場血腥大戰就要開始。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曹操猛然清醒過來,急忙舞旗喝令道:&ldquo大隊停下!&rdquo 曹操真不愧為一個久負盛名的頭腦人物,他清楚地看到目前劉備手下大多是年輕戰将,老的沒死,又出了張苞這樣的骁将,要是真的來一場混戰,無可非議,自己必然損失慘重,不可收拾。
意識到人死不可複生,自己決不可因小而失大。
所以迫不及待地傳令鳴金收兵,帶領着所有人馬回進了大營。
一面命人為曹麟收屍成殓,盤柩回鄉。
孔明見魏軍象潮水一樣湧來,還沒交戰,又象潮水一樣退去,便知曹操此時的心思,命手下敲起得勝鼓,吩咐将士打掃戰場,将死屍掘土埋葬。
這才帶着四十萬大軍回進了漢營,首先為張苞登功,方才與劉備說道:&ldquo此戰如何?&rdquo 劉備本來不明白曹操為什麼要收兵,趁此機會問道:&ldquo軍師。
操賊緣何不戰自退?&rdquo &ldquo主公,孟德此番出兵以來屢戰屢敗,出師不利,已成驚弓之鳥。
吾軍養息數月,精銳盡足。
操疲于奔波,一無所獲,故不敢與吾對陣。
亮料操在漢水不能持久。
&rdquo &ldquo此又何故?&rdquo &ldquo米倉山大糧盡失,據守漢水乃是舍本而求末,此操所不為也,不日定引軍而去。
&rdquo &ldquo軍師言之甚善。
備欲親與操賊決戰于漢水之前。
&rdquo &ldquo主公大可不必,亮已思下一策,可使操自渡漢水,将漢中之地拱手讓與主公。
&rdquo這句語換了别人來說,劉備是萬萬不會相信的。
因為盡管曹操失去了一座糧山,但兵力尚未削弱,四十萬大軍仍可以孤注一擲。
而孔明說出這樣的活,劉備是不得不信的。
自從孔明出山,隆中之言句句兌現:得荊襄,取西川,伐東川,人從少而多,地從無到有,連曹操也望而生畏。
因此,劉備聽到孔明的這些話,又能夠得到整個東川,暗自高興,知道孔明的脾氣,他不想告訴别人的事,問他也不會告訴你。
孔明喚來一個軍政官,教他點兵五百,取十副諸葛鑼鼓,今夜暗暗地往米倉山後面的山套中,把這些鑼鼓懸挂在有山澗水流過的地方,讓急流來敲打這些鑼鼓。
早已說過,諸葛鑼鼓每一件都有圓台那樣大小,都是紫銅打就的,山澗水沖刷在上面,猶如千軍萬馬奔襲而來,加上空谷傳聲,四處回蕩,一副鑼鼓足以抵上數十副軍中用的鑼鼓所發出的聲音,十副諸葛鑼鼓的聲音就可想而知了,其聲可傳十裡之外。
發付軍政官去了以後,孔明便派出無數哨探,打聽魏軍的動靜,等候曹操退軍的消息。
二更時分,夜籁人靜,曹操與衆文武還在帳上,忽聞鑼鼓之聲從四面八方傳來,其聲沉悶,震痛耳膜,鑼鼓聲中似乎還夾雜着喊殺之聲。
曹操急領衆文武上得将台,見漢營上标燈微弱,杳無動靜,然而這喧天的鑼鼓一刻不停地敲打,攪得曹操心煩意亂,文武也個個提心吊膽。
這一夜魏營中自曹操到走卒,沒一個人敢合眼睡覺,緊張的心緒一直持續到天明。
天一亮,鑼消鼓息,可又不見漢軍來戰。
如是三夜,魏軍個個精疲力竭。
曹操想了三天三夜,方才悟出這是什麼道理:原來這是諸葛亮在催我退兵。
因為大營背水而紮,犯了用兵大忌,萬一失敗,連退步都沒有。
因此他竟不發兵,用此鑼鼓來催我。
為何他不發兵呢? 常言道:殺人三千,自傷八百,他不願兩敗俱傷,而要一兵一卒不傷,把我趕過漢水。
諸葛亮真刁啊! 曹操既佩服孔明的用兵,又忌恨他手段高強,把對手的破綻指了出來,并不攻打,卻是逼人過江。
曹操自語遭:&ldquo諸葛啊諸葛,爾之用兵勝管、樂與孫、吳,老夫與爾相比,望塵莫及!&rdquo 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曹操看到了自己的弊端,明知必敗,再也不敢強留,留下王平和一萬魏軍在此看守大營,其餘都在三更之時悄悄退兵,渡過了漢水。
天明前已全部退盡,真可謂兵貴神速。
過漢水五裡,又按下一座大營來。
一清早,探子已打聽到曹操退兵的消息,急奔大帳來報:&ldquo軍師,魏軍巳随曹操渡江而去,隻留王平在此守營。
請軍師定奪!&rdquo&ldquo退下。
&rdquo這是意料中的事,所以孔明顯得更加沉着,一點也不感到驚喜。
而劉備就不同了。
雖說諸葛鑼鼓敲得震天價響,弄得魏軍人心惶惶,然而一連三日并不見曹操要退兵的樣子,此時手下忽然來報,劉備豈有不高興之理!忙笑道:&ldquo軍師料事如神,操賊果然不戰自退。
&rdquo 孔明淡淡地一笑:&ldquo盡在亮意料之中。
&rdquo曹操退過漢水,意味着半個東川已歸劉備。
孔明想,漢水前尚有一萬魏軍守着,理應先奪下這座大營,我軍才可以渡過漢水。
便取一支令箭在手,問道:&ldquo衆位将軍,操賊已過漢水,尚有一萬魏軍守營。
哪位前往攻取大營?&rdquo 趙雲應聲而出,&ldquo末将願往!&rdquo好象早就準備好了似的。
&ldquo子龍領兵三千,切須謹慎。
&rdquo &ldquo遵命。
&rdquo趙雲整頓盔甲,出大帳上馬執槍,領了三千弟兄到魏營前扣馬。
&ldquo呔,魏軍聽了,我家趙大将軍在此,命賊将出馬!&rdquo 守營将王平知道漢軍早晚要來,故而早就上了營牆,把營外的一切動靜看得清清楚楚,見旗門下一将遍身素裹銀裝,大旗上寫着&ldquo常山趙&rdquo三個字。
王平和所有的魏将一樣,早就對趙雲有很深的了解,十分羨慕他的武藝,也很崇尚他的武德。
但因為年輕,極少有機會和他在戰場上相遇。
王平自恃武藝不弱,有心要想與趙雲見個高低。
暗想,曹操領着衆文武都過了漢水,這兒就剩下我一個可以抵敵的戰将。
反正營頭早晚要失,不如趁這個時候去會一會這員絕代名将,領略一下他的槍法。
王平亦然領兵三千,出營設下了旗門,一馬掃到了陣中。
趙雲見魏營放下了吊橋,鋪平了趟闆,出來的一員戰将也是銀盔白甲,白馬銀槍,身材也不甚高大。
皮膚白皙,眉目清秀,覺得此人不論是在打扮上,還是氣質上,與自己年輕時十分酷似,倒是一員風流戰将。
隻因為他在曹操手下為将,趙雲又為他感到惋惜。
便喝道:&ldquo來将扣馬,留下名來!&rdquo 王乎扣住戰馬,長槍一橫頗有氣概地說:&ldquo趙雲,大将年乃是魏王駕前,漢水大營守将,姓王名平,奉魏王之命在此迎敵。
&rdquo 趙雲聽得&ldquo王平&rdquo二字,心裡頓了一頓,覺得這個名字既陌生,又熟悉,可又想不出這個名字在什麼地方聽到過。
便問道:&ldquo王平,可有字麼?&rdquo 王平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因為戰場上根本用不着問人家的字的。
但見趙雲一直在回味着自己的名字,出于對他的敬重,沒有回絕趙雲的詢問,&ldquo雙字子均。
&rdquo &ldquo王平,王子均?&rdquo趙雲驚問道。
&ldquo正是。
&rdquo 趙雲接着又
一氣之下,曹操令旗亂舞,傳令大隊向前。
可是漢營旗門下排出了五六十員大将,個個身材魁梧,猶如一座鐵壁銅牆,而且名将雲集,高手林立。
眼看一場血腥大戰就要開始。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曹操猛然清醒過來,急忙舞旗喝令道:&ldquo大隊停下!&rdquo 曹操真不愧為一個久負盛名的頭腦人物,他清楚地看到目前劉備手下大多是年輕戰将,老的沒死,又出了張苞這樣的骁将,要是真的來一場混戰,無可非議,自己必然損失慘重,不可收拾。
意識到人死不可複生,自己決不可因小而失大。
所以迫不及待地傳令鳴金收兵,帶領着所有人馬回進了大營。
一面命人為曹麟收屍成殓,盤柩回鄉。
孔明見魏軍象潮水一樣湧來,還沒交戰,又象潮水一樣退去,便知曹操此時的心思,命手下敲起得勝鼓,吩咐将士打掃戰場,将死屍掘土埋葬。
這才帶着四十萬大軍回進了漢營,首先為張苞登功,方才與劉備說道:&ldquo此戰如何?&rdquo 劉備本來不明白曹操為什麼要收兵,趁此機會問道:&ldquo軍師。
操賊緣何不戰自退?&rdquo &ldquo主公,孟德此番出兵以來屢戰屢敗,出師不利,已成驚弓之鳥。
吾軍養息數月,精銳盡足。
操疲于奔波,一無所獲,故不敢與吾對陣。
亮料操在漢水不能持久。
&rdquo &ldquo此又何故?&rdquo &ldquo米倉山大糧盡失,據守漢水乃是舍本而求末,此操所不為也,不日定引軍而去。
&rdquo &ldquo軍師言之甚善。
備欲親與操賊決戰于漢水之前。
&rdquo &ldquo主公大可不必,亮已思下一策,可使操自渡漢水,将漢中之地拱手讓與主公。
&rdquo這句語換了别人來說,劉備是萬萬不會相信的。
因為盡管曹操失去了一座糧山,但兵力尚未削弱,四十萬大軍仍可以孤注一擲。
而孔明說出這樣的活,劉備是不得不信的。
自從孔明出山,隆中之言句句兌現:得荊襄,取西川,伐東川,人從少而多,地從無到有,連曹操也望而生畏。
因此,劉備聽到孔明的這些話,又能夠得到整個東川,暗自高興,知道孔明的脾氣,他不想告訴别人的事,問他也不會告訴你。
孔明喚來一個軍政官,教他點兵五百,取十副諸葛鑼鼓,今夜暗暗地往米倉山後面的山套中,把這些鑼鼓懸挂在有山澗水流過的地方,讓急流來敲打這些鑼鼓。
早已說過,諸葛鑼鼓每一件都有圓台那樣大小,都是紫銅打就的,山澗水沖刷在上面,猶如千軍萬馬奔襲而來,加上空谷傳聲,四處回蕩,一副鑼鼓足以抵上數十副軍中用的鑼鼓所發出的聲音,十副諸葛鑼鼓的聲音就可想而知了,其聲可傳十裡之外。
發付軍政官去了以後,孔明便派出無數哨探,打聽魏軍的動靜,等候曹操退軍的消息。
二更時分,夜籁人靜,曹操與衆文武還在帳上,忽聞鑼鼓之聲從四面八方傳來,其聲沉悶,震痛耳膜,鑼鼓聲中似乎還夾雜着喊殺之聲。
曹操急領衆文武上得将台,見漢營上标燈微弱,杳無動靜,然而這喧天的鑼鼓一刻不停地敲打,攪得曹操心煩意亂,文武也個個提心吊膽。
這一夜魏營中自曹操到走卒,沒一個人敢合眼睡覺,緊張的心緒一直持續到天明。
天一亮,鑼消鼓息,可又不見漢軍來戰。
如是三夜,魏軍個個精疲力竭。
曹操想了三天三夜,方才悟出這是什麼道理:原來這是諸葛亮在催我退兵。
因為大營背水而紮,犯了用兵大忌,萬一失敗,連退步都沒有。
因此他竟不發兵,用此鑼鼓來催我。
為何他不發兵呢? 常言道:殺人三千,自傷八百,他不願兩敗俱傷,而要一兵一卒不傷,把我趕過漢水。
諸葛亮真刁啊! 曹操既佩服孔明的用兵,又忌恨他手段高強,把對手的破綻指了出來,并不攻打,卻是逼人過江。
曹操自語遭:&ldquo諸葛啊諸葛,爾之用兵勝管、樂與孫、吳,老夫與爾相比,望塵莫及!&rdquo 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曹操看到了自己的弊端,明知必敗,再也不敢強留,留下王平和一萬魏軍在此看守大營,其餘都在三更之時悄悄退兵,渡過了漢水。
天明前已全部退盡,真可謂兵貴神速。
過漢水五裡,又按下一座大營來。
一清早,探子已打聽到曹操退兵的消息,急奔大帳來報:&ldquo軍師,魏軍巳随曹操渡江而去,隻留王平在此守營。
請軍師定奪!&rdquo&ldquo退下。
&rdquo這是意料中的事,所以孔明顯得更加沉着,一點也不感到驚喜。
而劉備就不同了。
雖說諸葛鑼鼓敲得震天價響,弄得魏軍人心惶惶,然而一連三日并不見曹操要退兵的樣子,此時手下忽然來報,劉備豈有不高興之理!忙笑道:&ldquo軍師料事如神,操賊果然不戰自退。
&rdquo 孔明淡淡地一笑:&ldquo盡在亮意料之中。
&rdquo曹操退過漢水,意味着半個東川已歸劉備。
孔明想,漢水前尚有一萬魏軍守着,理應先奪下這座大營,我軍才可以渡過漢水。
便取一支令箭在手,問道:&ldquo衆位将軍,操賊已過漢水,尚有一萬魏軍守營。
哪位前往攻取大營?&rdquo 趙雲應聲而出,&ldquo末将願往!&rdquo好象早就準備好了似的。
&ldquo子龍領兵三千,切須謹慎。
&rdquo &ldquo遵命。
&rdquo趙雲整頓盔甲,出大帳上馬執槍,領了三千弟兄到魏營前扣馬。
&ldquo呔,魏軍聽了,我家趙大将軍在此,命賊将出馬!&rdquo 守營将王平知道漢軍早晚要來,故而早就上了營牆,把營外的一切動靜看得清清楚楚,見旗門下一将遍身素裹銀裝,大旗上寫着&ldquo常山趙&rdquo三個字。
王平和所有的魏将一樣,早就對趙雲有很深的了解,十分羨慕他的武藝,也很崇尚他的武德。
但因為年輕,極少有機會和他在戰場上相遇。
王平自恃武藝不弱,有心要想與趙雲見個高低。
暗想,曹操領着衆文武都過了漢水,這兒就剩下我一個可以抵敵的戰将。
反正營頭早晚要失,不如趁這個時候去會一會這員絕代名将,領略一下他的槍法。
王平亦然領兵三千,出營設下了旗門,一馬掃到了陣中。
趙雲見魏營放下了吊橋,鋪平了趟闆,出來的一員戰将也是銀盔白甲,白馬銀槍,身材也不甚高大。
皮膚白皙,眉目清秀,覺得此人不論是在打扮上,還是氣質上,與自己年輕時十分酷似,倒是一員風流戰将。
隻因為他在曹操手下為将,趙雲又為他感到惋惜。
便喝道:&ldquo來将扣馬,留下名來!&rdquo 王乎扣住戰馬,長槍一橫頗有氣概地說:&ldquo趙雲,大将年乃是魏王駕前,漢水大營守将,姓王名平,奉魏王之命在此迎敵。
&rdquo 趙雲聽得&ldquo王平&rdquo二字,心裡頓了一頓,覺得這個名字既陌生,又熟悉,可又想不出這個名字在什麼地方聽到過。
便問道:&ldquo王平,可有字麼?&rdquo 王平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因為戰場上根本用不着問人家的字的。
但見趙雲一直在回味着自己的名字,出于對他的敬重,沒有回絕趙雲的詢問,&ldquo雙字子均。
&rdquo &ldquo王平,王子均?&rdquo趙雲驚問道。
&ldquo正是。
&rdquo 趙雲接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