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趙雲漢水收王平 曹操陽平遇吉穆
關燈
小
中
大
問道:&ldquo王平,家居何地?&rdquo
王平想,趙雲這個人怎麼這樣羅嗦,問了名字還要問祖籍。
我與你初次相見,我的家鄉和你又有什麼關系?便有些不耐煩起來,&ldquo小丕東門外。
&rdquo 趙雲眼睛一亮,急問:&ldquo汝父可叫王德?&rdquo 王平想不到趙雲非但對他的名字、籍貫感興趣,而且能夠說出他父親的名字,這完全證實了趙雲這樣仔細地向長問短是有道理的。
王平到此時也認真了,應道:&ldquo小将的父親正是王德,趙将軍緣何知曉?&rdquo 趙雲一陣驚喜,&ldquo現在何處?&rdquo 王平惑然道:&ldquo數十年來,生死不明。
&rdquo 趙雲的臉色也随之陰霾下來。
轉而叉滿面怒氣,腮下的白須瑟瑟亂抖起來,&ldquo喔唷&hellip&hellip嚯&hellip&hellip氣死老夫也!&rdquo 王平被他一時喜,一時怒的表情,弄得越來越糊塗了,真不知道趙雲為何要這樣喜怒無常。
可又覺得趙雲的氣惱是因自己而引起的,便不解地問道:&ldquo趙将軍,氣從何來?&rdquo 趙雲忽兒将銀檢架在鳥翅環上,一手撩須,一手伸出兩個&ldquo官駕&rdquo指頭,怒狠狠地指着王平道:&ldquo不忠不孝、無義之人,老夫槍上不殺爾這不肖之徒!&rdquo說到這兒,回頭對弟兄道:&ldquo軍士們,收兵回營!&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王平被他不明不白地罵了這麼一頓,更是摸不着頭腦,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果呆地望着氣咻咻離開這兒的趙雲的背影。
趙雲掉馬綽搶,帶着弟兄回進了漢營,沉着臉上大帳來見孔明。
&ldquo軍師,趙雲繳令。
&rdquo說着,已經呈上令箭。
孔明也大感惑突,因為并沒有聽到厮殺呐喊聲,怎麼片刻之間已經收兵回來了呢?對趙雲一看,臉色陰沉,這是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料着他遇到了什麼特别不舒心的事。
問道:&ldquo子龍,此去勝敗如何?&rdquo 趙雲冷漠答道:&ldquo未分勝負。
&rdquo&ldquo莫非未曾交戰?&rdquo&ldquo正是。
&rdquo說罷,趙雲向孔明拱一拱手,退回了武将班中。
孔明對趙雲今天的舉止很不理解,看樣子又不象無緣無故地和人鬥氣,可為的是什麼呢?難道戰場上被魏将氣成這個樣子?這一點孔明對趙雲太了解了,知道趙雲是個開朗的人,再說他是個數十年的名将,一生光明磊落.打仗莫說辱罵幾句,就是你死我活的拚殺也是常事,怎會為幾句不堪入耳的咒語氣成這樣呢?可孔明又捉摸不透其中的道理。
便将剛才随趙雲一起出戰的弟兄傳來問訊。
少頃,小卒上。
&ldquo軍師在上,小的在。
&rdquo&ldquo我且問你,适才趙将軍可曾與魏将厮殺?&rdquo&ldquo未曾交兵。
&rdquo&ldquo可曾遭魏軍辱罵?&rdquo&ldquo不曾。
&rdquo&ldquo爾将出兵情狀詳盡說來。
&rdquo小卒便将二将在魏營前對面設立旗門,照面後互問姓名.然後道:&ldquo趙将軍怒氣沖天,指着王平大罵不忠不孝,随即領我等回轉大營來。
&rdquo 孔明想,既然罵了别人,理當高興,緣何又自生煩惱呢?使命小卒退下。
問趙雲緣故,趙雲隻是搖頭不答。
孔明故意問道:&ldquo子龍,來日再往讨戰否?&rdquo 趙雲興味索然地答道:&ldquo軍師,請另遣良将出兵,将此賊将生擒活捉。
&rdquo 孔明忖道:對于曹操手下的爪牙,向來是格殺不論的,怎麼又要别将去活捉他呢?種種反常話,使孔明疑窦大增,居然難以解開。
卻說沙場中的王平,被趙雲連聲罵他&ldquo不忠,不孝,不義&rdquo,使他簡直不可思議。
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何要這樣痛罵我?要是說趙雲見了我有些害怕,不敢輕易交戰,将這借口來退兵吧,不可能。
他是一流名将,什麼樣的場面沒經過,見我有什麼好怕的呢?況且他連槍電沒動一下,轉身就走,似乎根本不屑與我交戰,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王平苦苦思索,然而休想弄明白這是為的什麼。
但是有一點王平模模糊糊中感覺到了,趙雲與自己的父親必定有關,便從這條思路上追索下去:我家祖居小丕東門外,自幼清貧。
十二歲時,母親說,父親叫王德,隻為家中凄苦,便外出當兵,不久便斷了家信。
十五歲時,母親病亡。
留下我一個人孤苦伶仃,隻得背井離鄉,出外尋找父親。
數年之間毫無音信,沿途乞讨為生,十七歲來到東川。
一日在酒鋪前乞食,遇上一位心地慈善的老大夫,名叫嚴圃。
老大夫年已六十,膝下無兒,便将我帶了回去收留了我。
從此一面教我讀書,一面請人教我習武,有吃有穿,漸漸長成,後投到張魯手下為将。
不久養父去世,張魯又被曹操所滅,我無依無靠,無處投奔,隻有做了曹操的大将。
可父親到現在還沒打昕到。
今天趙雲對我這樣訓教,俨然象個父輩之友,隻怕父親的消息他能知道。
王平想到這兒,渾身無力,因為即使趙雲知道,怎麼會告訴自己呢?回到營寨,茶飯不思,坐卧不定,越想越覺得要向趙雲打聽父親的下落。
待到暮色降臨,星月升起的時候,王平單身獨騎悄悄地出了營頭,摸到了漢營前。
被巡哨的漢軍喝住:&ldquo營前何人,扣馬!&rdquo 王平到了這個時候,決定拚一死去見一見趙雲,甯可被漢軍殺死,也不願背着不忠不孝不義的罵聲。
便架槍下馬,輕聲說道:&ldquo在下乃是魏營守将王平,有要事求見趙老将軍,費心通禀。
&rdquo 漢軍見他并無惡意,也不是來挑戰,而且滿臉憂愁,料無差錯,便一邊将他看押,一邊奔上大帳來禀軍師。
卻說大帳上文武都在,小卒直闖到虎案前:&ldquo禀報軍師,魏營守将王平趕至營前,欲求見趙将軍有要事相告。
&rdquo 孔明想,白天趙雲高興而去,不悅而回,本來是樁沒頭案,要想命人去盤問底細,他竟然自己來了。
那來者不拒,倒要問個水落石出。
便問:&ldquo王平可曾帶來兵馬?&rdquo小卒說:&ldquo單槍匹馬。
&rdquo 孔明吩咐傳他進見。
王平不卑不亢上了大帳,先到中間恭恭敬敬地施禮:&ldquo皇叔在上,王平拜見!軍師在上,小将有禮!&rdquo 劉備一看王平的這番舉止行為,就象二十年前趙雲的那副模樣,風流倜傥,機智英武,心甚愛之,目不轉睛地看了他一眼,可是又為他感到萬般的可惜。
暗想道,要是在我手下為将,那就前程無量了。
孔明雙目微啟,打量了面前這員白袍小将,揣摸着他的來意,問道:&ldquo王将軍,黑夜到此何事?&rdquo &ldquo日間與趙将軍相遇于戰場之上,因問我家鄉,又知家父名姓,罵小将不忠不孝不義。
想小将年紀尚輕,幾曾做下這般不肖的事來,故而不揣冒昧,特來請教,小将雖死亦無憾也!&rdquo大帳上的文武也對趙雲今番的舉動深以為怪:既然不與人家交戰,緣何又要這般辱罵呢,莫非果有其理?趙雲聽得清楚,見孔明示意,便跨了上前,說道:&ldquo王平,若問趙雲緣何罵爾,須依吾三樁大事。
&rdquo 王平聽他的說話中很有些蹊跷,使覺得有些指
我與你初次相見,我的家鄉和你又有什麼關系?便有些不耐煩起來,&ldquo小丕東門外。
&rdquo 趙雲眼睛一亮,急問:&ldquo汝父可叫王德?&rdquo 王平想不到趙雲非但對他的名字、籍貫感興趣,而且能夠說出他父親的名字,這完全證實了趙雲這樣仔細地向長問短是有道理的。
王平到此時也認真了,應道:&ldquo小将的父親正是王德,趙将軍緣何知曉?&rdquo 趙雲一陣驚喜,&ldquo現在何處?&rdquo 王平惑然道:&ldquo數十年來,生死不明。
&rdquo 趙雲的臉色也随之陰霾下來。
轉而叉滿面怒氣,腮下的白須瑟瑟亂抖起來,&ldquo喔唷&hellip&hellip嚯&hellip&hellip氣死老夫也!&rdquo 王平被他一時喜,一時怒的表情,弄得越來越糊塗了,真不知道趙雲為何要這樣喜怒無常。
可又覺得趙雲的氣惱是因自己而引起的,便不解地問道:&ldquo趙将軍,氣從何來?&rdquo 趙雲忽兒将銀檢架在鳥翅環上,一手撩須,一手伸出兩個&ldquo官駕&rdquo指頭,怒狠狠地指着王平道:&ldquo不忠不孝、無義之人,老夫槍上不殺爾這不肖之徒!&rdquo說到這兒,回頭對弟兄道:&ldquo軍士們,收兵回營!&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王平被他不明不白地罵了這麼一頓,更是摸不着頭腦,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果呆地望着氣咻咻離開這兒的趙雲的背影。
趙雲掉馬綽搶,帶着弟兄回進了漢營,沉着臉上大帳來見孔明。
&ldquo軍師,趙雲繳令。
&rdquo說着,已經呈上令箭。
孔明也大感惑突,因為并沒有聽到厮殺呐喊聲,怎麼片刻之間已經收兵回來了呢?對趙雲一看,臉色陰沉,這是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料着他遇到了什麼特别不舒心的事。
問道:&ldquo子龍,此去勝敗如何?&rdquo 趙雲冷漠答道:&ldquo未分勝負。
&rdquo&ldquo莫非未曾交戰?&rdquo&ldquo正是。
&rdquo說罷,趙雲向孔明拱一拱手,退回了武将班中。
孔明對趙雲今天的舉止很不理解,看樣子又不象無緣無故地和人鬥氣,可為的是什麼呢?難道戰場上被魏将氣成這個樣子?這一點孔明對趙雲太了解了,知道趙雲是個開朗的人,再說他是個數十年的名将,一生光明磊落.打仗莫說辱罵幾句,就是你死我活的拚殺也是常事,怎會為幾句不堪入耳的咒語氣成這樣呢?可孔明又捉摸不透其中的道理。
便将剛才随趙雲一起出戰的弟兄傳來問訊。
少頃,小卒上。
&ldquo軍師在上,小的在。
&rdquo&ldquo我且問你,适才趙将軍可曾與魏将厮殺?&rdquo&ldquo未曾交兵。
&rdquo&ldquo可曾遭魏軍辱罵?&rdquo&ldquo不曾。
&rdquo&ldquo爾将出兵情狀詳盡說來。
&rdquo小卒便将二将在魏營前對面設立旗門,照面後互問姓名.然後道:&ldquo趙将軍怒氣沖天,指着王平大罵不忠不孝,随即領我等回轉大營來。
&rdquo 孔明想,既然罵了别人,理當高興,緣何又自生煩惱呢?使命小卒退下。
問趙雲緣故,趙雲隻是搖頭不答。
孔明故意問道:&ldquo子龍,來日再往讨戰否?&rdquo 趙雲興味索然地答道:&ldquo軍師,請另遣良将出兵,将此賊将生擒活捉。
&rdquo 孔明忖道:對于曹操手下的爪牙,向來是格殺不論的,怎麼又要别将去活捉他呢?種種反常話,使孔明疑窦大增,居然難以解開。
卻說沙場中的王平,被趙雲連聲罵他&ldquo不忠,不孝,不義&rdquo,使他簡直不可思議。
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何要這樣痛罵我?要是說趙雲見了我有些害怕,不敢輕易交戰,将這借口來退兵吧,不可能。
他是一流名将,什麼樣的場面沒經過,見我有什麼好怕的呢?況且他連槍電沒動一下,轉身就走,似乎根本不屑與我交戰,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王平苦苦思索,然而休想弄明白這是為的什麼。
但是有一點王平模模糊糊中感覺到了,趙雲與自己的父親必定有關,便從這條思路上追索下去:我家祖居小丕東門外,自幼清貧。
十二歲時,母親說,父親叫王德,隻為家中凄苦,便外出當兵,不久便斷了家信。
十五歲時,母親病亡。
留下我一個人孤苦伶仃,隻得背井離鄉,出外尋找父親。
數年之間毫無音信,沿途乞讨為生,十七歲來到東川。
一日在酒鋪前乞食,遇上一位心地慈善的老大夫,名叫嚴圃。
老大夫年已六十,膝下無兒,便将我帶了回去收留了我。
從此一面教我讀書,一面請人教我習武,有吃有穿,漸漸長成,後投到張魯手下為将。
不久養父去世,張魯又被曹操所滅,我無依無靠,無處投奔,隻有做了曹操的大将。
可父親到現在還沒打昕到。
今天趙雲對我這樣訓教,俨然象個父輩之友,隻怕父親的消息他能知道。
王平想到這兒,渾身無力,因為即使趙雲知道,怎麼會告訴自己呢?回到營寨,茶飯不思,坐卧不定,越想越覺得要向趙雲打聽父親的下落。
待到暮色降臨,星月升起的時候,王平單身獨騎悄悄地出了營頭,摸到了漢營前。
被巡哨的漢軍喝住:&ldquo營前何人,扣馬!&rdquo 王平到了這個時候,決定拚一死去見一見趙雲,甯可被漢軍殺死,也不願背着不忠不孝不義的罵聲。
便架槍下馬,輕聲說道:&ldquo在下乃是魏營守将王平,有要事求見趙老将軍,費心通禀。
&rdquo 漢軍見他并無惡意,也不是來挑戰,而且滿臉憂愁,料無差錯,便一邊将他看押,一邊奔上大帳來禀軍師。
卻說大帳上文武都在,小卒直闖到虎案前:&ldquo禀報軍師,魏營守将王平趕至營前,欲求見趙将軍有要事相告。
&rdquo 孔明想,白天趙雲高興而去,不悅而回,本來是樁沒頭案,要想命人去盤問底細,他竟然自己來了。
那來者不拒,倒要問個水落石出。
便問:&ldquo王平可曾帶來兵馬?&rdquo小卒說:&ldquo單槍匹馬。
&rdquo 孔明吩咐傳他進見。
王平不卑不亢上了大帳,先到中間恭恭敬敬地施禮:&ldquo皇叔在上,王平拜見!軍師在上,小将有禮!&rdquo 劉備一看王平的這番舉止行為,就象二十年前趙雲的那副模樣,風流倜傥,機智英武,心甚愛之,目不轉睛地看了他一眼,可是又為他感到萬般的可惜。
暗想道,要是在我手下為将,那就前程無量了。
孔明雙目微啟,打量了面前這員白袍小将,揣摸着他的來意,問道:&ldquo王将軍,黑夜到此何事?&rdquo &ldquo日間與趙将軍相遇于戰場之上,因問我家鄉,又知家父名姓,罵小将不忠不孝不義。
想小将年紀尚輕,幾曾做下這般不肖的事來,故而不揣冒昧,特來請教,小将雖死亦無憾也!&rdquo大帳上的文武也對趙雲今番的舉動深以為怪:既然不與人家交戰,緣何又要這般辱罵呢,莫非果有其理?趙雲聽得清楚,見孔明示意,便跨了上前,說道:&ldquo王平,若問趙雲緣何罵爾,須依吾三樁大事。
&rdquo 王平聽他的說話中很有些蹊跷,使覺得有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