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洗馬口周倉得禦玺 新野縣關平聚家兄
關燈
小
中
大
樂琳被他這麼一說,也放下了心來,自料本領不及張虎,對付一個面黃肌瘦的武夫還可以。
因此跟了張虎一前一後下了營牆,各執兵器上馬。
炮聲一響,張虎在前,樂琳随後,沖了出去。
關家弟兄正在營前觀望等候,忽見營門大開,殺出二員氣勢洶洶的大将來,感覺事情不妙,按理說父親有了這等威望,他的兒子一到,别說隆儀相迎,至少也得有人出營相請,怎麼反倒殺出來呢?二人再對營頭上一看,所有的兵卒都穿着魏家号衣,從洞開着的營門望進去,全是魏家旗号,這才明白了眼前的一切。
關興不及多想,挺刀迎了上去,&ldquo來者原是魏将,膽敢冒吾漢家旗号,何許樣人,報上名來!&rdquo &ldquo何方村夫,如此大膽!吾乃魏王駕前大将軍張虎。
小子留名!&rdquo &ldquo關興便是。
&rdquo 張虎趁他答話的時候,驟然起刀,向關興當頂劈去,&ldquo小子看刀!&rdquo 關興起金刀鑽子,對準劈來的刀盤上用力果了上去,&ldquo當&rdquo的一聲,将銀刀蕩了出去,反手一刀便向張虎肩胛劈去。
張虎收刀招架,用盡全力,隻是招架不開,二人相持不下。
樂琳随後趕到,見張虎占不了上風,暗想,這紅臉尚且能與張虎打個平手,量這黃臉必定不堪一擊。
便掃至關索馬前嚷道:&ldquo大将軍樂琳在此,亡命徒速來領死!&rdquo 關索并不知魏将有多大的本領,見兄長的金刀壓得張虎紫漲着臉,更已有了底,見樂琳吆喝而來,亦然拍馬迎了上去:&ldquo賊将休得猖狂,在下關索等候有時,隻管放馬較量!&rdquo 樂琳毫不客氣,用足全力,舉開山大斧向關索當頂砍下:&ldquo看斧!&rdquo 關索見他這般吃相,就知道他蠻力不小,不慌不忙将身子一偏,起金刀頭瞅準了他的斧尖,用力一點,大吼一聲道:&ldquo且慢!&rdquo &ldquo嚓啷&rdquo一聲,斧頭蕩了出去。
樂琳情知不妙,不敢再戰,按轉馬頭欲走,可是來不及了。
關索刀法精熟,手腳靈敏,早已洞察到這一點,就在他圈馬的同時,關素縱馬躍上,金刀自上而下,至樂琳的頸項之間,忽兒金刀一剜,頃刻身首分離,巨斧落地,死屍滾落下來,溜缰馬潑蹄而逃。
關索出生以來,第一個就是刀劈樂琳。
斬罷樂琳,又撥馬來助關興,&ldquo哥哥,小弟來戰。
&rdquo 張虎雖然招架到了現在,但心裡明白很難取勝。
此刻見樂琳被斬,二人共戰自己,心裡更是着急,迅速收刀圈馬而逃。
關索一聲招呼:&ldquo哥哥,我等追趕上前。
&rdquo弟兄雙雙縱馬舉刀,随後追了上去。
營頭上見樂琳被斬,張虎又招架不住,早已一片混亂。
喧嘩聲傳到了圍困中的新野城,守城軍士遠眺魏營外的一場厮殺,弄不清來的是哪一路人馬,急急忙忙跑上了大帳。
&ldquo禀公子爺,大道上來其紅臉、黃臉兩個武生,本領實是高強,魏将樂琳遭戮,張虎拍馬逃命,小卒不知來者何人,特來禀報。
&rdquo 關平這個時候正是山重水複,無法可想的當口,急得他在大堂上獨自唉聲歎氣。
剛才曾聽到過魏營發一聲炮,他也懶得去看,反正一有情況手下定會來報。
不料竟有這樣的喜訊報來,這實在太出乎他的意外了。
尤其來人竟能立斬樂琳,說明他的武藝的确高強,絕非等閑之輩。
不過關平想象不出這兩個武生是什麼樣的人物,誰派來的勇士,也不清楚來者會不會對自己有沖突。
關平不敢多想,認為首先應該上城牆去看一看,再判斷出利害關系來。
關平立即出衙門,飛馬趕到南關,登高遠眺,果然見張虎亡命而逃,後面兩個武生舉着大刀緊追不舍,魏營上下已失去了剛才井然有序的威風,到處是驚惶的人流在移動。
關平疑慮頓消,見張虎拚命住西門那邊逃去,便下城牆,策馬飛奔到西門,一馬當先沖了出去,沖破了紮在外邊的營頭,恰恰與逃過來的張虎劈面相見。
便大喝一聲:&ldquo賊将張虎往哪裡去,關平在此等候多時!&rdquo 張虎隻顧着後面的兩個人,何曾防着前面的關平呢。
本來逃得慌亂,被他猛地這一聲吼,猶如驚雷一般,正待勒馬,戰馬突然閃失前蹄,哪裡還坐得穩,刀脫手,身體從馬頂旁翻落下去。
與此同時,關興一馬趕到,舉起金刀卻要下手,張虎連呼:&ldquo壯士饒命,小将願降!&rdquo 關興對前面的一員大将看了一眼,見他身後跟随着數百身着漢字号衣的軍士,便知馬上此人是漢将,舉着的刀便不下去,等候這漢将一句話。
關平聽張虎高叫&ldquo願降&rdquo,便向關興高喊道:&ldquo英雄請住手!&rdquo話音落,關興收刀。
漢軍一擁而上,卸去了張虎的盔甲,将他像裹粽子似地紮了個嚴嚴實實。
關平便将銀刀架住,點馬上前數步,朝着關興、關索雙手一拱道:&ldquo多蒙二位英雄相助,小将在此有禮。
請教二位英雄尊姓大名。
&rdquo 關興道:&ldquo我等乃是關君侯之子,在下關興。
&rdquo指着身旁的關索道,&ldquo吾弟關索。
不知将軍是哪一位?&rdquo 關平聽說他們是關羽的兩個兒子,感到萬分的驚異。
暗想,照這麼說,他們真的是關家的後代羅!那我們不就是弟兄嗎?過去曾聽父親說過,在關西時生下兩個兒子,長名興,次名索,黃巾黨燒了房産,以後便從不提起了。
總以為他們已不在人世了,想不到會在新野這地方兄弟相會。
關平高興得雙唇顫抖了起來,&ldquo原是關興、關索二位賢弟,愚兄便是關平。
十四年前,父親曆盡艱辛,找到了伯父劉備,在關家莊收我為螟蛉之子。
愚兄早知家鄉有二位賢弟,誰料在此奇遇,皆是托賴父親齊天洪福。
&rdquo 關家二弟兄聽了關平這一番話,就像見到了闊别多年的親兄弟一樣興奮,兩人急忙上前行禮道:&ldquo原是大哥關平,小弟在此有禮。
&rdquo 其實,關興、關索的年紀要比關平大一些,因為初次見面就這樣稱呼了,以後就成了習慣,一直這樣稱呼下去了。
關平對關興一眼不眨地看着,見他的相貌與父親一模一樣,要是臉上按上七顆紅痣,再生一绺長須美髯,那就分辨不出誰父誰子了。
關平微笑着對他們說:&ldquo此處非叙話之地,二位賢弟随吾進城細談。
&rdquo 其時,魏軍見主将死的死,擒的擒,哪裡還有人來守營,丢下了所有的東西,争先恐後地向鵲尾山逃命而去。
城中漢軍見魏軍像鳥獸般地一哄而散,按着關平的将令,紛紛出城拆去魏營,将糧草饷銀以及一切軍需都搬入城中,然後埋葬了樂琳的沒頭屍體,提着首級,押着張虎,随關家三弟兄回進新野。
突如其來的大勝仗,給城中的将士百姓帶來了無比的喜悅,家家歡天喜地,尤其是得到了足夠的糧食,又使庫廪充裕起來,軍隊和百姓都消除了後顧之憂。
關家弟兄三人興緻勃勃地回進城來頭,受到了滿城兵民的夾道歡迎。
望着這洋溢着喜氣洋洋的氣象,關平感到像是過年一般。
三人上大堂坐定,早有軍士設下酒席,殷勤招待。
關平首先吩咐将樂琳的首級号令三軍,然後為關興、關索接風。
弟兄三人一見如故,邊飲邊叙,關系十分融洽。
酒至數巡之後,關興問道:&ldquo請問大哥,父親現在何處?&rdquo &ldquo賢弟,父親奉漢中王之命興師北伐,屢戰屢捷,令魏軍聞風喪膽。
如今紮營在樊城外襄江之畔,欲取樊城。
&rdquo 關興便起身道:&ldquo既是如此,諒新野無受敵之憂,我等此時便去大營谒見父親。
&rdquo 關平想,我怎麼這樣糊塗!他們從小與父親分别,自然是思父心切,去心似箭,理應早早安排他們去拜見父親。
我是個寄兒,十多年來父子朝夕相處,心情不能同他們相比,還設什麼酒席,叨唠個不停呢!因此,立即從座上擡身,&ldquo愚兄糊塗至極!二位賢弟,待吾令軍士押了張虎,提了樂琳首級,與二位資弟同往大營。
&rdquo 無多時,五百漢軍押了張虎,提了樂琳的首級已到衙前候命。
弟兄三人出衙門上馬,緩緩出了城關。
關平又送了一程,這才一拱而别。
正是: 義重弟兄聚又散,情深父子别還逢。
欲知關公見了二位公子作何打算,且看下回分解。
因此跟了張虎一前一後下了營牆,各執兵器上馬。
炮聲一響,張虎在前,樂琳随後,沖了出去。
關家弟兄正在營前觀望等候,忽見營門大開,殺出二員氣勢洶洶的大将來,感覺事情不妙,按理說父親有了這等威望,他的兒子一到,别說隆儀相迎,至少也得有人出營相請,怎麼反倒殺出來呢?二人再對營頭上一看,所有的兵卒都穿着魏家号衣,從洞開着的營門望進去,全是魏家旗号,這才明白了眼前的一切。
關興不及多想,挺刀迎了上去,&ldquo來者原是魏将,膽敢冒吾漢家旗号,何許樣人,報上名來!&rdquo &ldquo何方村夫,如此大膽!吾乃魏王駕前大将軍張虎。
小子留名!&rdquo &ldquo關興便是。
&rdquo 張虎趁他答話的時候,驟然起刀,向關興當頂劈去,&ldquo小子看刀!&rdquo 關興起金刀鑽子,對準劈來的刀盤上用力果了上去,&ldquo當&rdquo的一聲,将銀刀蕩了出去,反手一刀便向張虎肩胛劈去。
張虎收刀招架,用盡全力,隻是招架不開,二人相持不下。
樂琳随後趕到,見張虎占不了上風,暗想,這紅臉尚且能與張虎打個平手,量這黃臉必定不堪一擊。
便掃至關索馬前嚷道:&ldquo大将軍樂琳在此,亡命徒速來領死!&rdquo 關索并不知魏将有多大的本領,見兄長的金刀壓得張虎紫漲着臉,更已有了底,見樂琳吆喝而來,亦然拍馬迎了上去:&ldquo賊将休得猖狂,在下關索等候有時,隻管放馬較量!&rdquo 樂琳毫不客氣,用足全力,舉開山大斧向關索當頂砍下:&ldquo看斧!&rdquo 關索見他這般吃相,就知道他蠻力不小,不慌不忙将身子一偏,起金刀頭瞅準了他的斧尖,用力一點,大吼一聲道:&ldquo且慢!&rdquo &ldquo嚓啷&rdquo一聲,斧頭蕩了出去。
樂琳情知不妙,不敢再戰,按轉馬頭欲走,可是來不及了。
關索刀法精熟,手腳靈敏,早已洞察到這一點,就在他圈馬的同時,關素縱馬躍上,金刀自上而下,至樂琳的頸項之間,忽兒金刀一剜,頃刻身首分離,巨斧落地,死屍滾落下來,溜缰馬潑蹄而逃。
關索出生以來,第一個就是刀劈樂琳。
斬罷樂琳,又撥馬來助關興,&ldquo哥哥,小弟來戰。
&rdquo 張虎雖然招架到了現在,但心裡明白很難取勝。
此刻見樂琳被斬,二人共戰自己,心裡更是着急,迅速收刀圈馬而逃。
關索一聲招呼:&ldquo哥哥,我等追趕上前。
&rdquo弟兄雙雙縱馬舉刀,随後追了上去。
營頭上見樂琳被斬,張虎又招架不住,早已一片混亂。
喧嘩聲傳到了圍困中的新野城,守城軍士遠眺魏營外的一場厮殺,弄不清來的是哪一路人馬,急急忙忙跑上了大帳。
&ldquo禀公子爺,大道上來其紅臉、黃臉兩個武生,本領實是高強,魏将樂琳遭戮,張虎拍馬逃命,小卒不知來者何人,特來禀報。
&rdquo 關平這個時候正是山重水複,無法可想的當口,急得他在大堂上獨自唉聲歎氣。
剛才曾聽到過魏營發一聲炮,他也懶得去看,反正一有情況手下定會來報。
不料竟有這樣的喜訊報來,這實在太出乎他的意外了。
尤其來人竟能立斬樂琳,說明他的武藝的确高強,絕非等閑之輩。
不過關平想象不出這兩個武生是什麼樣的人物,誰派來的勇士,也不清楚來者會不會對自己有沖突。
關平不敢多想,認為首先應該上城牆去看一看,再判斷出利害關系來。
關平立即出衙門,飛馬趕到南關,登高遠眺,果然見張虎亡命而逃,後面兩個武生舉着大刀緊追不舍,魏營上下已失去了剛才井然有序的威風,到處是驚惶的人流在移動。
關平疑慮頓消,見張虎拚命住西門那邊逃去,便下城牆,策馬飛奔到西門,一馬當先沖了出去,沖破了紮在外邊的營頭,恰恰與逃過來的張虎劈面相見。
便大喝一聲:&ldquo賊将張虎往哪裡去,關平在此等候多時!&rdquo 張虎隻顧着後面的兩個人,何曾防着前面的關平呢。
本來逃得慌亂,被他猛地這一聲吼,猶如驚雷一般,正待勒馬,戰馬突然閃失前蹄,哪裡還坐得穩,刀脫手,身體從馬頂旁翻落下去。
與此同時,關興一馬趕到,舉起金刀卻要下手,張虎連呼:&ldquo壯士饒命,小将願降!&rdquo 關興對前面的一員大将看了一眼,見他身後跟随着數百身着漢字号衣的軍士,便知馬上此人是漢将,舉着的刀便不下去,等候這漢将一句話。
關平聽張虎高叫&ldquo願降&rdquo,便向關興高喊道:&ldquo英雄請住手!&rdquo話音落,關興收刀。
漢軍一擁而上,卸去了張虎的盔甲,将他像裹粽子似地紮了個嚴嚴實實。
關平便将銀刀架住,點馬上前數步,朝着關興、關索雙手一拱道:&ldquo多蒙二位英雄相助,小将在此有禮。
請教二位英雄尊姓大名。
&rdquo 關興道:&ldquo我等乃是關君侯之子,在下關興。
&rdquo指着身旁的關索道,&ldquo吾弟關索。
不知将軍是哪一位?&rdquo 關平聽說他們是關羽的兩個兒子,感到萬分的驚異。
暗想,照這麼說,他們真的是關家的後代羅!那我們不就是弟兄嗎?過去曾聽父親說過,在關西時生下兩個兒子,長名興,次名索,黃巾黨燒了房産,以後便從不提起了。
總以為他們已不在人世了,想不到會在新野這地方兄弟相會。
關平高興得雙唇顫抖了起來,&ldquo原是關興、關索二位賢弟,愚兄便是關平。
十四年前,父親曆盡艱辛,找到了伯父劉備,在關家莊收我為螟蛉之子。
愚兄早知家鄉有二位賢弟,誰料在此奇遇,皆是托賴父親齊天洪福。
&rdquo 關家二弟兄聽了關平這一番話,就像見到了闊别多年的親兄弟一樣興奮,兩人急忙上前行禮道:&ldquo原是大哥關平,小弟在此有禮。
&rdquo 其實,關興、關索的年紀要比關平大一些,因為初次見面就這樣稱呼了,以後就成了習慣,一直這樣稱呼下去了。
關平對關興一眼不眨地看着,見他的相貌與父親一模一樣,要是臉上按上七顆紅痣,再生一绺長須美髯,那就分辨不出誰父誰子了。
關平微笑着對他們說:&ldquo此處非叙話之地,二位賢弟随吾進城細談。
&rdquo 其時,魏軍見主将死的死,擒的擒,哪裡還有人來守營,丢下了所有的東西,争先恐後地向鵲尾山逃命而去。
城中漢軍見魏軍像鳥獸般地一哄而散,按着關平的将令,紛紛出城拆去魏營,将糧草饷銀以及一切軍需都搬入城中,然後埋葬了樂琳的沒頭屍體,提着首級,押着張虎,随關家三弟兄回進新野。
突如其來的大勝仗,給城中的将士百姓帶來了無比的喜悅,家家歡天喜地,尤其是得到了足夠的糧食,又使庫廪充裕起來,軍隊和百姓都消除了後顧之憂。
關家弟兄三人興緻勃勃地回進城來頭,受到了滿城兵民的夾道歡迎。
望着這洋溢着喜氣洋洋的氣象,關平感到像是過年一般。
三人上大堂坐定,早有軍士設下酒席,殷勤招待。
關平首先吩咐将樂琳的首級号令三軍,然後為關興、關索接風。
弟兄三人一見如故,邊飲邊叙,關系十分融洽。
酒至數巡之後,關興問道:&ldquo請問大哥,父親現在何處?&rdquo &ldquo賢弟,父親奉漢中王之命興師北伐,屢戰屢捷,令魏軍聞風喪膽。
如今紮營在樊城外襄江之畔,欲取樊城。
&rdquo 關興便起身道:&ldquo既是如此,諒新野無受敵之憂,我等此時便去大營谒見父親。
&rdquo 關平想,我怎麼這樣糊塗!他們從小與父親分别,自然是思父心切,去心似箭,理應早早安排他們去拜見父親。
我是個寄兒,十多年來父子朝夕相處,心情不能同他們相比,還設什麼酒席,叨唠個不停呢!因此,立即從座上擡身,&ldquo愚兄糊塗至極!二位賢弟,待吾令軍士押了張虎,提了樂琳首級,與二位資弟同往大營。
&rdquo 無多時,五百漢軍押了張虎,提了樂琳的首級已到衙前候命。
弟兄三人出衙門上馬,緩緩出了城關。
關平又送了一程,這才一拱而别。
正是: 義重弟兄聚又散,情深父子别還逢。
欲知關公見了二位公子作何打算,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