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計源于長期缜密的統籌計劃

關燈
稱荊州戰事危急,劉備私下與夫人商量後,于正月元旦借口走脫。

    孔明的第二個計策是用了劉備的功名心理,它得以成功的條件,一是劉備有以柔克剛、在感情上把握夫人、引其出走的獨特才能;二是利用了正月元旦這一有利的節日條件;三是趙雲辦事精細。

    劉備與夫人離去已遠,孫權酒醒過來,當得知此事後,急派人去追趕捉拿,而周瑜也派人在前面攔截。

     趙雲在危急無路時打開了第三個錦囊,看後交給了劉備,于是劉備向夫人訴說了招親一事的真實原委及眼前處境的危難,請夫人出面解救,并表示:“如夫人不允,備請死于車前,以報夫人之德。

    ”(第五十五回)夫人聽說後,命人推車直出,卷起車簾,罵退了領兵之将又罵派兵的周瑜,使劉備走脫。

    二次追兵來後,夫人讓劉備先走,自己與趙雲在後,追兵受到喝罵,又見趙雲怒目相待,準備厮殺,而軍中又不見劉備,因此退兵,結果使劉備遠走,被孔明接應而回。

    孔明的第三個計策是利用了當時家族統治的領導體制,它得以成功的因素,一是孫夫人嚴毅剛正,諸将畏懼,二是趙雲武藝高強,追軍不敢放肆。

     綜觀孔明的招親三計,其對事件的預料和對問題的處理是非常周密細緻的,三條計策依次而行,是因為三個問題的出現有前有後,前後相接。

    入吳後首先要成親,這是實現聯吳戰略方針的手段,是劉備此去的目的,也是後面一切問題的解決前提,但孫權并非真心招親,于是有第一個計策對付;招親目的達到後不能久住于東吳,劉備要回荊州主持軍事,要待機入川,實現鼎立之勢,但料到孫權不會輕易放走劉備,劉備對安逸生活也難免會有留戀之心,于是有第二個計策解決;劉備偕夫人出走會在路上遇到難以預料的攔截,但困難畢竟發生于孫夫人家族的轄地,于是有第三個計策應付。

    三條計策互相銜接,排列有序,對預料之中的事與預料之外的事全能解決,保證計劃萬無一失。

     那麼,由誰來執行這些計策呢?孔明在劉備臨行時對他說:“吾已定下三條計策。

    非子龍不可行也。

    ”趙雲在諸将中的優勢在于勇猛與精細集于一身。

    完成這些計策,單精細不行,單勇猛亦不行,惟有精細兼勇猛的趙雲才行。

    還有,三條計策之後事情如何呢?進了荊州地盤,出了孫氏家族的轄地,再有追兵相至,劉備奈何?對這最後的一環,孔明沒有疏忽,他親自去水路接應,陸上追兵有關羽伏兵以待。

    這樣精細的頭腦,這樣周密的考慮,這樣細緻的安排,還有什麼詐計不能對付!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完成!難怪孔明在接劉備回荊州的路上,讓兵士對率追兵敗退而回的周瑜高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