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計源于長期缜密的統籌計劃

關燈
孔明是一位處事精細、慮事長遠的領導人,由于他對許多問題考慮深遠,準備較早,所以臨事不慌,應付自如。

    彜陵戰役後。

    吳國大将陸遜欲乘勝進攻蜀國,卻在夔關不遠處誤入石頭陣,石頭陣是孔明入川時所布,他自己說可頂十萬兵,陸遜陷入陣中後被其迷惑,幾乎走不出去。

    我們無法知道這一事實的真相,若真有其事,那可以說孔明對防止吳兵入川的準備工作做得很早了。

    孔明南征,在對付木鹿大王的虎豹時,從随軍櫃車中搬出了噴火假獸,對衆人說:“吾未出茅廬之時,先知南蠻有驅虎豹之法,吾在蜀中已辦下破此陣之物也。

    ”(第九十回) 而火燒藤甲兵的“火炮”、“地雷”,也是在蜀中早先準備的。

    孔明在一出祁山,招降了姜維後,即拉着姜維的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

    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第九十三回)他臨終時,又單獨對姜維叮咛了許多事情,可見,他對自己的事業繼承人的問題考慮較早,這使他有機會能在長期的征戰中考察選拔,并加以培養。

    在孔明臨終前,後主派尚書李福急往軍營看望,征詢他對身後相位繼承人的考慮意見,他提出了蔣琬,又提出了蔣琬之後費祎可以繼承。

    我們不認為在人事問題上這樣細緻而長遠的安排十分恰當,但孔明作出這樣的提議,說明他對這一問題早有久遠的考慮,作為一位實際主持全盤工作的領導人,這樣的深謀遠慮卻是必需的。

     孔明在安排劉備去東吳招親時,事先準備了三條錦囊妙計,這些計策均顯示了孔明對各種事情細緻而長遠的考慮。

    孫權、周瑜讓劉備來招親,本不是實心,是想以此誘騙劉備至東吳,加以扣留,孔明交給随劉備前去的趙雲三個錦囊,讓他一到南徐,打開第一個;年終打開第二個;臨到危急無路時,打開第三個。

     劉備到了南徐,趙雲依第一計而行,讓劉備去牽羊擔酒,前去拜見極有聲望的國戚喬國老,說知此事,又讓随行五百兵士披紅挂彩,到處買辦物品,宣傳此事,在城中大造輿論。

    孫權之母吳國太從喬國老那裡聞知此事,急招孫權相問,當知道這是孫權拘囚劉備的計策時,她擔心女兒的名聲,堅持不答應,大罵孫權與周瑜。

    但因此事也鬧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已經欲止不能,因而在吳國太見面看中了劉備後,就一口答應了親事,弄假成真。

    孔明這一計策是利用了輿論的壓力,它得以成功的條件,一是吳國太愛護珍惜女兒的名聲;二是孫權對母親孝敬,不違拗母親;三是劉備儀表非凡,能被吳國太看中。

    劉備結親後,孫權為劉備安排聲色玩好,欲喪其心志,将其軟困于吳。

     一晃到了年終,趙雲打開第二個錦囊,對劉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