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的馭将之術
關燈
小
中
大
孔明了解自己部将的特性,他依據場合和對象,對部将有許多不同的授命方式。其中有兩種方式值得注意。
第一,征求意見的方式。孔明南征孟獲時,兵至泸水兩軍相持。當時馬岱從後方送解暑藥物和軍糧到軍中,孔明想借馬岱的三千生力軍破敵,遂對馬岱說:“吾軍累戰疲困,欲用汝軍,未知肯向前否?”馬岱回答:“皆是朝廷軍馬,何分彼我?丞相要用,雖死不辭。”(第八十八回)于是孔明分配給他偷渡泸水的艱險任務。孔明六出祁山時,急攻魏兵不下,他欲聯絡吳國出兵伐魏,以分散魏國兵力。恰好費祎自成都來軍中,孔明對祎說:“吾有一書,正欲煩公去東吳投遞,不知肯去否?”祎回答說:“丞相之命,豈敢推辭?”(第一百二十回)孔明遂寫信讓費祎去送。馬岱、費祎均是蜀國的忠臣,與孔明又無私人隔閡,孔明若以丞相身份授命,他們絕不會推辭,但孔明在這裡卻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
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給接受命令的部下以平等感、信任感,使其在完成艱巨任務的過程中不生怨言,積極主動。同時,孔明對二人分别以這種方式授命,還因為他們非本戰役的随軍将官,系朝廷派至軍中,本人對接受任務無思想準備,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能避免他們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另外,孔明大概擔心朝廷給二人會另有任務,不給他們直接下令,留有回旋餘地,就完全避免了對他們的多頭領導,不至于在他們另有朝廷使命在身時無法接受丞相之令,造成雙方的難堪。有這三條理由,所以孔明謹慎地選擇了征求意見的方式。
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其對象是忠誠的人,而且是主觀能動性強、能獨立完成任務的人,上級隻簡捷地告訴其任務,注意留給部下發揮能動性的餘地。
第二,激将式的授命方式。孔明特别喜歡對他的部将采用激将法,有如下多例。
例一,他決定讓關羽戰黃忠以攻取長沙,臨行前對關羽介紹了黃忠的厲害。并說:“子龍取桂陽,翼德取武陵,都是三千軍去……雲長去,必須多帶軍馬。”關羽覺得軍師的話把自己放在了趙雲、張飛之下,于是慨然表示:“關某不需用三千軍,隻消本部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來獻麾下。”(第五十三回)于是不顧衆人勸阻,執意領五百軍馬前往長沙。
例二,劉備在攻取益州的關鍵時刻,張魯派馬超兵犯葭萌關,進攻劉備,張飛欲戰馬超,前來請戰。孔明假裝未聽到張飛之言,對劉備說:“今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雲長來,方可與敵。”張飛一聽,大聲喊道:“軍師何故小觑吾!吾曾獨拒曹操百萬之兵,豈愁馬超一匹夫乎!”“我隻今便去,如勝不得馬超,甘當軍令!”(第六十五回)然後率兵赴關,大戰馬超。
例三,劉備争奪漢中時,曹操大将張郃來攻葭萌關,孔明聚衆将于堂上,說道:“張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閑可及,除非翼德,無人可當。”老将黃忠厲聲喊道:“軍師何輕衆人耶!吾雖不才,願斬張郃首級,獻于麾下。”孔明對黃忠勸阻說:“漢升雖勇,怎奈年老,恐非張郃對手。”黃忠聽罷,白發倒豎,下堂拿起大刀,舞動如飛,對孔明說:“如有疏虞,先納下這白頭。”黃忠遂與嚴顔率兵離去。孔明對衆人說:“吾料漢中必于此二人手内可得。”(第七十回)後來黃忠用驕兵之計大勝曹兵。
例四,劉備奪定軍山時,孔明又對黃忠講:“今将軍雖勝張郃,未必能勝夏侯淵,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荊州,替回關将軍,方可敵之。”黃忠奮然答道:“軍師言吾老。吾今并不用副将,隻将本部兵三千人去,立斬夏侯淵首級,納于麾下。”(第七十回)黃忠在法正的協助下,設計斬殺夏侯淵,奪取了定軍山。
例五,孔明南征孟獲時,欲派将深入重地破敵,遂喚趙雲、魏延近前,卻都不吩咐,又喚王平、馬忠至前,對他們講:“今蠻兵三路而來,吾欲令子龍、文長去,此二人不識地理,未敢用之。你倆可如此如此。”二人領命去後。又喚張嶷、張翼吩咐說:“你二人可如此如此。——吾欲令子龍、文長去,奈二人不識地理,故未敢用之。”(第八十七回)二人亦領命而去,趙雲、魏延見孔明不用自己,各有不平之色,孔明對他們講:“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險,為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二人怏怏而退,私下作了商議,生擒了幾個敵兵,讓其帶路,深入敵軍重地,立了大功。
看來孔明是善于對部将使用激将法的,激将法的适用對象一般是有傲氣、好勝心強的忠誠将士,因為忠誠,所以部将不會因為領導人對自己的貶損而産生怨情;因為好勝,因而能使部将發揮出他的最大能量。由于運用激将法時,上級事先可以直接指出部将的弱點,這就提醒或逼使部将用心仔細,提防自己的弱點,避免疏忽大意。
激将法的使用場合一般是在至關重要的戰場上,在遇到勁敵的時候。這種方法對部将的心理刺激大,應掌握“适度”的原則。
第一,征求意見的方式。孔明南征孟獲時,兵至泸水兩軍相持。當時馬岱從後方送解暑藥物和軍糧到軍中,孔明想借馬岱的三千生力軍破敵,遂對馬岱說:“吾軍累戰疲困,欲用汝軍,未知肯向前否?”馬岱回答:“皆是朝廷軍馬,何分彼我?丞相要用,雖死不辭。”(第八十八回)于是孔明分配給他偷渡泸水的艱險任務。孔明六出祁山時,急攻魏兵不下,他欲聯絡吳國出兵伐魏,以分散魏國兵力。恰好費祎自成都來軍中,孔明對祎說:“吾有一書,正欲煩公去東吳投遞,不知肯去否?”祎回答說:“丞相之命,豈敢推辭?”(第一百二十回)孔明遂寫信讓費祎去送。馬岱、費祎均是蜀國的忠臣,與孔明又無私人隔閡,孔明若以丞相身份授命,他們絕不會推辭,但孔明在這裡卻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
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給接受命令的部下以平等感、信任感,使其在完成艱巨任務的過程中不生怨言,積極主動。同時,孔明對二人分别以這種方式授命,還因為他們非本戰役的随軍将官,系朝廷派至軍中,本人對接受任務無思想準備,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能避免他們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另外,孔明大概擔心朝廷給二人會另有任務,不給他們直接下令,留有回旋餘地,就完全避免了對他們的多頭領導,不至于在他們另有朝廷使命在身時無法接受丞相之令,造成雙方的難堪。有這三條理由,所以孔明謹慎地選擇了征求意見的方式。
以征求意見的方式授命,其對象是忠誠的人,而且是主觀能動性強、能獨立完成任務的人,上級隻簡捷地告訴其任務,注意留給部下發揮能動性的餘地。
第二,激将式的授命方式。孔明特别喜歡對他的部将采用激将法,有如下多例。
例一,他決定讓關羽戰黃忠以攻取長沙,臨行前對關羽介紹了黃忠的厲害。并說:“子龍取桂陽,翼德取武陵,都是三千軍去……雲長去,必須多帶軍馬。”關羽覺得軍師的話把自己放在了趙雲、張飛之下,于是慨然表示:“關某不需用三千軍,隻消本部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來獻麾下。”(第五十三回)于是不顧衆人勸阻,執意領五百軍馬前往長沙。
例二,劉備在攻取益州的關鍵時刻,張魯派馬超兵犯葭萌關,進攻劉備,張飛欲戰馬超,前來請戰。孔明假裝未聽到張飛之言,對劉備說:“今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雲長來,方可與敵。”張飛一聽,大聲喊道:“軍師何故小觑吾!吾曾獨拒曹操百萬之兵,豈愁馬超一匹夫乎!”“我隻今便去,如勝不得馬超,甘當軍令!”(第六十五回)然後率兵赴關,大戰馬超。
例三,劉備争奪漢中時,曹操大将張郃來攻葭萌關,孔明聚衆将于堂上,說道:“張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閑可及,除非翼德,無人可當。”老将黃忠厲聲喊道:“軍師何輕衆人耶!吾雖不才,願斬張郃首級,獻于麾下。”孔明對黃忠勸阻說:“漢升雖勇,怎奈年老,恐非張郃對手。”黃忠聽罷,白發倒豎,下堂拿起大刀,舞動如飛,對孔明說:“如有疏虞,先納下這白頭。”黃忠遂與嚴顔率兵離去。孔明對衆人說:“吾料漢中必于此二人手内可得。”(第七十回)後來黃忠用驕兵之計大勝曹兵。
例四,劉備奪定軍山時,孔明又對黃忠講:“今将軍雖勝張郃,未必能勝夏侯淵,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荊州,替回關将軍,方可敵之。”黃忠奮然答道:“軍師言吾老。吾今并不用副将,隻将本部兵三千人去,立斬夏侯淵首級,納于麾下。”(第七十回)黃忠在法正的協助下,設計斬殺夏侯淵,奪取了定軍山。
例五,孔明南征孟獲時,欲派将深入重地破敵,遂喚趙雲、魏延近前,卻都不吩咐,又喚王平、馬忠至前,對他們講:“今蠻兵三路而來,吾欲令子龍、文長去,此二人不識地理,未敢用之。你倆可如此如此。”二人領命去後。又喚張嶷、張翼吩咐說:“你二人可如此如此。——吾欲令子龍、文長去,奈二人不識地理,故未敢用之。”(第八十七回)二人亦領命而去,趙雲、魏延見孔明不用自己,各有不平之色,孔明對他們講:“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險,為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二人怏怏而退,私下作了商議,生擒了幾個敵兵,讓其帶路,深入敵軍重地,立了大功。
看來孔明是善于對部将使用激将法的,激将法的适用對象一般是有傲氣、好勝心強的忠誠将士,因為忠誠,所以部将不會因為領導人對自己的貶損而産生怨情;因為好勝,因而能使部将發揮出他的最大能量。由于運用激将法時,上級事先可以直接指出部将的弱點,這就提醒或逼使部将用心仔細,提防自己的弱點,避免疏忽大意。
激将法的使用場合一般是在至關重要的戰場上,在遇到勁敵的時候。這種方法對部将的心理刺激大,應掌握“适度”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