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耐心、能忍辱必有超值後報

關燈
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思維方式。道家的人生觀要求人們“知雄守雌”、柔弱處下、以柔克剛,按照這種要求,人們在社會紛争中就應當欲取先予,大智若愚,後發制人。司馬懿長于謀略,在這方面他雄心勃勃,富于進取,但在他才能稍遜的軍事戰術領域以及他勢力薄弱時的政治領域,卻充分地吸收了道家的上述思想作為求勝的策略,這些思想在他身上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構成他獨特的完整人格。

    在與孔明的戰争交鋒中,他甯可穿上對方送來的女人服裝,甘心受辱,也不輕易出戰。甘受對方的侮辱,自然是弱者所為,但正是這個弱者,使咄咄逼人的強者無可奈何,強者反倒最後敗于弱者。曹丕威逼漢獻帝禅位,司馬懿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直接出面參與,而當曹丕欲受诏承位時,司馬懿急忙勸谏說:“雖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之謗。”(第八十回)曹丕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三辭而诏不許”的形式下然後受禅登位。司馬懿建議曹丕謙辭推脫,以示卑謙處下,使曹丕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天下怨謗、争取人心,從而鞏固魏國的社會根基。魏國大都督曹真病重期間,吳、蜀兩路兵馬進攻魏國。曹睿封司馬懿為大都督,接替曹真之職,并準備讓近臣去曹真府取來總兵将印。司馬懿先前與曹真在前線産生了隔閡,因此這次他親自前往。見到曹真,他坦然陳述了魏國面臨的嚴峻形勢,等曹真表示願推薦他接替自己職務并要交給他将印時,他卻表示:“某願助一臂之力,隻不敢受此印也。”(第九十八回)最後曹真動了感情,再三相讓,司馬懿方接納。這正是以卑謙辭讓形式成功地達到目的的方法。

    司馬懿晚年在朝中受到曹爽的排擠,于是推病不出,聞聽曹爽的心腹李勝要來家中探望,他幹脆去冠散發,擁被卧床,并佯裝耳聾,言語哽噎,聲嘶氣喘,作出一副病危之狀。曹爽自料司馬懿不久人世,遂放心無憂地率大小官僚随駕畋獵。曹爽出城後,司馬懿立即發動兵變,奪取了兵權,至此魏國改姓司馬氏。就當時的政治背景言,司馬懿處于劣勢,但他取柔弱處下、欲取先予的策略手段,大智佯愚,等待時機,終于後發制人。道家的思想熏陶出了這樣一位政治鬥争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