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逢對手、司馬王牌對諸葛王牌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懿首先是一名戰略家,自随曹操出戰起,他在軍事上提出過許多重大的建議,這些建議均顯示了他戰略上的深謀遠慮,有些建議的實施甚至對當時的天下形勢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曹操奪取漢中後,司馬懿以主簿身份向操建議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第六十七回)劉晔也贊成司馬懿的建議,但曹操不願“得隴望蜀”,遂未采納這個建議。連劉備的心腹官員法正、孔明也将這看成是曹操用兵的一次憾事,曹操本人後來對這次錯失良機也感到非常後悔。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後,曹操非常惱怒,欲起傾國之兵以讨伐。這時,司馬懿出班獻計,他建議曹操聯絡孫權出兵攻取荊州,而魏國出兵取漢、川,使劉備首尾不能相顧。由于司馬懿的這一建議,于是才有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吳蜀彜陵之戰等後事。魏國在吳、蜀的拼殺、消耗中顯得力量愈大。劉備死後,魏國老臣賈诩主張等待時機以進攻蜀國。司馬懿則提出了乘時進兵的建議,他聯絡西羌、南蠻、東吳、上庸孟達四股勢力,組織五路兵馬大舉伐蜀,一時聲勢浩大,隻是由于諸葛亮精于治國用兵,才使蜀國轉危為安。司馬懿的這次伐蜀主張,顯示了他作為年輕将領的進取之心和作為軍事戰略家的博大胸懷。
在魏蜀相争的戰場上,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曾對部下講:“孔明智在吾先。”(第九十九回)的确,在調兵、遣将、擺陣、用計等軍事戰術方面,諸葛亮堪稱無可匹敵的高手,然而在軍事戰略方面,司馬懿還是比諸葛亮略高一籌。諸葛亮二出祁山,魏國折兵損将。這時,司馬懿對曹睿講:“臣算蜀兵行糧隻有一月,利在急戰,我軍隻宜堅守。陛下可降诏,令曹真堅守諸路關隘,不要出戰,不須一空城計
月,蜀兵自走,那時乘虛而擊之,諸葛亮可擒也。”(第九十八回)司馬懿深知敵我雙方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他在軍事戰略上采取的原則是:第一,把軍事鬥争控制在自己的優勢圈中,以暴露敵人的短處;第二,絕不輕易進入敵人的優勢圈中。根據這兩條原則,他對諸葛亮采取了深溝高壘、拒不出戰的作戰方針,于是就把軍事鬥争的主動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盡管諸葛亮精于治兵,夙夜操勞,鞠躬盡瘁,但卻無濟于事。而且司馬懿盡管中過孔明的反間計、空城計、詐敗計、詐降計,多次上當受騙、人格受辱,但終歸是戰争的勝利者。
平定孟達叛亂時,司馬懿迅速出擊,先斬後奏,造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公孫淵叛亂時,他出奇制勝,圍而不打,迫使敵軍自己潰逃,最後以少克多。他對兩次用兵的不同作了解釋:“昔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饑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後乘機擊之。”(第一百六回)兩次平叛表現了司馬懿豐富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才能。
在魏蜀相争的戰場上,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曾對部下講:“孔明智在吾先。”(第九十九回)的确,在調兵、遣将、擺陣、用計等軍事戰術方面,諸葛亮堪稱無可匹敵的高手,然而在軍事戰略方面,司馬懿還是比諸葛亮略高一籌。諸葛亮二出祁山,魏國折兵損将。這時,司馬懿對曹睿講:“臣算蜀兵行糧隻有一月,利在急戰,我軍隻宜堅守。陛下可降诏,令曹真堅守諸路關隘,不要出戰,不須一空城計
月,蜀兵自走,那時乘虛而擊之,諸葛亮可擒也。”(第九十八回)司馬懿深知敵我雙方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他在軍事戰略上采取的原則是:第一,把軍事鬥争控制在自己的優勢圈中,以暴露敵人的短處;第二,絕不輕易進入敵人的優勢圈中。根據這兩條原則,他對諸葛亮采取了深溝高壘、拒不出戰的作戰方針,于是就把軍事鬥争的主動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盡管諸葛亮精于治兵,夙夜操勞,鞠躬盡瘁,但卻無濟于事。而且司馬懿盡管中過孔明的反間計、空城計、詐敗計、詐降計,多次上當受騙、人格受辱,但終歸是戰争的勝利者。
平定孟達叛亂時,司馬懿迅速出擊,先斬後奏,造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公孫淵叛亂時,他出奇制勝,圍而不打,迫使敵軍自己潰逃,最後以少克多。他對兩次用兵的不同作了解釋:“昔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饑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後乘機擊之。”(第一百六回)兩次平叛表現了司馬懿豐富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