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清議濁流
關燈
小
中
大
。
待靈帝即位,當時的大将軍外戚窦武初掌朝政,為抗衡朝中勢力日漸強大的宦官集團,窦武将一大批有名望的隐士名流召入朝中為官,其後窦武在勢力争鬥中不幸被殺,但以長樂少府李膺、侍中郎陳蕃為首的清議勢力和與中常侍張讓為首的宦官集團依舊水火不容,在第二次黨锢之禍中,李膺、陳蕃先後被捕入獄遭到殺害。
在此之後,董卓揮師進入洛陽,一大批名士為躲避戰亂逃離司隸,投奔到割據各地的諸侯門下,在這之中猶以邺城、襄陽兩地居多,袁氏四世三公,家族首要幾度出任清議勢力的領袖,而鎮南将軍劉表則在襄陽開辦學館,重金延聘名士教學,一時也吸引了衆多從三輔逃亡來的士族名流。
此外,在曹操迎立天子于許都之後,孔融、王烈、華歆、王朗等名士被征召為官,在徐州、遼東、豫章等地更有象鄭玄、邴原、管甯、龐德公這樣教授弟子而名顯的隐士,别看這些人一副與世無争的樣子,實際上他們的門生遍布天下,正在為各個集團效力,因此,他們的言行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左右整個天下的輿論。
“寵帥,雍以為這些罷免谏議的矛頭明是為季珪,而實際上卻是隐隐指向了科舉制度本身,要是崔琰被罷免了,那麼就意味着科舉的夭折。
”顧雍在最後,石破天驚的說出了他的猜測。
高寵狠狠的一拍案幾,動怒道:“從去年十二月的第一試結果看,一大批以前默默無聞的人材被錄用,通過這半年多的事實和成績證明,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是合格的,從這個方面也能看出科舉比察舉、征辟更适合形勢更能發掘人材,這些起勁寫罷免信的人還道視而不見嗎?” 顧雍答道:“寵帥,科舉雖然比舊有的察舉、征辟有進步,但卻從根本上觸痛了依賴察舉、征辟制度生存的士族階層,所以這次他們才會衆口一詞的抗議。
” “這幫腐儒,當真是可惡之至!僅僅是為了一己之私,就跳出來誣陷他人,那還有半點的名士風範,更可惡的是許靖、許邵竟也不知輕重,在其中聲援附合,他們兩個到底想幹什麼?”高寵越想越是惱火,禁不住大聲怒斥起來。
一種新的事物出現,伴随着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在先實行的地方,遇到的阻力也最大。
科舉的推行和高寵不久前頒布的“唯才是舉”诏令,極大的動搖了原先的察舉、征辟制度在江東的根基,對于一直以來靠着這一制度晉升的士族階層來說,沖擊可想而知。
當衆多年輕的學子認識到參加科考而不是依靠推薦就能獲得官職時,私學傳授代代提攜的作用漸漸的開始落伍,對于鄭玄、管甯這些人來說,原先的隐居不過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而現在,當這一種手段被另一種新生的事物無情代替時,反抗自是随之而來。
先前“唯才是舉”的诏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選用人材的辦法,而且為擴充實力諸侯之間或明或暗招攬人材的手段也是花樣翻新,但還是無法憾動官閥橫行、權貴當道的執政根基,诏令也隻是對原有制度的一種補充罷了,相反,科舉的橫空出世,則從根本上颠覆了春秋以來沿用千年的察舉征辟制度。
這一種變化在江東戰亂平息之後表現得猶為明顯,在高寵的授意下,崔琰急風暴雨般在各地建立起州學、郡學、縣學一整套教學體系,并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當那些貧寒沒有關系的學子一躍成為郡、縣的官員時,與清議之風始盛時一樣‘登龍門’的效應再一次出現。
随後,在江東的許多地方私學因為生源的不足而紛紛停辦,這個結果不僅僅威脅到了江東一地名士的利益,也讓枝脈相連的其它地方的名士感到了危機,而這就是他們掀起罷免崔琰聲潮有原因所在。
“寵帥,是不是先召季珪回來避一避風頭?”見高寵沉思不語,顧雍上前谏道。
高寵眼中精光流動,沉聲道:“哼,元歎過于小心了,我可不會為了那些不實之詞罷免了季珪那樣的好官,這幫人的眼力也太差了點,你去叫季珪來,我有語要囑咐他。
”
待靈帝即位,當時的大将軍外戚窦武初掌朝政,為抗衡朝中勢力日漸強大的宦官集團,窦武将一大批有名望的隐士名流召入朝中為官,其後窦武在勢力争鬥中不幸被殺,但以長樂少府李膺、侍中郎陳蕃為首的清議勢力和與中常侍張讓為首的宦官集團依舊水火不容,在第二次黨锢之禍中,李膺、陳蕃先後被捕入獄遭到殺害。
在此之後,董卓揮師進入洛陽,一大批名士為躲避戰亂逃離司隸,投奔到割據各地的諸侯門下,在這之中猶以邺城、襄陽兩地居多,袁氏四世三公,家族首要幾度出任清議勢力的領袖,而鎮南将軍劉表則在襄陽開辦學館,重金延聘名士教學,一時也吸引了衆多從三輔逃亡來的士族名流。
此外,在曹操迎立天子于許都之後,孔融、王烈、華歆、王朗等名士被征召為官,在徐州、遼東、豫章等地更有象鄭玄、邴原、管甯、龐德公這樣教授弟子而名顯的隐士,别看這些人一副與世無争的樣子,實際上他們的門生遍布天下,正在為各個集團效力,因此,他們的言行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左右整個天下的輿論。
“寵帥,雍以為這些罷免谏議的矛頭明是為季珪,而實際上卻是隐隐指向了科舉制度本身,要是崔琰被罷免了,那麼就意味着科舉的夭折。
”顧雍在最後,石破天驚的說出了他的猜測。
高寵狠狠的一拍案幾,動怒道:“從去年十二月的第一試結果看,一大批以前默默無聞的人材被錄用,通過這半年多的事實和成績證明,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是合格的,從這個方面也能看出科舉比察舉、征辟更适合形勢更能發掘人材,這些起勁寫罷免信的人還道視而不見嗎?” 顧雍答道:“寵帥,科舉雖然比舊有的察舉、征辟有進步,但卻從根本上觸痛了依賴察舉、征辟制度生存的士族階層,所以這次他們才會衆口一詞的抗議。
” “這幫腐儒,當真是可惡之至!僅僅是為了一己之私,就跳出來誣陷他人,那還有半點的名士風範,更可惡的是許靖、許邵竟也不知輕重,在其中聲援附合,他們兩個到底想幹什麼?”高寵越想越是惱火,禁不住大聲怒斥起來。
一種新的事物出現,伴随着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在先實行的地方,遇到的阻力也最大。
科舉的推行和高寵不久前頒布的“唯才是舉”诏令,極大的動搖了原先的察舉、征辟制度在江東的根基,對于一直以來靠着這一制度晉升的士族階層來說,沖擊可想而知。
當衆多年輕的學子認識到參加科考而不是依靠推薦就能獲得官職時,私學傳授代代提攜的作用漸漸的開始落伍,對于鄭玄、管甯這些人來說,原先的隐居不過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而現在,當這一種手段被另一種新生的事物無情代替時,反抗自是随之而來。
先前“唯才是舉”的诏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選用人材的辦法,而且為擴充實力諸侯之間或明或暗招攬人材的手段也是花樣翻新,但還是無法憾動官閥橫行、權貴當道的執政根基,诏令也隻是對原有制度的一種補充罷了,相反,科舉的橫空出世,則從根本上颠覆了春秋以來沿用千年的察舉征辟制度。
這一種變化在江東戰亂平息之後表現得猶為明顯,在高寵的授意下,崔琰急風暴雨般在各地建立起州學、郡學、縣學一整套教學體系,并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當那些貧寒沒有關系的學子一躍成為郡、縣的官員時,與清議之風始盛時一樣‘登龍門’的效應再一次出現。
随後,在江東的許多地方私學因為生源的不足而紛紛停辦,這個結果不僅僅威脅到了江東一地名士的利益,也讓枝脈相連的其它地方的名士感到了危機,而這就是他們掀起罷免崔琰聲潮有原因所在。
“寵帥,是不是先召季珪回來避一避風頭?”見高寵沉思不語,顧雍上前谏道。
高寵眼中精光流動,沉聲道:“哼,元歎過于小心了,我可不會為了那些不實之詞罷免了季珪那樣的好官,這幫人的眼力也太差了點,你去叫季珪來,我有語要囑咐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