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證。
證有其宗。
大師教門所以為盛。
故其在世也。
光照天下為帝王師範。
其去世也。
往來上界為慈氏輔佐。
卷舒于普門示現降德。
為如來所使。
階位境智蓋無得而稱焉。
於戲應迹雖往微言不墜。
習之者猶足以抗折百家昭示三藏。
又況聞而能思。
思而能修。
修而能信。
信而不已者欤。
斯人也雖曰未證。
吾必謂之近矣。
今之人正信者鮮。
啟禅關者或以無佛無法何罪何善之化。
化中人已下。
馳騁愛欲之徒。
出入衣冠之類。
以為斯言且不逆耳。
故從其門者若飛蛾之赴明燭。
破塊之落空谷。
殊不知坐緻燋爛。
而莫能自出。
雖欲益之而實損之。
與夫衆魔外道為害一揆。
由是觀之。
此宗之大訓。
此教之旁濟。
其于天下為不侔矣。
自智者傳法。
五世至今湛然大師中興其道。
為予言之如此。
故錄之以系于篇。
⊙是歲魯山令元德秀卒。
德秀字紫芝。
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
舉進士不忍去左右。
自負其母至京師。
母亡廬墓側。
刺血寫佛經數千言。
絕筆感異香。
芬馥彌日而息。
食不鹽酪藉無茵席。
調南和尉。
德秀不及親在而娶。
不肯婚。
人以為不可絕嗣。
答曰。
兄有子先人得祀。
吾何娶為。
初兄子襁褓喪親。
無資得乳媪。
德秀自乳之數日湧流。
能食乃止。
家苦貧求為魯山令。
歲滿笥餘一缣駕柴車還。
愛陸渾佳山水。
乃定居。
家無仆妾。
歲饑或日一爨。
嗜酒陶然鼓琴以自娛。
房琯每見德秀。
歎息曰。
見紫芝眉宇。
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蘇源明嘗語人曰。
吾不幸生衰俗。
所不恥者識元紫芝也。
及卒家唯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元結哭之恸。
或曰。
子哭過哀禮與。
結曰。
若知禮之過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弱無固壯無專老無在死無餘。
人情所耽溺喜愛可惡者。
大夫無之。
生六十年。
未嘗識女色。
視錦繡未嘗求足。
苟辭佚色。
未嘗有十畝之地十尺之舍十歲之僮。
未嘗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
吾哀之以誡荒淫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論曰。
凡諸史雜傳。
俱未有卓行篇。
唐史特設此題。
載元魯山數人而已。
觀魯山行己之操及其弟元結所稱。
俨然一高僧耳。
置唐史數千人中。
遂嶄然傑出。
顧不美哉舊史稱。
其居母喪刺血寫佛經數千言。
絕筆感異香。
芬馥彌日而息。
而新史削之。
夫魯山居喪所為出乎至誠。
宋景文何嫌而削之。
若謂惡求福于佛。
佛固未嘗邀魯山。
魯山自為之而不疑。
何佛之嫌。
若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應毀。
則乳亦婦人之事。
非男子有也。
魯山尚能出乳以食兄之子。
獨不當以血為母寫經何也。
景文深存名教。
然君子百行殊塗同歸。
奚必靳靳然以儒釋歉哉。
⊙(乙未) (○安祿山請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漢将。
十一月反。
兵十五萬發範陽陷東都) (丙申) 肅宗亨改至德元載(玄宗第三子。
祿山反。
玄宗幸蜀。
權立太子于鳳翔。
因即位。
李泌為相。
郭子儀李光弼為平安祿山史思明之亂。
帝年五十二崩葬建陵。
在位七年) ⊙五月。
逆賊安祿山陷長安。
玄宗幸蜀。
或謂車駕入蜀之初。
有守臣與祿山偕反者。
其人曾為阆守。
有畫像在路次。
玄宗忽見之不勝大怒。
命侍臣。
以劍斬像首。
其人時在陝西。
不覺其首無故忽堕于地。
及是駕至成都渡萬裡橋。
悟一行金合當歸之谶。
于是洗然忘憂雲。
秋七月。
皇太子即位于靈武。
是為肅宗。
旬日諸鎮節度兵至者數十萬。
乃以房琯為相。
兼元帥讨賊。
未幾為祿山所敗。
于時寇難方剡。
或言宜憑福祐。
帝納之引沙門百餘人。
行宮結道場。
朝夕諷呗。
帝一夕夢沙門身金色誦寶勝如來名。
以問左右。
或對曰。
賀蘭白草谷有新羅僧名無漏者。
常誦此佛頗有神異。
帝益訝之。
有旨追見無漏。
固辭不赴。
尋敕節度郭子儀谕旨。
無漏乃來見于行在。
帝悅曰。
真夢中所見僧也。
既而三藏不空亦見于行宮。
帝并留之托以祈禳。
⊙(丁酉) 正月。
安祿山子慶緒使李豬兒。
弑祿山而自立。
九月副元帥郭子儀破安慶緒複京師。
十月帝至自靈武。
十二月太上皇至自西蜀○未幾于内禁立道場。
講誦贊呗甚嚴。
宰相張鎬谏曰。
天子之福要在養人。
以一函宇善風俗。
未聞區區佛事能緻太平。
願陛下以無為為心。
不以小乘擾聖慮。
帝不納。
尋敕五嶽各建寺妙。
選高行沙門主之。
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為僧。
或納錢百缗請牒剃落。
亦賜明經出身及兩京平。
又于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
進納自此而始。
改乾元複稱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複反。
⊙(戊戌) 是歲新羅僧無漏示寂于右合門。
合掌淩空而。
立足去地尺許左右以聞。
帝驚異降跸臨視。
得遺表乞歸葬舊谷。
有诏護送舊居建塔。
至懷遠縣下院。
辄舉不動。
遂以香泥塑全身。
留之下院。
⊙(己亥) 是歲遣使詣韶州曹溪。
迎六祖能大師衣缽。
入内供養。
诏南陽惠忠禅師赴阙。
忠越州諸暨人。
自受曹溪心印。
居南陽黨子谷中。
凡四十年。
足不下山門。
嘗示衆曰。
證有其宗。
大師教門所以為盛。
故其在世也。
光照天下為帝王師範。
其去世也。
往來上界為慈氏輔佐。
卷舒于普門示現降德。
為如來所使。
階位境智蓋無得而稱焉。
於戲應迹雖往微言不墜。
習之者猶足以抗折百家昭示三藏。
又況聞而能思。
思而能修。
修而能信。
信而不已者欤。
斯人也雖曰未證。
吾必謂之近矣。
今之人正信者鮮。
啟禅關者或以無佛無法何罪何善之化。
化中人已下。
馳騁愛欲之徒。
出入衣冠之類。
以為斯言且不逆耳。
故從其門者若飛蛾之赴明燭。
破塊之落空谷。
殊不知坐緻燋爛。
而莫能自出。
雖欲益之而實損之。
與夫衆魔外道為害一揆。
由是觀之。
此宗之大訓。
此教之旁濟。
其于天下為不侔矣。
自智者傳法。
五世至今湛然大師中興其道。
為予言之如此。
故錄之以系于篇。
⊙是歲魯山令元德秀卒。
德秀字紫芝。
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
舉進士不忍去左右。
自負其母至京師。
母亡廬墓側。
刺血寫佛經數千言。
絕筆感異香。
芬馥彌日而息。
食不鹽酪藉無茵席。
調南和尉。
德秀不及親在而娶。
不肯婚。
人以為不可絕嗣。
答曰。
兄有子先人得祀。
吾何娶為。
初兄子襁褓喪親。
無資得乳媪。
德秀自乳之數日湧流。
能食乃止。
家苦貧求為魯山令。
歲滿笥餘一缣駕柴車還。
愛陸渾佳山水。
乃定居。
家無仆妾。
歲饑或日一爨。
嗜酒陶然鼓琴以自娛。
房琯每見德秀。
歎息曰。
見紫芝眉宇。
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蘇源明嘗語人曰。
吾不幸生衰俗。
所不恥者識元紫芝也。
及卒家唯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元結哭之恸。
或曰。
子哭過哀禮與。
結曰。
若知禮之過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弱無固壯無專老無在死無餘。
人情所耽溺喜愛可惡者。
大夫無之。
生六十年。
未嘗識女色。
視錦繡未嘗求足。
苟辭佚色。
未嘗有十畝之地十尺之舍十歲之僮。
未嘗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
吾哀之以誡荒淫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論曰。
凡諸史雜傳。
俱未有卓行篇。
唐史特設此題。
載元魯山數人而已。
觀魯山行己之操及其弟元結所稱。
俨然一高僧耳。
置唐史數千人中。
遂嶄然傑出。
顧不美哉舊史稱。
其居母喪刺血寫佛經數千言。
絕筆感異香。
芬馥彌日而息。
而新史削之。
夫魯山居喪所為出乎至誠。
宋景文何嫌而削之。
若謂惡求福于佛。
佛固未嘗邀魯山。
魯山自為之而不疑。
何佛之嫌。
若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應毀。
則乳亦婦人之事。
非男子有也。
魯山尚能出乳以食兄之子。
獨不當以血為母寫經何也。
景文深存名教。
然君子百行殊塗同歸。
奚必靳靳然以儒釋歉哉。
⊙(乙未) (○安祿山請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漢将。
十一月反。
兵十五萬發範陽陷東都) (丙申) 肅宗亨改至德元載(玄宗第三子。
祿山反。
玄宗幸蜀。
權立太子于鳳翔。
因即位。
李泌為相。
郭子儀李光弼為平安祿山史思明之亂。
帝年五十二崩葬建陵。
在位七年) ⊙五月。
逆賊安祿山陷長安。
玄宗幸蜀。
或謂車駕入蜀之初。
有守臣與祿山偕反者。
其人曾為阆守。
有畫像在路次。
玄宗忽見之不勝大怒。
命侍臣。
以劍斬像首。
其人時在陝西。
不覺其首無故忽堕于地。
及是駕至成都渡萬裡橋。
悟一行金合當歸之谶。
于是洗然忘憂雲。
秋七月。
皇太子即位于靈武。
是為肅宗。
旬日諸鎮節度兵至者數十萬。
乃以房琯為相。
兼元帥讨賊。
未幾為祿山所敗。
于時寇難方剡。
或言宜憑福祐。
帝納之引沙門百餘人。
行宮結道場。
朝夕諷呗。
帝一夕夢沙門身金色誦寶勝如來名。
以問左右。
或對曰。
賀蘭白草谷有新羅僧名無漏者。
常誦此佛頗有神異。
帝益訝之。
有旨追見無漏。
固辭不赴。
尋敕節度郭子儀谕旨。
無漏乃來見于行在。
帝悅曰。
真夢中所見僧也。
既而三藏不空亦見于行宮。
帝并留之托以祈禳。
⊙(丁酉) 正月。
安祿山子慶緒使李豬兒。
弑祿山而自立。
九月副元帥郭子儀破安慶緒複京師。
十月帝至自靈武。
十二月太上皇至自西蜀○未幾于内禁立道場。
講誦贊呗甚嚴。
宰相張鎬谏曰。
天子之福要在養人。
以一函宇善風俗。
未聞區區佛事能緻太平。
願陛下以無為為心。
不以小乘擾聖慮。
帝不納。
尋敕五嶽各建寺妙。
選高行沙門主之。
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為僧。
或納錢百缗請牒剃落。
亦賜明經出身及兩京平。
又于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
進納自此而始。
改乾元複稱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複反。
⊙(戊戌) 是歲新羅僧無漏示寂于右合門。
合掌淩空而。
立足去地尺許左右以聞。
帝驚異降跸臨視。
得遺表乞歸葬舊谷。
有诏護送舊居建塔。
至懷遠縣下院。
辄舉不動。
遂以香泥塑全身。
留之下院。
⊙(己亥) 是歲遣使詣韶州曹溪。
迎六祖能大師衣缽。
入内供養。
诏南陽惠忠禅師赴阙。
忠越州諸暨人。
自受曹溪心印。
居南陽黨子谷中。
凡四十年。
足不下山門。
嘗示衆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