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
他日會于便殿。
思遠持如意向之言論次。
不空就取如意投諸地。
令思遠舉之。
思遠饒力不能舉帝拟自取。
不空笑曰。
三郎彼如意影耳。
即舉手中如意示之。
思遠欽服而罷。
不空凡祈禱必張繡座。
手持木神誦咒擲之。
神自立于座。
四衆環視必見其神目吻瞬動。
所禱雖造化之功可奪。
朝野奉之如佛焉。
是年鳳凰現。
(辛卯) 世尊示滅一千七百年矣。
⊙(壬辰) 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玄素卒。
左補阙李華制碑。
其略曰。
嗚呼菩提位中六十一夏。
父母之生八十五年。
赴哀泣者可思量否。
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
十裡花雨四天香雲。
幡幢蓋網光蔽日月。
以其月二十一日。
四衆等号捧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原。
象法也。
州伯邑宰執喪師之禮率申哀慕。
江湖震悼。
曩于寺内移居高松互偃。
涅槃之夕猗桐雙枯。
虎狼哀号聲破山谷。
人隻慘恸天地晦冥。
及發隐登原風雨如掃。
慈鳥覆野靈鶴徊翔。
有情無情德至皆感。
門人法鏡法海。
親奉微言繕崇龛座。
菩薩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齊翰。
故刑部尚書張均。
故江東采訪使劉日正。
故廣東都督梁升。
故潤州刺史徐峤韋昭理。
故給事中韓延賞。
故禦史中丞李丹。
道流人望莫盛于此。
弟子嘗聞道于徑山。
猶樂正子春之于夫子也。
洗心瞻仰天漢彌高。
鏡公門人悟甚深者。
大理評事楊詣過去聖賢諸功德藏。
志之所至無不聞知。
魯史從告。
況乎傳信。
其文曰。
濁金清鏡在爾銷煉。
磨之瑩之功至乃見。
膏漬注然光明外遍。
陽升律應草木皆變。
啟迪喑瞽唯吾大師。
息言成教舍法興悲。
辰極不動風波自移。
境由心寂道與人随。
沓然玄默湛入無為。
性本非垢雲何淨除。
身心宴寂大極淪胥。
内光無盡萬境同如。
甘露正味琉璃妙器。
遍施大千無同無異。
度未度者化周緣備。
道樹忽枯涅槃時至。
我生無滅随世緣因。
吉祥殿上應化諸天。
寂寂靈塔滔滔逝川恒沙劫壞智月常圓。
⊙(癸巳) 西蕃寇圍涼州。
帝命三藏不空祈陰兵救之。
空誦仁王密語數番。
有神介胄而至。
帝親見之。
問曰。
神謂誰。
空曰。
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
數日涼州捷報。
有神兵至威武雄盛。
賊畏懼卷甲而去。
帝悅诏天下。
軍壘皆立毗沙門天王祠。
⊙(甲午) 左溪玄朗法師卒。
朗如意中得度。
就會稽叩宗法師商略律部依恭禅師研究心法行頭陀教。
初南嶽惠文禅師。
悟法華宗旨以授惠思禅師。
思授天台智顗。
顗授章安灌頂。
頂授缙雲智威。
威授東陽惠威。
朗奉事東陽盡傳其道。
重山深林怖畏之地。
獨處岩穴凡三十年。
宴坐左溪。
因以為号。
每曰。
泉石可以洗昏蒙。
雲松可以遺身世。
吾以此始亦以此終。
建立精舍約而不陋。
跪忏其間。
奉觀音上聖。
願生兜率親近彌勒。
心不離定口不嘗藥。
或衣弊食絕。
布紙而綻掬泉而齋。
如缯纩之溫。
如滑甘之飽。
或問。
萬行俱空雲何苦行。
答曰。
本無苦樂妄習為因。
衆生妄除我苦随盡。
又問。
山水自利如聚落何。
對曰。
名香挺根于海岸。
如來成道于雪山。
未聞籠中比夫寥廓也。
一日告門人曰。
吾五印道成萬行無得。
戒為心本。
爾等師之。
言訖而逝。
春秋八十有二。
弟子神邕玄淨法燈消辯湛然等數十人傳其教。
補阙李華志其碑陰。
略曰。
禅師誨人匪倦。
謂不待衆。
一郁多羅四十餘載。
一尼師壇終身不易。
食不重味居必遍廈。
非披閱聖教。
不空然一燭。
非瞻禮尊儀。
不虛行一步。
其微細修心。
皆循律法之制。
是以遠方沙門鄰境耆宿擁室填門。
⊙若冬旸夏陰不召而自至也。
其後翰林梁肅。
深得台教之旨趣。
嘗着天台法門議曰。
修釋氏之訓者務三而已。
曰戒定慧。
斯道也始于發心成于妙覺。
經緯于三乘。
導達于萬行。
而能事備矣。
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淨。
用一音演法。
機感不同所聞益異。
故五時五味半滿權實偏圓小大之義。
播于諸部粲然殊流。
要其所歸無越一實。
故經曰。
雖說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又曰。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喻之以衆流入海。
标之以不二法門。
自次兩得同詣秘密。
此教之所由作也。
洎鶴林滅而法網散。
神足隐而宗塗異。
各權所得互為矛盾。
更作其中。
或三昧示生四依出現。
應機不等持論亦别。
故攝論地持成實唯識之類。
分路并作。
非有非空之談。
莫能一貫。
既而去聖非遠。
其風東扇。
說法者桎梏于文字。
莫之自解。
習禅者虛無其性相。
不可牽複。
是此者非彼。
未證者謂證。
慧解之道流以亡反。
身口之事蕩而無章。
于是法門之大統。
或幾乎息矣。
既而教不終否。
至人利見。
惠聞惠思或躍相繼。
法雷之震未普。
故木铎重授于天台大師。
大師像身子善現之超悟。
備帝堯大舜之休相。
相贊龍樹之遺論。
從南嶽之妙解。
然後用三種止觀。
成一事之因緣。
括萬法于一心。
開十乘于八教。
戒定慧之說。
空假中之觀。
坦然明白可舉而行。
是故教無遺法。
法無棄人。
人無廢心。
心無擇行。
行有所
他日會于便殿。
思遠持如意向之言論次。
不空就取如意投諸地。
令思遠舉之。
思遠饒力不能舉帝拟自取。
不空笑曰。
三郎彼如意影耳。
即舉手中如意示之。
思遠欽服而罷。
不空凡祈禱必張繡座。
手持木神誦咒擲之。
神自立于座。
四衆環視必見其神目吻瞬動。
所禱雖造化之功可奪。
朝野奉之如佛焉。
是年鳳凰現。
(辛卯) 世尊示滅一千七百年矣。
⊙(壬辰) 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玄素卒。
左補阙李華制碑。
其略曰。
嗚呼菩提位中六十一夏。
父母之生八十五年。
赴哀泣者可思量否。
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
十裡花雨四天香雲。
幡幢蓋網光蔽日月。
以其月二十一日。
四衆等号捧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原。
象法也。
州伯邑宰執喪師之禮率申哀慕。
江湖震悼。
曩于寺内移居高松互偃。
涅槃之夕猗桐雙枯。
虎狼哀号聲破山谷。
人隻慘恸天地晦冥。
及發隐登原風雨如掃。
慈鳥覆野靈鶴徊翔。
有情無情德至皆感。
門人法鏡法海。
親奉微言繕崇龛座。
菩薩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齊翰。
故刑部尚書張均。
故江東采訪使劉日正。
故廣東都督梁升。
故潤州刺史徐峤韋昭理。
故給事中韓延賞。
故禦史中丞李丹。
道流人望莫盛于此。
弟子嘗聞道于徑山。
猶樂正子春之于夫子也。
洗心瞻仰天漢彌高。
鏡公門人悟甚深者。
大理評事楊詣過去聖賢諸功德藏。
志之所至無不聞知。
魯史從告。
況乎傳信。
其文曰。
濁金清鏡在爾銷煉。
磨之瑩之功至乃見。
膏漬注然光明外遍。
陽升律應草木皆變。
啟迪喑瞽唯吾大師。
息言成教舍法興悲。
辰極不動風波自移。
境由心寂道與人随。
沓然玄默湛入無為。
性本非垢雲何淨除。
身心宴寂大極淪胥。
内光無盡萬境同如。
甘露正味琉璃妙器。
遍施大千無同無異。
度未度者化周緣備。
道樹忽枯涅槃時至。
我生無滅随世緣因。
吉祥殿上應化諸天。
寂寂靈塔滔滔逝川恒沙劫壞智月常圓。
⊙(癸巳) 西蕃寇圍涼州。
帝命三藏不空祈陰兵救之。
空誦仁王密語數番。
有神介胄而至。
帝親見之。
問曰。
神謂誰。
空曰。
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
數日涼州捷報。
有神兵至威武雄盛。
賊畏懼卷甲而去。
帝悅诏天下。
軍壘皆立毗沙門天王祠。
⊙(甲午) 左溪玄朗法師卒。
朗如意中得度。
就會稽叩宗法師商略律部依恭禅師研究心法行頭陀教。
初南嶽惠文禅師。
悟法華宗旨以授惠思禅師。
思授天台智顗。
顗授章安灌頂。
頂授缙雲智威。
威授東陽惠威。
朗奉事東陽盡傳其道。
重山深林怖畏之地。
獨處岩穴凡三十年。
宴坐左溪。
因以為号。
每曰。
泉石可以洗昏蒙。
雲松可以遺身世。
吾以此始亦以此終。
建立精舍約而不陋。
跪忏其間。
奉觀音上聖。
願生兜率親近彌勒。
心不離定口不嘗藥。
或衣弊食絕。
布紙而綻掬泉而齋。
如缯纩之溫。
如滑甘之飽。
或問。
萬行俱空雲何苦行。
答曰。
本無苦樂妄習為因。
衆生妄除我苦随盡。
又問。
山水自利如聚落何。
對曰。
名香挺根于海岸。
如來成道于雪山。
未聞籠中比夫寥廓也。
一日告門人曰。
吾五印道成萬行無得。
戒為心本。
爾等師之。
言訖而逝。
春秋八十有二。
弟子神邕玄淨法燈消辯湛然等數十人傳其教。
補阙李華志其碑陰。
略曰。
禅師誨人匪倦。
謂不待衆。
一郁多羅四十餘載。
一尼師壇終身不易。
食不重味居必遍廈。
非披閱聖教。
不空然一燭。
非瞻禮尊儀。
不虛行一步。
其微細修心。
皆循律法之制。
是以遠方沙門鄰境耆宿擁室填門。
⊙若冬旸夏陰不召而自至也。
其後翰林梁肅。
深得台教之旨趣。
嘗着天台法門議曰。
修釋氏之訓者務三而已。
曰戒定慧。
斯道也始于發心成于妙覺。
經緯于三乘。
導達于萬行。
而能事備矣。
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淨。
用一音演法。
機感不同所聞益異。
故五時五味半滿權實偏圓小大之義。
播于諸部粲然殊流。
要其所歸無越一實。
故經曰。
雖說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又曰。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喻之以衆流入海。
标之以不二法門。
自次兩得同詣秘密。
此教之所由作也。
洎鶴林滅而法網散。
神足隐而宗塗異。
各權所得互為矛盾。
更作其中。
或三昧示生四依出現。
應機不等持論亦别。
故攝論地持成實唯識之類。
分路并作。
非有非空之談。
莫能一貫。
既而去聖非遠。
其風東扇。
說法者桎梏于文字。
莫之自解。
習禅者虛無其性相。
不可牽複。
是此者非彼。
未證者謂證。
慧解之道流以亡反。
身口之事蕩而無章。
于是法門之大統。
或幾乎息矣。
既而教不終否。
至人利見。
惠聞惠思或躍相繼。
法雷之震未普。
故木铎重授于天台大師。
大師像身子善現之超悟。
備帝堯大舜之休相。
相贊龍樹之遺論。
從南嶽之妙解。
然後用三種止觀。
成一事之因緣。
括萬法于一心。
開十乘于八教。
戒定慧之說。
空假中之觀。
坦然明白可舉而行。
是故教無遺法。
法無棄人。
人無廢心。
心無擇行。
行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