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七

關燈
郁郁不得逞至是預為墓志曰。

    天寶元年挺之自绛州刺史抗疏陳乞。

    天恩允從許養疾歸間。

    兼授太子詹事。

    前後曆三十五官。

    每承聖恩常忝獎擢。

    不盡驅策驽蹇。

    何階仰答鴻造。

    春秋七十無所展用。

    為上士所悲。

    其年九月寝疾于洛陽之私第。

    以某月某日葬于大照和上塔次之西禮也。

    盡忠事君叨載國史。

    勉拙從事或布人謠。

    陵谷可以自紀。

    文章焉用為飾。

    初挺之師事大照禅師惠義。

    深明釋典。

    及遺葬大照塔次。

    示不忘其德。

    見舊唐史。

     ⊙(癸未) 帝遣中使楊庭光入司空山采常春藤。

    光因詣無相寺問本淨禅師曰。

    弟子慕道斯久。

    願和上慈悲略垂開示。

    師曰。

    天下禅宗碩學鹹會京城。

    天使足可啟決。

    貧道猥山傍水無所用心。

    楊再拜。

    師曰。

    天使休禮貧道。

    天使為求佛耶。

    問道耶。

    曰弟子昏昧。

    未審佛之與道其義雲何。

    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

    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曰雲何即心是佛。

    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佛亦不有。

    曰雲何無心是道。

    曰道本無心。

    無心名道。

    若了無心。

    無心即道。

    庭光跪受。

    回阙具以山中所遇聞奏。

    即敕庭光赍诏起師。

    以是冬十二月到京安置白蓮亭。

    明年正月上元日。

    追兩街名僧碩學赴内道場。

    共師闡揚佛理。

    有遠禅師者。

    問如禅師所見以何為道。

    師曰。

    無心是道。

    遠曰。

    道因心有。

    何得言無心是道。

    師曰。

    道本無名。

    因心名道。

    心名若有。

    道不虛然。

    窮心既無。

    道憑何立。

    二俱虛妄總是假名遠曰。

    禅師見有身心是道以否。

    師曰。

    山僧身心本來是道。

    遠曰。

    适言無心是道。

    今又言身心本來是道。

    豈不相違。

    師曰。

    無心是道。

    心泯道無。

    心道一如。

    故言無心是道。

    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

    身心本既是空。

    道亦窮源無有。

    遠曰。

    觀禅師形體甚小。

    卻會此理。

    師曰。

    汝隻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

    遠曰。

    請禅師于相上說出無相師曰。

    淨名經雲。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無我所見與道相應。

    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

    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

    遠慚汗而退。

    如遠者又七人往複論道。

    師皆縱口詞辯傾注。

    帝及四衆莫不稱善而罷。

     ⊙(甲申) 三年南嶽懷讓禅師示寂元和中名儒張正甫制其碑曰。

    天寶三載觀音大師終于衡嶽。

    春秋六十八。

    僧臘四十八。

    元和十年故大師弟子道一之門人曰惟寬懷晖。

    感塵劫遽遷塔樹已拱。

    懼絕故老之口将贻後學之憂。

    丕若贻謀思揚祖德。

    乃列景行托于廢文。

    強名無迹以慰乎罔極之思。

    曰自騰蘭演教于此土也殆将千歲。

    達磨傳心至六葉也分為二宗。

    不階初入頓入佛慧。

    曹溪教旨于是乎傳。

    弘而信之觀音其人也。

    大師諱懷讓。

    京兆杜氏。

    其先因家安康。

    即為郡人。

    髫年駿發聰悟絕衆。

    群言所涉一覽無遺。

    居常而未或好弄。

    在醜而不可亵近。

    嘗默觀止水。

    因而顧影。

    形儀颙若宛在鏡中。

    三反厥像如初。

    沛然而心乎獨得。

    還步未辍。

    聞于空中曰。

    佛法津梁俟子而大。

    既應付囑。

    爾盍勉之。

    乃深割愛線亟從剃落。

    以荊土律藏之微密也。

    大士智京在焉。

    攝衣從之。

    既進而儀法峻整冠于等輩。

    以嵩嶽禅之泉海也。

    長安長老在焉。

    稽首咨之。

    既授而身心自在超出塵垢。

    厭離文字恩會宗元。

    周法界以冥搜。

    指曹溪而遐舉。

    能大師方弘法施學者如歸。

    涉其藩阃者十三焉。

    跻其堂室者又十一焉。

    師以後學弱齡分于末席。

    虛中而若無所受。

    善閉而唯恐有聞。

    能公異焉。

    置之座右。

    會一音吹萬有。

    衍方寸彌大千。

    同焉而友暢。

    異焉而吻合。

    同受秘印因為宗師。

    乃陟武當窮栖十霜朅來衡嶽終焉是托般若勝概。

    有觀音道場。

    宴居斯宇。

    因以為号。

    或微言析理。

    辯士順風而杜其口。

    或杖屦将撰。

    山靈借留而現于夢。

    遠自梁益近從荊吳。

    雲趨影附風動川至。

    靈山聖會古今一時。

    至矣哉未始聞也。

    一公見性同德。

    弘教鐘陵郁為名家。

    再揚木铎而施及寬晖。

    繼傳心燈共鎮國土。

    乃追琢琬琰揭于故山。

    揚其耿光以示來劫。

    其受法弟子亦序列于左。

    式明我教之有開焉。

     ⊙(乙酉) ○立楊太真為貴妃矣○道士吳筠。

    是年诏見于大同殿。

    帝問道要。

    對曰。

    深于道者無如老子五千文。

    其餘徒喪紙紮耳。

    複問神仙治煉法。

    對曰。

    此野人事。

    積歲月求之。

    非人主宜留意。

    筠每陳皆名教世務。

    以微言諷天子。

    天下重之。

    沙門嫉其見遇而高力士素事佛共短筠于帝。

    筠知不得留辭還山。

    下诏為立道館。

    後徙茅山由會稽剡中卒。

    初筠見惡于力士而斥。

    故其文深诋釋氏。

    議者譏其背向。

    時浙西觀察使陳少遊。

    大惡筠所為。

    因命法師神邕著論折之。

    邕着翻迷論以訂其妄。

    筠論遂廢。

    給事中窦紹。

    見邕論歎曰。

    邕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

     ⊙(丙戌) 五月制天下度僧尼。

    并令祠部給牒。

    今謂之祠部者。

    自此而始也。

     ⊙(丁亥) 是歲不空三藏自西域還。

    诏入内結壇為帝灌頂賜号智藏國師。

    時方士羅思遠者。

    以術得幸。

    有旨令與不空驗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