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生機(3)
關燈
小
中
大
《小考》的另一貢獻,是對曹寅、曹宣兄弟關系的考證有所深入,解決了曹玺死後,曹寅繼任江甯織造,但旋即又受命北上,由桑格行織造職的原因。曹宣生于順治十七年,生時玄烨已滿七歲,第二年就登基了,恰好是孫氏出宮的時候。顧景星《白茅堂全集》隻字不及曹宣,可見曹宣不是顧氏所生,而是孫氏所生,寅、宣二人是異母兄弟。這從曹寅很早就到康熙身邊當差,曹宣卻一直留在曹玺和孫氏身邊這點上,也可以得到證實。曹寅是庶長子,這在封建宗法社會是很不利的,但由于他天分高,才能出衆,顯然曹玺喜歡,康熙也很賞識,故讓曹寅承襲父職。曹玺于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卒于任所,不久就“奉旨以長子寅仍協理江甯織造事務”。但不知為什麼,第二年曹寅又回京師了,直到康熙三十一年,在做了兩年蘇州織造後,才到江甯任織造職,這期間由桑格行江甯織造職守。結果使紅學考證家們猜測紛紛,歧見百出。朱淡文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說:
我們推測,事情可能是這樣發展的:曹玺一死,康熙有意讓曹寅繼任,故先命其“協理江甯織造”。但這一任命不會受到孫氏和曹宣的歡迎。當年十一月,康熙南巡至江甯,“親臨其署,撫慰諸孤”,孫氏當有見駕機會。她可以向皇帝提出請求。曹寅是“講性命之學”的理學家,最重忠孝友于,就奏請康熙更改旨意,讓“愛弟”曹宣承繼父職。但曹宣年輕缺乏經驗,難以當此重任,未獲康熙批準。為了照顧孫氏保姆的感情,康熙命資曆較深的馬桑格任江甯織造暫為過渡。據《曆朝八旗雜擋》,桑格十二月初三升江甯織造,似為康熙根據曹家情況當場做出的決定。康熙心中自有成算,先安排曹寅回内務府任職,曹宣“為朝廷管冊府”,使兄弟倆各得其所。若千年後再将曹寅外放織造,就與庶子襲職無關了,孫氏和曹宣也無話可說。曹寅忠孝友一箭三雕,豈不妙哉。
考證固然靠材料說話,但在有關材料大體具備的情況下,從思路上加以連接,由已知推測未知,是容許的。上述推測顯然具有極大的合理性。為增強論證力量,《曹寅小考》舉出曹寅奔父喪期間所作的《放愁詩》,指出詩中有“五髒六腑,瘡痍未補;芒刺滿腹,荼蘖毒苦”的句子,已超出“愁”的範圍。甚至曹寅想離家出走,以此來保證“手足輯睦,琴瑟靜偕”,或者以求仙學道為卻愁之方。
這到底是為什麼?如果不是母子、兄弟大鬧矛盾,曹寅斷不會做如是想。而杜芥送曹寅回京任職的《思賢篇》,也透露出消息:“翩翩雍丘王,恐懼承明谒。《種葛》見深衷,《驅車》吐肝膈。”雍丘王曹植的《種葛篇》的“昔為同池魚,今為商與參”的感慨②《曹植集校注》第314至第315頁、40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驅車篇》則要登泰山以求仙②,都是與曹丕的矛盾所緻,恰好和曹寅同一心境。更主要的,曹寅、曹宣兄弟不和,康熙完全了解,所以當後來曹颙病故,選擇子嗣時,玄烨有“他們弟兄原也不和”的話,說不定就是曹玺死後因繼任織造發生矛盾的往事還留在康熙的記憶裡。
《曹寅小考》對曹寅與顧景星甥舅關系的探讨,對曹寅、曹宣兄弟矛盾的考察,确實前進了一大步,因此不避辭費,做了較詳細的介紹。我想以此說明,由于客觀材料的限制,考證派紅學到一定時期無法不陷入危機,但也并不是走入絕境,如果方法對頭,還可以絕處逢生,重新獲得某種生機。這裡不妨再舉一例。曹雪芹的卒年,壬午、癸未兩說長期對峙,相持不下,經過1962年的會戰,仍無結果。但1980年第三期《紅樓夢學刊》發表的梅挺秀的《曹雪芹卒年新考》一文,提出了新說。作者認為甲戌本第一回關于雪芹卒年的那段批語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具體說是三條批語,應作如下标點、分段: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
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餘(奈)不遇獺(癞)頭和尚何!怅怅!
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餘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
我們推測,事情可能是這樣發展的:曹玺一死,康熙有意讓曹寅繼任,故先命其“協理江甯織造”。但這一任命不會受到孫氏和曹宣的歡迎。當年十一月,康熙南巡至江甯,“親臨其署,撫慰諸孤”,孫氏當有見駕機會。她可以向皇帝提出請求。曹寅是“講性命之學”的理學家,最重忠孝友于,就奏請康熙更改旨意,讓“愛弟”曹宣承繼父職。但曹宣年輕缺乏經驗,難以當此重任,未獲康熙批準。為了照顧孫氏保姆的感情,康熙命資曆較深的馬桑格任江甯織造暫為過渡。據《曆朝八旗雜擋》,桑格十二月初三升江甯織造,似為康熙根據曹家情況當場做出的決定。康熙心中自有成算,先安排曹寅回内務府任職,曹宣“為朝廷管冊府”,使兄弟倆各得其所。若千年後再将曹寅外放織造,就與庶子襲職無關了,孫氏和曹宣也無話可說。曹寅忠孝友一箭三雕,豈不妙哉。
考證固然靠材料說話,但在有關材料大體具備的情況下,從思路上加以連接,由已知推測未知,是容許的。上述推測顯然具有極大的合理性。為增強論證力量,《曹寅小考》舉出曹寅奔父喪期間所作的《放愁詩》,指出詩中有“五髒六腑,瘡痍未補;芒刺滿腹,荼蘖毒苦”的句子,已超出“愁”的範圍。甚至曹寅想離家出走,以此來保證“手足輯睦,琴瑟靜偕”,或者以求仙學道為卻愁之方。
這到底是為什麼?如果不是母子、兄弟大鬧矛盾,曹寅斷不會做如是想。而杜芥送曹寅回京任職的《思賢篇》,也透露出消息:“翩翩雍丘王,恐懼承明谒。《種葛》見深衷,《驅車》吐肝膈。”雍丘王曹植的《種葛篇》的“昔為同池魚,今為商與參”的感慨②《曹植集校注》第314至第315頁、40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驅車篇》則要登泰山以求仙②,都是與曹丕的矛盾所緻,恰好和曹寅同一心境。更主要的,曹寅、曹宣兄弟不和,康熙完全了解,所以當後來曹颙病故,選擇子嗣時,玄烨有“他們弟兄原也不和”的話,說不定就是曹玺死後因繼任織造發生矛盾的往事還留在康熙的記憶裡。
《曹寅小考》對曹寅與顧景星甥舅關系的探讨,對曹寅、曹宣兄弟矛盾的考察,确實前進了一大步,因此不避辭費,做了較詳細的介紹。我想以此說明,由于客觀材料的限制,考證派紅學到一定時期無法不陷入危機,但也并不是走入絕境,如果方法對頭,還可以絕處逢生,重新獲得某種生機。這裡不妨再舉一例。曹雪芹的卒年,壬午、癸未兩說長期對峙,相持不下,經過1962年的會戰,仍無結果。但1980年第三期《紅樓夢學刊》發表的梅挺秀的《曹雪芹卒年新考》一文,提出了新說。作者認為甲戌本第一回關于雪芹卒年的那段批語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具體說是三條批語,應作如下标點、分段: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
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餘(奈)不遇獺(癞)頭和尚何!怅怅!
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餘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