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墓誌銘

關燈
,又為荊南之歐陽。

     嗚呼!公於修,叔父也。

    銘其叔父,宜於其世尤詳。

    銘曰: 壽孰與之,七十而老。

    祿則自取,於取猶少。

    扶身以方,亦以從公。

    不變其初,以及其終。

     尚書比部員外郎陳君墓誌銘 故尚書比部員外郎陳君,蔔以至和二年正月某日,葬於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神禾原。

    其素所知秘書丞李詡與其孤安期,謀將乞銘於廬陵歐陽修。

    安期曰:「吾不敢。

    」翊曰:「我能得之。

    」乃相與具書幣,遣君之客賈繹,自長安走京師以請。

     蓋君以至和元年五月某日卒於長安,享年四十有六,其仕未達,而所為未有大見於時也。

    然詡節義可信之士,以詡能報君,而君能知詡,則君之為人可知也已。

     君諱漢卿,字師黯,世居閬中。

    其先博州人,因事偽蜀為縣令,遂留家焉。

    其曾叔祖省華,官至諫議大夫,生堯叟、堯佐、堯谘,先後為將相。

    而君自曾祖而下,三世不顯。

    曾祖諱省恭,不仕。

    祖諱堯封,舉進士,為虢縣主簿;王均亂蜀,詣闕上書,獻破賊策,不報,遂退老於嵩山。

    父諱淵,亦舉進士,官至大理寺丞,與其兄漸所謂金龜子者,皆以文學知名。

     君生一歲而孤。

    年十三,與其母入蜀,過鳳翔,謁其府尹,而吏少君,不為之通。

    君直入,伏庭下,曰:「陳某請見。

    」因責尹慢士,戒吏不謹。

    尹慚,笞吏以謝君。

     君用叔祖堯谘蔭補將作監主簿,累遷大理寺丞、監沙苑監、權知渭南縣。

    民有兄弟爭田者,吏常直其兄,而弟訟不已。

    君為往視其田,辨其券書,而以田與弟。

    其兄謝曰:「我悔欲歸弟以田者數矣,直懼笞而不敢耳。

    」弟曰:「我田故多,然恥以不直訟兄,今我直矣,願以田與兄。

    」兄弟相持慟哭,拜而去。

    由是縣民有事多相持詣君,得一言以決曲直。

    又知登封縣,縣有惡盜十人,已謀未發,而尉方以事出,君募少年選手力夜往捕,獲之。

    明日召尉歸,以賊與之,曰:「得是,可以論賞。

    」賞未及下而尉卒。

    尉,河南儒者魏景山也,老而且貧。

    君為主其喪事,買田宅於汝州,以活其妻子。

    通判嘉州,治田訟三十年不決者,一日決之。

    秩滿,嘉人詣轉運使,乞留不得。

    時文丞相守成都,薦其材,而薦者十有五人。

    通判河中府,府有妖獄二百餘人,君方以公事之他州,提點刑獄司疑獄有冤,召君還視之,獨留其一人,餘皆釋之。

    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天子享明堂,推恩,遂遷比部。

    通判寧州,決疑獄活一家五人。

     君好學,重氣節。

    嘗有負其錢數千萬,輒毀其券棄之。

    與人交,久而益篤。

    喜為歌詩,至於射藝、書法、醫藥,皆精妙。

    尤好古書奇書,每傾資購之,嘗自為錄,藏於家。

    其材能好尚,皆可嘉也。

    母曰仁壽縣太君王氏。

    初娶王氏,生一子,安期也;後娶又曰王氏。

    銘曰: 在蜀偽時,處昏不迷,惟陳最微。

    蜀亡而東,高明顯融,莫如陳宗。

    惟陳有聲,自其高曾,君世不興。

    惟興與伏,有俟如畜,其周必復。

    實始自君,昌其子孫,考銘有文。

     尚書工部郎中充天章閣待制許公墓誌銘 公諱元,字子春,姓許氏,宣州宣城人也。

    許氏世以孝謹稱鄉裡。

    其父亡,一子當官,兄弟相讓,久之,曰「吾弟材,後必庇吾宗」,乃以公補郊社齋郎。

    徙居海陵,力耕以養其母。

    調明州定海、劍州順昌縣尉,泰州軍事推官。

    戍兵千人自海上亡歸,州守聞變,不知所為。

    公為詰其所以來,二三人出前對,公叱左右執之,曰:「惑眾者此爾,其餘何罪。

    」勞其徒而遣之。

    遷鎮東軍節度推官、知潤州丹陽縣。

    縣有練湖,決水一寸,為漕渠一尺,故法:盜決湖者,罪比殺人。

    會歲大旱,公請借湖水溉民田,不待報,決之。

    州守遣吏按問,公曰:「便民罪令可也。

    」竟不能詰。

    由是溉民田萬餘頃,歲乃大豐。

    再遷太子中舍,監揚州博鹽和糴倉,知泰州如臯縣,所至民愛思之。

     公為吏喜修廢壞,其術長於治財。

    自元昊叛河西,兵出久無功,而天下勞弊,三司使言公材,以主榷貨。

    公言先時賈人入粟塞下,京師錢不足以償,故錢償愈不足,則粟入愈少而價愈高,是謂內外俱困。

    請高塞粟之價,下南鹽以償之,使東南去滯積,而西北之粟盈,曰:「此輕重之術也。

    」行之果便。

    是時京師粟少,而江淮歲漕不給,三司使懼,大臣以為憂,參知政事範仲淹謂公獨可辦,乃以公為江淮、兩浙、荊湖發運判官。

    公曰:「以六路七十二州之粟不能足京師者,吾不信也。

    」至則治千艘,浮江而上,所過州縣留三月食,其餘悉發,而州縣之廩遠近以次相補,由是不數月,京師足食。

    既而歎曰:「此可為於乏時,然歲漕不給者,有司之職廢也。

    」乃考故事,明約信令,發斂轉徙,至於風波遠近、遲速賞罰,皆有法。

    凡江湖數千裡外,談笑治之,不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