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墓表
關燈
小
中
大
石曼卿墓表
曼卿,諱延年,姓石氏。
其上世為幽州人。
幽州入於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間走南歸,天子嘉其來。
將祿之,不可,乃家於宋州之宋城。
父諱補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勁武,而曼卿少亦以氣自豪,讀書不治章句,獨慕古人奇節偉行非常之功,視世俗屑屑,無足動其意者。
自顧不合於時,乃一混於酒,然好劇飲,大醉,頹然自放,由是益與時不合。
而人之從其遊者,皆知愛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閣校理卒於京師。
曼卿少舉進士,不第。
真宗推恩,三舉進士,皆補奉職。
曼卿初不肯就,張文節公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邪?」曼卿矍然起就之,遷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濟州金鄉縣,歎曰:「此亦可以為政也。
」縣有治聲。
通判乾寧軍,丁母永安縣君李氏憂,服除,通判永靜軍,皆有能名。
充館閣校勘,累遷大理寺丞,通判海州,還為校理。
莊獻明肅太後臨朝,曼卿上書,請還政天子。
其後太後崩,範諷以言見幸,引嘗言太後事者,遽得顯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國,德明盡有河南,而臣屬遂務休兵養息天下,晏然內外馳武三十餘年,曼卿上書言十事,不報。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見,稍用其說,籍河北、河東、陝西之民,得鄉兵數十萬。
曼卿奉使籍兵河東,還稱旨,賜緋衣銀魚,天子方思盡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聞邊將有欲以鄉兵捍賊者,笑曰:「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雜,若怯者見敵而動,則勇者亦率而潰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則人人皆勝兵也。
其視世事蔑若不足為,及聽其施設之方,雖精思深慮不能過也。
狀貌偉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繩以法度,退而質其平生,趣舍大節無一悖於理者。
遇人無賢愚,皆盡欣歡。
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惡,當其意者無幾人。
其為文章,勁健稱其意氣。
有子濟滋。
天子聞其喪,官其一子,使祿其家。
既卒之三十七日,葬於太清之先塋。
其友歐陽修表於其墓曰: 嗚呼曼卿!寧自混以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謂自重之士矣。
士之所負者愈大,則其自顧也愈重;自顧愈重,則其合愈難。
然欲與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難合自重之士不可為也。
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負高世之志,故寧或毀身汙跡,卒困於無聞,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猶克少施於世。
若曼卿者,非徒與世難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壽,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尚書屯田員外郎李君墓表 漢水東至乾德,彙而南,民居其衝,水悍暴而岸善崩,然其民尤富完。
其下南山之材,治室屋聚居,蓋數千家,皆安然易漢而自若者,以有石隄為可恃也。
景祐五年,餘始為其縣令,既行漢上,臨石隄,問其長老,皆曰吾李君之作也。
於是喟然而歎,求李君者,得其孫厚。
厚舉進士,好學,能自言其世。
雲: 李氏,貝州清河人。
君舉進士,中淳化三年乙科。
鎮州真定主簿齊化基,為吏以強察自喜,惡君廉直不為屈,多求事可釀為罪者責君理之。
君辨愈明,不可汚。
卒服其能,反薦之,遷威虜軍判官。
河北轉運使又薦為冀州軍事判官。
吏部籍,凡四較考者,外皆召還,公考當召。
是時,契丹侵邊,冀州獨乞留君督軍餉,課為最多,遷大理寺丞,乘傳治壁州疑獄。
既還,轉運使又請通判冀州,督旁七縣軍餉,課尤多而民不勞。
遭歲饑,悉出庾粟以貸民,且曰:「兇、豐甚,必復。
使豐而歸諸庾,是化吾朽積而為新,乃兩利也。
」轉運使以為然,因請君益貸貝、魏、滄、棣諸州。
後歲果豐,饑民德君,粟歸諸庾無後者,蓋賴而活者數十萬家。
居三年,轉運使上冀人言,乞留,許留一歲,就拜殿中丞。
歲滿將去,冀民夜私入其府,塹其居,若不可出。
君諭之,乃得去。
通判河南,未行,契丹兵指邢、洺,天子擇吏之能者,改君通判邢州。
其守趙守一當守邢以扞寇,辭不任邢事,天子曰:李某佐汝,可無患。
守一至邢,悉以州事任君。
禦史中丞王嗣宗辟推直官,遂薦為禦史,以疾不拜,求知光化軍,作所謂石隄者。
孫何薦其材,拜三司戶部判官,改知建州,皆以疾辭。
又求知漢陽軍,居三歲,而漢陽之獄空者二歲。
卒以疾解,退居於漢旁。
大中祥符六年五月某日卒於家,遂葬縣東遵教鄉之友於村。
子孫因留家焉。
君諱仲芳,字秀之,享年五十有三,官至尚書屯田員外郎。
君為人敦敏而材,以疾中止。
餘聞古之有德於民者,歿則鄉人祭於其社。
今民既不能祠君於漢之旁,而其墓幸在其縣;餘,令也,又不表以示民,嗚呼!其何以章乃德?俾其孫刻石於隧,以永君之揚。
內殿崇班薛君墓表 公諱塾,字宗道,姓薛氏,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簡肅公之弟。
薛之世德終始,有簡肅公之志與碑。
公官至內殿崇班,以某年某月某日,卒官於蜀州。
其子仲儒以其喪歸葬于絳州之正平,先葬而來乞銘以誌。
予幸嘗紀次簡肅公之德,而又得銘公。
其銘曰: 公躬直清,官以材稱。
惟賢是似,不媿其兄。
既葬,而仲儒又來請曰:「銘之藏,誠以永吾先君
其上世為幽州人。
幽州入於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間走南歸,天子嘉其來。
將祿之,不可,乃家於宋州之宋城。
父諱補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勁武,而曼卿少亦以氣自豪,讀書不治章句,獨慕古人奇節偉行非常之功,視世俗屑屑,無足動其意者。
自顧不合於時,乃一混於酒,然好劇飲,大醉,頹然自放,由是益與時不合。
而人之從其遊者,皆知愛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閣校理卒於京師。
曼卿少舉進士,不第。
真宗推恩,三舉進士,皆補奉職。
曼卿初不肯就,張文節公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邪?」曼卿矍然起就之,遷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濟州金鄉縣,歎曰:「此亦可以為政也。
」縣有治聲。
通判乾寧軍,丁母永安縣君李氏憂,服除,通判永靜軍,皆有能名。
充館閣校勘,累遷大理寺丞,通判海州,還為校理。
莊獻明肅太後臨朝,曼卿上書,請還政天子。
其後太後崩,範諷以言見幸,引嘗言太後事者,遽得顯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國,德明盡有河南,而臣屬遂務休兵養息天下,晏然內外馳武三十餘年,曼卿上書言十事,不報。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見,稍用其說,籍河北、河東、陝西之民,得鄉兵數十萬。
曼卿奉使籍兵河東,還稱旨,賜緋衣銀魚,天子方思盡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聞邊將有欲以鄉兵捍賊者,笑曰:「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雜,若怯者見敵而動,則勇者亦率而潰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則人人皆勝兵也。
其視世事蔑若不足為,及聽其施設之方,雖精思深慮不能過也。
狀貌偉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繩以法度,退而質其平生,趣舍大節無一悖於理者。
遇人無賢愚,皆盡欣歡。
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惡,當其意者無幾人。
其為文章,勁健稱其意氣。
有子濟滋。
天子聞其喪,官其一子,使祿其家。
既卒之三十七日,葬於太清之先塋。
其友歐陽修表於其墓曰: 嗚呼曼卿!寧自混以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謂自重之士矣。
士之所負者愈大,則其自顧也愈重;自顧愈重,則其合愈難。
然欲與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難合自重之士不可為也。
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負高世之志,故寧或毀身汙跡,卒困於無聞,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猶克少施於世。
若曼卿者,非徒與世難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壽,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尚書屯田員外郎李君墓表 漢水東至乾德,彙而南,民居其衝,水悍暴而岸善崩,然其民尤富完。
其下南山之材,治室屋聚居,蓋數千家,皆安然易漢而自若者,以有石隄為可恃也。
景祐五年,餘始為其縣令,既行漢上,臨石隄,問其長老,皆曰吾李君之作也。
於是喟然而歎,求李君者,得其孫厚。
厚舉進士,好學,能自言其世。
雲: 李氏,貝州清河人。
君舉進士,中淳化三年乙科。
鎮州真定主簿齊化基,為吏以強察自喜,惡君廉直不為屈,多求事可釀為罪者責君理之。
君辨愈明,不可汚。
卒服其能,反薦之,遷威虜軍判官。
河北轉運使又薦為冀州軍事判官。
吏部籍,凡四較考者,外皆召還,公考當召。
是時,契丹侵邊,冀州獨乞留君督軍餉,課為最多,遷大理寺丞,乘傳治壁州疑獄。
既還,轉運使又請通判冀州,督旁七縣軍餉,課尤多而民不勞。
遭歲饑,悉出庾粟以貸民,且曰:「兇、豐甚,必復。
使豐而歸諸庾,是化吾朽積而為新,乃兩利也。
」轉運使以為然,因請君益貸貝、魏、滄、棣諸州。
後歲果豐,饑民德君,粟歸諸庾無後者,蓋賴而活者數十萬家。
居三年,轉運使上冀人言,乞留,許留一歲,就拜殿中丞。
歲滿將去,冀民夜私入其府,塹其居,若不可出。
君諭之,乃得去。
通判河南,未行,契丹兵指邢、洺,天子擇吏之能者,改君通判邢州。
其守趙守一當守邢以扞寇,辭不任邢事,天子曰:李某佐汝,可無患。
守一至邢,悉以州事任君。
禦史中丞王嗣宗辟推直官,遂薦為禦史,以疾不拜,求知光化軍,作所謂石隄者。
孫何薦其材,拜三司戶部判官,改知建州,皆以疾辭。
又求知漢陽軍,居三歲,而漢陽之獄空者二歲。
卒以疾解,退居於漢旁。
大中祥符六年五月某日卒於家,遂葬縣東遵教鄉之友於村。
子孫因留家焉。
君諱仲芳,字秀之,享年五十有三,官至尚書屯田員外郎。
君為人敦敏而材,以疾中止。
餘聞古之有德於民者,歿則鄉人祭於其社。
今民既不能祠君於漢之旁,而其墓幸在其縣;餘,令也,又不表以示民,嗚呼!其何以章乃德?俾其孫刻石於隧,以永君之揚。
內殿崇班薛君墓表 公諱塾,字宗道,姓薛氏,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簡肅公之弟。
薛之世德終始,有簡肅公之志與碑。
公官至內殿崇班,以某年某月某日,卒官於蜀州。
其子仲儒以其喪歸葬于絳州之正平,先葬而來乞銘以誌。
予幸嘗紀次簡肅公之德,而又得銘公。
其銘曰: 公躬直清,官以材稱。
惟賢是似,不媿其兄。
既葬,而仲儒又來請曰:「銘之藏,誠以永吾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