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記
關燈
小
中
大
六年,厥績大著,自國子博士遷主客員外郎,由判官為副使。
夫理繁而得其要則簡,簡則易行而不違,惟簡與易,然後其力不勞而有餘。
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餘,治數畝之地為園,誠不足施其智;而於君之事,亦不足書。
君之美眾矣,予特書其一節可以示海陵之人者。
君本歙人,世有孝德。
其先君司封喪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
衣雖敝,兄未易衣不敢易;食雖具,兄未食不敢先食。
司封之亡,一子當得官,其兄弟相讓,久之,諸兄卒以讓君,君今遂顯於朝以大其門。
君撫兄弟諸子猶己子,歲當上計京師,而弟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舍君而留,遂以俱行。
君素清貧,罄其家資走四方以求醫,而藥必親調,食飲必親視,至其矢溲亦親候其時節顏色所疾,如可理則喜,或變動逆節,則憂戚之色不自勝。
其子卒,君哭泣悲哀,行路之人皆嗟歎。
嗚呼!予見許氏孝弟著於三世矣。
凡海陵之人過其園者,望其竹樹,登其台榭,思其宗族少長相從愉愉而樂於此也。
愛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刑一鄉,由一鄉而推之無遠邇。
使許氏之子孫久而愈篤,則不獨化及其人,將見其園間之草木,有駢枝而連理也,禽鳥之翔集於其間者,不爭巢而棲,不擇子而哺也。
嗚呼!事患不為與夫怠而止爾,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後知予言之可信也。
叢翠亭記 九州皆有名山以為鎮,而洛陽天下中,周營、漢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臨四方,宜其山川之勢雄深偉麗,以壯萬邦之所瞻。
由都城而南以東,山之近者闕塞、萬安、轘轅、緱氏,以連嵩少,首尾盤曲逾百裡。
從城中因高以望之,眾山逶迤,或見或否,惟嵩最遠最獨出。
其嶄岩聳秀,拔立諸峰上,而不可掩蔽。
蓋其名在祀典,與四嶽俱備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則其高大殊傑當然。
城中可以望而見者,若巡檢署之居洛北者為尤高。
巡檢使、內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築之,治亭於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
見山之連者、峰者、岫者,絡繹聯亙,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來而向,去而背,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鬥若依,世所傳嵩陽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數之。
因取其蒼翠叢列之狀,遂以叢翠名其亭。
亭成,李君與賓客以酒食登而落之,其古所謂居高明而遠眺望者歟!既而欲紀其始造之歲月,因求修辭而刻之雲。
菱溪石記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臥於溪側,以其難徙,故得獨存。
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菱溪,按圖與經皆不載。
唐會昌中,刺史李濆為《荇溪記》,雲水出永陽嶺,西經皇道山下。
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詢於滁州人,曰此溪是也。
楊行密據淮南,淮人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遺址,雲故將劉金之宅,石即劉氏之物也。
金,偽吳時貴將,與行密俱起合淝,號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好,豈非遭逢亂世,功成誌得,驕於富貴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
今劉氏之後散為編氓,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惜其可愛而反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於白塔民朱氏,遂立於亭之南北。
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遊之好。
夫物之奇者,棄沒於幽遠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
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生平志氣豈不偉哉。
及其後世,荒堙零落,至於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
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浮槎山水記 浮槎山在慎縣南三十五裡,或曰浮闍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於浮圖、老子之徒荒怪誕幻之說。
其上有泉,自前世論水者皆弗道。
餘嘗讀《茶經》,愛陸羽善言水。
後得張又新《水記》,載劉伯芻、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為得之於羽,然以《茶經》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頗疑非羽之說。
及得浮槎山水,然後益以羽為知水者。
浮槎與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遠甚。
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十
夫理繁而得其要則簡,簡則易行而不違,惟簡與易,然後其力不勞而有餘。
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餘,治數畝之地為園,誠不足施其智;而於君之事,亦不足書。
君之美眾矣,予特書其一節可以示海陵之人者。
君本歙人,世有孝德。
其先君司封喪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
衣雖敝,兄未易衣不敢易;食雖具,兄未食不敢先食。
司封之亡,一子當得官,其兄弟相讓,久之,諸兄卒以讓君,君今遂顯於朝以大其門。
君撫兄弟諸子猶己子,歲當上計京師,而弟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舍君而留,遂以俱行。
君素清貧,罄其家資走四方以求醫,而藥必親調,食飲必親視,至其矢溲亦親候其時節顏色所疾,如可理則喜,或變動逆節,則憂戚之色不自勝。
其子卒,君哭泣悲哀,行路之人皆嗟歎。
嗚呼!予見許氏孝弟著於三世矣。
凡海陵之人過其園者,望其竹樹,登其台榭,思其宗族少長相從愉愉而樂於此也。
愛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刑一鄉,由一鄉而推之無遠邇。
使許氏之子孫久而愈篤,則不獨化及其人,將見其園間之草木,有駢枝而連理也,禽鳥之翔集於其間者,不爭巢而棲,不擇子而哺也。
嗚呼!事患不為與夫怠而止爾,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後知予言之可信也。
叢翠亭記 九州皆有名山以為鎮,而洛陽天下中,周營、漢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臨四方,宜其山川之勢雄深偉麗,以壯萬邦之所瞻。
由都城而南以東,山之近者闕塞、萬安、轘轅、緱氏,以連嵩少,首尾盤曲逾百裡。
從城中因高以望之,眾山逶迤,或見或否,惟嵩最遠最獨出。
其嶄岩聳秀,拔立諸峰上,而不可掩蔽。
蓋其名在祀典,與四嶽俱備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則其高大殊傑當然。
城中可以望而見者,若巡檢署之居洛北者為尤高。
巡檢使、內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築之,治亭於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
見山之連者、峰者、岫者,絡繹聯亙,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來而向,去而背,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鬥若依,世所傳嵩陽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數之。
因取其蒼翠叢列之狀,遂以叢翠名其亭。
亭成,李君與賓客以酒食登而落之,其古所謂居高明而遠眺望者歟!既而欲紀其始造之歲月,因求修辭而刻之雲。
菱溪石記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臥於溪側,以其難徙,故得獨存。
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菱溪,按圖與經皆不載。
唐會昌中,刺史李濆為《荇溪記》,雲水出永陽嶺,西經皇道山下。
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詢於滁州人,曰此溪是也。
楊行密據淮南,淮人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遺址,雲故將劉金之宅,石即劉氏之物也。
金,偽吳時貴將,與行密俱起合淝,號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好,豈非遭逢亂世,功成誌得,驕於富貴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
今劉氏之後散為編氓,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惜其可愛而反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於白塔民朱氏,遂立於亭之南北。
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遊之好。
夫物之奇者,棄沒於幽遠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
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生平志氣豈不偉哉。
及其後世,荒堙零落,至於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
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浮槎山水記 浮槎山在慎縣南三十五裡,或曰浮闍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於浮圖、老子之徒荒怪誕幻之說。
其上有泉,自前世論水者皆弗道。
餘嘗讀《茶經》,愛陸羽善言水。
後得張又新《水記》,載劉伯芻、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為得之於羽,然以《茶經》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頗疑非羽之說。
及得浮槎山水,然後益以羽為知水者。
浮槎與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遠甚。
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