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史論
關燈
小
中
大
卿與社稷孰為重?使樞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國與人乎?雖樞等之力未必能存唐,然必不亡唐而獨存也。
嗚呼!唐之亡也,賢人君子既與之共盡,其餘在者皆庸懦不肖、傾險獪猾、趨利賣國之徒也。
不然,安能蒙恥忍辱於梁庭如此哉!作《唐六臣傳》。
《五代史·唐六臣傳》論二 嗚呼,始為朋黨之論者誰歟?甚乎作俑者也,真可謂不仁之人哉!予嘗至繁城讀《魏受禪碑》,見漢之群臣稱魏功德,而大書深刻,自列其姓名,以誇耀於世。
又讀《梁實錄》,見文蔚等所為如此。
未嘗不為之流涕也。
夫以國予人而自誇耀,及遂相之,此非小人,孰能為也?漢唐之末,舉其朝皆小人也,而其君子者何在哉!當漢之亡也,先以朋黨禁錮天下賢人君子,而立其朝者,皆小人也,然後漢從而亡。
及唐之亡也,又先以朋黨盡殺朝廷之士,而其餘存者,皆庸懦不肖傾險之人也,然後唐從而亡。
夫欲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者,必進朋黨之說;欲孤人注之勢而蔽其耳目者,必進朋黨之說;欲奪國而與人者,必進朋黨之說。
夫為君子者,故嘗寡過,小人欲加之罪,則有可誣者,有不可誣者,不能遍及也。
至欲舉天下之善,求其類而盡去之,惟指以為朋黨耳。
故其親戚故舊,謂之朋黨可也;交遊執友,謂之朋黨可也;宦學相同,謂之朋黨可也;門生故吏,謂之朋黨可也;是數者,皆其類也,皆善人也。
故曰:欲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者,惟以朋黨罪之,則無免者矣。
夫善善之相樂,以其類同,此自然之理也。
故聞善者必相稱譽,稱譽則謂之朋黨,得善者必相薦引,薦引則謂之朋黨。
使人聞善不敢稱譽,人主之耳不聞有善於下矣;見善不敢薦,則人主之目不得見善人矣,善人日遠,而小人日進,則為人主者,倀倀然誰與之圖治安之計哉?故曰:欲孤人主之勢而蔽其耳目者,必用朋黨之說也。
一君子存,群小人雖眾,必有所忌,而有所不敢為,惟空國而無君子,然後小人得肆誌於無所不為,則漢魏、唐梁之際是也。
故曰:可奪國而予人者,由其國無君子。
空國而無君子,由以朋黨而去之也。
嗚呼!朋黨之說,人主可不察哉!《傳》曰「一言可以喪邦」者,其是之謂歟?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了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五代史·馮道傳》論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緻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豈虛言也哉! 予嘗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李氏事。
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其人而不得見也。
凝家青、徐之間,為虢州司戶參軍,以疾卒於官。
凝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攜其子,負其遺骸以歸。
東過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不許其宿。
李氏顧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牽其臂而出之。
李氏仰天長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執邪?不可以一手並汙吾身!」即引斧自斷其臂。
路人見者環聚而嗟之,或為之彈指,或為之泣下。
開封君聞之,白其事於朝,官為賜藥封瘡,厚恤存氏,而笞其主人者。
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 《五代史·王進傳》論 嗚呼!予述舊史,至於王進之事,未嘗不廢書麵歎曰:甚哉,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與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異豺狼之牧斯人也!雖其附托遭遇,出於一時之幸,然猶必皆橫身陣敵,非有
嗚呼!唐之亡也,賢人君子既與之共盡,其餘在者皆庸懦不肖、傾險獪猾、趨利賣國之徒也。
不然,安能蒙恥忍辱於梁庭如此哉!作《唐六臣傳》。
《五代史·唐六臣傳》論二 嗚呼,始為朋黨之論者誰歟?甚乎作俑者也,真可謂不仁之人哉!予嘗至繁城讀《魏受禪碑》,見漢之群臣稱魏功德,而大書深刻,自列其姓名,以誇耀於世。
又讀《梁實錄》,見文蔚等所為如此。
未嘗不為之流涕也。
夫以國予人而自誇耀,及遂相之,此非小人,孰能為也?漢唐之末,舉其朝皆小人也,而其君子者何在哉!當漢之亡也,先以朋黨禁錮天下賢人君子,而立其朝者,皆小人也,然後漢從而亡。
及唐之亡也,又先以朋黨盡殺朝廷之士,而其餘存者,皆庸懦不肖傾險之人也,然後唐從而亡。
夫欲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者,必進朋黨之說;欲孤人注之勢而蔽其耳目者,必進朋黨之說;欲奪國而與人者,必進朋黨之說。
夫為君子者,故嘗寡過,小人欲加之罪,則有可誣者,有不可誣者,不能遍及也。
至欲舉天下之善,求其類而盡去之,惟指以為朋黨耳。
故其親戚故舊,謂之朋黨可也;交遊執友,謂之朋黨可也;宦學相同,謂之朋黨可也;門生故吏,謂之朋黨可也;是數者,皆其類也,皆善人也。
故曰:欲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者,惟以朋黨罪之,則無免者矣。
夫善善之相樂,以其類同,此自然之理也。
故聞善者必相稱譽,稱譽則謂之朋黨,得善者必相薦引,薦引則謂之朋黨。
使人聞善不敢稱譽,人主之耳不聞有善於下矣;見善不敢薦,則人主之目不得見善人矣,善人日遠,而小人日進,則為人主者,倀倀然誰與之圖治安之計哉?故曰:欲孤人主之勢而蔽其耳目者,必用朋黨之說也。
一君子存,群小人雖眾,必有所忌,而有所不敢為,惟空國而無君子,然後小人得肆誌於無所不為,則漢魏、唐梁之際是也。
故曰:可奪國而予人者,由其國無君子。
空國而無君子,由以朋黨而去之也。
嗚呼!朋黨之說,人主可不察哉!《傳》曰「一言可以喪邦」者,其是之謂歟?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了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五代史·馮道傳》論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緻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豈虛言也哉! 予嘗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李氏事。
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其人而不得見也。
凝家青、徐之間,為虢州司戶參軍,以疾卒於官。
凝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攜其子,負其遺骸以歸。
東過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不許其宿。
李氏顧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牽其臂而出之。
李氏仰天長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執邪?不可以一手並汙吾身!」即引斧自斷其臂。
路人見者環聚而嗟之,或為之彈指,或為之泣下。
開封君聞之,白其事於朝,官為賜藥封瘡,厚恤存氏,而笞其主人者。
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 《五代史·王進傳》論 嗚呼!予述舊史,至於王進之事,未嘗不廢書麵歎曰:甚哉,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與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異豺狼之牧斯人也!雖其附托遭遇,出於一時之幸,然猶必皆橫身陣敵,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