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史論
關燈
小
中
大
百夫之勇,則必一日勞。
至如進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節,何其甚歟!豈非名器之用,隨世而輕重者歟?世治則君子居之而重,世亂則小人易得而輕歟?抑因緣僥幸,未始不有,而尤多於亂世,既其極也,遂至於是歟?豈其又有甚於是者歟? 當此之時,為國長者不過十餘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
天下之人,視其上易君代國,如更戍長無異,蓋其輕如此,況其下者乎!如進等者,豈足道哉! 《易》:否泰消長,君子小人常相上下。
視在上者如進等,則其在下可知矣。
予書進事,所以哀斯人之亂,而見當時賢人君子之在下者,可勝道哉!可勝道哉! 《五代史·一行傳》論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堅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幹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於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
自古材賢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沉淪於下,泯沒而無聞者。
求之傳記,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復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俯首而包羞,孰若無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
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於君,以忠獲罪,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贇。
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首其滅。
於此之時,能以孝悌自修於一鄉,而風行於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事跡不著,而無可紀次,獨其名氏或因見於書者,吾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
作一行傳。
《五代史·宦者傳》論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
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
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
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
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
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
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於內而疏忠臣碩士於外,蓋其積漸而勢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五代史·伶官傳》論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幬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
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至如進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節,何其甚歟!豈非名器之用,隨世而輕重者歟?世治則君子居之而重,世亂則小人易得而輕歟?抑因緣僥幸,未始不有,而尤多於亂世,既其極也,遂至於是歟?豈其又有甚於是者歟? 當此之時,為國長者不過十餘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
天下之人,視其上易君代國,如更戍長無異,蓋其輕如此,況其下者乎!如進等者,豈足道哉! 《易》:否泰消長,君子小人常相上下。
視在上者如進等,則其在下可知矣。
予書進事,所以哀斯人之亂,而見當時賢人君子之在下者,可勝道哉!可勝道哉! 《五代史·一行傳》論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堅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幹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於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
自古材賢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沉淪於下,泯沒而無聞者。
求之傳記,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復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俯首而包羞,孰若無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
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於君,以忠獲罪,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贇。
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首其滅。
於此之時,能以孝悌自修於一鄉,而風行於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事跡不著,而無可紀次,獨其名氏或因見於書者,吾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
作一行傳。
《五代史·宦者傳》論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
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
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
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
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
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
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於內而疏忠臣碩士於外,蓋其積漸而勢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五代史·伶官傳》論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幬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
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