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劄子
關燈
小
中
大
而為人所喜,亦將不得已為人所禍者矣。
為青計者,宜自退避事權,以止浮議,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
近日以來,訛言益甚,或言其身應圖讖,或言其宅有火光,道路傳說以為常談矣,而惟陛下猶未聞也。
且唐之朱泚,本非反者,倉促之際,為軍士所迫爾。
大抵小人不能成事而能為患者多矣,泚雖自取族滅,然為德宗之患,亦豈小哉?夫小人陷於大惡,未必皆其本心所為,直由漸積以至蹉跌,而時君不能制患於未萌爾。
故臣敢昧死而言人之所難言者,惟願陛下早聞而省察之耳。
如臣愚見,則青一常才,未有顯過,但為浮議所喧,勢不能容爾。
若如外人眾論,則謂青之用心有不可知者,此臣所不能決也。
但武臣掌機密,而為軍士所喜,自於事體不便,不計青之用心如何也。
伏望聖慈深思遠慮,戒前世禍亂之跡,製於未萌,密訪大臣,早決宸斷,罷青機務,與一外藩,以此觀青去就之際,心跡如何,徐察流言,可以臨事制變。
且二府均勞逸而出入,亦是常事。
若青之忠孝出處如一,事權既去,流議漸消,則其誠節可明,可以永保終始。
夫言未萌之患者,常難於必信;若俟患之已萌,則又言無及矣。
臣官為學士,職號論思,聞外議喧沸而事係安危,臣言狂計愚,不敢自默。
取進止。
論水洛城事宜乞保全劉滬等劄子 臣近風聞狄青與劉滬爭水洛城事,枷禁滬等奏來。
竊以邊將不和,用兵大患。
況狄青、劉滬皆是可惜之人,事體須要兩全,利害最難處置。
臣聞水洛城自曹瑋以來,心知其利,患於難得,未暇經營。
今滬能得之,則於滬之功不小,於秦州之利極多。
昨韓琦等自西來,聞有論奏,非以水洛為不便,但慮難得而難成。
今滬能得之,又有成之之志,正宜專委此事,責其必成。
而狄青所見不同,遂成釁隙。
其間利害,臣請詳言。
國家近年邊兵屢敗,常患大將無權。
今若更沮狄青,釋放劉滬,則不惟於狄青之意不足,兼沿邊諸將皆挫其威,此其不便一也。
臣聞劉滬經營水洛城之初,奮身展效不少,先以力戰取勝,然後誘而服從,乃是黨留諸族畏滬之威信。
今忽見滬先得罪,帶枷入獄,則新降生戶豈不驚疑?若使翻然復叛,則今後邊臣以威信招誘諸族?誰肯聽從?不惟水洛城更無可成之期,兼沿邊生戶永無可招之理,此其不便二也。
自用兵以來,諸將為國立事者少。
此水洛城,不惟自曹瑋以來未能得之,亦聞韓琦近在秦州,嘗欲經營而未暇。
今滬奮然力取,其功垂就,而中道獲罪,遂無所成,則今後邊將誰肯為國家立事?此其不便三也。
臣又聞水洛之戍,雖能救援秦州,而須藉渭州應副。
今劉滬既與狄青異議,縱使水洛築就,他時萬一緩急,狄青怒滬異己,又欲遂其偏見,稍不應副,則水洛必須復失,此其不便四也。
緣此之故,遂移青於別路,則是因一小將移一部署,此其不便五也。
此臣所謂利害甚多,最難處置者也。
臣謂今宜遣一中使,處分魚周詢等速令和解,務要兩全,必先密諭狄青曰:「滬城水洛,本有所稟,非是擅為。
役眾築城,不比行師之際,滬見利堅執,意在成功,不可以違節制加罪。
滬宜釋放,朝廷不欲直放,恐挫卿之威,卿自釋之,使感卿惠。
若他時出師臨陣,有違進退之命者,任卿自行軍法。
」然後密諭滬曰:「汝違大將指揮,自合有罪。
朝廷以汝於水洛展效,望汝成功,故諭青使赦汝,責汝卒事以自贖。
」俟水洛功就,則又戒青:「不可因前曾異議,堅執不修,惟幸失之,遂己偏見。
今後水洛緩急,尤須極力應副,萬一小有疏失,則是汝挾情故陷之,必有重責。
」如此,則水洛之利可成,蕃戶之恩信不失,邊將立事者不懈,大將之威不挫。
苟不如此,未見其可。
蓋罪滬既不可,罷水洛城又不可,沮狄青又不可。
事關利害,伏望聖慮深思。
取進止。
論罷鄭戩四路都部署劄子 臣伏睹敕除鄭戩知永興軍,仍兼陝西都部署。
自聞此命,外人議論,皆以為非,在臣思之,實亦未便。
竊以兵之勝負,全由處置如何。
臣見用兵以來,累次更改,或四路都置部署,或分而各領一方,乍合乍離,各有利害。
惟夏竦往年所任,鄭戩今日之權,失策最多,請試條列。
臣聞古之善用將者,先問能將幾何。
今而不復問戩能將幾何,直以關中數十州之廣,蕃漢十萬之兵,沿邊二三千裡之事,盡以委之,此其失者一也。
或曰戩雖名都部署,而諸路自各有將,又其大事不令專製,而必稟朝廷。
假如邊將有大事先稟於戩,又稟於朝廷,朝廷議定下戩,戩始下於沿邊,隻此一端,自可敗事,其失二也。
今大事戩既不專,若小事又不由戩,則部署一職,止是虛名。
若小事一一問
為青計者,宜自退避事權,以止浮議,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
近日以來,訛言益甚,或言其身應圖讖,或言其宅有火光,道路傳說以為常談矣,而惟陛下猶未聞也。
且唐之朱泚,本非反者,倉促之際,為軍士所迫爾。
大抵小人不能成事而能為患者多矣,泚雖自取族滅,然為德宗之患,亦豈小哉?夫小人陷於大惡,未必皆其本心所為,直由漸積以至蹉跌,而時君不能制患於未萌爾。
故臣敢昧死而言人之所難言者,惟願陛下早聞而省察之耳。
如臣愚見,則青一常才,未有顯過,但為浮議所喧,勢不能容爾。
若如外人眾論,則謂青之用心有不可知者,此臣所不能決也。
但武臣掌機密,而為軍士所喜,自於事體不便,不計青之用心如何也。
伏望聖慈深思遠慮,戒前世禍亂之跡,製於未萌,密訪大臣,早決宸斷,罷青機務,與一外藩,以此觀青去就之際,心跡如何,徐察流言,可以臨事制變。
且二府均勞逸而出入,亦是常事。
若青之忠孝出處如一,事權既去,流議漸消,則其誠節可明,可以永保終始。
夫言未萌之患者,常難於必信;若俟患之已萌,則又言無及矣。
臣官為學士,職號論思,聞外議喧沸而事係安危,臣言狂計愚,不敢自默。
取進止。
論水洛城事宜乞保全劉滬等劄子 臣近風聞狄青與劉滬爭水洛城事,枷禁滬等奏來。
竊以邊將不和,用兵大患。
況狄青、劉滬皆是可惜之人,事體須要兩全,利害最難處置。
臣聞水洛城自曹瑋以來,心知其利,患於難得,未暇經營。
今滬能得之,則於滬之功不小,於秦州之利極多。
昨韓琦等自西來,聞有論奏,非以水洛為不便,但慮難得而難成。
今滬能得之,又有成之之志,正宜專委此事,責其必成。
而狄青所見不同,遂成釁隙。
其間利害,臣請詳言。
國家近年邊兵屢敗,常患大將無權。
今若更沮狄青,釋放劉滬,則不惟於狄青之意不足,兼沿邊諸將皆挫其威,此其不便一也。
臣聞劉滬經營水洛城之初,奮身展效不少,先以力戰取勝,然後誘而服從,乃是黨留諸族畏滬之威信。
今忽見滬先得罪,帶枷入獄,則新降生戶豈不驚疑?若使翻然復叛,則今後邊臣以威信招誘諸族?誰肯聽從?不惟水洛城更無可成之期,兼沿邊生戶永無可招之理,此其不便二也。
自用兵以來,諸將為國立事者少。
此水洛城,不惟自曹瑋以來未能得之,亦聞韓琦近在秦州,嘗欲經營而未暇。
今滬奮然力取,其功垂就,而中道獲罪,遂無所成,則今後邊將誰肯為國家立事?此其不便三也。
臣又聞水洛之戍,雖能救援秦州,而須藉渭州應副。
今劉滬既與狄青異議,縱使水洛築就,他時萬一緩急,狄青怒滬異己,又欲遂其偏見,稍不應副,則水洛必須復失,此其不便四也。
緣此之故,遂移青於別路,則是因一小將移一部署,此其不便五也。
此臣所謂利害甚多,最難處置者也。
臣謂今宜遣一中使,處分魚周詢等速令和解,務要兩全,必先密諭狄青曰:「滬城水洛,本有所稟,非是擅為。
役眾築城,不比行師之際,滬見利堅執,意在成功,不可以違節制加罪。
滬宜釋放,朝廷不欲直放,恐挫卿之威,卿自釋之,使感卿惠。
若他時出師臨陣,有違進退之命者,任卿自行軍法。
」然後密諭滬曰:「汝違大將指揮,自合有罪。
朝廷以汝於水洛展效,望汝成功,故諭青使赦汝,責汝卒事以自贖。
」俟水洛功就,則又戒青:「不可因前曾異議,堅執不修,惟幸失之,遂己偏見。
今後水洛緩急,尤須極力應副,萬一小有疏失,則是汝挾情故陷之,必有重責。
」如此,則水洛之利可成,蕃戶之恩信不失,邊將立事者不懈,大將之威不挫。
苟不如此,未見其可。
蓋罪滬既不可,罷水洛城又不可,沮狄青又不可。
事關利害,伏望聖慮深思。
取進止。
論罷鄭戩四路都部署劄子 臣伏睹敕除鄭戩知永興軍,仍兼陝西都部署。
自聞此命,外人議論,皆以為非,在臣思之,實亦未便。
竊以兵之勝負,全由處置如何。
臣見用兵以來,累次更改,或四路都置部署,或分而各領一方,乍合乍離,各有利害。
惟夏竦往年所任,鄭戩今日之權,失策最多,請試條列。
臣聞古之善用將者,先問能將幾何。
今而不復問戩能將幾何,直以關中數十州之廣,蕃漢十萬之兵,沿邊二三千裡之事,盡以委之,此其失者一也。
或曰戩雖名都部署,而諸路自各有將,又其大事不令專製,而必稟朝廷。
假如邊將有大事先稟於戩,又稟於朝廷,朝廷議定下戩,戩始下於沿邊,隻此一端,自可敗事,其失二也。
今大事戩既不專,若小事又不由戩,則部署一職,止是虛名。
若小事一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