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劄子
關燈
小
中
大
陛下上遵先帝之制,增置臺諫官四員。
已而中廢,復止兩員。
今諫官尚有虛位,伏乞用此兩人,補足四員之數,必能規正朝廷之得失,裨益陛下之聰明。
臣叨被恩榮,未知報效,苟有所見,不敢不言。
取進止。
薦司馬光劄子 臣伏見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德行淳正,學術通明。
自列侍從,久司諫諍,讜言嘉話,著在兩朝。
自仁宗至和服藥之後,群臣便以皇嗣為言,五六年間,言者雖多,而未有定議。
最後光以諫官,極論其事,敷陳激切,感動主聽。
仁宗豁然開悟,遂決不疑。
由是先帝選自宗藩,入為皇子。
曾未逾年,仁宗奄棄萬國,先帝入承大統,蓋以人心先定,故得天下帖然。
今以聖繼聖,遂傳陛下。
由是言之,光於國有功為不淺矣,可謂社稷之臣也。
而其識慮深遠,性尤慎密。
光既不自言,故人亦無知者。
臣以忝在政府,因得備聞其事,臣而不言,是謂蔽賢掩善。
《詩》雲:「無言不酬,無德不報。
」光今雖在侍從,日承眷待,而其忠國大節,隱而未彰。
臣既詳知,不敢不奏。
乞獎用孫沔劄子 臣伏見諒祚猖狂,漸違誓約,僭叛之跡,彰露已多,年歲之間,必為邊患。
國家禦備之計,先在擇人。
而自慶曆罷兵以來,至今二十餘年,當時經用舊人,零落無幾,惟尚書戶部侍郎孫沔尚在。
西事時,沔守環慶一路。
其人磊落有智勇,但以未嘗出兵,又不遇敵,故未有臨陣破賊之功。
然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
雖世不乏材,朝廷方務推擇,若求曾經西事可用之人,則臣謂無如沔者。
沔今年雖七十,聞其心力不衰,飛鷹走馬,尚如平日。
況所用者取其智謀,藉其威信,前世老將強起成功者多。
沔雖中間曾以罪廢,棄瑕使過,正是用人之術。
臣今欲乞朝廷更加察訪,如沔實未衰羸,伏望聖慈特賜獎用,庶於擇材難得之時,可備一方之寄。
取進止。
止絕呂夷簡暗入文字劄子 臣風聞呂夷簡近日頻有密奏,仍聞自乞於禦藥院暗入文字,不知實有此事否?但外人相傳,上下疑懼。
臣謂夷簡身為大臣,久在相位,尚不能為陛下外平四夷,內安百姓,緻得二國交構,中國憂危,兵民疲勞,上下困乏,賢愚失序,賞罰不中,凡百紀綱,幾至大壞。
筋力康健之日,尚且如此乖繆,況已罷政府,久病家居,筋力已衰,神識昏耗,豈能更與國家圖事?據夷簡當此病廢,即合杜門自守,不交人事。
縱有未忘報國之意,凡事即合公言,令外廷見當國政之臣,共議可否。
豈可暗入文書,眩惑天聽?況夷簡患癱風,手足不能舉動,凡有奏聞,必難自寫。
其子弟輩又不肖,須防詐偽,或恐漏洩,於體尤為不便。
陛下至聖至明,於夷簡奸謀邪說必不聽納,但外人見夷簡密入文書,恐非公論,若誤國計,為患不輕。
夷簡所入文字,伏乞明賜止絕。
臣聞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見今中外群臣各有職事,苟有闕失,自可任責,不可更令無功已退之臣,轉相惑亂。
取進止。
論狄青劄子 臣聞人臣之能盡忠者,不敢避難言之事;人主之善馭下者,常欲聞難言之言。
然後下無隱情,上無壅聽,奸宄不作,禍亂不生。
自古固有伏藏之禍、未發之機,天下之人皆未知,而有一人能獨言之,人主又能聽而用之,則銷患於未萌、轉禍而為福者有矣。
若夫天下之人共知,而獨人主之不知者,此莫大之患也。
今臣之所言者,乃天下之人皆知,而惟陛下未知也。
今士大夫無貴賤,相與語於親戚朋友,下至庶民無愚智,相與語於閭巷道路,而獨不以告陛下也,其故何哉?蓋其事伏而未發,言者難於指陳也。
臣竊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號為武勇,自用兵陝右,已著名聲,及捕賊廣西,又薄立勞效。
自其初掌機密,進列大臣,當時言事者已為不便。
今三四年間,雖未見其顯過,然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
推其所因,蓋由軍士本是小人,麵有黥文,樂其同類,見其進用,自言我輩之內出得此人,既以為榮,遂相悅慕。
加之青之事藝實過於人,比其輩流又粗有見識,是以軍士心共服其材能。
國家從前難得將帥,經略招討常用文臣,或不知軍情,或不閑訓練。
自青為將領,既能自以勇力服人,又知訓練之方,頗以恩信撫士。
以臣愚見,如青所為,尚未得古之名將一二。
但今之士卒不慣見如此等事,便謂須是我同類中人,乃能知我軍情而以恩信撫我。
青之恩信亦豈能遍及於人,但小人易為扇誘,所謂一犬吠形,百犬吠聲,遂皆翕然,喜共稱說。
且武臣掌機密而得軍情,不唯於國家不便,亦於其身未必不為害。
然則青之流言,軍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勢使之然也。
臣謂青不得已
已而中廢,復止兩員。
今諫官尚有虛位,伏乞用此兩人,補足四員之數,必能規正朝廷之得失,裨益陛下之聰明。
臣叨被恩榮,未知報效,苟有所見,不敢不言。
取進止。
薦司馬光劄子 臣伏見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德行淳正,學術通明。
自列侍從,久司諫諍,讜言嘉話,著在兩朝。
自仁宗至和服藥之後,群臣便以皇嗣為言,五六年間,言者雖多,而未有定議。
最後光以諫官,極論其事,敷陳激切,感動主聽。
仁宗豁然開悟,遂決不疑。
由是先帝選自宗藩,入為皇子。
曾未逾年,仁宗奄棄萬國,先帝入承大統,蓋以人心先定,故得天下帖然。
今以聖繼聖,遂傳陛下。
由是言之,光於國有功為不淺矣,可謂社稷之臣也。
而其識慮深遠,性尤慎密。
光既不自言,故人亦無知者。
臣以忝在政府,因得備聞其事,臣而不言,是謂蔽賢掩善。
《詩》雲:「無言不酬,無德不報。
」光今雖在侍從,日承眷待,而其忠國大節,隱而未彰。
臣既詳知,不敢不奏。
乞獎用孫沔劄子 臣伏見諒祚猖狂,漸違誓約,僭叛之跡,彰露已多,年歲之間,必為邊患。
國家禦備之計,先在擇人。
而自慶曆罷兵以來,至今二十餘年,當時經用舊人,零落無幾,惟尚書戶部侍郎孫沔尚在。
西事時,沔守環慶一路。
其人磊落有智勇,但以未嘗出兵,又不遇敵,故未有臨陣破賊之功。
然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
雖世不乏材,朝廷方務推擇,若求曾經西事可用之人,則臣謂無如沔者。
沔今年雖七十,聞其心力不衰,飛鷹走馬,尚如平日。
況所用者取其智謀,藉其威信,前世老將強起成功者多。
沔雖中間曾以罪廢,棄瑕使過,正是用人之術。
臣今欲乞朝廷更加察訪,如沔實未衰羸,伏望聖慈特賜獎用,庶於擇材難得之時,可備一方之寄。
取進止。
止絕呂夷簡暗入文字劄子 臣風聞呂夷簡近日頻有密奏,仍聞自乞於禦藥院暗入文字,不知實有此事否?但外人相傳,上下疑懼。
臣謂夷簡身為大臣,久在相位,尚不能為陛下外平四夷,內安百姓,緻得二國交構,中國憂危,兵民疲勞,上下困乏,賢愚失序,賞罰不中,凡百紀綱,幾至大壞。
筋力康健之日,尚且如此乖繆,況已罷政府,久病家居,筋力已衰,神識昏耗,豈能更與國家圖事?據夷簡當此病廢,即合杜門自守,不交人事。
縱有未忘報國之意,凡事即合公言,令外廷見當國政之臣,共議可否。
豈可暗入文書,眩惑天聽?況夷簡患癱風,手足不能舉動,凡有奏聞,必難自寫。
其子弟輩又不肖,須防詐偽,或恐漏洩,於體尤為不便。
陛下至聖至明,於夷簡奸謀邪說必不聽納,但外人見夷簡密入文書,恐非公論,若誤國計,為患不輕。
夷簡所入文字,伏乞明賜止絕。
臣聞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見今中外群臣各有職事,苟有闕失,自可任責,不可更令無功已退之臣,轉相惑亂。
取進止。
論狄青劄子 臣聞人臣之能盡忠者,不敢避難言之事;人主之善馭下者,常欲聞難言之言。
然後下無隱情,上無壅聽,奸宄不作,禍亂不生。
自古固有伏藏之禍、未發之機,天下之人皆未知,而有一人能獨言之,人主又能聽而用之,則銷患於未萌、轉禍而為福者有矣。
若夫天下之人共知,而獨人主之不知者,此莫大之患也。
今臣之所言者,乃天下之人皆知,而惟陛下未知也。
今士大夫無貴賤,相與語於親戚朋友,下至庶民無愚智,相與語於閭巷道路,而獨不以告陛下也,其故何哉?蓋其事伏而未發,言者難於指陳也。
臣竊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號為武勇,自用兵陝右,已著名聲,及捕賊廣西,又薄立勞效。
自其初掌機密,進列大臣,當時言事者已為不便。
今三四年間,雖未見其顯過,然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
推其所因,蓋由軍士本是小人,麵有黥文,樂其同類,見其進用,自言我輩之內出得此人,既以為榮,遂相悅慕。
加之青之事藝實過於人,比其輩流又粗有見識,是以軍士心共服其材能。
國家從前難得將帥,經略招討常用文臣,或不知軍情,或不閑訓練。
自青為將領,既能自以勇力服人,又知訓練之方,頗以恩信撫士。
以臣愚見,如青所為,尚未得古之名將一二。
但今之士卒不慣見如此等事,便謂須是我同類中人,乃能知我軍情而以恩信撫我。
青之恩信亦豈能遍及於人,但小人易為扇誘,所謂一犬吠形,百犬吠聲,遂皆翕然,喜共稱說。
且武臣掌機密而得軍情,不唯於國家不便,亦於其身未必不為害。
然則青之流言,軍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勢使之然也。
臣謂青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