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劄子
關燈
小
中
大
、範師道皆久在言職,其人立朝,各有本末,前後言事,補益甚多。
豈於此時,頓然改節,故為欺罔,上昧聖聰?在於人情,不宜有此。
臣竊以謂自古人臣之進諫於其君者,有難有易,各因其時而已。
若剛暴猜忌之君,不欲自聞其過,而樂聞臣下之過,人主好察多疑於上,大臣側足畏罪於下。
於此之時,諫人主者難,而言大臣者易。
若寬仁恭儉之主,動遵禮法,自聞其失,則從諫如流,聞臣下之過,則務為優容以保全之。
而為大臣者,外秉國權,內有左右之助,言事者未及見聽,而怨仇已結於其身。
故於此時,諫人主者易,言大臣者難。
此不可不察也。
自古人主之聽言也,亦有難有易,在知其術而已。
夫忠邪並進於前,而公論與私言交入於耳,此所以聽之難也。
若知其人之忠邪,辨其言之公私,則聽之易也。
凡言拙而直,逆耳違意,初聞若可惡者,此忠臣之言也。
言婉而順,希旨合意,初聞若可喜者,邪臣之言也。
至於言事之官,各舉其職,或當朝正色,顯言於廷,或連章列署,共論其事。
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故凡明言於外,不畏人知者,皆公言也。
若非其言職,又不敢顯言,或密奏乞留中,或麵言乞出自聖斷,不欲人知言有主名者,蓋其言涉傾邪,懼遭彈劾。
故凡陰有奏陳而畏人知者,皆挾私之說也。
自古人主能以此術知臣下之情,則聽言易也。
伏惟陛下仁聖寬慈,躬履勤儉,樂聞諫諍,容納直言。
其於大臣尤所優禮,常欲保全終始;思與臣下愛惜名節,尤慎重於進退。
故臣謂方今言事者,規切人主則易,欲言大臣則難。
臣自立朝,耳目所記,景祐中,範仲淹言宰相呂夷簡,貶知饒州。
皇祐中,唐介言宰相文彥博,貶春州別駕。
至和初,吳中復、呂景初、馬遵言宰相梁適,並罷職出外。
其後趙抃、範師道言宰相劉沆,並罷職出外。
前年韓絳言富弼,貶知蔡州。
今又唐介等五人言陳旭得罪。
自範仲淹貶饒州後,至今凡二十年間,居臺諫者多矣,未嘗有規諫人主而得罪者。
臣故謂方今諫人主則易,言大臣則難。
陛下若推此以察介等所言,則可知其用心矣。
昨所罷黜臺諫五人,惟呂誨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處本末,跡狀甚明,可以歷數也。
唐介前因言文彥博,遠竄廣西煙瘴之地,賴陛下仁恕哀憐,移置湖南,得存性命。
範師道、趙抃並因言忤劉沆,罷臺職,守外郡,連延數年,然後復。
今三人者,又以言樞臣罷黜。
然則介不以前蹈必死之地為懼,師道與抃不以中滯進用數年為戒,遇事必言,得罪不悔,蓋所以進退一節,終始不變之士也。
至如王陶者,本出孤寒,隻因韓絳薦舉,始得臺官。
及絳為中丞,陶不敢內碩私恩,與之爭議,絳終得罪。
夫牽顧私恩,人之常情爾,斷恩以義,非知義之士不能也。
以此言之,陶可謂徇公滅私之臣矣。
此四人者,出處本末之跡如此,可以知其為人也,就使言雖不中,亦其情必無他。
議者或謂言事之臣好相朋黨,動搖大臣,以作威勢,臣竊以謂不然。
至於去歲韓絳言富弼之時,介與師道不與絳為黨,乃與諸臺諫共論絳為非,然則非相朋黨、非欲動搖大臣可明矣。
臣固謂未可以此疑言事之臣也。
況介等此比者雖為謫官,幸蒙陛下寬恩,各得為郡,未至失所。
其可惜者,斥逐諫臣,非朝廷美事,阻塞言路,不為國家之利,而介等盡忠守節,未蒙憐察也。
欲望聖慈特賜召還介等,置之朝廷,以勸守節敢言之士,則天下幸甚。
今取進止。
薦王安石呂公著劄子 臣伏見陛下仁聖聰明,優容諫諍。
雖有狂直之士犯顏色而觸忌諱者,未嘗不終始保全,往往亟加擢用,此自古明君賢主之所難也。
然而用言既難,獻言者亦不為易。
論小事者既可鄙而不足為,陳大計者又似迂而無速效,欲微諷則未能感動,將直陳則先忤貴權。
而旁有群言,奪於眾力,所陳多未施設,其人遽已改遷。
緻陛下有聽言之勤,而未見用言之效,頗疑言事之職,但為速進之階。
蓋緣臺諫之官,資望已峻,少加進擢,便履清華。
而臣下有厭人言者,因此亦得進說,直雲此輩務要官職,所以多言。
使後來者其言益輕,而人主無由取信,辜陛下納諫之意,違陛下賞諫之心。
臣以謂欲救其失,惟宜擇沉默端正、守節難進之臣置之諫署,則既無幹進之疑,庶或其言可信。
伏見殿中丞王安石,德行文學,為眾所推,守道安貧,剛而不屈。
司封員外郎呂公著,是夷簡之子,器識深遠,沉靜寡言,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
安石久更吏事,兼有時才,曾召試館職,固辭不就。
公著性樂閑退,淡於世事。
然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
往年
豈於此時,頓然改節,故為欺罔,上昧聖聰?在於人情,不宜有此。
臣竊以謂自古人臣之進諫於其君者,有難有易,各因其時而已。
若剛暴猜忌之君,不欲自聞其過,而樂聞臣下之過,人主好察多疑於上,大臣側足畏罪於下。
於此之時,諫人主者難,而言大臣者易。
若寬仁恭儉之主,動遵禮法,自聞其失,則從諫如流,聞臣下之過,則務為優容以保全之。
而為大臣者,外秉國權,內有左右之助,言事者未及見聽,而怨仇已結於其身。
故於此時,諫人主者易,言大臣者難。
此不可不察也。
自古人主之聽言也,亦有難有易,在知其術而已。
夫忠邪並進於前,而公論與私言交入於耳,此所以聽之難也。
若知其人之忠邪,辨其言之公私,則聽之易也。
凡言拙而直,逆耳違意,初聞若可惡者,此忠臣之言也。
言婉而順,希旨合意,初聞若可喜者,邪臣之言也。
至於言事之官,各舉其職,或當朝正色,顯言於廷,或連章列署,共論其事。
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故凡明言於外,不畏人知者,皆公言也。
若非其言職,又不敢顯言,或密奏乞留中,或麵言乞出自聖斷,不欲人知言有主名者,蓋其言涉傾邪,懼遭彈劾。
故凡陰有奏陳而畏人知者,皆挾私之說也。
自古人主能以此術知臣下之情,則聽言易也。
伏惟陛下仁聖寬慈,躬履勤儉,樂聞諫諍,容納直言。
其於大臣尤所優禮,常欲保全終始;思與臣下愛惜名節,尤慎重於進退。
故臣謂方今言事者,規切人主則易,欲言大臣則難。
臣自立朝,耳目所記,景祐中,範仲淹言宰相呂夷簡,貶知饒州。
皇祐中,唐介言宰相文彥博,貶春州別駕。
至和初,吳中復、呂景初、馬遵言宰相梁適,並罷職出外。
其後趙抃、範師道言宰相劉沆,並罷職出外。
前年韓絳言富弼,貶知蔡州。
今又唐介等五人言陳旭得罪。
自範仲淹貶饒州後,至今凡二十年間,居臺諫者多矣,未嘗有規諫人主而得罪者。
臣故謂方今諫人主則易,言大臣則難。
陛下若推此以察介等所言,則可知其用心矣。
昨所罷黜臺諫五人,惟呂誨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處本末,跡狀甚明,可以歷數也。
唐介前因言文彥博,遠竄廣西煙瘴之地,賴陛下仁恕哀憐,移置湖南,得存性命。
範師道、趙抃並因言忤劉沆,罷臺職,守外郡,連延數年,然後復。
今三人者,又以言樞臣罷黜。
然則介不以前蹈必死之地為懼,師道與抃不以中滯進用數年為戒,遇事必言,得罪不悔,蓋所以進退一節,終始不變之士也。
至如王陶者,本出孤寒,隻因韓絳薦舉,始得臺官。
及絳為中丞,陶不敢內碩私恩,與之爭議,絳終得罪。
夫牽顧私恩,人之常情爾,斷恩以義,非知義之士不能也。
以此言之,陶可謂徇公滅私之臣矣。
此四人者,出處本末之跡如此,可以知其為人也,就使言雖不中,亦其情必無他。
議者或謂言事之臣好相朋黨,動搖大臣,以作威勢,臣竊以謂不然。
至於去歲韓絳言富弼之時,介與師道不與絳為黨,乃與諸臺諫共論絳為非,然則非相朋黨、非欲動搖大臣可明矣。
臣固謂未可以此疑言事之臣也。
況介等此比者雖為謫官,幸蒙陛下寬恩,各得為郡,未至失所。
其可惜者,斥逐諫臣,非朝廷美事,阻塞言路,不為國家之利,而介等盡忠守節,未蒙憐察也。
欲望聖慈特賜召還介等,置之朝廷,以勸守節敢言之士,則天下幸甚。
今取進止。
薦王安石呂公著劄子 臣伏見陛下仁聖聰明,優容諫諍。
雖有狂直之士犯顏色而觸忌諱者,未嘗不終始保全,往往亟加擢用,此自古明君賢主之所難也。
然而用言既難,獻言者亦不為易。
論小事者既可鄙而不足為,陳大計者又似迂而無速效,欲微諷則未能感動,將直陳則先忤貴權。
而旁有群言,奪於眾力,所陳多未施設,其人遽已改遷。
緻陛下有聽言之勤,而未見用言之效,頗疑言事之職,但為速進之階。
蓋緣臺諫之官,資望已峻,少加進擢,便履清華。
而臣下有厭人言者,因此亦得進說,直雲此輩務要官職,所以多言。
使後來者其言益輕,而人主無由取信,辜陛下納諫之意,違陛下賞諫之心。
臣以謂欲救其失,惟宜擇沉默端正、守節難進之臣置之諫署,則既無幹進之疑,庶或其言可信。
伏見殿中丞王安石,德行文學,為眾所推,守道安貧,剛而不屈。
司封員外郎呂公著,是夷簡之子,器識深遠,沉靜寡言,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
安石久更吏事,兼有時才,曾召試館職,固辭不就。
公著性樂閑退,淡於世事。
然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
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