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劄子

關燈
戩,則四路去永興皆數百裡,其寨柵遠者千餘裡。

    使戩一一處分合宜,尚有遲緩之失;萬一耳目不及,處置失宜,則為害不細,其失三也。

     若大小事都不由戩,而但使帶其權,豈有數十州之廣,數十萬之兵,二三千裡之邊事,作一虛名,使為無權之大將?若知戩可用,則推心用之;若知不可用,則善罷之。

    豈可盡關中之大,設為虛名,而以不誠待人?其失四也。

     今都部署名統四路,而諸將事無大小不稟可行,則四路偏裨各見其將不由都帥,則上下相效,皆欲自專,其失五也。

    今都部署是大將,反不得節制四路,而逐路是都帥部將,卻得專製一方,則委任之意大小乖殊,軍法難行,名體不順,其失六也。

     若知戩果不可大用,但不敢直罷其職,則是大臣顧人情,避己怨。

    如此作事,何以弭息人言?其失七也。

    料朝廷忽有此命,必因韓琦等近自西來,有此擘畫。

    琦等身在邊陲,曾為將帥,豈可如此失計?臣今欲乞令兩府之臣,明議四路不當置都部署利害。

    其鄭戩既不可內居永興而遙製四路,則乞落其虛名,隻令坐鎮長安,撫民臨政,以為關中之重。

    其任所係亦大,而使四路各責其將,則事體皆順,處置合宜。

    今取進止。

     論張子奭恩賞太頻劄子 臣風聞知汝州範祥為相度陝西青白鹽,賴差張子奭權知汝州。

    子奭自選入二年內遷至員外郎,朝廷之意雖曰賞勞,而天下物議皆雲僥幸。

    蓋以子奭宣勞絕少,止兩次,而遷官、恩賜已數重。

    自古賞功不過一次,賞之不已,故難弭人言。

    初自選入改京官,曰賞勞;未及二歲改秘書丞,又曰賞勞;賜以章服,又曰賞勞;秘書丞不久又轉官,又曰賞勞;合得太常博士,超遷員外郎,又曰賞勞;後行祠部,為名曹,又曰賞勞;作京官,合作知縣而作簽判,又曰賞勞;一任未滿,合更有一任知縣,又超通判差遣,又曰賞勞。

    此所以外人之議不允也。

    況範祥暫出勾當,隻合交割以次官員,或轉運司自差人權。

    今朝廷差人,已是失體,又於子奭,為此僥幸。

    今朝臣待闕在京者甚眾,豈無一人堪權知州者?朝廷每用一人,必當使天下人服。

    今每一差遣,則物議沸騰,累日不息。

    昔五代桑維翰為晉相,一夕除節度使十五人為將,而人皆服其精。

    今中書差一權知州,而不能免人譏議者,蓋事無大小,當與不當而已。

    其張子奭,伏乞追寢權差之命。

    仍乞今後外處差出知州,隻委本路轉運使差官權。

    至於賞罰之柄,貴在至公。

    今莫大之罪不過一刑而止,豈有勞者終身行賞而不已?亦乞今後有勞效之人,量其大小,一賞而止。

    若其別著能效,則拔擢自可不次,人亦自然無言。

    伏以朝廷用人,惟患守例,而不能不次選任,但不涉於僥幸,實有材藝之人,誰敢有言?子奭作使西鄙,不謂無勞,但恩典已優,於賞已足。

    可惜令天下指為僥幸之人,而掩其前效,況又上虧朝政,不可不思。

    取進止。

     論江淮官吏劄子 臣聞江淮官吏等各為王倫事奏案,已到多時,而尚未聞斷遣。

    仍聞議者猶欲寬貸。

    臣聞昨來江淮官吏,或斂物獻送,或望賊奔迎,或獻納兵甲,或同飲宴。

    臣謂倫一叛卒,偶肆猖狂,而官吏敢如此者,蓋知賊可畏而朝廷不足畏也。

    今若更行寬貸,則紀綱隳壞,盜賊縱橫,天下大亂,從此始矣。

    何以知之?昨王倫事起,江淮官吏未行遣之間,京西官吏又已棄城而走,望賊而迎。

    若江淮官吏不重行遣,則京西官吏亦須輕恕。

    京西官吏見江淮官吏已如此,則天下諸路亦指此兩路為法。

    在處官吏皆迎賊棄城、獻兵納物矣,則天下何由不大亂也? 臣伏思祖宗艱難,創造基圖;陛下憂勤,嗣守先業。

    而一旦四夷外叛,盜賊內攻,其壞之者誰哉?皆由前後迂繆之臣因循寬弛,使朝威不振,綱紀遂隳。

    今已壞之至此,而猶不革前非,以寬濟寬,何以救弊?如晁仲約等,情法至重,俱合深行,議者無由曲解。

    或聞以謂自是朝廷素不為備,不可全罪外官。

    假如有殺父與兄者,豈可隻言自是朝廷素無教化,而不罪殺親之人?又如有人掠奪生人男女、金帛,不可隻言自是朝廷素無禮讓,而不罪劫人之賊。

    迂儒不可用,可笑如此!李熙古豈獨是朝廷素有備之州?傅永吉豈獨是朝廷素練之兵?蓋用命則破賊矣。

    今朝廷素無禦備,為大臣者又不責之守州縣者,合有罪又寬之,天下之事,何人任責?竊緣韓綱是大臣之家,父子兄弟並在朝廷。

    權要之臣皆是相識,多方營救,故先於江淮官吏寬之,祇要韓綱行遣不重。

    今大臣不思國體,但樹私恩。

    惟陛下以天下安危為計,出於聖斷,以勵群下,則庶幾國威粗振,賞罰有倫。

    其晁仲約等,乞重行朝典,乞不寬恕。

    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