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齊桓公的霸業
關燈
小
中
大
說來,是分劃都鄙而集權中央,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富,修整武備以擴張國威。
現在根據《國語》等書,就分内政、軍事、财政三項,略叙管仲治齊的政策。
管仲的内政計劃關于内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劃是:把國都分為六個工商的鄉,十五個士(兵士的士)的鄉,共為二十一鄉。
這十五個士的鄉,由桓公自己管領五個,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領五個。
把國政也分為三項,立出三官的制度:官吏之中立出三宰,工人之中立出三族,市井之中立出三鄉;又立三虞的官,管理川澤的事;立三衡的官,管理山林的事。
又規定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個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個卒帥;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個鄉帥;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個縣帥;十縣為一屬,每屬設一個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立了五個大夫。
又立出五正的官,也派他們各管一屬的政事,而受大夫的統屬。
在每年的正月裡,由五屬大夫把他們治理屬内的成績報告給桓公,由桓公督責他們的功罪。
于是大夫修屬,屬修縣,縣修鄉,鄉修卒,卒修邑,邑修家,内政就告成了。
管仲的軍政計劃關于軍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劃是:作内政而把軍令寄在裡面。
他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個軌長;十軌為一裡,每裡設一個裡有司;四裡為一連,每連設一個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個鄉良人。
就叫他們掌管軍令:每家出一個人,一軌有五個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着;一裡有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戎,由裡有司帶領着;一連有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着;一鄉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着;五鄉有一萬人,立一個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的元帥帶領着。
全國三軍,就由桓公與國子、高子帶領了。
桓公等三人也就是元帥。
這便是一種保甲制度,也是一種軍國制度。
他們定出這種制度來,每逢春季和秋季借了狩獵來訓練軍旅,于是就“卒伍整于裡,軍旅整于郊”了。
訓練完成以後,下令全國的人不許自由遷徙,每伍的人有福同享,有禍同當,人與人、家與家之間都互相團結,就做到了“夜裡開戰,隻要聽到聲音,大家就不會亂伍;日裡開戰,隻要看見容貌,大家就互相認識”的地步;這樣的軍隊自然是最好的了。
那時齊國缺少軍器,管仲又定出一種用軍器贖罪的刑法來。
臣民犯了重罪,可以用一副犀牛皮制的甲同一柄車戟贖罪;犯了輕罪,可以用一副皮制的盾同一柄車戟贖罪;犯了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
打官司的人應該用一束箭做入朝聽審的訟費。
這樣一來,甲兵也便充足了。
管仲的财政計劃關于财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劃是:“相地衰征”(衰是等差的意思,征是賦稅;相地衰征,就是看土地的好壞來等差賦稅的輕重),通貨積财,設“輕重九府”之制,觀察年歲的豐兇、人民的需要來收散貨物,制造錢币,由官府掌管。
更提倡捕魚煮鹽的利益。
于是齊國就富庶了。
管仲政策的批評我們綜看管仲治國的方法(雖然《國語》等書的記載未可盡信,但必保存些當時的真相的影子),實在是一個大政治家的手腕。
他知道治國的要點先在分劃内政和統一政權;富國的要點先在整理賦稅和發展農商,而由國家統治經濟。
尤其可以佩服的,是他把軍令寄在内政上,使武備不為獨立的擴張。
兵屬于國,民屬于兵,兵民合為一體,國家豈有不強盛的道理。
即此可以知道一國的強盛固然需要其他内在和外在的條件,而大政治家的有益人國,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事實! 齊魯宋的争衡在齊桓公稱霸以前,還有齊、魯、宋三國争衡的一段曆史,這為自來研究春秋史的人們所不大注意的。
現在我們先把它挑出來談一談:原來當齊桓公尚未成霸時,魯國曾強盛過一時。
當魯莊公十年,齊國起兵伐魯,大約是報上年魯國伐齊納公子糾的怨恨。
那時魯國雖剛吃了敗仗,但元氣尚不甚損傷,齊兵來時,恰巧魯國有個很有智謀的人叫做曹刿,他去見魯莊公,談了一會,很合莊公的意思;莊公便帶了他起兵與齊兵在長勺的地方開戰。
曹刿勸莊公先不要擂鼓(擂鼓便是準備開戰的信号),等到齊兵擂了三次鼓,見魯兵始終不動,正在發呆的時候,曹刿才請莊公擂鼓發兵,一下子就把齊兵打得大敗而逃。
曹刿又勸莊公不要就追,自己先下車去看看齊兵的車迹,再登車望望齊兵的旗幟,才請莊公發兵追趕,這一仗魯兵就得了個大勝利。
曹刿先叫莊公不要擂鼓的原因,是為了鼓是興奮軍氣的物事,多擂了,軍氣便衰竭了;齊兵的軍氣已竭,魯兵的軍氣方盛,所以齊兵便被魯兵打敗了。
他叫莊公不要就追的原因,隻為齊是大國,難以猜度,恐怕齊兵假敗,另有埋伏;後來他看了齊兵的車迹紊亂,旗幟也倒了,知道他們是真敗,所以又請莊公追趕。
曹刿的舉動是很合兵法的。
查曹刿和管仲都是下級的貴族,他們都很有才能,一個被齊用,一個為魯用,可見在當時較次的階層已漸漸擡頭了。
魯國勝了這一仗以後,國勢便振起了,于是起兵侵宋。
齊國不服,又聯合了宋兵來打魯國,兩國的兵駐在郎的地方。
魯國的大夫公子偃對魯莊公說道:“宋國的軍隊很不整齊,我們可以先把他打敗。
宋兵敗了,齊兵自然回去。
”莊公不聽他的話,他就自己帶了軍隊從南城門偷偷出去,在戰馬的身上蒙了虎皮,先沖宋營;莊公帶了大兵接應上去,把宋兵在乘丘地方(在今山東滋陽縣附近)打得大敗。
宋兵既敗,齊兵果然自己回去了。
次年,宋國為了報複乘丘之敗,又起兵來侵魯國。
莊公發兵抵禦,乘宋兵尚未結陣的時候沖殺過去,又把宋兵在鄑的地方打敗了。
宋國的第二次内亂宋國被魯國打敗兩次,内部又發生了變亂。
先是乘丘之戰,宋國的勇将南宮長萬被魯莊公親自用了“金仆姑”(箭名)射倒,給魯兵擒了去。
宋國因他是本國的勇士,向魯國請求釋放;魯國答應了,放他回國。
那時宋國的君主是宋闵公(莊公子捷,嗣莊公位),他當面取笑南宮長萬道:“從前我為了你勇敢,很敬重你;現在你做了魯國的囚虜,我要改變态度了。
”南宮長萬聽了這話,惱羞成怒,圖謀作亂,在魯莊公十二年的秋天,他在蒙澤地方對闵公下了毒手,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擁立公子遊為君。
宋國的群公子逃奔蕭地,闵公的弟公子禦說逃奔亳地;南宮長萬派他的兒子南宮牛和部将猛獲帶兵圍
現在根據《國語》等書,就分内政、軍事、财政三項,略叙管仲治齊的政策。
管仲的内政計劃關于内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劃是:把國都分為六個工商的鄉,十五個士(兵士的士)的鄉,共為二十一鄉。
這十五個士的鄉,由桓公自己管領五個,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領五個。
把國政也分為三項,立出三官的制度:官吏之中立出三宰,工人之中立出三族,市井之中立出三鄉;又立三虞的官,管理川澤的事;立三衡的官,管理山林的事。
又規定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個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個卒帥;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個鄉帥;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個縣帥;十縣為一屬,每屬設一個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立了五個大夫。
又立出五正的官,也派他們各管一屬的政事,而受大夫的統屬。
在每年的正月裡,由五屬大夫把他們治理屬内的成績報告給桓公,由桓公督責他們的功罪。
于是大夫修屬,屬修縣,縣修鄉,鄉修卒,卒修邑,邑修家,内政就告成了。
管仲的軍政計劃關于軍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劃是:作内政而把軍令寄在裡面。
他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個軌長;十軌為一裡,每裡設一個裡有司;四裡為一連,每連設一個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個鄉良人。
就叫他們掌管軍令:每家出一個人,一軌有五個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着;一裡有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戎,由裡有司帶領着;一連有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着;一鄉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着;五鄉有一萬人,立一個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的元帥帶領着。
全國三軍,就由桓公與國子、高子帶領了。
桓公等三人也就是元帥。
這便是一種保甲制度,也是一種軍國制度。
他們定出這種制度來,每逢春季和秋季借了狩獵來訓練軍旅,于是就“卒伍整于裡,軍旅整于郊”了。
訓練完成以後,下令全國的人不許自由遷徙,每伍的人有福同享,有禍同當,人與人、家與家之間都互相團結,就做到了“夜裡開戰,隻要聽到聲音,大家就不會亂伍;日裡開戰,隻要看見容貌,大家就互相認識”的地步;這樣的軍隊自然是最好的了。
那時齊國缺少軍器,管仲又定出一種用軍器贖罪的刑法來。
臣民犯了重罪,可以用一副犀牛皮制的甲同一柄車戟贖罪;犯了輕罪,可以用一副皮制的盾同一柄車戟贖罪;犯了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
打官司的人應該用一束箭做入朝聽審的訟費。
這樣一來,甲兵也便充足了。
管仲的财政計劃關于财政方面,管仲所定的計劃是:“相地衰征”(衰是等差的意思,征是賦稅;相地衰征,就是看土地的好壞來等差賦稅的輕重),通貨積财,設“輕重九府”之制,觀察年歲的豐兇、人民的需要來收散貨物,制造錢币,由官府掌管。
更提倡捕魚煮鹽的利益。
于是齊國就富庶了。
管仲政策的批評我們綜看管仲治國的方法(雖然《國語》等書的記載未可盡信,但必保存些當時的真相的影子),實在是一個大政治家的手腕。
他知道治國的要點先在分劃内政和統一政權;富國的要點先在整理賦稅和發展農商,而由國家統治經濟。
尤其可以佩服的,是他把軍令寄在内政上,使武備不為獨立的擴張。
兵屬于國,民屬于兵,兵民合為一體,國家豈有不強盛的道理。
即此可以知道一國的強盛固然需要其他内在和外在的條件,而大政治家的有益人國,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事實! 齊魯宋的争衡在齊桓公稱霸以前,還有齊、魯、宋三國争衡的一段曆史,這為自來研究春秋史的人們所不大注意的。
現在我們先把它挑出來談一談:原來當齊桓公尚未成霸時,魯國曾強盛過一時。
當魯莊公十年,齊國起兵伐魯,大約是報上年魯國伐齊納公子糾的怨恨。
那時魯國雖剛吃了敗仗,但元氣尚不甚損傷,齊兵來時,恰巧魯國有個很有智謀的人叫做曹刿,他去見魯莊公,談了一會,很合莊公的意思;莊公便帶了他起兵與齊兵在長勺的地方開戰。
曹刿勸莊公先不要擂鼓(擂鼓便是準備開戰的信号),等到齊兵擂了三次鼓,見魯兵始終不動,正在發呆的時候,曹刿才請莊公擂鼓發兵,一下子就把齊兵打得大敗而逃。
曹刿又勸莊公不要就追,自己先下車去看看齊兵的車迹,再登車望望齊兵的旗幟,才請莊公發兵追趕,這一仗魯兵就得了個大勝利。
曹刿先叫莊公不要擂鼓的原因,是為了鼓是興奮軍氣的物事,多擂了,軍氣便衰竭了;齊兵的軍氣已竭,魯兵的軍氣方盛,所以齊兵便被魯兵打敗了。
他叫莊公不要就追的原因,隻為齊是大國,難以猜度,恐怕齊兵假敗,另有埋伏;後來他看了齊兵的車迹紊亂,旗幟也倒了,知道他們是真敗,所以又請莊公追趕。
曹刿的舉動是很合兵法的。
查曹刿和管仲都是下級的貴族,他們都很有才能,一個被齊用,一個為魯用,可見在當時較次的階層已漸漸擡頭了。
魯國勝了這一仗以後,國勢便振起了,于是起兵侵宋。
齊國不服,又聯合了宋兵來打魯國,兩國的兵駐在郎的地方。
魯國的大夫公子偃對魯莊公說道:“宋國的軍隊很不整齊,我們可以先把他打敗。
宋兵敗了,齊兵自然回去。
”莊公不聽他的話,他就自己帶了軍隊從南城門偷偷出去,在戰馬的身上蒙了虎皮,先沖宋營;莊公帶了大兵接應上去,把宋兵在乘丘地方(在今山東滋陽縣附近)打得大敗。
宋兵既敗,齊兵果然自己回去了。
次年,宋國為了報複乘丘之敗,又起兵來侵魯國。
莊公發兵抵禦,乘宋兵尚未結陣的時候沖殺過去,又把宋兵在鄑的地方打敗了。
宋國的第二次内亂宋國被魯國打敗兩次,内部又發生了變亂。
先是乘丘之戰,宋國的勇将南宮長萬被魯莊公親自用了“金仆姑”(箭名)射倒,給魯兵擒了去。
宋國因他是本國的勇士,向魯國請求釋放;魯國答應了,放他回國。
那時宋國的君主是宋闵公(莊公子捷,嗣莊公位),他當面取笑南宮長萬道:“從前我為了你勇敢,很敬重你;現在你做了魯國的囚虜,我要改變态度了。
”南宮長萬聽了這話,惱羞成怒,圖謀作亂,在魯莊公十二年的秋天,他在蒙澤地方對闵公下了毒手,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擁立公子遊為君。
宋國的群公子逃奔蕭地,闵公的弟公子禦說逃奔亳地;南宮長萬派他的兒子南宮牛和部将猛獲帶兵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