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齊桓公的霸業

關燈
緒論春秋初期,列國并峙,互相争勝。

    在這時期中,黃河流域比較活躍的國家是鄭、齊、魯、宋、衛五國。

    五國之中約略說來:鄭、齊、魯為一黨,宋、衛為一黨。

    兩黨的勢力,以前一黨為強盛。

    前一黨中起初最強的是鄭,後來是齊。

    鄭、齊兩國在春秋最初期,可以算是準伯主的國家。

    鄭因發生内亂中衰,齊國代興,滅紀敗魯,漸漸做成了真盟主。

    到了公元前六百七十九年(魯莊公十五年),齊桓公正式登了伯主的寶座,應合時勢的需要,做出了一番“尊王攘夷”的事業來。

    這“尊王攘夷”的事業,是有适合的背景的,先叙如下。

     狄族探原齊桓公時,中原的強敵在南是楚,在北有狄。

    據考證:狄就是商代的鬼方,周代的狁和犬戎,《易經》上說商王武丁領兵伐鬼方,一打打了三年,才把他們克服。

    打一處仗要用三年功夫,在古代真是一個極大的戰争了。

    古書上又記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獲了二十個翟(狄)王;西落鬼戎就是鬼方。

    打一次仗就俘獲了二十個王,又可見鬼方部族的強大。

    在文王時,也曾征伐過犬戎。

    到西周時,成王(或康王)又曾派了一個叫做盂的人去伐鬼方,俘獲了一萬三千另八十一個人回來,這真是西周對北方蠻族鬥争的第一次大勝利。

    穆王時,又曾去征過犬戎,俘獲了五個王,又得到四隻白狼和白鹿,把戎族遷到太原(在河東)的地方。

    夷王時,命虢公帶兵伐太原的戎族,到了俞泉地方,俘獲了一千匹馬。

    厲王或宣王時,狁内侵甚急,他們占據了焦、(在今山西陽城縣?)地方,攻打鎬、方(在今山西夏縣?)、西俞等處,一直到洛水(現在陝西的洛河)和泾水(現在的泾河)的北面。

    周王親征,在(即彭衙,在今陝西白水縣)地方打敗狁,又命大臣尹吉甫等帶兵直追到太原,更命一個叫做南仲的到朔方(方)去築城,連攻連守,才把狁暫時平定了。

    到了宣王晚年,又興兵征伐住在太原的戎族,卻得不到勝利。

    到幽王時,戎狄格外強盛起來,蠶食周地,結果犬戎竟把西周滅了。

    東周之初,戎族在西方擾亂,梁國(在今陝西韓城縣)曾抵抗過“鬼方蠻”,秦文公又趕走了占居周地的戎族;其後秦、虢等國與西戎就屢有交涉。

    魯闵公時,以虢國之小也曾擊敗犬戎,可見犬戎已衰。

    到秦穆公的晚年,西戎全被秦所征服。

    秦國霸了西戎,西方的戎禍就告一段落了。

     狄族的發展西方的戎禍稍靖,北方的狄寇又起來了。

    上文說過,狄就是鬼方的一支,與狁、犬戎是同族。

    他們以今山西、陝西兩省為根據地,勢力一直到達了河北、河南和山東。

    晉曲沃莊伯二年(春秋前九年),翟(狄)人伐晉,一直到了晉都的郊外。

    晉獻公時晉國強盛,兼并狄土,狄人被驅,同時,黃河下遊諸國正互相争鬥得筋疲力盡,狄人乘勢東侵南下,一時中原諸侯大受他們的威脅,大家懼怕狄人,比懼怕楚人還要厲害些。

     戎夷的侵擾狄之外,春秋初年為中原禍患的還有諸戎。

    春秋時的戎族,除狁後裔的犬戎外,東方的戎國雖與魯盟好,他們也有時為寇,與魯、齊等國争戰;又曾侵犯過曹國(在今山東定陶縣附近)。

    北戎的勢力較為強盛,曾侵犯過鄭國,被鄭國打敗,又曾伐過齊國,也被鄭國的救兵殺退。

    山戎曾侵擾過燕國(這是北燕?都城據說在今河北宛平縣,恐未必可信)。

    揚拒、泉臯、伊雒之戎曾聯兵伐周,攻破了王城,被秦、晉聯軍所打退(參見下文)。

    其他諸戎勢力不強,不大為中原之患。

    總之,春秋時的諸戎雖不及狄族之強,然而中原列國也是受到他們的侵擾的。

    至于号稱夷族和蠻族的,除了楚外(楚就是蠻夷的一種),在春秋時都不占勢力,他們和中原就不發生什麼關系。

    隻有淮夷較強,曾侵擾過杞國,詳見下文。

     王室的衰微以上所說的是“攘夷”事業的背景,至于“尊王”事業的背景,那就更容易知道了。

    東周王室在春秋開始的幾年還有些威權,自從周、鄭繻葛之戰,王師大敗,就一蹶不振;後來又繼續發生内亂:魯桓公十八年,周公黑肩想殺了莊王(桓王子佗,嗣桓王位),擁立桓王交給他保護的王子克(莊王弟)為君;有個大夫叫做辛伯的把周公黑肩的陰謀告訴莊王,莊王殺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到燕國去。

    這是春秋時周王室的第一次内亂。

    魯莊公十九年,惠王在位(莊王死,子僖王胡齊立;僖王死,子惠王阆立),周室又發生第二次内亂,由鄭、虢兩國代為平定,惠王酬謝鄭、虢二君,就賜給鄭國虎牢以東的地方,賜給虢國酒泉的地方。

    于是王畿削小,王室也更趨衰弱了。

     “尊王”與“攘夷”政策的關聯因為王室衰微,所以造成列國互相争勝的形勢;因為列國互相争勝,中原内部因不統一而更不安甯,所以又造成戎、狄交侵的形勢。

    要“攘夷”必先“尊王”,“尊王”的旗幟豎起,然後中原内部才能團結;内部團結,然後才能對外,所以“尊王”與“攘夷”是一緻的政策。

    這是春秋初年的時勢的需要,并不是齊桓公和管仲一二人突然想出來的花樣! 管仲“五霸”的事業是一部春秋的骨幹,而五霸之中以齊桓、晉文為首。

    孟夫子說:“《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

    ”又說:“五霸,桓公為盛。

    ”可見齊桓公的霸業是春秋史中最重要的節目。

    但是齊桓公的霸業是管仲幫他做成的。

    管仲字夷吾,據《史記》說他是颍上的人氏,大約是周的同姓管國(在今河南鄭縣)之後。

    又據《史記》說,他少年時曾與鮑叔牙交好,鮑叔牙知道他的賢能,很敬重他。

    管仲那時極貧窮,與鮑叔牙一同出外經商,等到分利息的時候,管仲常常欺侮鮑叔牙,自己多要好處;鮑叔牙始終不同他計較,仍是很善待他。

    這段故事實在是不甚可信的。

    我們知道管仲是齊大夫管莊仲的兒子,乃是貴族階級,怎會有微賤而經商的事呢?(商人在古代是微賤的階級)這恐怕隻是戰國人用了戰國的時代觀念造出的故事(這段故事始見于《呂氏春秋》)。

    後來鮑叔牙依屬了公子小白,管仲也做了公子糾的臣子。

    等到齊襄公去世,公子小白與公子糾争國時,管仲曾發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鈎。

    桓公(小白)即位,打敗魯兵,逼魯國殺死公子糾,把管仲俘虜回來;因鮑叔牙的竭力保薦,管仲竟做了桓公的相,他替桓公規劃政事,先立定了創霸業的基礎。

     管仲治齊的政策管仲替桓公所規劃的治齊國的方法,可分為内政、軍事、财政三方面。

    他所用的政策,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