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六
關燈
小
中
大
按《中說》:北山黃公善醫,先寝食而後針藥。
唐 許引宗 按《舊唐書》本傳:許引宗,常州義興人也。
初事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
時柳太後病風不言,名醫治皆不愈,脈益沉而噤,引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理周理即差。
乃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由是超拜義興太守。
陳亡,入隋,曆尚藥奉禦。
武德初,累授散騎侍郎。
時關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遞相連染,諸醫無能療者,引宗每療無不愈。
或謂曰:公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贻将來?引宗曰:醫者意也,在人思慮。
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脈、脈既精别,然後識病。
夫病之于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别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療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複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其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于此。
脈之深趣,既不可言,虛設經方,豈加于舊?我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
年九十餘卒。
宋俠者 按《舊唐書》本傳:宋俠者,洺州清漳人,北齊東平王文學孝王之子也,亦以醫術著名。
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撰《經心錄》十卷行于代。
李洞元 按《齊東野語》:唐長孫後懷高宗,數日不能分娩,诏醫博士李洞元候脈,奏雲:緣子以手執母心,所以不産。
太宗問曰:當何如?洞元曰: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
後曰:留子,帝業永昌。
遂隔腹針之,透心至手。
後崩,太子即誕。
後至天陰,手中有瘢。
李世績 按《古今醫統》:李世績,以醫鳴唐,注《本草藥性》,為有功。
于志甯 按《醫學入門》:于志甯,字仲谧,唐太傅。
與李世績修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其書大行。
甘伯宗 按《醫學入門》:甘伯宗,撰曆代名醫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
甄權 按《舊唐書》本傳:甄權,許州扶溝人也。
嘗以母病,與弟立言專醫方,得其旨趣。
隋開皇初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疾免。
隋魯州刺史庫狄嵚苦風患,手不得引弓,諸醫莫能療,權謂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
針其肩隅一穴,應時即射。
權之療疾,多此類也。
貞觀十七年,權年一百三歲。
太宗幸其家,視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
其年卒。
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
甄立言 按《舊唐書》甄權傳:權弟立言,武德中累遷太常丞禦史大夫。
杜淹患風毒發腫,太宗令立言視之,既而奏曰:從今更十一日午時必死。
果如其言。
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立言診脈曰:其腹内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
因令服雄黃,須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猶有發氣,其疾乃愈。
立言尋卒。
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張寶藏 按《續前定錄》:貞觀中,張寶藏為金吾長,嘗因下直歸栎陽,路逢少年畋獵,割鮮野食。
倚樹歎曰:張寶藏身年七十,未嘗得一食酒肉,如此者可悲哉。
傍一僧指曰:張寶藏六十日内,官登三品,何足歎也?言訖不見。
寶藏異之,實時還京師。
太宗苦于氣痢,衆醫不效,即下诏問殿庭左右,有能治此疾者,當重賞之。
寶藏嘗困是疾,即具疏以乳煎荜撥方進,上服立差,宣下宰臣與五品官。
魏征難之,逾月不進拟。
上疾複,問左右曰:吾前飲乳煎荜撥有效。
複命進之,一啜又平複。
因思曰:嘗令與進方人五品官,不見除授,何也?征懼曰:奉诏之際,未知文武二吏。
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已授三品官,我天子也,豈不及汝耶?乃厲聲曰:與三品文官,授鴻胪卿。
時已六十日矣。
孫回璞 按《曹州志》:孫回璞,濟陰人,殿中侍禦醫。
貞觀十三年,從駕幸九成宮三善谷,與魏太師征鄰。
夜二鼓,璞聞喚孫侍禦,心疑太師命,出視,見二人曰:官喚。
璞曰:我不能行。
即取馬乘之以随,光明如晝,璞怪訝而不敢言。
行六七裡,至苜蓿谷,見兩人持韓鳳方以行,語引璞二人曰:我所得是,汝錯也,宜放之!二人即放璞。
璞循路而還,了了不異平日行處。
既至門,系馬,見婢當戶眠,喚之不應;入戶,見身與婦并眠,欲就之不得,但見屋内甚明,壁角蜘蛛網二繩及架上所著藥物。
不得就床,自知是死,倚壁久之,忽驚覺,身已卧床上,而屋内黑闇無所見。
喚婦起燃燈,而璞方大汗,視蜘蛛網等處,曆然不殊。
馬亦大汗,急遣人觇鳳方,果是夜暴死。
至十七年,璞奉敕往療齊王佑疾,還至洛州孝義驿,忽然見一人問曰:君是孫回璞否?我鬼也。
魏太師有文書追君。
璞視之,則鄭公征署也。
璞驚曰:鄭公未死。
何有此?鬼曰:已死矣。
今為太陽都錄太監,故令召君耳。
璞引坐共食甚歡,請曰:待還京奏事畢,然後應命可也。
鬼許之。
于是晝夜相随,至阌鄉,鬼辭曰:吾度關待君。
及璞度關,而鬼已先至,複同行至滋水,又與璞别曰:待君奏事訖相見也,可弗食葷辛。
既奏事畢,出訪鄭公已薨,校其薨日,則孝義驿之前日也。
璞自拟必死,與家人訣别。
可六七日,夜夢前鬼來召,引璞上高山,山巅有大宮殿,入見衆君子迎謂曰:此人有修福,不可留也。
即推璞堕山,乃驚悟。
孫思邈 按《唐書》本傳;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
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其少,異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耳。
及長,居太白山,随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密語人曰:後五十年有聖人出,吾且助之。
太宗初,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聰視了。
帝歎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
顯慶中,複召見拜谏議大夫,固辭。
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可以居之。
思邈于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孟诜、盧照鄰等師事之。
照鄰有惡疾,不可為,感而問曰:高醫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時五行,寒暑疊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雪霜,張為虹霓,天常數也。
人之四肢五髒,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衛,章為氣色,發為音聲,人常數也。
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失則蒸生熱,否生寒,結為瘤贅,陷為癰疽,奔則喘乏,竭則燋槁,發乎面,動乎形,天地亦然。
五緯縮赢,孛彗飛流,其危診也。
寒暑不時,其蒸否也。
石立土踴,是其瘤贅。
山崩土陷,是其癰疽。
奔風暴雨,其喘乏。
川渎竭涸,其燋槁。
高醫導以藥石,救以砭劑。
聖人和以至德,輔以人事。
故體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災。
照鄰曰:人事奈何?曰:心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
《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小之謂也。
膽為之将,以果決為務,故欲大。
《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大之謂也。
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
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方之謂也。
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
《易》曰: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圓之謂也。
複問養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為本,故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惰稼穑,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殖,子無畏則忘孝,父無畏則廢慈,臣無畏則勳不立,若無畏則亂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憂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懼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遠。
如此則人事畢矣。
初,魏征等修齊、梁、陳、周、隋等五家史,屢咨所遺,其傳最詳。
永淳初卒,年百餘歲,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孫處約常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太子詹事盧齊卿之少也,思邈曰:後五十年位方伯,吾孫為之吏,願自愛。
時思邈之孫溥尚未生,及溥為蕭丞,而齊卿徐州刺史。
按《舊唐書》本傳: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
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
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而難為用也。
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
常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
及太宗即位,召
唐 許引宗 按《舊唐書》本傳:許引宗,常州義興人也。
初事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
時柳太後病風不言,名醫治皆不愈,脈益沉而噤,引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理周理即差。
乃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由是超拜義興太守。
陳亡,入隋,曆尚藥奉禦。
武德初,累授散騎侍郎。
時關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遞相連染,諸醫無能療者,引宗每療無不愈。
或謂曰:公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贻将來?引宗曰:醫者意也,在人思慮。
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脈、脈既精别,然後識病。
夫病之于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别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療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複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其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于此。
脈之深趣,既不可言,虛設經方,豈加于舊?我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
年九十餘卒。
宋俠者 按《舊唐書》本傳:宋俠者,洺州清漳人,北齊東平王文學孝王之子也,亦以醫術著名。
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撰《經心錄》十卷行于代。
李洞元 按《齊東野語》:唐長孫後懷高宗,數日不能分娩,诏醫博士李洞元候脈,奏雲:緣子以手執母心,所以不産。
太宗問曰:當何如?洞元曰: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
後曰:留子,帝業永昌。
遂隔腹針之,透心至手。
後崩,太子即誕。
後至天陰,手中有瘢。
李世績 按《古今醫統》:李世績,以醫鳴唐,注《本草藥性》,為有功。
于志甯 按《醫學入門》:于志甯,字仲谧,唐太傅。
與李世績修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其書大行。
甘伯宗 按《醫學入門》:甘伯宗,撰曆代名醫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
甄權 按《舊唐書》本傳:甄權,許州扶溝人也。
嘗以母病,與弟立言專醫方,得其旨趣。
隋開皇初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疾免。
隋魯州刺史庫狄嵚苦風患,手不得引弓,諸醫莫能療,權謂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
針其肩隅一穴,應時即射。
權之療疾,多此類也。
貞觀十七年,權年一百三歲。
太宗幸其家,視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
其年卒。
撰《脈經》、《針方》、《明堂人形圖》各一卷。
甄立言 按《舊唐書》甄權傳:權弟立言,武德中累遷太常丞禦史大夫。
杜淹患風毒發腫,太宗令立言視之,既而奏曰:從今更十一日午時必死。
果如其言。
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立言診脈曰:其腹内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
因令服雄黃,須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猶有發氣,其疾乃愈。
立言尋卒。
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張寶藏 按《續前定錄》:貞觀中,張寶藏為金吾長,嘗因下直歸栎陽,路逢少年畋獵,割鮮野食。
倚樹歎曰:張寶藏身年七十,未嘗得一食酒肉,如此者可悲哉。
傍一僧指曰:張寶藏六十日内,官登三品,何足歎也?言訖不見。
寶藏異之,實時還京師。
太宗苦于氣痢,衆醫不效,即下诏問殿庭左右,有能治此疾者,當重賞之。
寶藏嘗困是疾,即具疏以乳煎荜撥方進,上服立差,宣下宰臣與五品官。
魏征難之,逾月不進拟。
上疾複,問左右曰:吾前飲乳煎荜撥有效。
複命進之,一啜又平複。
因思曰:嘗令與進方人五品官,不見除授,何也?征懼曰:奉诏之際,未知文武二吏。
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已授三品官,我天子也,豈不及汝耶?乃厲聲曰:與三品文官,授鴻胪卿。
時已六十日矣。
孫回璞 按《曹州志》:孫回璞,濟陰人,殿中侍禦醫。
貞觀十三年,從駕幸九成宮三善谷,與魏太師征鄰。
夜二鼓,璞聞喚孫侍禦,心疑太師命,出視,見二人曰:官喚。
璞曰:我不能行。
即取馬乘之以随,光明如晝,璞怪訝而不敢言。
行六七裡,至苜蓿谷,見兩人持韓鳳方以行,語引璞二人曰:我所得是,汝錯也,宜放之!二人即放璞。
璞循路而還,了了不異平日行處。
既至門,系馬,見婢當戶眠,喚之不應;入戶,見身與婦并眠,欲就之不得,但見屋内甚明,壁角蜘蛛網二繩及架上所著藥物。
不得就床,自知是死,倚壁久之,忽驚覺,身已卧床上,而屋内黑闇無所見。
喚婦起燃燈,而璞方大汗,視蜘蛛網等處,曆然不殊。
馬亦大汗,急遣人觇鳳方,果是夜暴死。
至十七年,璞奉敕往療齊王佑疾,還至洛州孝義驿,忽然見一人問曰:君是孫回璞否?我鬼也。
魏太師有文書追君。
璞視之,則鄭公征署也。
璞驚曰:鄭公未死。
何有此?鬼曰:已死矣。
今為太陽都錄太監,故令召君耳。
璞引坐共食甚歡,請曰:待還京奏事畢,然後應命可也。
鬼許之。
于是晝夜相随,至阌鄉,鬼辭曰:吾度關待君。
及璞度關,而鬼已先至,複同行至滋水,又與璞别曰:待君奏事訖相見也,可弗食葷辛。
既奏事畢,出訪鄭公已薨,校其薨日,則孝義驿之前日也。
璞自拟必死,與家人訣别。
可六七日,夜夢前鬼來召,引璞上高山,山巅有大宮殿,入見衆君子迎謂曰:此人有修福,不可留也。
即推璞堕山,乃驚悟。
孫思邈 按《唐書》本傳;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
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其少,異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耳。
及長,居太白山,随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密語人曰:後五十年有聖人出,吾且助之。
太宗初,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聰視了。
帝歎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
顯慶中,複召見拜谏議大夫,固辭。
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可以居之。
思邈于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孟诜、盧照鄰等師事之。
照鄰有惡疾,不可為,感而問曰:高醫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時五行,寒暑疊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雪霜,張為虹霓,天常數也。
人之四肢五髒,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衛,章為氣色,發為音聲,人常數也。
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失則蒸生熱,否生寒,結為瘤贅,陷為癰疽,奔則喘乏,竭則燋槁,發乎面,動乎形,天地亦然。
五緯縮赢,孛彗飛流,其危診也。
寒暑不時,其蒸否也。
石立土踴,是其瘤贅。
山崩土陷,是其癰疽。
奔風暴雨,其喘乏。
川渎竭涸,其燋槁。
高醫導以藥石,救以砭劑。
聖人和以至德,輔以人事。
故體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災。
照鄰曰:人事奈何?曰:心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
《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小之謂也。
膽為之将,以果決為務,故欲大。
《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大之謂也。
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
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方之謂也。
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
《易》曰: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圓之謂也。
複問養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為本,故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惰稼穑,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殖,子無畏則忘孝,父無畏則廢慈,臣無畏則勳不立,若無畏則亂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憂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懼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遠。
如此則人事畢矣。
初,魏征等修齊、梁、陳、周、隋等五家史,屢咨所遺,其傳最詳。
永淳初卒,年百餘歲,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孫處約常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太子詹事盧齊卿之少也,思邈曰:後五十年位方伯,吾孫為之吏,願自愛。
時思邈之孫溥尚未生,及溥為蕭丞,而齊卿徐州刺史。
按《舊唐書》本傳: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
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
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而難為用也。
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
常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
及太宗即位,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