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五
關燈
小
中
大
醫術名流列傳
後漢
郭玉【程高】
按《後漢書》方術傳:郭玉者,廣漢雒人也。
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辄應時而效。
乃着《針經診脈法》傳于世。
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
高亦隐迹不仕。
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征之技,陰陽不測之術,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
帝奇之,仍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
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
帝歎息稱善。
玉仁愛不矜,雖貧賤厮養,必盡其心力,而醫療貴人,時或不愈。
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
召玉诘問其狀,對曰:醫之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随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将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于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
帝善其對,年老卒官。
李助 按《梓潼士女志》:李助,字翁君,涪人也。
通名方,校醫術,作《經方頌說》,名齊郭玉。
韓康 按《後漢書》本傳: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
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
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乎?康歎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焉,何用藥為?乃遯入霸陵山中。
博士公交車,連征不至,桓帝乃備元纁之禮,以安車聘之,康因道逃遯,以壽終。
張伯袓 按《古今醫統》:張伯袓,南陽人,性志沉簡,笃好方書,精明脈證,療病十全,當時所重,張仲景從而師之。
張仲景 按《何颙别傳》: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颙,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将為名醫。
卒如其言。
颙先識獨覺,言無虛發。
仲景之方術,今傳于世。
按皇甫谧《甲乙經》序:漢有張仲景,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不能盡記其本末。
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
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
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仲景論廣伊尹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按《襄陽府志》:張機,字仲景,南陽棘陽人,學醫于同郡張伯袓,盡得其傳。
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少時與同郡何颙,客遊洛陽。
颙謂人曰:仲景之術,精于伯袓。
仲景宗族二百餘口,自建安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着《傷寒論》十卷行于世。
華佗讀而喜曰:此真活人書也。
又着《金匮玉函要略》三卷。
漢魏迄今,家肄戶習,論者推為醫中亞聖,而範蔚宗《後漢書》不為仲景立傳,君子有遺憾焉。
杜度 按《古今醫統》:杜度,不知何郡人,仲景弟子。
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于矯矜,尚于救濟,得仲景禁方,名著當時。
衛沈【一作泛[一作泛原本脫,據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補。
]】 按《古今醫統》:衛沈,仲景弟子,好醫術,有才識,疏撰《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藏經》、《小兒顱顖經》行世。
名著當時。
李常在 按《神仙傳》:李常在者,蜀郡人也。
少治道術,百姓累世奉事,計其年已四五百歲而不老,常如五十許人。
治病困者三日,微者一日愈,人世世見之如故,故号曰常在。
葛越 按《神仙傳》:黃盧子,姓葛,名越,甚能治病,千裡寄姓名與治之皆愈,不必見病人身也。
善氣禁之道,年二百八十歲。
一旦與親故别,乘龍而去,遂不複還。
王遙 按《神仙傳》:王遙者,字伯遼,鄱陽人也。
頗能治病,病無不愈者。
亦不祭祀,不用符水針藥,其治病,但以八尺布帊,敷坐于地,不飲不食,須臾病愈,便起去。
其有邪魅作禍者,遙畫地作獄,因召呼之,皆見其形入在獄中,或狐狸鼍蛇之類,乃斬而燔燒之,病者即愈。
沈建 按《神仙傳》:沈建,丹陽人也。
父為長史。
建獨好道,不肯仕宦,學導引服食之術,還年卻老之法。
又能治病,病無輕重,治之即愈。
奉事之者數百家,如此三百餘年,後不知所之。
壺翁【費長房】 按《後漢書》本傳: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
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辄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惟長房于樓上覩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
長房旦日複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殽,盈衍某中,共飲畢而出。
後長房欲求道,随從入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
遂能醫療衆病,鞭笞百鬼,乃驅使社公。
後失其符,為衆鬼所殺。
按《神仙傳》:壺公者,不知其姓名也,今世所有《召軍符》、《召鬼神治病玉府符》,凡二十餘卷,皆出自公,故總名壺公符。
時費長房見公從遠方來,入市賣藥,人莫之識,賈藥口不二價,治病皆愈。
每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
言無不效。
常懸一空壺于屋上。
日入跳入壺中。
長房知非常人,乃日掃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不辭。
積久,長房不少懈,亦不敢有求。
公知長房笃信,謂曰:暮更來。
長房如其言,公為傳封符一卷,付之曰:帶此可主諸鬼神常稱使者,可以治病消災。
長房乃行符收鬼,治病無不愈者。
華佗 按《後漢書》方術傳:華佗,字符化,沛國谯人也。
一名(上甫下方)。
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
精于方藥,處齊不過數種,心識分铢,不假秤量,針灸不過數處。
若疾發結于内,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複。
佗嘗行道,見有病咽塞者,因語之曰:向來道隅有賣餅人,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懸于車而候佗。
時佗小兒戲于門中,逆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逢我翁也。
及客進,顧視壁北懸蛇以十數,乃知其奇。
又有一郡守笃病久,佗以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功。
無何棄去,又留書罵之。
太守果大怒,令人追殺佗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數升而愈。
又有疾者詣佗求療,佗曰:君病根深,應當剖破腹,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相殺也。
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
佗遂下療,應時愈。
十年竟死。
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胷中煩懑,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内疽,腥物所為也。
即作湯二升再服,須臾吐出三升許蟲。
頭赤而動,半身猶是生魚脍,所苦便愈。
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可救。
登至期疾動,時佗不在,遂死。
曹操聞而召佗,常在左右。
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随手而差。
有李将軍者,妻病呼佗視脈。
佗曰:傷身而胎不去。
将軍言:間實傷身胎已去矣。
佗曰:案脈胎未去也。
将軍以為不然。
妻稍差,百餘日複動,更呼佗。
佗曰:脈理如前,是兩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後兒不得出也。
胎既已死,血脈不複歸,必燥着母脊。
乃為下針,并令進湯。
婦因欲産而不通,佗曰:死胎枯燥,勢不自生。
使人探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識,但其色已黑。
佗之絕技,皆此類也。
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
又去家思歸,乃就操求還取方,因托事疾,數期不反。
操累書呼之,又勑郡縣發遣。
佗恃能厭事,猶不肯至。
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詐疾,乃收付獄訊考驗,首服。
荀彧請曰: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
操不從,竟殺之。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敢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
初軍吏李成苦欬,晝夜不寐,佗以為腸癰,與散兩錢,服之即吐二升膿血,自此漸愈。
乃戒之曰:後十八歲當疾發動,若不得此藥,不可差也。
複分散與之。
後五六歲,有裡人如成先病,請藥甚急,成愍而與之,乃故往谯,更從佗求,适值見收,意不忍言。
後十八年,成病發,無藥
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辄應時而效。
乃着《針經診脈法》傳于世。
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
高亦隐迹不仕。
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征之技,陰陽不測之術,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
帝奇之,仍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
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
帝歎息稱善。
玉仁愛不矜,雖貧賤厮養,必盡其心力,而醫療貴人,時或不愈。
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
召玉诘問其狀,對曰:醫之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随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将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于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
帝善其對,年老卒官。
李助 按《梓潼士女志》:李助,字翁君,涪人也。
通名方,校醫術,作《經方頌說》,名齊郭玉。
韓康 按《後漢書》本傳: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
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
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乎?康歎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焉,何用藥為?乃遯入霸陵山中。
博士公交車,連征不至,桓帝乃備元纁之禮,以安車聘之,康因道逃遯,以壽終。
張伯袓 按《古今醫統》:張伯袓,南陽人,性志沉簡,笃好方書,精明脈證,療病十全,當時所重,張仲景從而師之。
張仲景 按《何颙别傳》: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颙,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将為名醫。
卒如其言。
颙先識獨覺,言無虛發。
仲景之方術,今傳于世。
按皇甫谧《甲乙經》序:漢有張仲景,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不能盡記其本末。
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
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
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仲景論廣伊尹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按《襄陽府志》:張機,字仲景,南陽棘陽人,學醫于同郡張伯袓,盡得其傳。
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少時與同郡何颙,客遊洛陽。
颙謂人曰:仲景之術,精于伯袓。
仲景宗族二百餘口,自建安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着《傷寒論》十卷行于世。
華佗讀而喜曰:此真活人書也。
又着《金匮玉函要略》三卷。
漢魏迄今,家肄戶習,論者推為醫中亞聖,而範蔚宗《後漢書》不為仲景立傳,君子有遺憾焉。
杜度 按《古今醫統》:杜度,不知何郡人,仲景弟子。
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于矯矜,尚于救濟,得仲景禁方,名著當時。
衛沈【一作泛[一作泛原本脫,據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補。
]】 按《古今醫統》:衛沈,仲景弟子,好醫術,有才識,疏撰《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藏經》、《小兒顱顖經》行世。
名著當時。
李常在 按《神仙傳》:李常在者,蜀郡人也。
少治道術,百姓累世奉事,計其年已四五百歲而不老,常如五十許人。
治病困者三日,微者一日愈,人世世見之如故,故号曰常在。
葛越 按《神仙傳》:黃盧子,姓葛,名越,甚能治病,千裡寄姓名與治之皆愈,不必見病人身也。
善氣禁之道,年二百八十歲。
一旦與親故别,乘龍而去,遂不複還。
王遙 按《神仙傳》:王遙者,字伯遼,鄱陽人也。
頗能治病,病無不愈者。
亦不祭祀,不用符水針藥,其治病,但以八尺布帊,敷坐于地,不飲不食,須臾病愈,便起去。
其有邪魅作禍者,遙畫地作獄,因召呼之,皆見其形入在獄中,或狐狸鼍蛇之類,乃斬而燔燒之,病者即愈。
沈建 按《神仙傳》:沈建,丹陽人也。
父為長史。
建獨好道,不肯仕宦,學導引服食之術,還年卻老之法。
又能治病,病無輕重,治之即愈。
奉事之者數百家,如此三百餘年,後不知所之。
壺翁【費長房】 按《後漢書》本傳: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
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辄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惟長房于樓上覩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
長房旦日複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殽,盈衍某中,共飲畢而出。
後長房欲求道,随從入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
遂能醫療衆病,鞭笞百鬼,乃驅使社公。
後失其符,為衆鬼所殺。
按《神仙傳》:壺公者,不知其姓名也,今世所有《召軍符》、《召鬼神治病玉府符》,凡二十餘卷,皆出自公,故總名壺公符。
時費長房見公從遠方來,入市賣藥,人莫之識,賈藥口不二價,治病皆愈。
每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
言無不效。
常懸一空壺于屋上。
日入跳入壺中。
長房知非常人,乃日掃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不辭。
積久,長房不少懈,亦不敢有求。
公知長房笃信,謂曰:暮更來。
長房如其言,公為傳封符一卷,付之曰:帶此可主諸鬼神常稱使者,可以治病消災。
長房乃行符收鬼,治病無不愈者。
華佗 按《後漢書》方術傳:華佗,字符化,沛國谯人也。
一名(上甫下方)。
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
精于方藥,處齊不過數種,心識分铢,不假秤量,針灸不過數處。
若疾發結于内,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複。
佗嘗行道,見有病咽塞者,因語之曰:向來道隅有賣餅人,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懸于車而候佗。
時佗小兒戲于門中,逆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逢我翁也。
及客進,顧視壁北懸蛇以十數,乃知其奇。
又有一郡守笃病久,佗以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功。
無何棄去,又留書罵之。
太守果大怒,令人追殺佗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數升而愈。
又有疾者詣佗求療,佗曰:君病根深,應當剖破腹,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相殺也。
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
佗遂下療,應時愈。
十年竟死。
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胷中煩懑,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内疽,腥物所為也。
即作湯二升再服,須臾吐出三升許蟲。
頭赤而動,半身猶是生魚脍,所苦便愈。
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可救。
登至期疾動,時佗不在,遂死。
曹操聞而召佗,常在左右。
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随手而差。
有李将軍者,妻病呼佗視脈。
佗曰:傷身而胎不去。
将軍言:間實傷身胎已去矣。
佗曰:案脈胎未去也。
将軍以為不然。
妻稍差,百餘日複動,更呼佗。
佗曰:脈理如前,是兩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後兒不得出也。
胎既已死,血脈不複歸,必燥着母脊。
乃為下針,并令進湯。
婦因欲産而不通,佗曰:死胎枯燥,勢不自生。
使人探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識,但其色已黑。
佗之絕技,皆此類也。
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
又去家思歸,乃就操求還取方,因托事疾,數期不反。
操累書呼之,又勑郡縣發遣。
佗恃能厭事,猶不肯至。
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詐疾,乃收付獄訊考驗,首服。
荀彧請曰: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
操不從,竟殺之。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敢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
初軍吏李成苦欬,晝夜不寐,佗以為腸癰,與散兩錢,服之即吐二升膿血,自此漸愈。
乃戒之曰:後十八歲當疾發動,若不得此藥,不可差也。
複分散與之。
後五六歲,有裡人如成先病,請藥甚急,成愍而與之,乃故往谯,更從佗求,适值見收,意不忍言。
後十八年,成病發,無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