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一

關燈
冷生;醫家則尚溫,以血脈以煗通。

    徒知其大趣,不達其細理,不知剛柔有輕重,節氣有多少,進過盈縮有節卻也。

    名醫達脈者,求之寸口三候之間,則得之矣。

    度節氣而候溫冷,參脈理而合重輕,量藥石皆相應,此可謂名醫。

    有有名而不良者,有無名而良者,人主之用醫,必參知而隐括之。

     隋書 經籍志 醫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術者也。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之氣,人有喜怒哀樂愛惡之情,節而行之則和平調理,專壹其情則溺而生疢。

    是以聖人原血脈之本,因針石之用,假藥物之滋,調中養氣,通滞解結,而反之于素。

    其善者則原脈以知政,推疾以及國。

    周官醫師之職,掌聚諸藥物,凡有疾者治之,是其事也。

    鄙者為之,則反本傷性。

    故曰有疾不治,恒得中醫。

     千金方【唐?孫思邈】 論大醫習業 凡欲為大醫,必須谙《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髒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緻颠殒。

    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

    又須涉獵羣書。

    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内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塗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采赜;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滞礙,而盡善盡美者矣。

     論大醫精誠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異,亦有内異而外同,故五髒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

    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削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于茲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

    故醫方蔔筮,藝能之難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塗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悞哉!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恻隐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

    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

    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于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其蝱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隻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内視,望之俨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絲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

    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其不仁矣。

    又到病家,縱绮羅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疊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

    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谑諠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

    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陽德[陽德原作陰德,據《千金》卷一序例改。

    ],天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害之。

    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冥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

    自衒功能,諒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

    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論治病略例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禀五常以為五髒,經絡腑腧,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

    《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與于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阙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别生,固亦難矣。

    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太醫令李谥所害,即其事也。

    一醫處方,不得使别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緻困。

    如此者非一,特須慎之。

    甯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别病深淺,名曰巧醫。

    仲景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

    必通十二經脈,辨三百六十五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

    古者上醫相色。

    色脈與形,不得相失。

    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

    中醫聽聲,聲合五音。

    火聞水聲,煩悶善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

    脾者土也,生育萬物,回助四傍,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

    四季運轉,終而複始。

    下醫診脈,知病源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髒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論診侯 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

    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愚醫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針灸失度,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遂緻滅亡。

    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醫,為其解釋經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

    然愚醫不思脈道,反治其病,使髒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熾燃,重加其油,不可不慎。

    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

    一氣不調,百病一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

    又雲: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難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東坡雜記【宋?蘇轼】 求醫診脈 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

    至虛有實候,而大實有羸狀,差之毫厘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異,此古今所病也。

    病不可不谒醫,而醫之明脈者,天下蓋一二數。

    骐骥不時有,天下未嘗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未嘗徒死,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

    土大夫多秘所患而求診,以驗醫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虛實伶熱于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

    間有謹願者,雖或因主人之言,亦複參以所見,兩存而雜治,以故藥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

    吾平生求醫,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後求診。

    使醫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後求之診,虛實冷熱,先定于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

    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醫者以意用藥 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問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風,驚而得之。

    醫取多年柂牙為柂工手汗所漬處割末,雜丹砂、茯神之流,飲之而愈。

    今《本草注》引《藥性論》雲:止汗用麻黃根節,及古竹扇為末服之。

    文忠因言醫以煮用藥多此。

    比初似兒戲,然或有驗,殆未易緻诘也。

    予因謂:公以筆墨燒灰飲學者,當治昏惰耶?推此面廣之,則飲伯夷之盥水可以療貪,食比幹之馂餘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齅西子之珥可以療惡矣。

    公遂大笑。

    元佑三年閏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見文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