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一
關燈
小
中
大
裡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
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于市。
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
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為晦。
方盛衰論篇 帝曰:診有十度,度人脈,度髒,度肉,度筋,度俞度。
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脈動無常,散陰頗陽。
脈脫不具,診無常行。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
不察逆從,是為妄行。
持雌失雄,棄陽附陰,不知并合,診故不明。
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
陰陽并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奇恒之勢,乃六十首。
診微合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如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
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複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道甚明察,故能長久。
不知此道,失經絕理。
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資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羣下,通使臨事,以适道術,謹聞命矣。
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靈樞經 邪氣髒腑病形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未根葉之出候也。
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根結 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
調陰與陽,精氣乃光。
合神與氣,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
必審五髒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脆,而後取之也。
官針 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逆順肥瘦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必有明法,以起度數。
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髒獨主其病者,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
順者為工,逆者為粗。
賊風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扁鵲難經 十二難 經言五髒脈已絕于内,用針者反實其外;五髒脈已絕于外,用針者反實其内。
内外之絕,何以别之?然。
五髒脈已絕于内者,腎肝脈已絕于内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髒脈已絕于外者,心肺脈已絕于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十三難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
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
五髒有五色,皆見于面,亦當與寸口尺内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面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五脈,當參相應也。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濇,尺之皮膚亦濇;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髒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内相應,其不應者病也。
假令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
六十一難 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何謂也?然。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别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髒腑也。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内知之曰神。
此之謂也。
七十七難 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
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八十一難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将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
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
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金匮要略【漢?張機】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褚氏遺書【齊?褚澄】 除疾 除疾之道,極其候證,詢其嗜好,察緻疾之由來,觀時人之所患,則窮其病之始終矣。
窮其病矣,外病療内,上病救下。
辨病髒之虛實,通病髒之母子,相其老壯,酌其淺深,以制其劑,而十全上工至焉。
制劑獨味為上,二味次之,多品為下。
酸通骨,甘解毒,苦去熱,鹹導下,辛發滞。
當驗之藥,未驗切戒急投。
大勢既去,餘勢不宜再藥。
修而肥者飲劑豐,羸而弱者受藥減。
用藥如用兵,用醫如用将。
善用兵者,徒有車之功;善用藥者,姜有桂之效。
知其才智以軍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方伎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
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民中絕命,斷可識矣。
審微 疾有誤涼而得冷,證有似是而實非。
差之毫厘,損其壽命。
《浮栗經》二氣篇曰:諸瀉皆為熱,諸冷皆為節。
熱則先涼髒,冷則先溫血。
腹疾篇曰:幹痛有時當為蟲,産餘刺痛皆變腫。
傷寒篇曰:傷風時疫,濕暑宿痰,作瘧作疹,俱類傷寒。
時人多瘧,宜防為瘧;時人多疹,宜防作疹。
春瘟夏疫,内證先出。
中濕中暑,試之苓朮。
投之發散劑,吐汗下俱至,此證号宿痰,失導必肢廢。
嗟乎!病有微而殺人,勢有重而易治。
精微區别,天下之良工哉! 辨書 尹彥成問曰:居今之世,為古之工,亦有道乎?曰:師友良醫,因言而識變;觀省舊典,假筌以求魚。
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則何愧于古人! 物理論【梁?陽泉】 論醫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袛之次,能明性命吉兇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疹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且道家則尚冷,以草木用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
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于市。
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
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為晦。
方盛衰論篇 帝曰:診有十度,度人脈,度髒,度肉,度筋,度俞度。
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脈動無常,散陰頗陽。
脈脫不具,診無常行。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
不察逆從,是為妄行。
持雌失雄,棄陽附陰,不知并合,診故不明。
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
陰陽并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奇恒之勢,乃六十首。
診微合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如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
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複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道甚明察,故能長久。
不知此道,失經絕理。
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資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羣下,通使臨事,以适道術,謹聞命矣。
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靈樞經 邪氣髒腑病形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未根葉之出候也。
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根結 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
調陰與陽,精氣乃光。
合神與氣,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
必審五髒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脆,而後取之也。
官針 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逆順肥瘦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必有明法,以起度數。
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髒獨主其病者,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
順者為工,逆者為粗。
賊風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扁鵲難經 十二難 經言五髒脈已絕于内,用針者反實其外;五髒脈已絕于外,用針者反實其内。
内外之絕,何以别之?然。
五髒脈已絕于内者,腎肝脈已絕于内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髒脈已絕于外者,心肺脈已絕于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十三難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
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
五髒有五色,皆見于面,亦當與寸口尺内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面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五脈,當參相應也。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濇,尺之皮膚亦濇;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髒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内相應,其不應者病也。
假令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
六十一難 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何謂也?然。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别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髒腑也。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内知之曰神。
此之謂也。
七十七難 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
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八十一難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将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
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
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金匮要略【漢?張機】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褚氏遺書【齊?褚澄】 除疾 除疾之道,極其候證,詢其嗜好,察緻疾之由來,觀時人之所患,則窮其病之始終矣。
窮其病矣,外病療内,上病救下。
辨病髒之虛實,通病髒之母子,相其老壯,酌其淺深,以制其劑,而十全上工至焉。
制劑獨味為上,二味次之,多品為下。
酸通骨,甘解毒,苦去熱,鹹導下,辛發滞。
當驗之藥,未驗切戒急投。
大勢既去,餘勢不宜再藥。
修而肥者飲劑豐,羸而弱者受藥減。
用藥如用兵,用醫如用将。
善用兵者,徒有車之功;善用藥者,姜有桂之效。
知其才智以軍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方伎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
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民中絕命,斷可識矣。
審微 疾有誤涼而得冷,證有似是而實非。
差之毫厘,損其壽命。
《浮栗經》二氣篇曰:諸瀉皆為熱,諸冷皆為節。
熱則先涼髒,冷則先溫血。
腹疾篇曰:幹痛有時當為蟲,産餘刺痛皆變腫。
傷寒篇曰:傷風時疫,濕暑宿痰,作瘧作疹,俱類傷寒。
時人多瘧,宜防為瘧;時人多疹,宜防作疹。
春瘟夏疫,内證先出。
中濕中暑,試之苓朮。
投之發散劑,吐汗下俱至,此證号宿痰,失導必肢廢。
嗟乎!病有微而殺人,勢有重而易治。
精微區别,天下之良工哉! 辨書 尹彥成問曰:居今之世,為古之工,亦有道乎?曰:師友良醫,因言而識變;觀省舊典,假筌以求魚。
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則何愧于古人! 物理論【梁?陽泉】 論醫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袛之次,能明性命吉兇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疹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且道家則尚冷,以草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