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關燈
小
中
大
共法的第一級,其範圍極廣,把這級穩固了,然後再進趣上級,那就容易了。
比方世間造塔,不論他造七層九層,而最下層一定造得寬廣和鞏固,因為下層基礎做好,然後才能一層一層向上造,學佛也是這樣。
第二級三乘共法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出世的聖人,他們認識了世間純粹的是苦,知道了世間無一可愛樂,于是深深的厭離世間,積極的求出世的涅盤之樂。
依着四念處、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實踐進修,不求人天果報,唯一目的、求證出世涅盤。
教中所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就是三乘共法的标準,使三乘人了脫生死諸苦,證得涅盤寂靜。
所謂共法者,以三乘雖有差殊,而這三法印是三乘所共遵以斷煩惱了生死的。
這三乘共法,較前高了一級,以他們首先遠離了有漏流轉法,此則不共人天,為希人天樂果者之所不能及。
因為人天有情,對于世間業果,尚有所希求的原故。
第三級大乘特法這是菩薩所特有的,不共于人天二乘的。
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衆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為其唯一的誓願、唯一的事業。
此上三級的分别,是就整個的佛法普遍而說的,然大乘法廣,應份攝三宗以除偏執,這在民十二年我作佛法總抉擇談已經說到。
不過當時所說的名詞,稍有出入,今再作确定的說明于後: 一、法性空慧宗通達一切法的真如實性,必須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然這要有畢竟空慧,才能究竟通達諸法空性。
通達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條件。
雖有些根性鈍劣的有情,講解法空而不趣修大乘菩薩行,仍入小乘涅盤的;然發菩提心要廣行菩薩道者,則必須通達法空,以法空般若為宗。
很多的大乘經論,就這一分真理上觀察特重,所以抽象的立此法性空慧宗,以攝一部份大乘佛法。
二、法相唯識宗法相是說明種種諸法無量差别的相狀,這相的意義非常之廣,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為法相。
如五法中的真如,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三性中的圓成實,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
然而給予諸法的差别相上一個正确的了解,适當的明白,則其所宗者即是唯識。
以唯識講明一切法,有無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種子,生起一切現行,因果相關,種現相續,明一切有為諸法因果差别。
即對于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所有真正認識切實了解、究竟親證,也是由識及由識轉成的智所了知。
所謂「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故凡了知的一切法相,皆是識現之法,識所現者;無為法雖非識所變,但也由識所顯;若非淨分識的正智所顯現,則畢竟沒有真如的證明了。
這也有許多大乘經論所專重,故立此宗以攝之。
三、法界圓覺宗法界的「界」字,是包括一切法之義,即以盡一切法為界,而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
前所說的「法性」、「法相」,都包括其中。
「圓覺」可以說就是佛十号中的正遍知或正遍覺,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皆與圓覺之名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以佛果之正遍知,無一刹那不是圓滿周遍覺知一切諸法性相的。
法界的一切法,要能圓滿覺知,唯圓覺智,故以圓覺為宗。
凡等覺菩薩以下,皆未能一刹那圓遍覺知諸法性相,以菩薩地上,以前刹那起根本智見諸法性,要後一刹那後得智生方得見諸法相而未能周盡。
佛智則不如是,一刹那間就能夠周遍了知諸法性相。
這在許多大乘經論中也都有所說明的。
而天台、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闡說。
如天台圓教講一念圓具三千性相,即是在佛的智境上明。
依此發心修行的菩薩,即所謂圓頓法門,以佛智境界為法門,而直趨無上菩提,禅、淨、密等也都屬此宗。
宗諸大乘經論的古來各宗派,皆各有所偏據,故我特明三宗,因為以這三宗來看一切大乘佛法,沒有解不通,亦沒有不圓融。
至于上述的三級,初級的五乘共法,不論是人乘、天乘、乃至佛乘,誰也不能離了因果法而言。
第二級的三乘共法,也是不能離了初級去淩空施設;即大乘不共法,也不能離了前二級而獨立,所以說三級是互相依靠的。
人天果、二乘果都是趨佛乘過程中的一個階梯,非是究竟的目的地,究竟的目的地是至高無上的一乘佛果。
丙、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行」是側重當機者實踐上說的。
佛在世時,當機說法,随聞而
比方世間造塔,不論他造七層九層,而最下層一定造得寬廣和鞏固,因為下層基礎做好,然後才能一層一層向上造,學佛也是這樣。
依着四念處、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實踐進修,不求人天果報,唯一目的、求證出世涅盤。
教中所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就是三乘共法的标準,使三乘人了脫生死諸苦,證得涅盤寂靜。
所謂共法者,以三乘雖有差殊,而這三法印是三乘所共遵以斷煩惱了生死的。
這三乘共法,較前高了一級,以他們首先遠離了有漏流轉法,此則不共人天,為希人天樂果者之所不能及。
因為人天有情,對于世間業果,尚有所希求的原故。
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衆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為其唯一的誓願、唯一的事業。
不過當時所說的名詞,稍有出入,今再作确定的說明于後:
通達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條件。
雖有些根性鈍劣的有情,講解法空而不趣修大乘菩薩行,仍入小乘涅盤的;然發菩提心要廣行菩薩道者,則必須通達法空,以法空般若為宗。
很多的大乘經論,就這一分真理上觀察特重,所以抽象的立此法性空慧宗,以攝一部份大乘佛法。
如五法中的真如,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三性中的圓成實,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
然而給予諸法的差别相上一個正确的了解,适當的明白,則其所宗者即是唯識。
以唯識講明一切法,有無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種子,生起一切現行,因果相關,種現相續,明一切有為諸法因果差别。
即對于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所有真正認識切實了解、究竟親證,也是由識及由識轉成的智所了知。
所謂「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故凡了知的一切法相,皆是識現之法,識所現者;無為法雖非識所變,但也由識所顯;若非淨分識的正智所顯現,則畢竟沒有真如的證明了。
這也有許多大乘經論所專重,故立此宗以攝之。
前所說的「法性」、「法相」,都包括其中。
「圓覺」可以說就是佛十号中的正遍知或正遍覺,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皆與圓覺之名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以佛果之正遍知,無一刹那不是圓滿周遍覺知一切諸法性相的。
法界的一切法,要能圓滿覺知,唯圓覺智,故以圓覺為宗。
凡等覺菩薩以下,皆未能一刹那圓遍覺知諸法性相,以菩薩地上,以前刹那起根本智見諸法性,要後一刹那後得智生方得見諸法相而未能周盡。
佛智則不如是,一刹那間就能夠周遍了知諸法性相。
這在許多大乘經論中也都有所說明的。
而天台、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闡說。
如天台圓教講一念圓具三千性相,即是在佛的智境上明。
依此發心修行的菩薩,即所謂圓頓法門,以佛智境界為法門,而直趨無上菩提,禅、淨、密等也都屬此宗。
至于上述的三級,初級的五乘共法,不論是人乘、天乘、乃至佛乘,誰也不能離了因果法而言。
第二級的三乘共法,也是不能離了初級去淩空施設;即大乘不共法,也不能離了前二級而獨立,所以說三級是互相依靠的。
人天果、二乘果都是趨佛乘過程中的一個階梯,非是究竟的目的地,究竟的目的地是至高無上的一乘佛果。
丙、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佛在世時,當機說法,随聞而